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吉祥菜
定價:58.00元
作者:劉百洲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19657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63kg
編輯推薦
中華吉祥菜繼承瞭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通過運用烹飪原料、烹調技法和調和色澤、融閤滋味,賦予佳肴吉祥的名稱。全書108道美味佳肴,福、祿、壽、禧,盡顯吉祥如意。品味吉祥菜肴文化,探源傳統飲食文化,享受美味佳肴。
內容提要
本書遴選瞭108道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具有代錶性的吉祥菜品,分彆按“福、祿、壽、禧”分為四篇。收錄的菜肴既有高檔精品菜,也有中檔菜肴,還有部分傢常菜。這些菜品可以充分滿足各種類型喜慶宴席的需要,比如:壽宴、婚宴、滿月宴、晉升宴等場閤。
中華吉祥菜巧妙地將菜肴與傳統吉祥文化相結閤,相得益彰,為就餐者在飲宴、小酌中平添喜慶歡樂的祥和氣氛,以活躍就餐氛圍,同時令人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
目錄
福
天降祥瑞(天鵝燒山瑞)
太平盛世(乾燒大平魚)
歲歲平安(攢沙平魚)
瑞雪豐年(鮮奶鱈魚炒山瑞)
瑞獸獻寶(元寶麒麟頂)
壯誌淩雲(魚雲扒羊肉)
洪福齊天(蟹黃燒豆腐)
一團和氣(清燉獅子頭)
欣欣嚮榮(鬆茸扒蘆筍)
仙下紅塵(蟹黃扒鮮蘑)
物華天寶(牛寶扒鴨腰)
天遂人願(滑炒天鵝肉)
普天同慶(什錦砂鍋煲)
滿麵春風(剁椒魚頭)
麟趾呈祥(紅燒鹿蹄)
樂慶天倫(鴿蛋扒雞腰配乳鴿)
老少平安(銀耳扒豬腦)
吉祥如意(如意拼盤)
吉人天相(魚蚌爭艷)
光宗耀祖(扒火腿雞縱捲)
父子同歡(蝦子炒蝦片)
豐衣足食(風雞皮扒豬蹄)
纔高八鬥(芙蓉蟹鬥)
八仙過海(汆八鮮)
天官賜福(芙蓉燕菜)
祿
招財進寶(燒四寶)
眾誌成城(海鮮雙秀)
眾望所歸(什錦燉鷹龜)
有口皆碑(豆腐燒魚嘴)
衣錦還鄉(扒釀竹蓀)
胸有成竹(春筍燒胸口)
興邦立國(腰果炒東星斑)
相得益彰(豬肉燒章魚)
威震天下(雲腿燉鈎翅)
天下無雙(油爆雙脆)
人中之龍(香炸芝麻蝦丸)
人傑地靈(羚羊燉節瓜)
群威群膽(海膽扒裙邊)
情同手足(鵝掌扒豬蹄)
普度眾生(素什錦)
名利雙收(鹿舌燒魚骨)
妙手迴春(紅燜豬蹄)
妙筆生花(禦筆魚翅)
滿腹經綸(雞包魚翅)
加官晉爵(木瓜燉燕菜)
豪氣衝天(鍋煽海蠣子)
廣結善緣(鱔魚燴廣肚)
管鮑之交(鮑仔燒管廳)
固若金湯(蟹黃燴魚翅)
扶搖直上(紅焯鰩魚翅)
獨占鰲頭(人參燉甲魚)
大吉大利(栗子燜加吉鴨)
齣人頭地(地蹼炒桃仁)
齣類拔萃(三吃海貝)
財運亨通(乾貝鑲蘿蔔)
財源茂盛(鑲金錢雞縱菇)
筆掃韆軍(鼕筍禦筆翅)
包羅萬象(八寶葫蘆鴨)
百摺不撓(豆豉鳳爪)
八麵威風(燉八珍)
安居樂業(泥烤鵪鶉)
大發財源(發菜燒魚丸)
國泰民安(釀八寶蘋果)
壽
龍王賀壽(蟹黃燒鹿筋)
榮登上壽(鬆茸燴鹿筋)
長命百歲(芫爆散丹)
返老還童(童子雞燒甲魚)
長生不老(肥腸扒海參)
古稀人瑞(瑞裙燒魚骨)
頤養天年(天花菜扒鹿臉)
壽比南山(南瓜蒸童子雞)
人壽年豐(燒什錦)
五福臨門(熱六拼)
龍王夜宴(夜來香炒龍蝦)
流芳百世(糟溜三白)
老當益壯(裙邊燒蹄筋)
久煉成丹(琉璃山藥丸子)
金龍獻瑞(燒山瑞龍魚腸)
高風亮節(山海雙蒸)
福星臨門(臍門海星燒豆腐)
福如東海(什錦鼕瓜盅)
福備九疇(九轉福壽螺)
鶴壽鬆齡(鬆茸燒鶴肉)
禧
白頭偕老(韭菜炒蚶肉)
百年好閤(年糕百閤)
比翼雙飛(燜雙翅)
冰清玉潔(魚骨扒蘆薈)
纔貌雙全(菠菜蓋帽)
乘龍佳婿(鵝肝煽龍蝦)
地久天長(海腸子炒韭菜)
錦上添花(蟹黃扒雪耳)
歡欣鼓舞(花鼓獾肉)
花團錦簇(荷花錦雞燒鞭花)
鳳冠霞帔(清蒸爐鴨)
龍鳳呈祥(花色冷拼)
綠鳳新雛(炒仔雞)
如花似玉(荷花魚肚)
如膠似漆(鹿膝燴膠勺)
鴛鴦福祿(溜炒雞肝和田雞腿)
綉閣春開(綉球大蝦)
心滿意足(八寶白鳳桃)
心曠神怡(扒心胰)
心花怒放(火燎鴨心)
笙磬相宜(竹笙煽石斑)
四喜臨門(紅麯肉)
望子成龍(蝦子炒龍蝦)
喜結良緣(鰭魚釀涼瓜)
有聲有色(桃花泛鍋巴魷魚)
作者介紹
劉百洲,曾擔任北京食品工業協會會員、世界美食協會會員,現任首都營養美食協會顧問。 從事廚師行業40餘年,曾服務於北京首都機場、北京航空食品責任有限公司,承擔飛機配餐和我國中央首長及外國元首、貴賓的專機配餐,在業內享有“空中廚神”之美譽。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方式,實在是太有感染力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食譜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爐火邊娓娓道來那些關於食材、關於技藝、更關於人情世故的故事。我最喜歡看它講述每道菜背後的“緣起”,那種將烹飪提升到哲學高度的闡釋,讓人在學習製作的同時,也開始思考食物與生活、與社會角色的深層聯係。比如,在談到一道宴客大菜的選材時,作者會引經據典,分析不同食材在古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這種知識的穿插,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探尋的樂趣。它的語言風格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條式指導,而是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讀著讀著,仿佛就能聞到廚房裏的熱氣和香料的芬芳。這種敘事上的張力,使得即便是對烹飪不太熱衷的人,也會被那些鮮活的文化片段所吸引,願意一直讀下去,去探索隱藏在美食背後的那些代代相傳的智慧。
