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馅类美食制作
定价:14.50元
作者:孙宝和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8245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各种馅类食品制作技法的烹调用书。书中既分类介绍了馅心的制作、面皮的制作、成形和熟制的技法,又详细介绍了300余种馅类美食的原料配比、制作方法和成品特点等。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俗易懂,既适合广大家庭学习制作,也可供餐馆经营者参考。
目录
一、概述
二、制馅部分
(一)制馅基本知识
1. 馅心对食品色香味形的作用
2. 制作馅心与一般菜肴的区别
(二)馅心的种类及制法
1. 咸馅品种及其制法
2. 甜馅品种及其制法
三、制皮部分
(一)面团制作基本知识
1. 制作面团的原料
2. 面团的种类
(二)面团制作技法
1. 面肥发酵面团
2. 发酵粉膨松面团
3. 冷水面团
4. 开水面团
5. 热水面团
6. 温水面团
7. 酥皮面团
8. 水蛋面团
9. 米粉团子
10. 澄粉面团
11. 杂粮面团
12. 果蔬面团
(三)面皮加工方法
1. 制作各种面团
2. 制作面皮
3. 各类面皮制作实例
四、成形部分
(一)成形前期的制作工艺和方法
1. 搓条
2. 下剂
3. 制皮
(二)成形技法
1. 包子
2. 烧卖
3. 馄饨
4. 汤圆
5. 春卷
6. 粽子
五、成熟部分
(一)成熟基本知识
(二)熟制技法
1. 蒸
2. 煮
3. 炸
4. 煎
5. 烙
6. 贴
7. 烤
六、馅类美食制作实例
(一)咸味馅类美食
1. 蒸制品种
2. 煮制品种
3. 烙制品种
4. 煎制品种
5. 炸制品种
6. 贴制品种
7. 烤制品种
(二)甜味馅类美食
1. 月饼
2. 元宵 (汤圆)
3. 粽子
4. 蒸制品种
5. 烤制品种
6. 炸制品种
7. 煎烙品种
8. 凉食品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那些厚达几百页的专业书籍感到压力,总觉得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和富有启发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分享他的“失败和成功心得”。作者在分享食谱时,总会穿插一些自己当初尝试失败的教训,比如为什么第一次做酥皮会“塌陷”,或者为什么泡芙会“出水”。这种坦诚的分享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原来大厨也会犯错,那我的小失误也就不算什么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发酵的哲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酵母的工作,更是时间、温度和水分相互作用的舞蹈。这种将科学原理融入生活哲学的写作方式,让原本冰冷的步骤变得有了温度和故事感。这本书不只是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充满激情的烹饪伙伴,陪伴着你从新手走向成熟,享受每一次面粉在手中舒展的美妙过程。
评分我是一个超级“外貌协会”的烘焙爱好者,对成品的美观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在装饰艺术和造型技巧方面的内容,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糖霜涂抹上,而是深入讲解了如何利用巧克力雕花、拉糖艺术(Sugar Pulling)以及翻糖塑形来构建一个“可食用的微观世界”。特别是书中对“镜面釉”(Mirror Glaze)的配方剖析,详尽地解释了明胶、水和糖的精确比例,以及如何控制温度来达到那种近乎完美的、能反射一切的镜面效果。我按照书中的指南,为我的生日蛋糕设计了一款蓝色星空主题的镜面,那效果引得所有人都驻足赞叹。更棒的是,作者还提供了如何根据不同蛋糕体调整淋面厚度和流动性的技巧,这解决了以往我淋面总是过厚或过稀的痛点。这本书不仅教你如何制作美食,更教你如何将美食变成一件艺术品来呈现。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烘焙艺术的宝典,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那些追求口感和层次感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对于面团处理的细腻程度,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从基础的高筋面粉到复杂的欧式发酵技巧,每一步骤的讲解都详尽得如同私人授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环境湿度对酵母活性的影响的分析,这在很多速成食谱中是看不到的。比如,在潮湿的梅雨季节,如何调整液体用量和发酵时间,书里都有非常实用的操作建议。光是研究如何做出一个完美的布里欧修(Brioche)面团,就花了我好几个周末的心思,那金黄的外皮和云朵般的内部组织,让人感叹,原来烘焙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食材的敬畏。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清晰的步骤图配合精美的成品照片,让人在实践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真正体会到从面粉到美味的蜕变过程,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市面上的烹饪书籍大多是千篇一律,无非就是“称量、混合、烘烤”那一套公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深入的“风味化学”指南。作者对香料和天然色素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如何通过慢烘果皮来提取更深沉的柑橘香,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果皮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咸味平衡”的那一章,它探讨了在甜点中加入微量海盐或特定酸性物质(如塔塔粉)如何放大整体风味,而不是仅仅为了“加点咸味”。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制作了一款黑巧克力慕斯,那层次感——从初入口的苦涩,到中间的丝滑,再到尾调中若隐若现的咸香——简直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鼓励读者去“品尝”和“思考”每一种配料的作用,而不是机械地复制食谱。对于希望从“会做”提升到“精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创新的思路。
评分说句实在话,我对厨房里的那些繁琐的工具和复杂的预处理步骤一直有点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注重“效率”和“优化流程”。作者没有回避使用专业设备,但更强调在家庭厨房环境下如何“曲线救国”。比如,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室温控制”策略,教你如何在没有专业醒发箱的情况下,利用烤箱的余温或微波炉的保温功能,来模拟恒温发酵环境。这对于我这种住在小公寓、不愿购置过多大型厨具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书中对于食材储存和保鲜的章节也极其实用,它详细列出了不同烘焙原料(如黄油、坚果、面粉)在冷藏、冷冻环境下的最佳保质期和风味衰减曲线。这不仅能减少浪费,更能确保每一次制作都能用上风味最佳的原料,让最终出品的品质稳定在最高水平。这种贴近生活的、实用的建议,比那些只谈理论的厚书要高明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