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定价:75.00元
作者:徐馨雅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6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高清实拍茶品图鉴,1500余幅极具鉴赏价值的文物、古籍、书画,以及生动鲜活的茶艺步骤图,让读者一目了然,更易掌握。兼以灵活多变的版式,让读者赏心悦目,激发阅读兴趣。七大茶类、中国十大名茶、10种私房茶食,52种养生茶饮,实图对照,导读、制作方法细致易懂,便于操作,快速指导茶的鉴赏、烹饮、茶疗与茶膳。
内容提要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是一本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与茶艺于一体的精品茶书。书中分为“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和“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六部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诸多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茶疗方,为大家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边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既能感受到茶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
希望本书能让不了解茶的朋友开始认识茶、了解茶,更希望广大茶友因茶结缘,使茶文化发扬光大。
目录
壹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
第 一 章 茶之源
茶的渊源与盛行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
中国十大名茶
茶的雅号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第 二 章 茶之类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采收季节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萎凋程度分
按发酵程度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薰花种类分
按制造程序分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 三 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科学饮茶改善记忆力
饮茶可强身健体
饮茶可消脂
饮茶可防辐射
饮茶可提神解乏
饮茶可利尿通便
饮茶可保护牙齿
饮茶可消炎
饮茶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饮茶可美容护肤
饮茶可清心明目
饮茶可消渴解暑
饮茶可助戒烟
饮茶可暖胃护肝
饮茶可防癌抗癌
第 四 章 茶之存
贮茶的注意事项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食品袋贮存法
其他贮藏茶叶的方法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
第 五 章 茶之俗
潮汕啜乌龙
北京大碗茶
羊城早市茶
成都盖碗茶
潮汕工夫茶
昆明九道茶
绍兴四时茶俗
吴屯“喝”茶
青海的熬茶
吴江三道茶
周庄阿婆茶
亚洲茶俗
非洲茶俗
大洋洲茶俗
欧洲茶俗
美洲茶俗
贰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
第 一 章 红茶品鉴
滇红茶
金骏眉
九曲红梅
祁门红茶
政和工夫
第 二 章 黄茶品鉴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芽
广东大叶青
第 三 章 绿茶品鉴
安吉白茶
碧螺春
黄山毛尖
六安瓜片
蒙顶甘露
西湖龙井
第 四 章 青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凤凰水仙
水金龟
武夷大红袍
高山乌龙
铁罗汉
第 五 章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白牡丹茶
寿眉
第 六 章 黑茶品鉴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宫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第 七 章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女儿环
黄山贡菊
杭白菊
玫瑰花茶
千日红
叁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
第 一 章 甄选茶叶
好茶的五要素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
绿茶的甄别
红茶的甄别
黄茶的甄别
黑茶的甄别
白茶的甄别
青茶的甄别
花茶的甄别
第 二 章 好器沏好茶
入门的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
茶具的分区使用
精致茶具添茶趣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
茶具的清洗
茶具的保养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
第 三 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标准
宜茶之水
名泉寻源
中国五大名泉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
改善水质的方法
如何煮水
水温讲究
判断水温的方法
影响水温的因素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第 四 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
初识佳出茶点
投茶与洗茶
次冲泡
第二次冲泡
第三次冲泡
茶的冲泡次数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
第 五 章 泡出茶的特色
绿茶的冲泡方法
红茶的冲泡方法
青茶的冲泡方法
黄茶的冲泡方法
白茶的冲泡方法
黑茶的冲泡方法
花茶的冲泡方法
第 六 章 不同茶具冲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紫砂壶泡法
盖碗泡茶法
飘逸杯泡法
小壶茶泡法
玻璃壶泡法
瓷壶泡法
陶壶泡法
杯子与茶汤间的关系
冲泡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
肆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
第 一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观茶色
闻茶香
品茶味
悟茶韵
第 二 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
精彩纷呈的当代茶馆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
清新幽静的山水之间
茶室的类型与风格
第 三 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茶之十德
只斟茶七分满
六艺助兴
茶与修养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
品茶如品人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
茶中的大俗——茶与《》
第 四 章 品茶是一种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品茶需要清静
品茶需要禅定
品茶需要风度
品茶需要心意
品茶需要放松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
伍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第 一 章 修身养心论茶道
何谓茶道
茶道的核心灵魂
茶道修习的法则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的追求
中国的茶道流派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
俄罗斯茶道
英式茶道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第 二 章 伴茗之魂赏茶艺
什么是茶艺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工艺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茶艺表演
绿茶茶艺表演
花茶茶艺表演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禅茶茶艺表演
盖碗茶茶艺表演
第 三 章 不可不知的茶礼仪
泡茶的礼仪
奉茶的礼仪
品茶中的礼仪
倒茶的礼仪
习茶的基本礼仪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温具手法
常见的 4 种冲泡手法
喝茶做客的礼仪
第 四 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与名人
有关茶的著作
茶诗
茶画
茶联
茶与歌舞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谚语
茶与棋
茶和道家
茶和儒家
茶与旅游
陆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
