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跟着酒庄主人品酒趣
定价:38.00元
作者:玛琳达,黄素玉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381718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了爱,她远走法国,栖身农园,不仅放下记者的身段日日洗手做羹汤,也挽起袖子下田种葡萄、蹲在酒窖装瓶、到学校学习训练自己如何在一杯杯盲饮中喝出不同的年份、风土与美好的葡萄酒滋味。她就是玛琳达。
早在十几二十几年前法国红酒刚被引进台湾时,她因为工作初识葡萄酒,因为采访喝起葡萄酒,她的味蕾毫不输给任何一个品酒达人,但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品酒态度是:心情对了,时间对了,地方对了,尤其人对了,这葡萄酒喝起来就是*对的。她就是黄素玉。
本书是两人相互讨论所集结出来的心血结晶,是一篇篇以时间和空间酝酿出的葡萄酒入门书,阅读本书如同欣赏一部长篇小说,随着葡萄的发芽、开花、结果的四季变换中,酿出一瓶瓶美酒。
内容提要
玛琳达在阿尔萨斯种葡萄、酿葡萄酒,黄素玉在台北参加大大小小无数的品酒会,本书是两人相互讨论所集结出来的心血结晶,是一篇篇以时间和空间酝酿出的葡萄酒入门书,阅读本书如同欣赏一部长篇小说,随着葡萄的发芽、开花、结果的四季变换中,酿出一瓶瓶美酒。读者也能在书中十几万字及200多张图片中,毫不费力地累积起葡萄酒的知识,进而想拿起酒杯,开始品尝。
目录
作者介绍
玛琳达
于台湾辅大新闻系毕业后,投身于大众传播工作,由于工作和旅行脱不了关系,故跑遍了世界40多个国家,也因此认识了法国阿尔萨斯的Ben——生命中的真爱,并毅然辞掉新闻部主管的工作,离开了花花之都台北,栖息于一个仅有300人的Reichsfeld小酒村,档期DomaineBOHN酒庄农夫来,也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阿尔萨斯的风土民情,人生风景从此不同。
黄素玉
毕业于辅大中文系,但不保证中文水平不错,只保证自己和中文已经结缘了大半辈子;喜欢阅读用中文写的一切作品,更喜欢阅读国外有趣的翻译文学;喜欢旅游,更喜欢行前天马行空地想象;喜欢吃喝玩乐,更喜欢在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喜欢当自己,更喜欢不是自己的时候。因为工作结识了葡萄酒,这才有机会增广了见闻,拓展了感官,体会到“有酒当歌、人生及时”的老生常谈之理。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在“理解年份”这方面的独到见解。在许多葡萄酒指南中,年份信息往往是一堆晦涩的评分数字,或者干脆就是一笔带过。但《满28包邮 跟着酒庄主人品酒趣》却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的视角。它不只是告诉你某一年份收成好不好,而是深入分析了那个特定年份的“性格”。比如,它会描述一个“凉爽多雨”的年份是如何催生出结构宏大、需要时间沉淀的酒款,而一个“炎热干燥”的年份又是如何造就出果味奔放、早饮适宜的佳酿。作者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像是给每个年份都画了一张情感素描。这让我明白,品酒不仅仅是品尝此刻的味道,更是与历史对话,去理解那一年阳光、雨水和酿酒师共同谱写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带着一份敬意去对待那些“困难年份”的酒,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酿酒智慧和韧性,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品饮体验层次。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跟着酒庄主人品酒趣》的书,我真是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在介绍葡萄酒产区和历史背景时的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把你塞进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带着你穿梭在法国波尔多细腻的砾石土壤和意大利托斯卡纳的阳光下。比如,书中对不同风土条件如何影响赤霞珠的风味描述,细致到了让人能想象出那股独特的黑醋栗气息是如何在特定的气候中孕育而生的。更绝妙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介绍,而是深入到那些小众酒庄的故事——那些几代人坚守传统、与自然搏斗的酿酒师的坚韧与热情,文字间流淌出的那种对土地的敬畏,远比任何奖项和评分都来得有温度。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某个隐秘山谷的白葡萄酒,那种矿物感和清新的酸度被描绘得如同山涧的清泉,让我立刻就想订一张机票去那个地方,亲自去验证这份文字带来的美妙联想。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好酒”的定义都拓宽了好几个维度,不再仅仅是追求名庄的标签,而是更注重那一杯酒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匠心。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品酒技巧”这部分才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一套复杂的术语来“炫技”。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强迫你一定要闻出“皮革味”或“烟草味”,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教导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风味库。作者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比如烤面包的焦香、雨后泥土的气息、甚至是某种特定水果的成熟度——来引导读者去捕捉和记忆那些转瞬即逝的芳香分子。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喝同一款酒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闭上眼睛,尝试去对比自己记忆中的气味,效果出奇地好。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关于餐酒搭配的部分,摈弃了那些死板的“红肉配红酒”的教条,而是强调了口感、酸度和单宁之间的动态平衡。比如,它探讨了高酸度的白葡萄酒如何“切割”掉油腻感,以及轻盈的红酒配搭略带辛辣的亚洲菜肴时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让我不再害怕开一瓶好酒时会“糟蹋”了它,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精英主义”的品酒壁垒。很多葡萄酒书籍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觉得不拥有几瓶昂贵的酒就没资格谈论品鉴。但这本书的基调却是无比包容和鼓励的。它反复强调,最好的酒是你自己真正喜欢的、能让你感到快乐的那一杯,无论它是来自名庄还是不知名的小酒厂。书中介绍的很多入门级的日常餐酒,其品鉴方法和专业术语的运用是完全一致的,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曾按照书中教的方法,去细细品味了一款价格亲民的地区餐酒,结果发现,那种简单的、纯粹的果味和恰到好处的酸度,带来的满足感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动辄上千的酒款。这种“人人皆可享受”的理念,让葡萄酒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品,重新变回了餐桌上最美好的陪伴,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犯错、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偏爱,而不是被所谓的“权威”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值得称赞,它成功地避免了专业书籍常有的沉闷感。大量的精美插图和图表,并非是那种枯燥的流程图,而是充满艺术感的速写和历史照片的拼贴。尤其是一组关于橡木桶陈酿过程的示意图,用极其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酒液在木质纤维中呼吸、氧化的复杂过程,即便是对化学反应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直观地理解“微氧化”对葡萄酒复杂度的贡献。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酒庄轶事”和“酿酒师的哲学思考”,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人文色彩。读到某个关于坚持手工采摘的小故事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骄傲。这种将严肃的知识与生动的故事完美融合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轻盈的、探索未知的愉悦感,完全没有那种抱着教科书学习的压力,让人愿意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下去,直到深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