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烹饪传统肴馔实践指导--山东风味菜肴
定价:27.00元
售价:16.2元,便宜10.8元,折扣60
作者:李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221451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烹饪传统肴馔实践指导:山东风味菜肴》是面向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及各类中餐烹饪短期培训班教学使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烹饪的实践指导用书,也可作为不同业态的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培训辅助用书和美食爱好者提高厨艺水平的参考用书。
《中国烹饪传统肴馔实践指导:山东风味菜肴》力求突出实用性,注重各项工艺技术的指导。作者从山东风味菜系中精选了部分具有显著风味特点的传统菜肴集结成册。对每一款菜肴依照其制作工艺流程设计,即按原料组成、成菜要求、工艺顺序、要点提示、提问与思考,规范地展示了各款菜肴的成菜方法,力求讲解清晰,突出制作要点。并对各款菜肴作了技术拓展的提示,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山东风味菜肴的烹饪指南,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美食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鲁菜那种大气磅礴又细腻入微的口感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经典名菜,总觉得光靠看网上的零散菜谱很难捕捉到其精髓。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食材罗列和步骤说明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道菜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烹饪哲学。举个例子,书中对于“葱烧海参”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细致地分解了发制海参的关键步骤,还特别强调了火候的掌握——那种“武火烧、文火煨”的转换,描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锅中葱油的焦香。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些在家庭厨房中难以实践的传统大型宴会菜式的简化处理方法,这对于想在家复刻那种庄重感的食客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做了其中的一道“九转大肠”,那酸甜苦辣咸的复杂平衡,通过书中的详尽指导,竟然被我这个初学者也拿捏出了一丝神韵。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部活着的鲁菜历史书,每一页都散发着醇厚的烟火气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一些传统菜肴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好吃”上,总觉得有些鲁菜味道过于浓烈,缺乏精致感。然而,这本《中国烹饪传统肴馔实践指导——山东风味菜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现代且清晰的图文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遥不可及的传统技艺“拆解”成了人人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模块。特别是关于“清汤”的制作,书中详细对比了使用老母鸡、老鸭、猪棒骨等不同基础汤料的细微风味差异,并给出了如何在不使用味精的前提下,达到汤色清澈透亮且味道醇厚的秘诀。我按照书中的指导,尝试用自制的清汤来烹饪一道“奶汤鲫鱼”,那效果简直惊人——鱼肉的鲜美被完美地衬托出来,汤汁乳白如玉,口感却丝毫不油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是鲁菜能够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配图质量极高,每一张成品图都像是艺术品,让人在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满足感。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非山东地区的学习者来说,获取正宗的食材和调料往往是个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它并非一味地要求你必须使用极其稀有的本地货,而是提供了非常中肯的“替代方案”和“风味校准”的指导。比如,在讲解某些特有酱料的制作时,它会分析这种酱料中“咸、鲜、香”的主要来源,然后建议我们可以用哪几种常见调料组合来尽可能地模拟出那种地域特色。这种务实精神,让这本书的落地性大大增强。我所在的地方买不到特定产区的香料,但通过书中的指引,我用本地能买到的替代品,仍然做出了八九不离十的“泰安三美”的特色风味。此外,书中对“火候与时间”的把控描述得非常形象化,比如用“油面上升的速度”、“食材表面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火候,而不是仅仅依赖温度计,这对于培养厨师的“手感”至关重要。这是一本真正站在实践者角度思考的书籍。
评分我收藏了很多烹饪书,但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内容堆砌,重点不突出。而这本关于山东风味菜肴的指导,其内容组织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似乎遵循着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路径。首先,它会介绍该菜系的主流风格和烹饪核心理念,建立起理论框架;接着,才进入到具体的菜品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对“宴席搭配学”的探讨,讲解了为什么某些菜式必须放在一起出现,以及如何通过酸甜苦辣咸的对比来达到味觉上的平衡与冲击。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不再是孤立地看一道菜,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鲁菜体系中去理解。比如,书里对“糟熘”这一技法的阐述,不仅仅是如何操作,更解释了它在鲁菜中承载的“去腥提鲜”的历史作用。读完后,我对山东菜的敬意又增添了一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做菜,更让你学会“思考”烹饪背后的文化和逻辑链条,是厨房里的“智慧之源”。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升一下我在宴请宾客时的“硬菜”储备,但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严谨,它不是简单地按“荤菜、素菜”分类,而是按照“海陆搭配、时令更迭”的传统鲁菜宴席逻辑来组织内容的,这对于理解鲁菜的整体布局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刀工的艺术”那一章节,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图解不同刀法(如荔枝口、菊花刀)在不同食材上的应用,甚至细致到讲解如何利用不同刀法来影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受热均匀度和口感的形成。这在我以往阅读的很多烹饪书中是很少见的,很多书都一带而过。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实践者的热情,读起来既有收获,又不枯燥。例如,讲解如何选择和处理当地特有的海鲜时,那种对食材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它让你明白,做鲁菜,不是简单的堆砌食材,而是在和时间、火候、以及食材的“脾气”打交道。这本书绝对是希望从“会做饭”迈向“懂得烹饪艺术”的进阶者必备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