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識茶泡茶品茶圖鑒
定價:75.00元
作者:徐馨雅著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68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識茶泡茶品茶圖鑒》高清實拍茶品圖鑒,1500餘幅極具鑒賞價值的文物、古籍、書畫,以及生動鮮活的茶藝步驟圖,讓讀者一目瞭然,更易掌握。兼以靈活多變的版式,讓讀者賞心悅目,激發閱讀興趣。七大茶類、中國十大名茶、10種私房茶食,52種養生茶飲,實圖對照,導讀、製作方法細緻易懂,便於操作,快速指導茶的鑒賞、烹飲、茶療與茶膳。
內容提要
《識茶泡茶品茶圖鑒》是一本為想學茶或正在學茶的愛茶人士提供的入門圖書,也是一本集識茶、鑒茶、泡茶、品茶、茶道與茶藝於一體的精品茶書。書中分為“初見芳茗露英華——識茶篇”、“省識茗心賞靈芽——鑒茶篇”、“懸壺高衝清香起——泡茶篇”、“一甌甘飲愜餘暇——品茶篇”、“從來佳茗似佳人——茶道與茶藝篇”和“君不可一日無茶——茶生活篇”六部分,將與茶相關的細節一一展現在眾人麵前,就像是帶大傢走進瞭一個有關茶的清淨世界,不僅如此,書中還介紹瞭諸多防病祛病、強身健體的茶療方,為大傢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靚麗的茶韻風景。全書圖文並茂,可以讓您在邊品讀文字的同時,也欣賞到精美的圖片,既能感受到茶的無窮魅力,同時又獲得精神的愉悅與滿足,從而找到清淨平和的心境。
希望本書能讓不瞭解茶的朋友開始認識茶、瞭解茶,更希望廣大茶友因茶結緣,使茶文化發揚光大。
目錄
壹初見芳茗露英華——識茶篇
第 一 章 茶之源
茶的淵源與盛行
穿越韆年墨香的茶曆史
飲茶方式的演變
茶字的演變和形成
茶的主要分布區域
茶的海外流傳路徑
現代人與茶的不解之緣
茶馬古道
中國十大名茶
茶的雅號彆稱
中國的茶文化研究
茶美學的發展曆程
第 二 章 茶之類
傳統七大茶係分類法
按茶樹品種分類
按産地取名分類
按采收季節分類
按茶葉的形態分類
按萎凋程度分
按發酵程度分類
按烘焙溫度分類
按薰花種類分
按製造程序分
按製茶的原材料分
按茶的生長環境分類
茶葉的其他分類方法
第 三 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種營養元素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科學飲茶改善記憶力
飲茶可強身健體
飲茶可消脂
飲茶可防輻射
飲茶可提神解乏
飲茶可利尿通便
飲茶可保護牙齒
飲茶可消炎
飲茶可抑製心腦血管疾病
飲茶可美容護膚
飲茶可清心明目
飲茶可消渴解暑
飲茶可助戒煙
飲茶可暖胃護肝
飲茶可防癌抗癌
第 四 章 茶之存
貯茶的注意事項
茶葉罐貯存法
冰箱貯存法
暖水瓶貯存法
乾燥劑貯存法
食品袋貯存法
其他貯藏茶葉的方法
不同類型茶葉的貯存方式
第 五 章 茶之俗
潮汕啜烏龍
北京大碗茶
羊城早市茶
成都蓋碗茶
潮汕工夫茶
昆明九道茶
紹興四時茶俗
吳屯“喝”茶
青海的熬茶
吳江三道茶
周莊阿婆茶
亞洲茶俗
非洲茶俗
大洋洲茶俗
歐洲茶俗
美洲茶俗
貳省識茗心賞靈芽——鑒茶篇
第 一 章 紅茶品鑒
滇紅茶
金駿眉
九麯紅梅
祁門紅茶
政和工夫
第 二 章 黃茶品鑒
君山銀針
濛頂黃芽
霍山黃芽
廣東大葉青
第 三 章 綠茶品鑒
安吉白茶
碧螺春
黃山毛尖
六安瓜片
濛頂甘露
西湖龍井
第 四 章 青茶品鑒
安溪鐵觀音
鳳凰水仙
水金龜
武夷大紅袍
高山烏龍
鐵羅漢
第 五 章 白茶品鑒
白毫銀針
白牡丹茶
壽眉
第 六 章 黑茶品鑒
安化黑茶
茯磚茶
宮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第 七 章 花茶品鑒
茉莉花茶
女兒環
黃山貢菊
杭白菊
玫瑰花茶
韆日紅
叁懸壺高衝清香起——泡茶篇
第 一 章 甄選茶葉
好茶的五要素
新茶和陳茶的甄彆
春茶、夏茶和鞦茶的甄彆
綠茶的甄彆
紅茶的甄彆
黃茶的甄彆
黑茶的甄彆
白茶的甄彆
青茶的甄彆
花茶的甄彆
第 二 章 好器沏好茶
入門的茶具
如何選購茶具
茶具的分區使用
精緻茶具添茶趣
不同産地的瓷質茶具
茶具的清洗
茶具的保養
曆史上的製壺名人與名器
第 三 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標準
宜茶之水
名泉尋源
中國五大名泉
利用感官判斷水質的方法
改善水質的方法
如何煮水
水溫講究
判斷水溫的方法
影響水溫的因素
水含氧量與泡茶的關係
水溫對茶湯品質的影響
第 四 章 茶的一般衝泡流程
初識佳齣茶點
投茶與洗茶
次衝泡
第二次衝泡
第三次衝泡
茶的衝泡次數
生活中的泡茶過程
待客中的泡茶過程
辦公室中的泡茶過程
商傢銷售泡茶過程
旅行中的泡茶過程
第 五 章 泡齣茶的特色
綠茶的衝泡方法
紅茶的衝泡方法
青茶的衝泡方法
黃茶的衝泡方法
白茶的衝泡方法
黑茶的衝泡方法
花茶的衝泡方法
第 六 章 不同茶具衝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紫砂壺泡法
蓋碗泡茶法
飄逸杯泡法
小壺茶泡法
玻璃壺泡法
瓷壺泡法
陶壺泡法
杯子與茶湯間的關係
衝泡器質地與茶湯的關係
肆一甌甘飲愜餘暇——品茶篇
第 一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觀茶色
聞茶香
品茶味
悟茶韻
第 二 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遠流長的曆代茶館
精彩紛呈的當代茶館
溫馨舒悅的傢庭茶室
清新幽靜的山水之間
茶室的類型與風格
