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苏轼词编年校注-(全三册)-典藏本 | 作者 | 邹同庆,王宗堂 |
| 定价 | 16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16168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苏轼词编年校注》由邹同庆、王宗堂合作撰著,吸收了包括薛注在内的前人研究成果,对苏词编年、辨伪处理谨慎,后出转精。全书汇辑苏轼一生词作,并作编年校注,按正编、附编、附录编次。正编列编年词292首、未编年词39首、残句11则;附编列他集互见词8首、存疑词11首、误入苏集词53首、残句9则;附录收苏轼传记、相关总评资料、各版本序跋等。书末附引用书目及篇目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典藏本”名号,无疑提升了我的期待值,这不仅仅意味着装帧精美,更暗示了其内容选材和编排上的精益求精。对于古典文学爱好者而言,没有什么比“版本源流清晰”更令人安心的了。我希望,在校注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标注出不同底本之间的异文,并且给出校勘者的裁决理由,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更不是武断地只采信某一种。这种透明化的处理,体现了对读者智识的尊重。同时,对于那些在词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批评家的观点,例如黄庭坚、陆游等人的即时唱和与评论,如果能择要引入校注之中,无疑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苏轼词“接受美学”的认识。因为苏轼的词,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墨客、是与广大的读者群体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学景观。引入这些声音,能让这套书从单纯的文本整理,提升到对宋代词学史的考察高度。
评分这套书,初捧在手,就有一种厚重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那装帧设计,简直就是对宋代风韵的一种深情致敬。我一直都对苏轼的词情有独钟,总觉得他的词里藏着一个旷达而又细腻的灵魂,时而如江海奔腾,时而似山间清泉,变化万千,耐人寻味。然而,市面上关于苏轼词的选本和解读汗牛充栋,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及其精髓。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真正带我走进苏子那个精神世界,并且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版本。这套书,从初见的触感和视觉印象来看,似乎正是我寻觅已久的“知音”。特别是看到它是“编年”和“校注”相结合的形式,我就知道,这绝非泛泛之作。编年,意味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词作的生成脉络,体察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起伏,这是理解其作品深度的基础;而校注,则是对文本严谨性的保证,能有效厘清历代流传中的讹误与歧义,让我们可以更接近苏轼的“原音”。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阅读体验的设计理念,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充满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字细节,感受这位伟大文豪跨越千年的不朽魅力。
评分说实话,我现在对市面上那些动辄就鼓吹“史上最全”、“独家秘笈”的古籍整理本已经心生疲惫。很多所谓的“校注”,无非是把前人的一些零散批注拼凑起来,缺乏自己独立深入的考证和扎实的文献基础。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尤其是在校勘典籍时,那种对每一个细微差别的执着。苏轼的词,传本之多,差异之巨,非下大工夫不可理清。我希望这套书的校注者,能够真正深入到宋代的各种笔记、别集乃至地方志中去钩沉索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清代的几种通行本。如果是那样,那么所谓的“校注”便失去了它应有的重量。真正好的校注,是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文本的迷雾,让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层层叠叠的二手信息,而是作者最原始的、最可信的意图。期待它在“难字难词”的解释上,能有超越前人的见解,能够结合当时的典故、风俗乃至苏轼个人的交往圈子进行旁征博引,使那些晦涩的典故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孤零零的符号。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解读,应当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如果一套书只是告诉你“这首词写的是什么”,那它与一般的文学赏析无异。我更期待这套“编年校注”能提供一种“如何理解苏轼”的方法论。例如,在面对那些充满典故和禅机意象的词句时,校注是否能提供一个进入的“钥匙孔”,引导我们去理解苏轼如何在有限的文学形式中,承载了无尽的生命体验和宇宙意识。例如,对“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类哲思浓厚的句子,期待的不是套路的解释,而是能将其放置在苏轼的整个思想演变链条中进行审视,看看它是他人生某个阶段的顿悟,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有这样的深度挖掘,才能让这套书超越一般性的工具书范畴,成为我们案头常置的、值得反复摩挲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个人阅读古诗词的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在阅读时不断地去交叉对比。一首词的好坏,或者说其价值,往往不在于它多么华美,而在于它是否能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苏轼的伟大,恰恰在于他的“真”。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能道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恬淡。如果这套“编年”的设置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勾勒出苏轼心路历程的轨迹——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贬谪黄州时的彷徨与自得,再到晚年岭南、惠州的磨砺与超脱。每一首词放在它诞生的历史背景下,其情感的浓度和色彩都会截然不同。我非常好奇,校注者是如何处理那些“两难”的境遇下的作品的,是倾向于解读其政治抱负的挫折,还是更侧重于他哲学思想的升华?不同的侧重点,会导向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而这种内在的张力,恰恰是解读苏轼魅力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