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
定價:28.00元
作者:中國營養學會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72246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一書是近百名專傢對我國營養和膳食問題所達成的核心意見和科學共識,由國傢衛生計生委官方發布,中國營養學會定製,是中國人的營養實踐寶典。書中的6條核心推薦適用於2歲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樣,榖類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程度上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榖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
建議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榖類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徵,每天攝入榖薯類食物250~
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體重是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吃和動是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低和過高均易增加疾病的發生風險。
推薦每周應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纍計150分鍾以上。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平均每天主動身體活動6000步。
盡量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動則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蔬菜、水果、奶類和大豆及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果是膳食的有益補充。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縴維和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奶類和大豆類富含鈣、優質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薦每天攝入300~
天天吃水果,推薦每天攝入200~
吃各種奶製品,攝入量相當於每天液態奶
經常吃豆製品每天相當於大豆
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魚、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較高的脂肪和膽固醇。
動物性食物優選魚和禽類,魚和禽類脂肪含量相對較低,魚類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蛋類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吃畜肉應選擇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較低。
過多食用煙熏和醃製肉類可增加腫瘤的發生風險,應當少吃。
推薦每周吃水産類280~
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我國多數居民目前食鹽、烹調油和脂肪攝入過多,這是高血壓、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應當培養清淡飲食習慣,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
過多攝入添加糖可增加齲齒和超重發生的風險,推薦每天攝入糖不超過
水在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應當足量飲水。建議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成人如飲酒,一天飲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過
六、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勤儉節約,珍惜食物,杜絕浪費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按需選購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
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保障飲食衛生。
學會閱讀食品標簽,閤理選擇食品。
應該從每個人做起,迴傢吃飯,享受食物和親情,創造和支持文明飲食新風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傳承優良飲食文化,樹健康飲食新風。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挺有意思的,封麵顔色搭配得挺柔和,那種淡雅的藍色和白色結閤在一起,給人一種很清新的感覺,不像那種傳統的、看起來就很嚴肅的健康類書籍。拿在手裏也覺得挺舒服,紙張的質感也還不錯,不是那種一摸就掉渣的廉價紙,翻閱起來挺順手的。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細閱讀的部分,看起來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而且,很多關鍵信息的呈現方式都很直觀,比如用圖錶或者小插圖來解釋一些復雜的營養概念,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記得有幾頁專門講不同食物的能量密度的對比,那個圖錶做得特彆清晰,一眼就能看齣哪些是“高熱量陷阱”,哪些是“營養寶庫”。整體感覺就是,這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讓人願意拿起和閱讀的“生活伴侶”。我願意把它放在客廳的書架上,而不是塞進角落裏。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在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上有著明顯的剋製與平衡。它不是那種一味鼓吹某種“超級食物”或者極端飲食法的書,反而處處強調的是“多樣性”和“適度”。這一點非常符閤現代營養學的趨勢,即反對“一刀切”的教條主義。它會很耐心地解釋為什麼某種單一營養素過量或不足都會對身體産生負麵影響,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告訴你“多吃A,少吃B”。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傳統與現代”飲食習慣衝突時的態度。比如,它並沒有全盤否定一些傳統的飲食結構,而是探討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的營養學觀點,讓我們的餐桌在保持美味和情感連接的同時,也能滿足身體對健康的需求。這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方式,讓讀者在接受新知時,心理上的抵觸感非常小。
評分我抱著一種“希望找到最貼閤日常操作的指南”的心態開始接觸這本書的,畢竟市麵上的營養書太多瞭,很多理論都高高在上,真正落實到“我今天中午該吃什麼”這個問題上就抓瞎瞭。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接地氣。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深奧的生物化學名詞,而是非常務實地給齣瞭“平衡膳食寶塔”的形象化指導,這個寶塔的每一層對應的食物量和搭配建議,我都嘗試著去套用到我的三餐計劃裏。最讓我感到實用的是它對不同人群的微調建議,比如對於經常外食的上班族,它給齣的“外食優化策略”簡直是雪中送炭,比如如何在外麵的快餐店裏盡量避開過多的油脂和鹽分,或者如何自己搭配一份更均衡的便當。我甚至把書裏推薦的一些簡單食譜抄寫瞭下來,周末試著做瞭幾次,味道和營養的平衡感確實比我以前隨意亂做的要好很多。它教會瞭我如何“看懂”食物標簽,而不是被商傢的宣傳語牽著鼻子走。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真正改變我的地方,在於它幫我重新定義瞭“健康飲食”的門檻。以前我總覺得追求營養均衡是一件很復雜、很昂貴的事情,需要購買很多稀奇古怪的補劑,或者花費大量時間在廚房裏做復雜的料理。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健康其實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的“吃什麼”和“怎麼吃”之中。它讓我把關注點從“吃瞭什麼昂貴的保健品”轉移到瞭“今天這頓飯有沒有涵蓋足夠的蔬菜和全榖物”上。這種思維的轉變,極大地方便瞭我的日常生活,讓我不再焦慮於是否“完美執行”瞭某個苛刻的食譜,而是著眼於長期的、可持續的膳食習慣的養成。它提供的是一個框架和一套原則,而不是一個需要嚴格遵守的死闆列錶,這對於追求生活質量和效率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我覺得非常難得的一部分。它采用瞭非常平實、甚至帶點親切感的敘述方式,完全沒有那種官方文件特有的生硬感。我感覺不像是在閱讀一本政府發布的指南,更像是鄰傢一個很有知識、很熱心的營養師在跟我娓娓道來。它會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生理過程,比如描述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時,它用瞭“城市生態係統”的比喻,一下子就明白瞭維持多樣性的重要性。在一些需要強調健康風險的地方,它也用詞謹慎,避免使用過度恐嚇的語言,而是通過清晰的數據和後果分析來促使讀者自發地進行改變。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比那些大聲疾呼、讓人心生恐懼的宣傳手冊要有效得多,讓人願意主動去探索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