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受欢迎的家常主食
定价:29.8元
作者:曾韬著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188271
字数:32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每一餐都离不开米饭、馒头、面条、饼或其他粮谷类食物。主食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既营养丰富,又可维持机体健康,它与菜肴共同组成并体现中国烹饪的精髓。
主食包括面点、粥、米饭等。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特产也不同,同时,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主食的选择上有所区别,比如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不同的地区,在面点制作中的选料、调配口味、制作技法等方面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书分为五章:章介绍了主食的基础知识,比如面粉知识、制作面团的技法、一些主食的制作窍门等,掌握这些诀窍,让您松轻松松做出美味的主食。第二章将面食分为四大类:面条、米粉类,饺子、馄饨类,馒头、包子类,饼类,238道面食体现了营养丰富、色香俱佳、味形皆美的特点,能使您的餐桌锦上添花。第三章讲解了59道米饭的制作,第四章是38道粥品,稻米做成的饭和粥,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滋补养生。第五章介绍了71道点心小吃,点心小吃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我们的口味和餐桌。
详细的做法介绍,精美的主食图片,温馨的小提示,为您展示别具风味的家常主食。
目录
作者介绍
曾韬
高级面点师,南来顺小吃第三代传承人。师承南来顺传人周志来大师及“中华小吃大师”邹冬梅大师、苗莉大师,北京市第六届清真烹饪大赛第二名,2008年入选赴汶川抗震救灾百名厨师团,曾荣获“北京市宣武区先进个人”、“翔达公司先进个人”、“建国60年大庆标兵”等荣誉,2011年作为代表赴台湾参加两岸民俗庙会交流活动,多次受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邀请参加《快乐生活一点通》、《百姓身边》、《北京的记忆》、《幸福厨房》等节目的摄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堪称一绝。现在很多食谱为了塞入更多的内容,排版总是密密麻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这本书显然在设计上花了心思。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每道菜的配方和步骤都被清晰地划分在独立的区块里,字体选择也兼顾了易读性和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学习路径。比如,在你学习做某一种主食之前,前面会有一个“工具箱”章节,里面会介绍制作该类主食最适合的器具,并分析了不同器具(比如铸铁锅和不粘锅)对最终成品质地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它在食谱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与主食的起源或者作者的个人经历相关,让冰冷的文字立刻有了人情味。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抄写步骤,而更像是一次文化和烹饪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食物背后承载的生活哲学。
评分我是一个对烹饪过程要求极高的人,不光要好吃,还要“看得过去”。这本书在“摆盘与呈现”这方面,给出了非常务实且高级的建议。它没有要求我们用米其林级别的技巧,而是教你如何利用主食本身的纹理和颜色来做文章。比如,在介绍一道红薯杂粮饭时,作者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控制米粒的含水量,让红薯块在蒸煮后能保持相对完整的形状,而不是完全糊烂,并建议搭配几片新鲜薄荷叶点缀,瞬间提升了整碗饭的视觉愉悦感。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剩饭的二次利用”,这对于减少食物浪费非常有价值。比如,把前一晚的剩米饭改造成香酥的“饭团饼”,并详细分析了回锅油温的控制,以确保外焦里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对“把每一口食物都当作珍宝来对待”的认真态度,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风格带着一种温暖的、邻家大姐般的亲切感,色彩搭配上选择了非常柔和的米白和淡雅的湖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干净整洁的厨房和刚出炉的食物的香气。我本来对“家常主食”这个主题有点担心会过于单调,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选材角度非常巧妙。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米饭和面条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下,人们餐桌上那些既熟悉又容易被忽略的“主角”。比如,里面详细介绍了一种用粗粮和时令蔬菜混合制作的“五谷杂粮窝窝头”,光是关于如何处理粗粮的口感、如何揉面才能达到松软又不失筋道的描述,就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力度和手法。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主食在膳食结构中的营养平衡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食谱。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手把手教你如何把一日三餐的主食做得既有营养又充满乐趣,让人感觉厨房不再是任务的执行地,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温馨角落。
评分说实话,我关注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它在某个烹饪论坛上的推荐,评价说它“打破了主食的边界”。起初我半信半疑,毕竟家常主食的想象空间有限。然而,书中关于“融合与创新”的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完全是西式或完全是中式的,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我尝试了其中一道“玉米面与藜麦混合的松饼”,它吸收了西式松饼的蓬松感,却加入了大量本土食材的粗纤维和坚果香气,口感层次非常丰富,而且饱腹感极强,非常适合作为需要长时间劳动的家庭成员的早餐。作者在描述这些创新菜品时,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不增加额外负担”。即是说,创新不代表要你去购买一堆昂贵的、难买到的进口原料,而是鼓励你用现有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处理。这种“聪明地做饭”的理念,对于追求效率和实惠的家庭主妇(夫)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些能让我从重复的“白米饭/白面条”循环中解脱出来的灵感,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传统主食“再创造”的解读。例如,书中关于“发酵类主食”的部分,简直是一部小型技术手册。作者极其细致地讲解了如何控制酵母的活性,不同面粉吸水性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气压和湿度下揉面的调整技巧。我尝试了其中一个“老面酸汤馒头”的方子,以往我做的馒头总是发不起来或者死面的口感,但这本书里关于“醒面”环境的描述,简直像气象预报一样精确,告诉我需要在一个怎样的温度和湿度下,让面团进行“深呼吸”。最终做出来的馒头,不仅带着微微的天然酸香,而且口感松软到一碰就散,连我那个挑食的孙子都一连吃了三个。这种深入到分子层面的解释,让原本看似玄学的烹饪过程,变得科学而可复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制作复杂主食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