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礼记 康济录 盐铁论
定价:5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5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1”选录了本册节录了戴圣的《礼记》、李觏的《直讲李先生文集》、倪国琏的《康济录》、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遗集》、佚名的《仪礼》、辜汤生的《张文襄幕府纪闻》、桓宽的《盐铁论》。《礼记》着重讲述了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关于礼的问题。《直讲李先生文集》此书是其一生著述的汇编,作者这种欲借经典而改良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对宋儒有较大的影响。《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汉武帝时期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我对内容本身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对这位作者过往作品的认知,他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直击核心、绝不拖泥带水的犀利风格,总能让人在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我特别关注的是他对传统经典进行“精编”后的取舍和阐释角度。毕竟,这些典籍汗牛充栋,如何去芜存菁,如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激活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才是最考验编者智慧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原文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解读框架。例如,在处理那些涉及礼仪规范的部分时,是倾向于还原历史语境,还是着力发掘其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普适价值?这种“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再创造。如果能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抽丝剥茧,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文献汇编了,它将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真正的思维体操。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我非常看重注释和导读的详略程度。面对年代久远的典籍,如果没有详尽的背景资料和难词解释,读者很容易被困在字句的表面,无法深入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我期待的是那种体贴入微的辅助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翻译,而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概念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典故的典出,某个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些都需要一个博学而又耐心的向导来引导。如果导读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学界关于这些文本的不同流派的观点对比,那就更好了,这能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兴趣,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所桎梏。好的注释,应当是阅读过程中的“隐形帮手”,它在你需要时出现,在你不需要时便功成身退,绝不喧宾夺主。如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足够细致,我相信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提供新的启发点和研究方向,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吸引了,触感上带着一丝亚麻的纹理,显然在材质的选择上是下了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平装本可比。书脊处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但在光线下却能折射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便翻阅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米白色的特种纸,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墨色浓郁而不散,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看那些漂白的纸张要轻得多。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排版,处理得极其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一眼锁定关键信息,这可以看出排版师对传统文献的尊重和现代阅读习惯的深刻理解。合上书本时,那种厚实而扎实的重量感,更增添了一种庄重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沉甸甸的分量。初次接触这套书,光是这份对实体书本身的敬意,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醒了我们实体阅读的美好和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坦白说,不算便宜,这立刻就将它从大众快消读物的行列中区分了出来。这种定价策略,往往暗示着出版方对其内容质量和装帧工艺有着极高的自信。因此,我对它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引用的准确性和版本选择的合理性。对于古代文献的整理,版本差异往往是导致理解偏差的根源。我希望编者能够清楚地标明所采用的底本是哪个权威版本,是否有对不同版本间的差异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权衡。如果能在某些关键性的历史争论点上,编者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带过,那么这本书就真正具有了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苛求,是区分“合格的整理”和“卓越的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我希望它能朝着后者迈进,体现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评分抛开内容和制作层面,我更在意的是这本书在我的个人阅读计划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我通常倾向于将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经典书籍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布局,是否便于快速检索和主题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按照章节主题划分,还是依据时间脉络展开?如果它能设计一套高效的索引系统,例如关键词索引或者人名地名索引,那将极大地提升它的实用性。想象一下,当我在研究某个特定的古代社会议题时,能够迅速翻到所有相关论述的集合点,这种效率的提升是无可替代的。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能告诉我“是什么”,更能告诉我“在哪里找”。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成为我书架上那个“一翻即得”的宝典,那么它在我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就会被牢牢巩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工具的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