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第二册)是对《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册)的重要补充,是对我国食物成分数据资料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该书是在对过去4年中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核对、比较、编辑而成的,共包括757条食物的一般营养成分数据,239条食物的氨基酸数据,323条食物的脂肪酸数据,另外还收录入了部分食物的胆碱、生物素、泛酸、维生素K、维生素D的数据。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实用至上,但细节之处仍显功力。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迹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或字迹模糊的情况,这对于一本高频使用的工具书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用户可能会忽略的是,这本书的单位标注非常严谨,精确到了毫克甚至微克级别,这在计算每日推荐摄入量时,能有效避免累积误差。我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比了不同地区相同品种蔬菜(比如某种白菜)在不同季节的数据差异,虽然图集里呈现的是一个综合平均值或特定时期的值,但其数据的波动范围和趋势分析,间接反映了种植环境对营养成分的显著影响。这提示我们,即使是权威数据,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地和采摘时令进行灵活理解。它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放松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集中精力去“解构”的档案库,每一次查阅都像是一次科学探究,让你对“吃”这个行为背后的化学构成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这类的专业图谱会非常枯燥,充满了我看不懂的化学名词,但接触下来发现,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在“可读性”上,当然,这里的可读性不是指小说那种流畅的叙事,而是指作为工具书的“易检索性”。比如,对食材的分类非常科学且逻辑严密,从谷物到蔬菜,再到肉类、水产,层级分明,就算是临时需要快速定位某个陌生的植物食材,也能通过索引系统很快找到。我对比了几个市面上流传的旧版数据,发现很多常见食物的测定值都有显著更新,这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于食品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和成果。这种与时俱进的数据更新,是任何非官方或非权威出版物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我试着随机抽取了几种我常去超市购买的品牌预包装食品(虽然这本书主要针对初级食材),尝试用它提供的基础数据去反推其加工后的营养变化趋势,虽然不能直接得到成品数据,但那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推演过程,让我对食物的加工链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爱上阅读”,而在于让你“精确知晓”,是一种知识的重量而非文学的轻盈。
评分作为一名营养学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光是前言部分引用的研究标准和抽样方法就让人心里有数。我记得我曾为了一个科研小课题,需要一个非常可靠的中国特有食用菌种的营养成分参考,市面上零散的期刊论文数据不一,难以形成体系。最终,还是在这本图集中找到了一个稳定、经过多轮验证的基准值。这感觉就像是,当你在广阔的海洋上航行,需要一个灯塔来校准方向,这本书提供的就是这种级别的基准。它的覆盖面之广,甚至涉及了一些地方性的小众食材,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本土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过,对于纯粹的烹饪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个“营养翻译官”来辅助阅读,因为数据表格本身是中性的,它告诉你“有多少”,但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吃多少”或者“怎么吃最好”,这需要读者自行结合其他资料进行转化。但这恰恰是其专业性的体现——它提供原材料的数据,而不是成品指南。
评分这本工具书的精装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总能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踏实。我专门找它来对比我们家常吃的一些传统食材的营养数据,比如那些老一辈人推崇的“滋补品”,想看看科学层面上它们到底藏着哪些我们忽略的微量元素。翻开目录,数据的详尽程度简直让人咋舌,不光是常见的宏量营养素,连膳食纤维、胆固醇,甚至一些矿物质的含量都列得清清楚楚,配图清晰,表格设计得也很用心,虽然是查阅型的书籍,但排版上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素影响上的细微标注,虽然不是专门的烹饪书,但这种实用性的补充信息,对于日常的膳食管理来说价值巨大。我记得有一次我查某种水产品的嘌呤含量,市面上很多通用的参考资料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数据陈旧,而这本书给出的数据明显是基于更近期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饮食的群体简直是福音。说实话,如果不是专业背景或者有非常明确的营养目标,可能感觉它有点“硬核”,但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期、精确管理日常摄入的人来说,它就像是厨房里的“核磁共振仪”,是不可替代的案头常备。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基于对中国营养学会的信任,毕竟这套系列是国内营养学界公认的“圣经”级别参考资料。我最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透明度,书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标准流程,这让数据本身具备了极高的可信度,而不是凭空得来的数字堆砌。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长期健康监测的人来说,它提供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参照系。横向上,我可以比较不同食物的优劣;纵向上,我可以追踪特定食物在不同年份数据更新后的变化,从而评估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的进步或退步。唯一的“抱怨”可能就是,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书籍的篇幅非常可观,携带起来不太方便,更适合放在固定的工作台或书房查阅。如果未来能推出一个高度优化的数字版本,允许用户通过关键词或营养素名称进行反向索引(比如我想知道哪些食物的钾含量最高,而不是先找食物再查钾含量),那将是完美了。但就目前纸质版而言,它依然是理解中国饮食结构科学基础的,最坚实、最全面的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