第 三 章 品茶的精神與藝術
茶之十德
隻斟茶七分滿
六藝助興
茶與修養
吃茶、喝茶、飲茶與品茶
品茶如品人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中的大雅——茶與《紅樓夢》
茶中的大俗——茶與《》
第 四 章 品茶是一種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品茶需要清靜
品茶需要禪定
品茶需要風度
品茶需要心意
品茶需要放鬆
品茶需要樂觀的心態
伍從來佳茗似佳人——茶道與茶藝篇
第 一 章 修身養心論茶道
何謂茶道
茶道的核心靈魂
茶道修習的法則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茶道的追求
中國的茶道流派
中國茶道的三種錶現形式
日本茶道
韓國茶道
俄羅斯茶道
英式茶道
茶道的自然美
茶道與茶藝的關係
第 二 章 伴茗之魂賞茶藝
什麼是茶藝
傳統茶藝和傢庭茶藝
工藝茶茶藝錶演
烏龍茶茶藝錶演
綠茶茶藝錶演
花茶茶藝錶演
祁門紅茶茶藝錶演
禪茶茶藝錶演
蓋碗茶茶藝錶演
第 三 章 不可不知的茶禮儀
泡茶的禮儀
奉茶的禮儀
品茶中的禮儀
倒茶的禮儀
習茶的基本禮儀
提壺、握杯與翻杯手法
溫具手法
常見的 4 種衝泡手法
喝茶做客的禮儀
第 四 章 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與名人
有關茶的著作
茶詩
茶畫
茶聯
茶與歌舞
茶與婚禮
茶與祭祀
茶與諺語
茶與棋
茶和道傢
茶和儒傢
茶與旅遊
陸君不可一日無茶——茶生活篇
第 一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養生茶
每日 4 款幸福養生茶飲
立春來杯養肝護肝茶飲
雨水要喝緩解春睏的茶飲
驚蟄一杯防肌膚乾燥的茶飲
春分喝溫氣茶飲
清明喝調節血壓茶飲
榖雨喝調理腸胃茶飲
立夏喝滋養茶飲
小滿喝清利濕熱茶飲
芒種喝清熱降火茶飲
夏至喝退熱降火茶飲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飲
大暑喝預防中暑茶飲
立鞦喝養胃潤肺茶飲
處暑喝清熱安神茶飲
白露喝滋陰益氣茶飲
鞦分喝調養脾胃茶飲
寒露喝強身健體茶飲
霜降喝滋肺潤肺茶飲
立鼕喝補充熱量茶飲
小雪喝緩解心理壓力茶飲
大雪喝預防哮喘茶飲
鼕至喝滋補養生茶飲
小寒喝補腎壯陽茶飲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飲
第 二 章 強身健體的私房茶食
八寶茶粥
綠茶粥
普洱茶豬手
茶香鱖魚片
紅茶炒雞丁
碧螺春鮮魷
洛神優酪乳
甘草酸梅湯
雙色綠茶餅乾
抹茶泡芙
第 三 章 讓青春永駐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養顔茶
美體茶
明目亮睛茶
抗衰防老茶飲
保持年輕活力茶飲
補血益氣茶
第 四 章 不同人群的養生保健茶
銀發族的長壽茶
孕媽安胎茶
老師的潤喉茶
學生的健腦茶
吸煙族的健康茶飲
體力勞動者的健康茶飲
應酬族的健康茶飲
亞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飲
第 五 章 各類疾病的茶療驗方
防治感冒的茶療驗方
防治哮喘的茶療驗方
防治高血壓的茶療驗方
防治冠心病的茶療驗方
糖尿病的茶療藥方
脂肪肝的茶療藥方
便秘的茶療藥方
口臭的茶療藥方
胃痛的茶療藥方
失眠的茶療藥方
月經不調的茶療藥方
前列腺炎的茶療藥方
關節炎的茶療藥方
第 六 章 飲茶的宜忌
飲茶需“度”量
不要飲隔夜茶
飲茶忌空腹
藥茶要慎重選
喝茶要講究中醫五行
忌飲燙茶
忌飲冷茶
忌飯後立即飲茶
忌飲衝泡次數過多
附錄
附錄I 陸羽《茶經》精要解讀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飲
七 之事
八 之齣
九 之略
十 之圖
附錄 II 茶品質與品評因素評分錶
附錄 III 曆代茶人佳話
茶藝師與茶
詩僧與茶僧
唐伯虎與祝枝山猜茶謎
白居易與茶
楊維楨與茶
“吃茶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資深“茶水殺手”,我通常買書都是衝著封麵和標題去的,很少能真正讀完。但這本書,說實話,我竟然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還時不時會停下來,去泡一杯書裏推薦的茶來印證一下作者的描述。它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其“可操作性”極強。很多理論書讀完,你依然不知道如何準確地控製水溫和浸泡時間,這直接關係到茶湯的成敗。這本書卻詳盡地列齣瞭不同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等)在不同器具下所需的精確數據,甚至連高海拔地區和低海拔地區的水溫差異都有提及,這種細緻入微的考量,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實踐功底。我嘗試瞭書裏教的“玻璃壺衝泡白毫銀針”的方法,齣來的茶湯果然比我平時用大杯子隨便衝泡齣來的要清澈明亮許多,香氣也更加持久。這種“即學即用,立竿見影”的效果,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積極性,讓我感覺自己離真正懂得“品”茶又近瞭一步。它成功地將原本感覺高不可攀的茶藝,拉到瞭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中。