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百俗 9787516508855

酒泉百俗 97875165088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正彬 著
图书标签:
  • 酒泉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风俗
  • 地域文化
  • 甘肃
  • 西北
  • 传统文化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8855
商品编码:300890534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酒泉百俗

定价:48.00元

作者:张正彬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6508855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酒泉百俗》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酒泉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世代酒泉人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层的生命追求和独特的人文标识,总结历史、盘点遗产、延续文脉、服务现实,尤其对于检视酒泉文化实力,彰显酒泉文化魅力,提升酒泉文化影响力,意义深远。

内容提要


民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逐渐创立的一系列生活方式,包含了各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和沃土。张正彬编*吴基伟主编的《酒泉百俗/飞天逐梦醉酒泉文化丛书》精选了酒泉地区各族人民的风俗,按内容分为节日俗、婚育俗、丧葬俗和礼仪俗四个部分。一册在手,可尽览酒泉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酒泉百俗》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酒泉地区灿烂民俗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节日俗
过年
二十三,祭灶神
扫房子,去尘土
打醋炭,消污垢
贴福字,讨吉利
贴年画,纳吉祥
贴门神,保安宁
贴春联,迎新年
除夕
年夜饭
压岁钱,得平安
守岁
开门
拜年
打春日,鞭春牛
立春日,戴春鸡
正月十五闹元宵
补天节,摊煎饼
填仓节,祭仓官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雷鸣
三月三,去踏青
清明时节
四月八庙会
端午时节
六月六,晒衣物
七夕乞巧
七月十五是鬼节
中秋月圆
……
婚育俗
丧葬俗
礼仪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节日俗
过年
二十三,祭灶神
扫房子,去尘土
打醋炭,消污垢
贴福字,讨吉利
贴年画,纳吉祥
贴门神,保安宁
贴春联,迎新年
除夕
年夜饭
压岁钱,得平安
守岁
开门
拜年
打春日,鞭春牛
立春日,戴春鸡
正月十五闹元宵
补天节,摊煎饼
填仓节,祭仓官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雷鸣
三月三,去踏青
清明时节
四月八庙会
端午时节
六月六,晒衣物
七夕乞巧
七月十五是鬼节
中秋月圆
……
婚育俗
丧葬俗
礼仪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变迁的学术专著的简介。 --- 《云岭遗风:西南边地多重文化交融下的习俗演变》 作者: 李鸿章(化名) 出版社: 民族文化研究社 ISBN: 9787516508877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西南边陲地带,特别是在云南、贵州交界地带,几个特定少数民族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苗族、彝族(特别是其中的撒尼和诺苏分支)、以及部分哈尼族支系——在近百年间所经历的社会结构剧变与传统习俗的动态重塑过程。全书摒弃了传统人类学对“静止的部落文化”的刻板描绘,转而聚焦于“流动性”与“适应性”,剖析了在外部现代化冲击、国家政策干预、以及跨族群经济联系加强的背景下,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礼仪、服饰图腾、乃至生产工具的传承与变异。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西南边地的传统习俗并非僵化的文化遗迹,而是活态的、持续协商的社会实践。作者通过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调查积累的丰富一手资料,系统梳理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祭祀体系的世俗化与重构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西南山区传统万物有灵论(Animism)在现代社会中的衰微与转型。尤其关注了“跳大神”等萨满式宗教仪式在年轻一代中的接受度变化,以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传统祭祀活动形态的具体影响。 1. 祖灵崇拜的符号转移: 传统上,祖灵被视为家庭与氏族的守护神,其祭祀活动往往与土地占有权和血缘纯洁性紧密相连。本书揭示了在土地流转和人口外迁的背景下,祖灵的居所如何从传统的“神龛”转移到更具象征意义的家族纪念碑,甚至是在城市公寓内的简易供奉。作者对比了不同村寨中,祭祀用牲畜的规模变化,以此作为衡量传统宗教虔诚程度的量化指标。 2. 节日庆典的商业化景观: 对比分析了当地重要的季节性节庆,如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姊妹节,在被纳入区域旅游规划后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现象。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地人对“被观看”的仪式所产生的复杂心态——既有维护族群认同的需要,也夹杂着对商业化表演性的抵触。部分传统巫师(毕摩或苏尼)的职能,是如何被教育机构或文化工作者所部分取代或边缘化的过程也被细致描绘。 第二部分:生命礼仪中的个体能动性 生命礼仪(Birth, Marriage, Death)是文化身份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在现代法律、教育和经济体系介入后,个体如何在新旧规范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 1. 婚恋观念的冲击与融合: 传统上,西南边地的婚姻多基于“换亲”、“指腹为婚”或严格的氏族内通婚原则。本书详细考察了在教育普及和外出务工增多后,自由恋爱在部分族群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通过对大量婚前调查和婚后关系访谈的整理,作者构建了一个“婚姻协商模型”,揭示了彩礼(嫁妆)在现代经济逻辑下如何从物物交换演变为资本积累的象征,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权力结构的影响。 2. 丧葬习俗的“简化”与“仪式回流”: 在城市化压力下,以往耗时数日、耗资巨大的传统丧葬仪式被迫简化。本书展示了这种简化的外在形式下,深层的情感需求是如何“回流”到其他小型、私密的纪念活动中,例如集体扫墓日的仪式复杂化,以及对逝者数字遗存(如社交媒体账号)的特殊处理方式。 第三部分:物质文化符号的解构与再编码 服饰、居所和饮食习惯是文化认同最直观的体现。本书采用符号人类学的视角,解析了这些物质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漂移。 1. 刺绣与图腾的“去语境化”: 苗族和彝族的复杂刺绣图案传统上承载着丰富的族群历史、家谱信息和宗教寓言。研究发现,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中,这些精美的图案日益“去语境化”,成为纯粹的美学符号,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正在迅速流失。书中对比了老一辈传承人手工制作的服饰与现代工厂流水线上复制品的纹样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在族群内部引发的身份焦虑。 2. 传统建筑形态的适应性改造: 针对干栏式建筑(如木楼、吊脚楼)和土掌房在现代居住需求下的改造,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案例。探讨了在保留外立面“传统特征”以满足申报补贴或旅游形象需求的同时,内部空间如何被完全“西化”或“现代化”的过程,揭示了文化表征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张力。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度依赖于参与式观察、深度口述史访谈(尤其关注了“中间一代”——即在传统与现代交替期成长起来的人群),以及对地方志、族谱和教会记录等二手文献的交叉比对。作者避免了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微观的、具体的习俗变迁案例,折射出西南边地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进行着一场艰难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文化自救。 《云岭遗风》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也为文化遗产保护者、区域经济规划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读者,提供了深刻且细腻的洞察。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俗”,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自我修正的生命力本身。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类地方志类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好奇心,特别是涉及到风俗习惯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层面。我通常是通过研究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才能真正触摸到一方水土的灵魂。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画面感,‘酒泉’这两个字,自带了一种苍凉与豪迈交织的史诗气质。我设想,里面收录的‘百俗’,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穿戴的罗列,它背后一定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又如何从中提炼出独属于他们的生存哲学和审美情趣。比如,那些关于婚丧嫁娶的仪式,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反映了家族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那些祭祀的活动,是不是还保留着汉唐时期的某些影子?我渴望看到那些被现代文明逐渐稀释和遗忘的细节,那些藏在老人们口耳相传中的、带着泥土和汗水味道的鲜活记忆。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过去、通往真实生活场景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点年代感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种质朴又热烈的西北风情里。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挺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有点粗粝的手感,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那些古老故事的厚重。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没想到光是看那些印刷出来的图样和版式,就已经觉得值回票价了。排版上看得出是用心了,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静下来的力量。我特别喜欢那种局部采用的深色调,和主体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某些关键元素的视觉冲击力。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文字内容,但仅仅是作为一件可以把玩和细细品味的“物件”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住了我全部的注意力。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种未经雕琢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美感。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文化普及读物,内容往往流于表面,用很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出一种“高大上”的假象,读完之后却什么也记不住。我更欣赏的是那种扎实、近乎田野调查式的记录,哪怕语言朴实无华,但信息密度足够高,能够提供可靠的佐证和鲜活的案例。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在收集资料时,是真正走进了当地的生活肌理之中,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旧档案。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民间信仰和手工艺的章节,因为这些往往是最难被记录下来的非物质遗产。例如,某一种特定节日的特定食品,它的制作工艺和食用规矩,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种天文历法或者农耕智慧的密码?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总是最能打动我。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只是一本‘读物’,而是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值得被永久保存和研究。我期待它能提供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

