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風係列-鐵觀音(黃山版)
定價:25.00元
作者:池宗憲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61078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鐵觀音為曆史名茶,屬烏龍茶,創製於清乾隆年間。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葉名和商品名稱。
鐵觀音一名的由來,一說是因成品茶沉重似鐵、美如觀音,故名;另說則是清乾隆帝飲後
賜名“南岩鐵觀音”。鐵觀音采摘小開麵鮮葉,經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撚、包揉、烘乾等十兒道工序加工而成。鐵觀音是烏龍茶之*,成茶外形圓結肥壯,品質兼有紅茶之甘醇、綠茶之清香,衝泡後的茶葉具“青蒂、綠腹、紅鑲邊”的特徵。茶湯滋味醇厚甘鮮,飲後齒頰留香,喉底迴甘悠長,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目錄
章 鐵觀音的身世
第二章 綠色懸案
第三章 鐵觀音的品種
第四章 天時·地利·人和
第五章 茶人閤一
第六章 鐵觀音的全球化
第七章 命運輪轉
第八章 香火和著茶香
第九章 “妙”手製觀音
第十章 麻雀變鳳凰
第十一章 選購鐵觀音的功法
第十二章 鑒賞鐵觀音有“撇步”
附錄一 茶葉中的氨基酸
附錄二 鐵觀音茶詩茶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天哪,剛看完手頭上另一本同樣主打“茶文化”主題的書,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深度簡直是兩個極端。我本來對那種故作成清高的文風很反感,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茶農在竈邊拉傢常,樸實得讓人覺得親切。它沒有大篇幅去介紹什麼“茶道精神的哲學思辨”,而是直接把我拉進瞭茶園裏,雨後泥土的濕潤氣息、采茶女們手指上沾染的茶汁,甚至連炒茶時那鍋底的溫度變化,都寫得絲絲入扣。我尤其喜歡其中描述宋代文人雅士如何用茶來解構官場紛爭的那幾章,那種藉物喻人的手法非常高明。這本書的結構很鬆散,更像是一部散文集,但正是這種隨性,讓我得以在不同的曆史時間綫和地域風情中自由穿梭。它對不同茶類(比如白茶的萎凋過程)的細節描寫,簡直可以作為一本專業教材來參考,隻是語言更富文學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茶,而是在“品嘗”茶,每一頁都有迴甘。如果說有什麼不足,可能就是它對現代茶産業的討論略顯單薄,更偏嚮於曆史和工藝的追溯。
評分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微觀的社會觀察報告,而不是傳統的茶葉介紹手冊。它的視角非常獨特,著重探討瞭茶作為一種全球性商品,如何重塑瞭不同地域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作者沒有關注茶葉本身的“好壞”,而是關注“誰在種茶、誰在賣茶、誰在喝茶”背後的權力動態。例如,書中對20世紀初某個殖民地茶葉種植園勞工的生存狀態的描繪,極其寫實和殘酷,讓人觸目驚心。它揭示瞭看似寜靜的茶園背後,隱藏的階級矛盾和經濟剝削。書中的論證邏輯非常強悍,大量引用瞭經濟學模型和社會學理論來分析茶價波動與社會穩定性的關係。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現代“新式茶飲”興起時,如何將其與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費主義和身份認同聯係起來的段落,視角犀利,發人深省。對於想從社會科學角度理解“一片葉子”的價值和影響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維度。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剛上完一堂極其生動活潑的“茶史公開課”,充滿瞭互動感和即時反饋的快樂。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現代、口語化,完全沒有傳統茶學書籍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作者采用瞭大量的訪談記錄、個人軼事,甚至還穿插瞭一些網絡熱點話題來類比復雜的茶類劃分,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去神秘化”,把那些過去被壟斷在小圈子裏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齣來。比如,書中用“打遊戲升級”的比喻來解釋綠茶殺青溫度的微妙差彆,讓我這個對傳統文化瞭解不深的人也能瞬間get到重點。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度的通俗化,讓一些對深度、嚴謹性有要求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內容略顯膚淺,缺乏足夠的學術支撐。但就作為一本入門普及讀物而言,它的趣味性和傳播性絕對是頂尖的,讓我有種立刻去買一包新茶試試看的衝動。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瞭“匠人情懷”的書,情感錶達非常細膩、剋製,像極瞭那種需要極度耐心纔能泡開的上等老白茶。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敬畏感,聚焦於“慢”的力量。書中反復齣現的意象是“時間”,無論是說發酵過程對普洱茶轉化的影響,還是描繪一位製茶師傅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傳統工藝的場景,都透露齣一種對浮躁時代的無聲對抗。我尤其被其中對“器”的描寫所吸引,不僅僅是茶壺、茶碗的材質和造型,更是人與器、器與茶之間微妙的共鳴。作者似乎認為,沒有閤適的容器,再好的茶葉也無法展現其真諦。這本書的行文節奏非常緩慢,語句結構冗長而富有韻律感,需要沉下心來細嚼慢咽,不適閤通勤時快速翻閱。它更像是一本供奉在書房裏,需要用一杯熱茶陪伴,在鼕日午後慢慢翻閱的“心靈讀物”,而不是一本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信息量爆炸,但組織得像一團亂麻。它試圖涵蓋從茶樹的基因起源到國際貿易的復雜博弈,內容橫跨瞭植物學、曆史學、經濟學和社會人類學,野心不可謂不大。然而,作者似乎急於展示自己博聞強 কবল,導緻章節之間的跳躍性極大,常常上一頁還在講明清時期的茶馬古道,下一頁就突然跳到歐盟的茶葉進口標準,中間缺乏平滑的過渡。舉個例子,它花瞭大篇幅去分析某一種稀有山茶花的微量元素對茶葉風味的影響,但接著又用一頁紙匆匆帶過瞭一場重要的茶葉拍賣會,讓人抓不住重點。我必須承認,書中有些關於特定茶區土壤礦物質與茶多酚含量關係的圖錶分析非常專業且有價值,是很多普通茶書不會涉及的硬核內容。但對於一個想瞭解茶文化全貌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知識的密度和混亂的邏輯結構,閱讀體驗無疑是痛苦的。我得反復做筆記,並對照著其他資料來理清它的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