評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便是“一扇通往溫暖記憶的窗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食物所承載的傢族記憶和季節流轉的韻律。這本書成功地喚醒瞭這種“食憶”。它描繪的不是米其林式的炫技,而是鄰裏間的互助、傢庭團聚時的歡聲笑語,是那種樸素而堅定的生活哲學。讀到某些菜譜時,會忽然想起童年時節某個特定節日母親忙碌的身影,那種感覺是任何高檔餐廳都無法給予的慰藉。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節日的敬畏,具有一種強大的共情能力,它讓我們意識到,烹飪不僅僅是為瞭果腹,更是我們與過去對話、與未來期許的一種儀式。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烹飪知識,更是一次心靈上的迴歸,讓人重新審視“傢常”二字的珍貴與重量。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設計,我給滿分,尤其是在針對不同水平讀者的友好度上,處理得非常巧妙。初學者可能會擔心那些繁復的傳統技藝難以掌握,但作者通過一係列非常直觀的圖示和步驟分解,將復雜的流程化繁為簡。即便是那些對火候控製要求極高的菜式,也能通過詳盡的“狀態描述”來輔助判斷,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冰冷的時間刻度。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食材預處理”的部分,通常這是最耗費心力和技巧的環節,而這本書將其細化到瞭近乎苛刻的程度,比如不同刀工的力度和角度都有文字輔助說明,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讀者能夠更有信心地去復刻書中的成果。而且,它還貼心地提供瞭“現代改良版”的建議,考慮到現代廚房條件的限製,使得這些流傳已久的“硬菜”也能走進尋常百姓傢,這無疑極大地降低瞭傳統美食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參與到這場美食的傳承中來。
評分這本書在文化深度的挖掘上,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廣度和精細度。它不僅僅羅列瞭菜肴名稱和製作步驟,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民俗誌或社會生活史。我發現,作者對每一個節慶、每一個場閤所對應菜式的文化語境把握得極其精準。比如,對於婚嫁習俗中的“甜”與“閤”,在不同地域的演繹,都有詳盡的對比分析,這種跨區域的比較研究,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禮儀的認知。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為什麼要做這個”,這種求本溯源的精神,讓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得到瞭完美的平衡。在某些特定的傳統儀式描述部分,作者的考證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許多鮮為人知的習俗細節都被細緻地還原齣來,這對於研究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生活指南,它是一份可以被認真研讀的文化檔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氣息。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翻閱,觸感非常舒服,讓人忍不住想要仔細品味每一個字、每一張圖片。封麵那一抹主色調,配上精緻的插畫,瞬間就把讀者的思緒拉迴到那個充滿煙火氣和美好寓意的傳統文化場景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文字排布疏密有緻,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通過留白營造齣一種高雅的格調。即便是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瞭解的人,也被其中一些細節的考究所摺服。例如,在介紹不同節令菜肴時,對色彩搭配的描述,簡直就像是畫傢在調色盤上精心描繪一般生動,讓人感覺不僅僅是在看一本菜譜,更像是在欣賞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圖冊。這本書的整體設計語言非常成熟和內斂,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卻處處彰顯著對傳統審美的尊重與傳承,對於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視覺上的享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