基本信息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吕氏春秋
定价:40.00元
作者:何志华 导读及译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8643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吕氏春秋》编著者何志华。 “中信国学大典”系列丛书之《吕氏春秋》,由何志华导读及注释,将古典哲思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重点阐发其中蕴含的“贵生”思想,现代人感悟生命之义、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之趣。本书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内容提要
《吕氏春秋》编著者何志华。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 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 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 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 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 氏春秋》。本书是《吕氏春秋》的选本。
目录
《吕氏春秋》导读
孟春纪
本生
重己
仲春纪
贵生
季春纪
尽数
先己
孟夏纪
用众
季冬纪
士节
不侵
孝行览
孝行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必己
慎大览
不广
贵因
审分览
审分
君守
任数
知度
执一
离俗览
用民
为欲
贵信
恃君览
达郁
名句索引
作者介绍
何志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主任、荣誉研究员。著述有《文子著作年代新证》、《经史考据:从〈诗〉〈书〉到〈史记〉》、《高诱注解发微: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另主持中国古代文献互联网站“汉达文库”,收录甲骨、金文、简帛出土文献、先秦两汉以迄魏晋六朝传世典籍、中国古代类书等文献资料超过八千万字。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是一套值得阅读的经典,更是一份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文化投资。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眼前的知识获取上,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出版水准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不同于那些追求快餐式阅读的简化版本,它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又通过现代化的编辑手段,让古老的智慧能够以最优雅、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是对经典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体贴。我甚至留意到,在一些跨篇章的引用标注上,它也做到了非常细致的交叉引用和提示,这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拥有一套这样的书籍在手边,就像拥有了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智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促使你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对市面上许多精装版古籍的“华而不实”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反而牺牲了阅读的实用性,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在保持仪式感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易读性。装帧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上既有分量,又不会因为过重而造成阅读负担。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注释和校勘体系,清晰地标注在页脚,不干扰正文的阅读主线,需要查阅时又能迅速定位。我尤其关注那些在翻译和解读上的细微差别,好的版本能提供多角度的考量,让读者在理解古人意图时更加全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用过于生硬的现代白话去生硬地“翻译”古文,而是巧妙地将古代语境融入现代表达,使得那些看似晦涩的论述变得通透易懂,同时又不失原文的韵味和气势。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但又苦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及时雨,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在与古代的智者对话,而不是被生硬的文字解释所阻隔。
评分从内容检索和使用便利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不是一个喜欢从头读到尾的读者,更多的时候是带着特定的问题或好奇心去查阅特定篇章。这套书的目录设计非常人性化,层级分明,无论是按篇目还是按主题检索都非常方便快捷。更棒的是,它在关键术语或人名地名旁边,通常会附有极简的解释或索引提示,这种“即时反馈”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比如,当我遇到某个古代官职或哲学概念时,不用频繁地翻阅附录,一个眼神的余光就能捕捉到关键信息,这让阅读过程中的思路中断降到了最低。这说明编纂团队在设计这个版本时,真正站在了普通读者的使用场景下反复推敲打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整理层面。这种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或经典读物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一些经典的反复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很多旧版由于纸张老化、字体过小或者排版拥挤,读起来总像是在跟书“较劲”。而这一本,尤其是它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简直是为长时间阅读量身定做的舒适区。字体选择了非常清晰易辨的宋体(或类似风格),笔画干净利落,字号在保证信息承载量的同时,也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整页看起来舒朗开阔。行距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既不会因为行距过大显得松散,也不会因为过窄而导致视线在换行时迷失方向。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在不同章节间来回对照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至关重要。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让你不自觉地被内容本身吸引,而不是分神去处理阅读介质带来的不适感。这使得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文本,也变得可以轻松地融入日常的碎片时间,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厚重,金色的烫印字体在深色的背景上显得既庄重大气,又不失典雅。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内衬处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垮的迹象。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米白色的纸张,不仅能有效保护视力,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而且油墨的印刷效果极佳,字迹清晰锐利,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面对一些文言色彩浓厚的篇章,也能保持阅读的顺畅感。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纹理,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顶级的,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