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电子工业出版社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敏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具
  • 茶器
  • 陶瓷
  • 设计
  • 工艺
  • 文化
  • 收藏
  • 艺术
  • 民俗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商品编码:299920706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定价:68.80元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内容提要


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场地。

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

茶具是历为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

茶具是根据人们饮茶需求的明确才出现的,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生长。

目录


初章

千钧换来一瓢饮

偷换流年 / 2
开启饮器时代 / 2
初见茶具 / 3
从简单到精致 / 5
从华美到奢靡 / 8
返璞归真 / 10
流转世间 / 14
茶文化的传播 / 14
艺术作品的传播 / 19

第二章 成图画茶器
按地域画 / 26
亚洲茶具 / 26
欧洲茶具 / 51
按材质画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属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画 / 86
茶艺表演所用 / 87
家庭日常所用 / 97
外出郊游所用 / 103
现代简化茶具套装组104

第三章 酡颜玉碗醉人间
观茶具之美 / 110
工艺之美 / 112
款识之美 / 114
适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爱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壶收藏 / 125

第四章 珠联璧合茶与具
选性情中物 / 132
绿茶与茶具 / 133
红茶与茶具 / 144
黄茶与茶具 / 135
白茶与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与茶具 / 135
乌龙茶与茶具 / 136
花茶与茶具 / 136
养茗饮之器 / 140
日常清洁 / 140
特殊保养 / 140

结 语 那些被它惊艳了的时光

作者介绍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文摘







序言



沉醉于茶道深邃之境:探寻古今饮茶文化的流变与器物之美 书名: 茗香漫溯:古今茶具器韵探微 作者: 饮者轩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 页码: 680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 定价: 198.00 元 --- 内容简介: 《茗香漫溯:古今茶具器韵探微》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茶具的图录或鉴赏指南,它是一部试图深入挖掘中华饮茶文化千年流变背后,与茶器物质形态紧密交织的社会、审美与哲学思考的深度学术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精微的考古实证与文献考据,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茶具的发展脉络,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茶器形态、材质、工艺的演变规律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本书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分为上、中、下三编,层层递进,将对饮茶器具的探索提升至文化人类学的层面。 上编:陶土初开——史前至唐宋的茶器源流 本篇聚焦于中国饮茶习俗的萌芽阶段,以及茶器从日用陶器向专业茶具过渡的关键历史时期。 第一章:饮汤之始与土之初韵: 探讨先秦至魏晋时期,人们对植物性饮品的初步利用,如煮粥饮汤的习惯如何悄然过渡到对茶叶的初步认知。重点分析了湖南里耶秦简出土的竹筒残片与早期陶制“釜”的用途,论证了茶器在功能定位上的模糊性。 第二章:雅集风尚与越窑青瓷的崛起: 详尽解析了唐代茶道的形成,尤其是陆羽《茶经》对茶器体系的奠基作用。本书并未停留在对“风炉”、“鍑”、“茶筅”等名录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研究了唐代饮茶方式(煎茶法)如何反向塑造了早期茶器的造型与材质选择。重点剖析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在唐代茶具谱系中的地位,以及“秘色”瓷器所代表的权力与品位象征。 第三章:宋代美学与点茶器具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本章集中笔墨于“点茶法”的兴盛对茶具的革命性影响。详细对比了建盏(天目釉)在“斗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其釉色变幻与“茶筅”击拂技术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对宋代文人阶层钟爱的“定窑”、“磁州窑”所生产的茶盏、茶托、茶匙进行了细致的器型摹写与文化解读,揭示了宋代“尚简”、“尚素”的极简美学在茶器上的体现。特别增设了“宋代茶磨与茶碾的结构力学分析”,从技术角度审视了宋代茶器制造的精湛。 中编:明清变局——冲泡革命与紫砂的独步天下 中编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明代“散茶”的兴起,这一饮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导致了制茶工艺和茶具形态的颠覆性重塑。 第四章:瀹泡兴起与“茶壶”的诞生: 论述了明太祖“罢黜团茶,始尚散茶”的政治经济决策,如何为冲泡法的普及铺平了道路。详细考察了早期宜兴紫砂壶的出现,从“供春壶”的朴拙造型,到“陈眉公”一派的文人化改造过程。通过对存世实物的尺寸测量和泥料成分分析,探讨了紫砂泥料的独特性如何满足了散茶“以壶泡茶,香不散逸”的需求。 第五章:清代茶具的多元化与世俗化: 清代,随着贡茶制度的成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器制造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本章细致区分了清代宫廷御用茶具与民间日常用具的差异。重点剖析了景德镇在清代对白瓷、彩瓷茶具的垄断性贡献,如“粉彩”、“青花”茶具的图案装饰学,如何融入了民间吉祥寓意与戏曲故事。同时,对清代外销瓷中的茶具品类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展示了中国茶具的全球化影响。 第六章:民间杂器与地域特色: 跳出主流文人雅玩体系,本章深入探讨了各地方、各民族独特的饮茶器具。包括西南地区的“铜制煮茶器”(如藏区酥油茶铜壶)、福建的“白瓷小罐”和“锡制茶荷”,以及客家地区的“擂茶器具”等。通过田野调查的图文资料,展现了茶器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下编:器物之外——材质科学与当代审思 本编将视角从历史回顾转向当代实用科学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材质的科学语境: 本章运用现代材料学知识,分析了历代茶器材质的物理特性。例如,对不同陶土烧制温度(素烧与全釉烧)对茶汤“聚香”和“散热”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对比。针对紫砂泥料中的“双气孔结构”与“吸水率”进行了科学解读,解释了为何紫砂壶“一壶侍一茶”的传统原因。同时,对比了瓷器、玻璃、金属(如银、锡)在现代茶艺中的功用差异。 第八章:当代设计与传统的回响: 探讨了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茶具设计领域的新趋势。分析了当代设计师如何在尊重传统美学(如线条、比例、釉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主义和环保理念。讨论了“极简主义”对传统茶席布置的冲击与融合,以及玻璃茶具因其“透明性”对茶汤色泽展现所带来的审美新维度。 结语:器成,方知味真: 总结茶具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强调器物是人体感官的延伸,是理解茶文化深层精神的物质钥匙。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陶瓷史、冶金史、工艺美术史及饮茶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使论述避免了单一维度的局限。 2. 考据扎实: 引用了大量新近出土的考古报告、海外博物馆藏品数据以及散佚的明清文人笔记,确保史料的权威性。 3. 图版丰富: 包含数百张高清线描图、实物拓片及高精度文物照片,特别是对部分失载的宋代点茶器具进行了严谨的复原图绘制。 本书是茶道研究者、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资深茶人以及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通过这部著作,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注水与出汤之间,都蕴含着千年的匠心与历史的沉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搬了新家,希望能为我的新茶室添置一些既实用又具有设计感的茶具。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搭配一套和谐的茶席,包括茶盘、公道杯、闻香杯乃至小茶宠的选择。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现代极简主义风格的茶器搭配案例就好了。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繁复、金碧辉煌的传统风格,更倾向于清爽、线条流畅的设计。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现代茶具设计趋势”,介绍一些国际上或国内新锐设计师的作品,分析他们的设计理念。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不同茶具组合在空间中如何形成视觉平衡的图解说明,对我布置新茶室将有极大的帮助。我需要的是一本既能教我鉴赏传统,又能指引我拥抱现代审美的指南。

