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美食图说:绝色美食
定价:28.00元
售价:16.8元,便宜11.2元,折扣60
作者:黄道京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7036005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典美食图说”系列丛书。收入有关中国美食的传说、典故、趣闻、故事数百则,系统介绍了众多中华经典美食的历史渊源、风味和鲜明特色。其中《绝色美食》专讲特色菜肴,读者可以从中真切品位和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神韵与经典美食的传统精华。书中还附大量珍贵图片和经典菜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海内外游客、食客提供阅读和品尝的方便。
目录
皇城饽饽气派大——正明斋与京八件
沙窝门处有黄金——裕顺斋与焦排叉
通州大顺斋——清真食品糖火烧
慈禧求方法海寺——京沪名产茯苓饼
手足分合“十八街”——桂发祥麻花
天津武清说杜氏——杨村糕干
烧饼煮饼话三晋——山西饼食
厚道仁心世留香——乾生元枣泥麻饼
韩世忠得计定胜糕——五芳斋糕点
外行开店创——猪油百果松糕
姑苏名食落申城——上海糖芋艿
碧油煎出嫩黄深——淮安茶馓
常熟城里话萧统——石梅盘香饼
天平山下范仲淹——苏州白印糕
锡山脚下说香芸——金刚肚脐
弄拙成巧“方天顺”——乌镇姑嫂饼
吕洞宾乞讨施救——绍兴香糕
香风吹遍安庆城——麦陇香糕点
江淮故地说宋祖——寿州大救驾
孙权嫁妹传婚俗——福州礼饼
福州城里说戚公——福州光饼
哪吒闹海留美食——郑州龙须糕
龙盖寺前说茶圣——竟陵葱香饼
灵泉寺中说苏轼——西山东坡饼
历史悠久话重阳——江陵九黄饼
广州西关——陶陶居月饼
佛山脚下话美食——合记盲公饼
因祸得福辟蹊径——昭平薏米饼
大小三峡会巫山——秀山雪枣
乐天刺史传厨艺——香山蜜饼
诗圣病食云片糕——云阳桃片糕
辨识忠奸不染尘——陕西水晶饼
冰糖红果救贵妃——冰糖葫芦
京城街巷灌香糖——北京糖炒栗子
白公梦遇胖荷囡——苏州焐熟藕
吴越杨梅冠天下——佳果话杨梅
如以绛纱裹甘露——奉化水蜜桃
秀水名湖烟雨楼——嘉兴馄饨菱
玉雪为骨冰为魂——超山梅子
关外人参双渎藕——湖州雪藕
琉璃叶底黄金簇——塘栖枇杷
老奴少仆瞒恶主——金丝琥珀蜜枣
一县双贡名气大——平湖糟蛋、三白瓜
芒砀山麓一明珠——黄河故道砀山梨
西域仙种播江淮——怀远安石榴
朱颜低枝映美人——漫说樱桃
芳村花地燕衔来——广州花地杨桃
陆绩辞官未怀橘——广西橙黄橘绿时
艳冶丰姿百果无——龙眼桂圆
余香飘荡耐追寻——北流荔枝
童子射日制天狗——恭城柿饼
碧树离离金弹垂——广西黄皮果
逼上梁山断仙根——重庆梁山柚
蜀相采果退魏兵——城口猕猴桃
人暮晴霞红一片——临潼火晶柿
火焰山下美浆果——吐鲁番葡萄
紫禁城中话慈禧——北京金糕
金秋时节话重九——重阳花糕
魏徵孝母煮玉露——百草梨膏糖
糕点师傅坐店堂——上海老大房董糖
观前街东采芝斋——苏州糖果
人杰地灵机缘巧——孝感麻糖
八桂飘香说木樨——桂林桂花糖
春来新叶遍城隅——柳州橘丝糖
酱菜换得黄马褂——北京六必居酱菜
酱佐盐梅调鼎鼐——北京天源酱菜
落第举子开酱园——王致和臭豆腐
白居易断“”案——忠州豆腐乳
清宫御酒出玉泉——菊花白与莲花白
杜康村中有酒仙——杜康酒
洋河古镇美人泉——洋河大曲酒
嵇山门外酒缸山——绍兴黄酒
赤水河畔觅甘泉——四川郎酒
李白西岩一局棋——太白酒
赤水河畔说——贵州茅台酒
洞庭山上说阿祥——碧螺春茶
狮峰山下话乾隆——西湖龙井茶
陆羽茶经载赤城——华顶云雾茶
传奏吴兴紫笋来——顾渚紫笋茶
齐云山坡蝙蝠洞——六安瓜片茶
武夷岩茶传佳话——福建大红袍
洞庭湖上话二妃——君山银针茶
消暑还饮鹭鸶藤——金银花茶
年年叶共周天转——蒙山顶上话仙茶
通州城中胡青天——南通甜炒面
江南四月话孙膑——杭州乌米饭
香糯可口色泽艳——五色糯米饭
海南岛上三月三——苗族五色饭
一闻铜盏热中宽——信远斋酸梅汤
三秋桂子压群芳——桂花鲜栗羹
佳膳膏汤帝王夸——河南武陟油茶
山野郎中救八哥——罗汉果与罗汉汤
议论小吃生祸端——梧州冰泉豆浆
喜食仙女赠羹汤——侗家油茶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烹饪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味道”的文化研究报告。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探讨很多家常菜的时候,会深入挖掘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比如某道菜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为家庭团聚的象征,或者在某次重要的节日庆典中扮演了怎样的礼仪角色。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家常便饭”立刻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追求的“效率”和“新奇”,是否正在让我们失去对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味道的耐心?作者对传统技艺的记录,尤其详尽,他没有使用现代厨具的便捷说法,而是坚持描述那些需要长时间揉捏、发酵或慢火煨煮的过程,强调的是“慢”的力量。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记录,使得这本书在信息快速迭代的今天,展现出一种近乎“档案”般的珍贵性,它为后人保留了许多可能正在消逝的饮食文化密码。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封面设计,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精装版的古籍,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是现在很多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而采用的轻飘飘的纸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美食哲学的探讨,那种将烹饪上升到一种生活态度的角度,让我这个平日里只知道“吃饱就行”的实用主义者,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背后文化脉络的好奇心。