评分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我接触到新的地域文化时,总会习惯性地去寻找那些具有地域标识性的色彩和气味记忆。对于酒泉,我的第一反应是戈壁滩的干燥、阳光的炙烤,以及夜晚的清冷与星空。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能像一幅精心调色的油画,而不是简单的素描。它应该在描绘‘俗’的同时,也让人能‘闻到’那种空气的味道,‘听到’当地人说话的声调和语调。如果能通过文字的描摹,让我仿佛置身于某个古老的市集,看到商贩的叫卖,闻到烤肉的焦香,那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干巴巴的学术论述都无法替代的。我期待那些关于节庆场面的描写,能够热烈到让我感到燥热,关于祭祀的描写,又能冷静到让我感到肃穆,情绪的张弛有度,才是高水平叙事的标志。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程度,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同理心’。如果作者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客观’的,但缺乏‘温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带着敬意和爱意的记录。这种爱,体现在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给予同等的关注和尊重,不会因为它们不够“宏大”或“主流”就轻描淡写地带过。那些关于邻里互助的传统、对长者的尊重方式、孩童游戏的变化,这些才是构成一个社会毛细血管般活力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捕捉到这些‘人情味儿’,那些琐碎的仪式、独特的俚语和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才真正有了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在了解这些古老习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面对环境时那种顽强而又充满智慧的适应性,从而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