评分

这本关于茶具茶器的书,光是封面给我的感觉就非常雅致,那种水墨晕染的淡雅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那种宁静致远的茶道氛围中。我一直对茶文化很感兴趣,但总觉得茶具的选择和搭配是个大学问,总是在网上看到一些精美的茶器图片,却不清楚背后的讲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用心,看得出出版社在印刷和排版上是下足了功夫,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不像有些技术类书籍那样冰冷。我期待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不同材质茶具的特性对比,比如紫砂壶的“砂性”如何影响茶汤口感,陶瓷茶具的釉面变化如何烘托茶的色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选购指南,毕竟市场上茶具琳琅满目,新手很容易挑花了眼,如果能有专家级别的把关建议,那就太棒了。这本书如果能详细介绍一些经典茶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会非常满意,毕竟茶具不仅仅是器皿,更是承载着历史和审美的载体。

评分

说实话,我对茶具的热爱更多源于它带来的放松感。忙碌了一天后,能静下心来,看着热水冲泡中茶叶舒展,闻着蒸汽带来的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更多关于“使用”的哲学。比如,一把好用的茶壶,它的壶嘴出汤是否顺滑,壶盖是否严密,握持的把手是否符合人体工学,这些细微之处决定了泡茶的体验。我希望看到关于这些实用性能的详细测评,而不是仅仅展示它的外观有多漂亮。如果书中有一些不同泡茶场景的建议,比如户外野餐适合用什么材质的保温茶具,办公室快泡适合哪种盖碗,那就太贴心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真正地“使用”茶具,让它们成为我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的小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自己在家泡功夫茶,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仪式感,买了一套基础的茶具后,总觉得泡出来的味道总是不够醇厚。读完一些关于茶道哲学的书后,我愈发觉得器物的重要性,它们是人与茶汤之间的媒介。这本书的标题《谷水怀香》本身就很有诗意,让人联想到清泉和茶香的交融,非常吸引我。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养壶”和“器为茶之父”的论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种类的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来选择最适合的茶壶口径、容量和材质。如果书中能够配有大量精美的实物照片,最好是不同光线下茶具质感的展示,那就更好了。我期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每当我想更换新的茶器,或者想深入了解手中的某件器物时,都能从中找到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介绍。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有深度偏好的收藏者,我对任何关于传统器物的出版物都会保持高度关注。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这让我有点意外,通常这类偏向生活美学和工艺鉴赏的书籍会出自艺术或文化类出版社。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是不是意味着这本书会用一种更系统、更科学的角度来剖析茶具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学特性?我尤其想了解现代技术是如何与传统制壶工艺相结合的,比如新型釉料的研发,或者模具制作的精度提升。如果书中能深入到烧制温度、泥料配比的微观层面,甚至涉及到一些现代陶瓷工程的知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茶具图册了。我希望看到一些硬核的、技术性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这种跨界的视角,也许能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