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翁文灏日记(全二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定价:98.00元
作者:李学通,刘萍,翁心钧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10977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的《翁文灏日记(上下)》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他的日记中,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见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即有、孔祥熙、张群、戴笠等党政要员,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也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等等。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注意的,如1937年随孔祥熙赴欧时与德国的秘密外交情况,1942年赴新疆与盛世才交涉情况等等。该日记不论对*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均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其整理出版将对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目录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
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日记的史料密度极高,信息的颗粒度非常细。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乃至科学技术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我个人对地质学在近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一直很感兴趣,而翁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记中必然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材料。即便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也能从他的笔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努力将科学知识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热情与困境。许多关于矿产勘探、技术引进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限制和技术瓶颈,这些都是宏大叙事下经常被忽略的基石性细节。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来自那个时代的“内部报告”,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去接触这类日记体史料的,毕竟历史人物的私人记录,有时难免会显得琐碎或者过于侧重个人情绪。然而,翁文灏先生的这套日记,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宏大叙事与个体观察的完美融合。他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地质学家,其记录的视角非常独特。我读到他描绘的那些关键历史转折点时的内心挣扎和决策过程,那种“亲历者”的视角,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来得鲜活和震撼。比如,书中关于某个重要会议前夕的记录,那种灯下伏案、思绪万千的场景,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眼前。这种真实感,是任何后世的评论或研究都无法替代的。它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历史洪流中一个敏锐观察者的心声与记录,让人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的一部分,它在整体设计上保持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历史感,但又不失作为一套精装书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易于阅读,让人很有翻开阅读的欲望。而且,两册书的收纳方式也很讲究,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当然,好的外观只是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内文的编排是否方便查阅。我注意到,这套书在校注和注释方面做得相当细致,对于不熟悉的历史名词和人名都有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整体感觉,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书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实体质量到细节完善,都体现了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这在如今的出版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套日记是一段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旅程,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消费”的畅销书。由于是日记体的特点,叙事上可能会有一些跳跃性,时而聚焦于庙堂之高,时而又沉浸于个人思绪的低回。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记录方式,保证了其原始的史学价值。我发现,要真正读懂它,需要读者自己具备一定的近代史背景知识作为参照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事件的脉络,并准确把握翁先生记录时的真实心态。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解码”的文献,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这套书对于深度阅读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独特、私人化且极其珍贵的窗口。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套日记展示了历史人物在日常琐事中的“人”性。我们总习惯于把历史名人神化或标签化,但在日记里,你能看到翁先生为了一件日常小事而烦恼,或者为了一次失败的考察而感到沮丧。这种接地气的记录,反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一个刻板的符号。例如,他对家庭生活的点滴记录,穿插在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中,这种对比极具张力。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身处权力中心或推动历史进程的人,他们同样有着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这种“去精英化”的叙事,其实是对历史真实更深层次的回归。我发现,从这些看似寻常的记录中,反而能提炼出关于那个时代社会氛围、知识分子心态的许多微妙信息,这比阅读官方文书要有趣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