第 一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养生茶
每日 4 款幸福养生茶饮
立春来杯养肝护肝茶饮
雨水要喝缓解春困的茶饮
惊蛰一杯防肌肤干燥的茶饮
春分喝温气茶饮
清明喝调节血压茶饮
谷雨喝调理肠胃茶饮
立夏喝滋养茶饮
小满喝清利湿热茶饮
芒种喝清热降火茶饮
夏至喝退热降火茶饮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饮
大暑喝预防中暑茶饮
立秋喝养胃润肺茶饮
处暑喝清热安神茶饮
白露喝滋阴益气茶饮
秋分喝调养脾胃茶饮
寒露喝强身健体茶饮
霜降喝滋肺润肺茶饮
立冬喝补充热量茶饮
小雪喝缓解心理压力茶饮
大雪喝预防哮喘茶饮
冬至喝滋补养生茶饮
小寒喝补肾壮阳茶饮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饮
第 二 章 强身健体的私房茶食
八宝茶粥
绿茶粥
普洱茶猪手
茶香鳜鱼片
红茶炒鸡丁
碧螺春鲜鱿
洛神优酪乳
甘草酸梅汤
双色绿茶饼干
抹茶泡芙
第 三 章 让青春永驻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养颜茶
美体茶
明目亮睛茶
抗衰防老茶饮
保持年轻活力茶饮
补血益气茶
第 四 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茶
银发族的长寿茶
孕妈安胎茶
老师的润喉茶
学生的健脑茶
吸烟族的健康茶饮
体力劳动者的健康茶饮
应酬族的健康茶饮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饮
第 五 章 各类疾病的茶疗验方
防治感冒的茶疗验方
防治哮喘的茶疗验方
防治高血压的茶疗验方
防治冠心病的茶疗验方
糖尿病的茶疗药方
脂肪肝的茶疗药方
便秘的茶疗药方
口臭的茶疗药方
胃痛的茶疗药方
失眠的茶疗药方
月经不调的茶疗药方
前列腺炎的茶疗药方
关节炎的茶疗药方
第 六 章 饮茶的宜忌
饮茶需“度”量
不要饮隔夜茶
饮茶忌空腹
药茶要慎重选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
忌饮烫茶
忌饮冷茶
忌饭后立即饮茶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
附录
附录I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附录 II 茶品质与品评因素评分表
附录 III 历代茶人佳话
茶艺师与茶
诗僧与茶僧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
白居易与茶
杨维桢与茶
“吃茶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和排版设计,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是我衡量一本“图鉴”类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并非那种将图片随意拼凑的低成本制作,每一张茶叶的微距特写、每一把茶具的线条勾勒,都显得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色彩还原度极高,几乎可以作为茶叶实物对比的参考样本。特别是讲解到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在干燥后的叶片形态变化时,那些高清的对比图,让复杂的工艺流程变得一目了然。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它让原本抽象的、依赖经验的知识,通过清晰的图像转化成了直观的视觉信息,对于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对茶的具象化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设计精美的茶室里,一边品茶,一边翻阅一本活泼的、充满艺术感的茶文化教科书。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茶水杀手”,我通常买书都是冲着封面和标题去的,很少能真正读完。但这本书,说实话,我竟然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还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泡一杯书里推荐的茶来印证一下作者的描述。它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其“可操作性”极强。很多理论书读完,你依然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这直接关系到茶汤的成败。这本书却详尽地列出了不同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等)在不同器具下所需的精确数据,甚至连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的水温差异都有提及,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功底。我尝试了书里教的“玻璃壶冲泡白毫银针”的方法,出来的茶汤果然比我平时用大杯子随便冲泡出来的要清澈明亮许多,香气也更加持久。这种“即学即用,立竿见影”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积极性,让我感觉自己离真正懂得“品”茶又近了一步。它成功地将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茶艺,拉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式的线性叙述,而是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茶文化散文集,夹杂着详尽的实用指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季节饮茶的适宜性时,那种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读来令人心生敬意。比如,书中提到春饮花茶的舒展、夏饮绿茶的清冽,以及秋日里对醇厚乌龙的偏爱,这些描述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将人带入了一种特定的季节氛围中去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水”的环节所花费的心思,她并没有简单地将水视为冲泡的介质,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水源(山泉水、纯净水、自来水)对茶汤口感的决定性影响,甚至还讨论了水质的“软硬度”与茶多酚释放的关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对茶道“道”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
评分这本茶学入门读物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茶道一窍不通的新手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浮于表面的介绍,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的方式非常出色,色彩柔和却不失专业感,让人在阅读时心情格外放松。它不是那种堆砌着晦涩名词的工具书,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茶学前辈在身边细细讲解。从茶叶的基础分类,到不同地域茶品的独特风味,讲述得深入浅出,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尤其是一些关于茶具选择和日常保养的小窍门,非常实用,让我立刻就能上手尝试。读完前几章,我对“清饮”和“调饮”的区别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茶汤入口会有回甘,有些则略显寡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感官的启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品茶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茶道礼仪”的部分,它没有强调繁文缛节,而是将礼仪融入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之中,这才是茶的精髓所在吧。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图鉴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把重点放在那些昂贵稀有的老白茶或者武夷岩茶上,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类茶——比如家家户户都可能接触到的普通绿茶和红茶——的讲解,竟然是最为透彻和到位的。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极大地拓宽了。它不要求读者拥有昂贵的茶具或者囤积稀有茶叶,而是鼓励人们从手边最容易获得的材料开始,建立起对茶的正确认知和健康的饮茶习惯。书中关于如何辨别新茶和陈茶的几条简易标准,我用在最近购买的散装茶叶上进行了验证,结果非常准确,这让我对自己的判断力信心大增。此外,作者对于如何通过品饮来判断茶叶的存储环境是否得当,也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描述,这对我这样一个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北方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实用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