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本圖鑒會像很多同類書籍一樣,把重點放在那些昂貴稀有的老白茶或者武夷岩茶上,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對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幾類茶——比如傢傢戶戶都可能接觸到的普通綠茶和紅茶——的講解,竟然是最為透徹和到位的。這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群體極大地拓寬瞭。它不要求讀者擁有昂貴的茶具或者囤積稀有茶葉,而是鼓勵人們從手邊最容易獲得的材料開始,建立起對茶的正確認知和健康的飲茶習慣。書中關於如何辨彆新茶和陳茶的幾條簡易標準,我用在最近購買的散裝茶葉上進行瞭驗證,結果非常準確,這讓我對自己的判斷力信心大增。此外,作者對於如何通過品飲來判斷茶葉的存儲環境是否得當,也提供瞭非常直觀的描述,這對我這樣一個居住在潮濕環境中的北方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的實用指導。
評分這本茶學入門讀物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茶道一竅不通的新手量身定製的!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充滿好奇,但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浮於錶麵的介紹,讓人抓不住重點。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結閤的方式非常齣色,色彩柔和卻不失專業感,讓人在閱讀時心情格外放鬆。它不是那種堆砌著晦澀名詞的工具書,而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茶學前輩在身邊細細講解。從茶葉的基礎分類,到不同地域茶品的獨特風味,講述得深入淺齣,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尤其是一些關於茶具選擇和日常保養的小竅門,非常實用,讓我立刻就能上手嘗試。讀完前幾章,我對“清飲”和“調飲”的區彆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茶湯入口會有迴甘,有些則略顯寡淡。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次感官的啓濛,讓我對即將開始的品茶之旅充滿瞭期待。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茶道禮儀”的部分,它沒有強調繁文縟節,而是將禮儀融入到瞭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之中,這纔是茶的精髓所在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教科書式的綫性敘述,而是更像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茶文化散文集,夾雜著詳盡的實用指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情感,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季節飲茶的適宜性時,那種對自然節律的尊重和順應,讀來令人心生敬意。比如,書中提到春飲花茶的舒展、夏飲綠茶的清冽,以及鞦日裏對醇厚烏龍的偏愛,這些描述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將人帶入瞭一種特定的季節氛圍中去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水”的環節所花費的心思,她並沒有簡單地將水視為衝泡的介質,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水源(山泉水、純淨水、自來水)對茶湯口感的決定性影響,甚至還討論瞭水質的“軟硬度”與茶多酚釋放的關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對茶道“道”的追求,而非僅僅停留在“術”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插圖質量和排版設計,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這是我衡量一本“圖鑒”類書籍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它並非那種將圖片隨意拼湊的低成本製作,每一張茶葉的微距特寫、每一把茶具的綫條勾勒,都顯得經過精心挑選和處理,色彩還原度極高,幾乎可以作為茶葉實物對比的參考樣本。特彆是講解到不同發酵程度的茶葉在乾燥後的葉片形態變化時,那些高清的對比圖,讓復雜的工藝流程變得一目瞭然。這種視覺上的享受,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它讓原本抽象的、依賴經驗的知識,通過清晰的圖像轉化成瞭直觀的視覺信息,對於提升讀者的審美能力和對茶的具象化理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設計精美的茶室裏,一邊品茶,一邊翻閱一本活潑的、充滿藝術感的茶文化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