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随园食单 9787530434529

再现随园食单 97875304345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彦,周秀来 著
图书标签:
  • 食谱
  • 烹饪
  • 中国菜
  • 随园食单
  • 清朝
  • 美食
  • 传统美食
  • 饮食文化
  • 园林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34529
商品编码:300887029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再现随园食单

定价:268.00元

售价:160.8元,便宜107.2元,折扣60

作者:张文彦,周秀来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30434529

字数:

页码:4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再现随园食单》以直观的形式再现《随园食单》并探讨了“随园菜”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烹饪发展史,研究清代中期烹饪原料、调料、技法的发展状况,研究当时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官府人家的饮食好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一、须知单
二、戒单
三、海鲜单
四、江鲜单
五、特性单
六、杂性单
七、羽族单
八、水族有鳞单
九、水族无鳞单
十、杂素单
十一、小菜单
十二、点心单
十三、饭粥单
十四、茶酒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江南烟火:寻味苏州园林与市井百味 书籍信息: 书名: 江南烟火:寻味苏州园林与市井百味 作者: 林若薇 ISBN: 9787801234567 出版社: 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数: 388页 定价: 88.00元 --- 内容简介: 《江南烟火:寻味苏州园林与市井百味》是一部深入苏州市历史肌理与生活哲学的文化随笔集。本书跳脱出传统美食典籍的刻板框架,以文学的笔触、人类学的视角,探寻了这座“人间天堂”背后,那份由园林雅致与市井烟火交织而成的独特饮食文化景观。 全书共分为“曲水流觞”、“苔痕阶绿”、“人间至味”和“市井烟云”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精致的文人雅集,漫步到喧嚣的街头巷尾。 第一部分:曲水流觞——园林中的风雅与食单的想象 本章聚焦于苏州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探讨了在特定空间语境下,士大夫阶层如何将饮食提升至一种审美活动。作者细致考据了清代及民国时期,园主们在亭台楼榭间举办的宴饮活动,分析了“花朝宴”、“中秋夜宴”等场合对菜品选材、摆盘艺术以及宴饮礼仪的特殊要求。 不同于详尽的菜谱罗列,本部分侧重于“意境的再现”。例如,对“一席之光景”的描摹,如何通过一碟时令清口小菜,映照出园林主人的情怀与学养。书中详细解读了“花香入馔”的理念,探讨了如何将梅花、荷花、桂花的香气融入糕点、茶饮乃至清汤之中,使食物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媒介。此部分大量引用了旧时苏州文人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力图还原彼时“轻盈而不失考究”的宴饮风貌。 第二部分:苔痕阶绿——寻常巷陌的物候节气 苏州的饮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这在园林之外的寻常百姓家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本章节以气候物候为经,以民间习俗为纬,勾勒出苏州人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味觉图谱。 作者深入探访了隐藏在老城区深巷中的世代传承手艺人,记录了他们如何因应“惊蛰”的腌笃鲜、“立夏”的青团、“寒露”的桂花糖芋苗等,进行精妙的食材取舍与技法运用。重点解析了“不时不食”的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的变迁与坚守。例如,书中对“糟货”的描写,不仅限于其腌制的技艺,更在于其背后的时间观念——如何通过发酵与时间,将寻常的河鲜转化为独特的风味体验。同时,作者也探讨了苏式面点中对面皮韧度、汤底鲜醇度的极致追求,这种对“恰到好处”的执着,正是江南文化细腻入微的体现。 第三部分:人间至味——市井烟火中的哲学思辨 如果说园林是“雅”,那么市井便是“俗”,而苏州的魅力恰恰在于“雅”与“俗”的完美融合。《人间至味》部分,将焦点对准了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和“小馆子”。 本章探讨了苏州人对待食物的务实态度。例如,被戏称为“外地人看不懂”的松鼠鳜鱼,在文人笔下是盛宴的华彩,但在民间,它更代表了一种“以物尽其用”的烹饪智慧。作者通过对几家百年老店的走访,挖掘出几道看似家常却蕴含深厚烹饪哲理的菜肴,如“清炒虾仁”中对火候的控制,和“酱鸭”中对酱油的精选与熬煮时间的长短,都是技术与经验的结晶。 更深层次地,本部分引入了“食物与记忆”的探讨。作者认为,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或一碟糕点,承载了苏州人对童年、对家庭的集体记忆,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具情感价值。 第四部分:市井云烟——饮食中的传承与未来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苏州的饮食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记录那些正在消失或亟待保护的饮食习俗与手艺。 作者采访了多位年轻一代的餐饮从业者,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同时,试图用新的理念来诠释和推广江南味道。书中既有对传统制作工艺如“苏式糕团”手工揉制的坚持,也有对新式茶饮融合本地食材的创新尝试。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反思与希望,探讨了如何让这份流动的“烟火气”得以延续,不至于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整体特色: 《江南烟火》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历史、建筑、民俗与饮食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不是一本单纯的食谱,而是通过食物这条线索,对苏州这座城市生活美学的一次深度考察。文字考究而富有韵味,插图精美(包含少量老照片和作者手绘插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场穿越时空、兼具感官享受与文化深度的阅读体验。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和精致饮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香气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设计得极其雅致,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风格,而是沉淀着一种老派的韵味,让人联想到那些藏在深巷里的老店,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我一直对旧时光里的生活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渗透在柴米油盐里的精致。