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茶與茶器 | 作者 | 靜清和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九州齣版社 |
| ISBN | 9787510857959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今天,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 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瞭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
| 作者簡介 | |
|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齣身於中醫世傢,當代茶人,知名茶學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創始人。的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長期以來,緻力於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旳研習。 多年來,秉持“精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製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源頭問茶,對茶類、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論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理念為錶達,深入淺齣,對茶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深刻影響著健康飲茶、茶席設計、茶道美學及其對茶的進一步認識。代錶作有《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 |
| 目錄 | |
| 上 篇 藥食同源神農始 烹荼盡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縹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韻 人間相學事春茶 《茶經》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餅茶 青瓷益茶越窯上 茶具茶器有分彆 大宋點茶香彌漫 采擇之精重茶白 鬆風澗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華 兔毛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難逾越 揉撚促進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裏紅 中 篇 廢團改散求真味 一瀹便啜茶類多 閔茶甲天下 桃葉渡邊花乳齋 虎丘鬆蘿與羅岕 雞缸杯本是酒器 張源力薦壺泡法 後輩還推時大彬 文人泡茶五色土 紫泥紅泥與團泥 清代名茶各有味 鬆蘿影響武夷茶 鬆蘿飲法傳武夷 工夫茶始閩盛 壺必孟臣小為佳 杯必若琛大變小 清瓷康雍精美 下 篇 清和茶道和為貴 紫砂壺以砂為上 杯盞雖小可啜香 溫潤泡茶用蓋碗 清和花道道生一 |
| 編輯推薦 | |
| 長期以來,茶界對茶與茶器的研究,是一個空白,很難找到一本嚴謹可靠的書籍以供參考,使得習茶的人少有懂器的,製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卻又在以訛傳訛。即使是許多常識性的茶與器的問題,也在歲月既淹中,襲以成弊,是非難分。鑒於此,抽時間去寫一本有理有據的關於茶與茶器的新書,成為我的一個願望。茶與茶器畢竟是兩個專業,真要搞清楚二者的邊界與相互影響,涉及上下五韆年的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又必須行萬裏路,讀萬捲書。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賴多年的積纍與考證,絕息交遊,夜以繼日,探賾索隱,識契真要。曆時九個多月的艱辛,終於寫完瞭《茶與茶器》的書稿。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今天,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瞭詳細地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典雅、甚至有些過於注重辭藻的雕琢瞭。閱讀過程中,我數次需要停下來,反思作者究竟想錶達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器物特點,還是一種詩意的想象。例如,在描述某款瓷器的釉色時,作者用瞭長達半頁的篇幅來渲染那種“月華流轉,薄霧輕籠”的意境,這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但對於我這種更偏嚮於實用主義的讀者來說,卻顯得有些拖遝和不切實際。我更希望讀到關於燒製工藝的溫度控製、泥料的配比對透氣性的影響,或者一個壺嘴齣水的角度對茶湯流速的精確計算。這種過於抒情的筆調,使得核心信息被淹沒在瞭大量的形容詞之中,降低瞭信息獲取的效率。感覺作者更像是一位詩人,試圖用文字為茶器描摹一幅油畫,而不是一位匠人,試圖解析一個物件的構造邏輯。
評分拿到這本《茶與茶器》時,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對於一個資深茶飲愛好者來說,瞭解茶具和茶的知識是深化品飲體驗的關鍵。然而,讀完之後,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某些方麵帶給我瞭一些意料之外的感受。首先,關於茶器的選擇和搭配,我原以為會有一套係統性的、可以立刻應用到日常衝泡中的指導,比如針對不同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的最佳衝泡器具的詳細解析和圖例。但實際上,書中更多的是對一些傳統茶具的曆史淵源和美學價值的探討,這固然提升瞭鑒賞層麵,卻在“實操指南”這一點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期待看到的是更具體的細節,比如不同材質的茶壺對茶湯口感的微小影響分析,或者如何根據空間大小來選擇閤適的茶席布置方案。書中雖然配圖精美,但很多描述停留在較為抽象的層麵,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還是需要藉助其他更側重於“如何操作”的材料來輔助理解。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茶文化鑒賞的入門讀物,而非一本工具書。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之一,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茶器保養和維護的實用技巧。畢竟,一套心愛的茶具,如何清潔、如何“養壺”、如何應對日常使用中的小損傷,是維護其價值和使用壽命的關鍵。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著墨極其稀少,仿佛這部分內容與“藝術鑒賞”的主題格格不入。它似乎更側重於“看”和“品鑒”,而非“用”和“養護”。比如,書中雖然展示瞭許多精美的紫砂壺,但對於新壺開壺的具體步驟、不同茶垢的清除方法,或者因碰撞造成的微小裂紋如何進行初步處理,幾乎沒有涉及。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實用性大大降低瞭。它構建瞭一個非常美的茶器世界,但似乎忘瞭提醒我們,這些器具是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去嗬護纔能長久相伴的夥伴。它更像一本關於“美學理論”的手冊,而不是一本“使用說明書”。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血本的,紙張的厚度和色彩的還原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這使得書中展示的那些茶器圖片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然而,內容上的平衡性卻讓我感到睏惑。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極少數、且往往是價格不菲的古董或孤品茶器,這些內容固然能滿足一部分藏傢的興趣,但對於廣大日常飲茶愛好者群體來說,參考價值有限。我個人非常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當代、易於獲取的優秀設計作品的介紹。比如,那些新興設計師如何在保持功能性的前提下,融入現代生活美學的創新嘗試。書中對“平民化”茶具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導緻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參觀一座頂級博物館,雖然震撼,卻難以將那些展品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這種內容結構的側重,使得這本書的普適性和實用性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沒有遵循一個清晰的邏輯綫索,讀起來有些跳躍。它時而深入探討某個朝代的製瓷技術,時而又突然轉到一個關於茶席禮儀的社會學分析,接著又插入瞭一段對某個特定茶農采摘習俗的田野調查記錄。這種多綫敘事的風格,雖然豐富瞭茶文化的維度,但對於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會感覺思路不太連貫。我嘗試從頭到尾按照它給齣的章節順序閱讀,卻總覺得前後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不夠自然,更像是一係列優秀論文的拼貼,而不是一個有機整體。例如,在一個詳細討論瞭宋代建盞的燒製特點之後,下一章直接跳到瞭近現代日本茶道的器具演變,中間缺少一個將兩者聯係起來的橋梁,讓讀者在知識點之間切換時需要耗費額外的精力去重新定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