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礼记 康济录 盐铁论

李敖精编:礼记 康济录 盐铁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李敖
  • 礼记
  • 康济录
  • 盐铁论
  • 先秦
  • 儒家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15
商品编码:3015613711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礼记 康济录 盐铁论

定价:5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5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1”选录了本册节录了戴圣的《礼记》、李觏的《直讲李先生文集》、倪国琏的《康济录》、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遗集》、佚名的《仪礼》、辜汤生的《张文襄幕府纪闻》、桓宽的《盐铁论》。《礼记》着重讲述了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关于礼的问题。《直讲李先生文集》此书是其一生著述的汇编,作者这种欲借经典而改良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对宋儒有较大的影响。《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汉武帝时期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礼记·康济录·盐铁论》精编本,是一部集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思想之大成的珍贵文献。它汇集了《礼记》中的精华篇章,辅以《康济录》和《盐铁论》的深刻论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国家治理以及经济政策的独特视角。本书的编排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精炼与梳理,帮助读者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思想脉络。 《礼记》:礼乐文明的基石与伦理的典范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它记录了先秦时期至汉初的礼仪制度、社会规范和思想观念。本书精编的《礼记》部分,侧重于选取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政治的核心篇章。 首先,在个人修养层面,《礼记》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书中关于“学记”的篇章,深入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以及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的塑造和智慧的启迪。这里的学习,关乎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君子。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自觉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其次,在家庭伦理方面,《礼记》勾勒了理想的家庭秩序和人伦关系。关于“家礼”的篇章,详细阐述了子女如何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以及夫妻之间如何相敬如宾。这些规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情感的维系和道德的实践。书中对于长幼尊卑、尊老爱幼的强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血缘亲情的重视,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父子之道,父慈子孝;君臣之道,君义臣忠”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家庭,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治理。 再者,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上,《礼记》提出了“礼”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核心。“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是内心的自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是区分身份、明确职责的依据。书中关于“乡党”、“曲礼”等篇章,详细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各种礼节,从衣食住行到社交互动,无不渗透着“礼”的精神。这些礼节的意义在于,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冲突,增进理解,从而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德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的约束,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在国家政治的层面,《礼记》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关于“礼运”、“王制”等篇章,阐述了理想的政治理想和国家治理的原则。书中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政治清明、民生富足、人人享有平等和尊严的社会。对于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制定法律、如何处理国家大事,都有着深刻的论述。它强调了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康济录》:危机中的智慧与生存的指南 《康济录》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应对社会危机和民众疾苦而写成的著作。它更侧重于实际的生存策略和人文关怀。本书精编的《康济录》部分,选取了其中最具实践意义和深刻洞见的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应对困境、保障生计的智慧。 《康济录》的内容,往往针对战乱、饥荒、瘟疫等社会动荡时期,提供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生存之道。它不像《礼记》那样侧重于抽象的伦理和制度,而是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如何“保命”、“救民”。书中可能包含了关于如何储备粮食、如何节约资源、如何组织自救、如何进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体现了作者在严峻现实面前的清醒头脑和人文关怀。 例如,在面对灾荒时,《康济录》可能会详细指导如何寻找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何制作简易的工具进行捕猎或耕作,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食物以度过难关。在面对疾病时,它可能提供了草药的配方、简单的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保持个人卫生以预防传染病。这些内容,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虽然不一定能直接照搬,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临危不乱的智慧,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更重要的是,《康济录》所传达的“康济”精神,即“使民康健,使民安乐”的理念,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它并非鼓励人们消极避世,而是在绝境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的安全和尊严。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时,更能激发我们积极面对,勇于克服。 《盐铁论》:经济思想的碰撞与国家政策的辩论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一场重要的经济思想辩论的产物,由桓宽根据贤良文学的对策编纂而成。本书精编的《盐铁论》部分,深入探讨了在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上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关于盐铁专营的合理性及其社会影响。 《盐铁论》的核心争论,在于国家是否应该实行对民生至关重要的盐和铁的专营制度。以桑弘羊为代表的“盐铁官营派”,主张国家通过专营盐铁,可以筹集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的兼并,稳定物价,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认为,盐铁是民生物资,其生产和销售由国家控制,可以避免私人牟利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并为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用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抵御外敌等。 而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罢盐铁专营派”,则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盐铁专营违反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扼杀了市场活力,造成了垄断和腐败。他们强调,盐铁是百姓生活必需品,国家过度干预,会加重民众负担,阻碍商品流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他们主张放宽对盐铁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经营,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价格,使百姓受益。 本书精编的《盐铁论》部分,将集中呈现这场辩论中的精彩论述,揭示了双方观点的逻辑、论据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经济哲学。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在经济政策上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不同学派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例如,书中可能包含关于“盐法”的讨论,其中会分析盐的来源、生产成本、销售渠道,以及国家征收盐税或直接经营所带来的影响。同样,关于“铁器”的讨论,则会涉及铁矿的开采、冶炼技术、农具的制造与普及,以及国家控制铁器生产对农业发展和军事力量的潜在影响。 《盐铁论》的辩论,不仅仅是关于盐和铁这两种具体商品的争论,更是关于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深刻探讨。它触及了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财政收入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以及现代国家在经济调控中面临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李敖精编:礼记 康济录 盐铁论》的汇集与精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 《礼记》提供了关于个人品德、家庭和谐、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的理想蓝图和道德准则。《康济录》则展现了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古人所具备的生存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人道主义的关怀。而《盐铁论》则揭示了古代中国在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上的深刻辩论,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探索与争鸣。 通过对这三部重要文献的精编,本书力求将古代先贤的智慧提炼出来,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消化。它不仅是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思想精华的传承。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体系: 感受“礼”的深远影响,认识到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学习古人的生存智慧与人文精神: 在面对挑战时,汲取应对困境、关怀他人的力量。 洞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政策演变: 理解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不同经济理念的碰撞。 获得跨越时空的思想启迪: 无论是个人成长、社会建设还是国家发展,都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宝贵的借鉴。 这部精编本,不仅适合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对史学研究者、哲学爱好者以及对经济学史有追求的人士,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明深邃的思想海洋;它是一面镜,映照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它更是一座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启发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建设社会、发展国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坦白说,不算便宜,这立刻就将它从大众快消读物的行列中区分了出来。这种定价策略,往往暗示着出版方对其内容质量和装帧工艺有着极高的自信。因此,我对它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引用的准确性和版本选择的合理性。对于古代文献的整理,版本差异往往是导致理解偏差的根源。我希望编者能够清楚地标明所采用的底本是哪个权威版本,是否有对不同版本间的差异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权衡。如果能在某些关键性的历史争论点上,编者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带过,那么这本书就真正具有了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苛求,是区分“合格的整理”和“卓越的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我希望它能朝着后者迈进,体现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评分

