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孩学茶/品茶馆
定价:28.00元
作者:读图时代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19521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通一点茶史,悟一点茶道,备一点茶具,识一点名茶,学一点茶艺,烹一点茶膳,读一点茶诗,赏一点茶画,正是这一点点,积聚起一生的悠长滋味……
内容提要
苏东坡大学士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精妙譬喻,似乎一下子把女子与茶的关系写到了,成了千古绝唱!的确,说女人如花,只是说出了女子的娇媚,说女人如水,只是道出了女子的温柔;说女人如瓷,只是讲出了女人的清弱。但是,说女人如茶,试想茶是万木之心,只有茶这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承受了微丽清露,沐浴了山灵水秀的植物,才能体现出女人的万种风情。
女人需要茶水的滋养,聪慧的女子会在品茶中洞察世情,在品茶中展现风情,在品茶中焕发韵味。通一点茶史,悟一点茶道,备一点茶具,识一点名茶,学一点茶艺,做一点茶点,烹一点茶膳,读一点茶诗,赏一点茶画,只是一点点,如点点茶叶滑入水中,沏出一壶醇香浓厚的好茶。女孩学茶,也是如此,正是这一点点,却会积聚起一生的悠长滋味,让你平添一份幽雅,一份神韵,一份空灵……
目录
章 通一点茶史
一、神农的浪漫怀想
二、魏晋的名士
三、大唐的王朝气度
四、两宋的炽盛茶风
五、明清的淡雅流韵
第二章 悟一点茶道
一、我心悠悠探茶道
二、淡妆慧心观茶礼
三、韵高致静三茶道
第三章 备一点茶具
一、承载了千年的茶香
二、千姿百态话茶具
三、把玩名杯名壶
四、这是我的茶具
第四章 识一点名茶
一、闻茶识女人,茶解女人心
二、雅致的清汤绿叶——绿茶
三、香醇优雅的氤氲红茶
四、绿叶红镶边——乌龙茶
五、陈香馥郁的酽酽黑茶
六、茶香花香相融的花茶
七、品茶,且缓行——不宜喝茶之种种
第五章 学一点茶艺
一、入境怡情话茶艺
二、一片清新飘香——绿花玻璃怀泡茶艺
三、落英缤纷会一壶——花茶茶艺
四、谁人寻得观音韵——功夫茶茶艺
五、别具一格融茶情——民俗茶艺
第六章 烹一点茶膳
一、性情同调品茶膳
二、聪明的女人会“吃”茶——茶菜和茶食
三、一点倾心——茶点DIY
第七章 读一点茶诗
一、拂去浮躁品茶诗
二、品茶吟唱赏茶诗
第八章 赏一点茶画
一、妙解琴棋书画茶
二、品茶以入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哇,最近读到一本叫《茶香里的温柔》的书,简直是心灵的SPA!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像是春日里拂过湖面的微风,每一个字都带着那种恰到好处的温度。这本书讲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知识介绍,而是深入到茶背后的那些生活哲学和人文情怀。比如,她写到一个人如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仅仅通过冲泡一杯茶的仪式感,找回内心的平静。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关于“慢下来”的艺术,那种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来的从容。书中对于季节更替与茶的搭配有着独到的见解,春天的新芽配上清晨的薄雾,那种意境简直让人恨不得立刻放下手头的一切,去寻找一处能与自然对话的角落。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不像传统散文那样线性叙事,而是像一首首独立的音符,串联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都提高了,开始注意窗外那棵老树的枝丫形态,还有阳光穿过玻璃杯时折射出的光影,生活瞬间变得丰富立体起来。它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原来“喝茶”这件事,可以承载如此多的情感重量和生活智慧。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城市里奔波、渴望片刻安宁的朋友们。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可能又是那种故作清高的“文青”作品,结果啪啪打脸了。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非常大胆和现代,它将一些古典的意象,比如茶道中的“静”与“空”,用一种非常当代、甚至带点后现代解构意味的方式来呈现。作者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读起来有点像在品尝一款风味极其复杂的实验性咖啡,初入口有些陌生,但回味无穷。我发现书中有大量对都市空间和个体疏离感的探讨,茶馆不再是传统的社交场所,而更像是现代人逃避现实、进行自我对话的“结界”。比如,有一章写到深夜一个人在霓虹灯下煮茶,那种孤独感和清醒感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提供任何答案或标准,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份宁静是真实的,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麻痹?它挑战了传统对“品茗”的定义,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非常适合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带过,合上书就能立刻总结出几个要点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份私人日记,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共情和想象力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深意。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私密且略带忧郁的文学世界,茶在这里是连接“美”与“虚无”的桥梁。书中穿插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文学、音乐和哲学的引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星辰一样,需要读者自己去联结成星座。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无用之美”的主题,很多关于茶的仪式感,从功利角度看是浪费时间,但在书中,作者赋予了这些“无用”行为以最高的价值——维护精神的完整性。这本书需要你带着一颗开放且愿意迷失的心去阅读,当你不再急于寻找“答案”时,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才会像陈年的老茶一样,慢慢散发出来,醇厚而悠长。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充满年代感的旧书店,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时间混合的味道。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茶叶产地、制作工艺的干货,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跳跃和感性,她似乎更热衷于探讨“记忆”与“味道”之间的关联。比如,她提到某一种乌龙茶的香气,瞬间将她带回了童年时外婆家的小院,那种具体到连蝉鸣声都能听见的场景再现,写得太传神了。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失落”和“追寻”的主题,茶在这里成了一种媒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清醒与梦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心理时那种克制但又极其有力量的笔法,她从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一些微小的动作——比如一个人如何小心翼翼地捧着茶碗,或者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追求纯粹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有点“虚”,但对于喜欢在文字中寻找共鸣,探索人性深处微妙波动的读者,这绝对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如同在观看一部艺术电影,节奏舒缓但信息密度极高,需要你反复咀嚼。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似乎是通过一种“万物有灵”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权威的位置去指导读者如何品茗,反而更像是一个引路人,邀请我们一同探索茶文化背后的符号系统。书中对器物的描写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比如,不同釉色、不同年代的茶盏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和观感,写得如同文物鉴赏报告,但又充满了诗意。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时间”的理解,她认为,每一泡茶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周期”,从初冲的张扬到尾水时的内敛,这映射了人生的不同阶段。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它让我开始关注细节的“质感”,而不是表面的“效率”。读完后,我开始花更多心思去感受手中器物的温度、茶汤在舌尖上的层次变化,这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敬意的探索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