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是那种极致写实的摄影作品,但却以一种手绘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勾勒出了食材原本的美感和食物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变化,这种艺术处理,无疑为整本书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读着那些关于食材来源、传统工艺的描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烟火气,感受到时间在慢炖中留下的痕迹,它不仅仅是记录菜肴的做法,更像是在追溯一段段被遗忘的饮食记忆,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心绪也跟着沉淀了下来,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这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时代,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食谱那种枯燥和刻板的教条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肃的烹饪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特定菜系历史演变的小篇幅,它们不是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比如,讲到某一道地方名菜的起源,作者会花大篇幅去描绘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当时的食材获取难度,乃至做这道菜的家族成员之间的有趣互动。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道菜怎么做,而是在一个老者的指导下,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美食的“口述历史”。书中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不失典雅,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即便是描述复杂的烹饪技巧,也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读完整章,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堆步骤,而是一个完整的场景和背后的情感链接,这才是真正高级的美食写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的独到之处,它的图片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套路。如今市面上太多美食书,为了追求所谓的“诱人”,照片总是过度饱和、过度修饰,结果食物看起来像塑料模型。但这本书里的影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它们的光线运用非常讲究,很多照片采用的是侧光甚至逆光,目的似乎不是为了让人垂涎欲滴,而是为了展现食物本身的“肌理”和“结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米饭粒的边缘、肉类纤维的走向,以及汤汁在光线下折射出的那种自然的光泽,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这种克制而精准的视觉呈现,反而让真正的美食爱好者更能体会到食物的本质美。更妙的是,有些篇章甚至配上了那个时代制作用具的素描图,那斑驳的铁锅、厚重的石磨,与最终呈现的成品形成了强烈的对话感,让人深刻体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这套审美体系,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拒绝了肤浅的迎合,而选择了对食物本体的尊重。
评分我特别想点赞的是这本书的知识结构和行文逻辑,它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前菜、主菜、甜点”这种西式菜单的顺序来编排,而是仿佛按照季节的更迭或者地域的迁徙来组织内容,充满了动态的美感。每进入一个新的章节,都会有一种进入新场景的感觉,仿佛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有主题的探访。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他对于火候的描述,精确到了油烟的颜色、锅体的温度感,这些都是那些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籍所无法企及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介绍复杂步骤时,总会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秘诀”或“替代方案”,这些不是刻意标注出来的“Tips”,而是隐藏在叙事流淌中的智慧结晶,需要读者用心去捕捉。读完后,我的烹饪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不是因为学会了多少花哨的菜式,而是因为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和心境。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倾听”食材的声音,如何与火候进行一场有耐心的对话,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如何对待食物的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