抛开内容和制作层面,我更在意的是这本书在我的个人阅读计划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我通常倾向于将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经典书籍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布局,是否便于快速检索和主题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按照章节主题划分,还是依据时间脉络展开?如果它能设计一套高效的索引系统,例如关键词索引或者人名地名索引,那将极大地提升它的实用性。想象一下,当我在研究某个特定的古代社会议题时,能够迅速翻到所有相关论述的集合点,这种效率的提升是无可替代的。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能告诉我“是什么”,更能告诉我“在哪里找”。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成为我书架上那个“一翻即得”的宝典,那么它在我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就会被牢牢巩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工具的升级。

评分

我对内容本身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对这位作者过往作品的认知,他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毋庸置疑的,那种直击核心、绝不拖泥带水的犀利风格,总能让人在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我特别关注的是他对传统经典进行“精编”后的取舍和阐释角度。毕竟,这些典籍汗牛充栋,如何去芜存菁,如何用现代人的视角去激活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才是最考验编者智慧的地方。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原文的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解读框架。例如,在处理那些涉及礼仪规范的部分时,是倾向于还原历史语境,还是着力发掘其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普适价值?这种“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再创造。如果能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抽丝剥茧,用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文献汇编了,它将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真正的思维体操。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我非常看重注释和导读的详略程度。面对年代久远的典籍,如果没有详尽的背景资料和难词解释,读者很容易被困在字句的表面,无法深入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我期待的是那种体贴入微的辅助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翻译,而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概念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典故的典出,某个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些都需要一个博学而又耐心的向导来引导。如果导读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学界关于这些文本的不同流派的观点对比,那就更好了,这能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兴趣,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所桎梏。好的注释,应当是阅读过程中的“隐形帮手”,它在你需要时出现,在你不需要时便功成身退,绝不喧宾夺主。如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足够细致,我相信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入门,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提供新的启发点和研究方向,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吸引了,触感上带着一丝亚麻的纹理,显然在材质的选择上是下了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平装本可比。书脊处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但在光线下却能折射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便翻阅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米白色的特种纸,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墨色浓郁而不散,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看那些漂白的纸张要轻得多。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排版,处理得极其巧妙,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一眼锁定关键信息,这可以看出排版师对传统文献的尊重和现代阅读习惯的深刻理解。合上书本时,那种厚实而扎实的重量感,更增添了一种庄重感,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沉甸甸的分量。初次接触这套书,光是这份对实体书本身的敬意,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醒了我们实体阅读的美好和仪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