这本书的装帧,就仿佛是精心准备的一份请柬,邀请你赴一场与过去的美食哲学的约会。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的汇编,更像是一本生活态度的宣言。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似乎都忘了,烹饪本该是一件需要慢下来、用心去体会的事情。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从字体选择到版面留白,都在无声地提醒着读者,慢工出细活,生活亦如是。初翻几页,我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不急于展示那些高深的技艺,而是先跟你聊聊食材的时令,聊聊器具的重要性,把做饭这件事拔高到了一种对自然、对生活保持敬畏的高度。这对于我这种追求精神共鸣多于单纯技法学习的阅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惊喜。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文字,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你耳边轻语人生的真谛,而美食,便是他阐述哲学的最佳载体。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传递出一种难得的“从容感”。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都患上了“即时满足”的强迫症,任何事情都要求快速出结果。然而,这本书里浸透着一种古人特有的耐心和对时间的尊重。它教你如何耐心等待发酵,如何细心观察火候,如何理解“恰到好处”的微妙之处。这种对过程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烹饪技法上,更渗透到了作者的文字风格里——它不赶着让你看完,而是希望你慢慢品味。这种被“慢待”的感觉,对长期处于信息轰炸中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心灵的SPA。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意识到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速度来衡量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日常的琐事,都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笃定,仿佛找到了对抗浮躁的一个有力武器。这绝非一本普通的“美食指南”,它更像是一剂对现代人焦虑症的温和解药。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上下文”的重视。它并不孤立地介绍菜肴本身,而是将每一道菜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阐释。你读到的不仅仅是如何烹制一道食物,更是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季节更迭对饮食结构的影响,甚至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墨客的宴饮风尚。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典故或者器具的描述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种“连带学习”的效果,是那些只关注操作步骤的书籍无法比拟的。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饮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真正的生活艺术,是将知识、历史、审美熔铸于日常的点滴之中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厨房的烟火气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高雅而不失人间的绝妙平衡。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功力,真不是盖的。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所谓的“信息密度”,恨不得把每一寸空间都塞满字,读起来眼睛都得跟着跳。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留白艺术。它的章节划分流畅自然,过渡得毫无滞涩感,让人在阅读的间隙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想象。我尤其欣赏它对图文比例的把握,那些或许是手绘的插图或者老照片的复刻,点缀得恰到好处,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有效地烘托出文字所营造的氛围。这是一种非常克制的、成熟的审美体现。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布置得宜的私人书房,光线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旧书气息,所有的信息都以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呈现在你的面前,毫不费力。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下喧哗的市场中,显得尤为可贵。它不强迫你接收,而是温和地引导你进入它的世界,让你心甘情愿地沉溺其中,去细细品味每一段文字背后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的“调性”,非常抓人,是一种带着淡淡文人雅士气息的疏离美。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亲民或者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知识底蕴又不失生活气息的笔触进行叙述。我能感觉到作者在选择每一个词汇时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它不是那种你翻开就能立刻上手操作的“速成宝典”,它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需要你去品读,去咂摸其中的意境。比如描述某一种食材的处理,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切成五毫米见方的丁”,而是会用“轻拈慢削,如同雕琢一块温润的玉石”这样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引导你。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我不再仅仅把烹饪视为一种任务,而是一场与食材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于那些热爱文字、对生活抱有诗意想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实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