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行草书卷

陆俨少行草书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俨少 著
图书标签:
  • 陆俨少
  • 行草书
  • 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绘画
  • 传统文化
  • 字帖
  • 临摹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80735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0444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陆俨少(1909—1993),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校,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抗战期间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处于探索之中。1956年,先生任上海爱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山水清音集》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陆俨少行草书卷》无关: --- 《山水清音集》图书简介 作者: 柳松年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年份: 2023年 装帧: 精装,大16开,附赠高品质书签一套 --- 卷首语:探寻山水间的精神回响 《山水清音集》并非一部描绘壮阔山河的地理志,亦非单纯的诗词选集。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深入中国文人精神秘境的沉潜之旅。本书汇集了当代著名散文家柳松年先生近二十年来的游记、札记、书信及未曾发表的随笔,围绕“山水”这一永恒母题,探讨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艺术与哲思之间的微妙关联。 柳松年先生的文字,不求辞藻的华丽堆砌,而重在捕捉自然界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清音”——是清晨薄雾中林泉的潺潺,是苔藓上雨滴的微响,是远山云影变幻时心湖的涟漪。全书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读者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带入一个可居、可游、可思的理想精神家园。 第一辑:溪径寻踪——自然中的哲思微光 本辑收录了柳松年先生对江南园林、徽派古村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山野的深度行走记录。不同于走马观花的观光,作者的每一步都融入了对传统美学的理解。 重点章节赏析: 《苔痕与时间》: 集中探讨了苏州园林中苔藓的生命哲学。作者认为,苔藓的生长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时间在具体物质上的显影。它沉默地记录着亭台楼榭的兴衰更迭,提醒着观者“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文笔凝练,哲思深远,将园林艺术的虚实相生提升到了存在主义的层面。 《雾锁巫溪的尺度》: 记述了作者在三峡地区逆流而上,观察古渡口和悬崖峭壁的经历。他对比了人类活动(如纤夫的号子、船工的经验)与自然伟力的宏大尺度。此篇文字气势磅礴,又不失个体命运的悲悯,是全书意境最为开阔的篇章之一。 《松风的语言》: 探讨了松树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并结合了作者在黄山、泰山考察时对古松的描摹。柳松年先生强调,松树的“劲”与“拙”,恰恰是中国士人精神在自然界最直观的体现,是刚健与内敛的完美结合。 第二辑:案头清供——器物与生活的诗意重构 此部分转向室内空间,关注文人在简朴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柳松年先生认为,真正的山水情怀,不仅在于远方的壮阔,更在于近处的雅致与自持。本辑侧重于对古籍、茶器、文房杂件的体悟。 核心内容探讨: 《墨韵的呼吸》: 深入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徽墨在书写时所呈现的“性情”。作者通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墨汁在宣纸上洇化、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微妙光泽和层次感。这部分内容对喜爱书法、篆刻的读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它揭示了“墨分五色”背后的物质科学与审美情趣。 《一方砚的温度》: 记录了作者收藏端砚、洮砚的经历,并阐述了研墨过程中的“仪式感”。他认为,研墨不仅仅是为了备墨,而是一种主动进入沉思状态的媒介,是人与自然材料进行有目的的互动。 《茶烟里的禅意》: 探讨了宋代点茶与明代泡茶的审美差异,并结合自己日常饮茶的心得,阐述了茶道中“简、静、和”的精神追求。文风平和冲淡,如饮清泉,令人心神俱畅。 第三辑:怀人寄语——对话历史的孤独回响 《山水清音集》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古代文人、艺术家、哲人的深切缅怀和精神对话。这些篇章多以书信或拟古体札记的形式出现,展现了作者的学养深度和对传统精神的坚守。 《与子期重听松下》: 一篇对古代“知音”概念的现代诠释,借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探讨了当代人精神共鸣的稀缺性,表达了对深刻理解的渴望。 《过洞庭,问范宽》: 作者想象自己站在范宽《溪山行旅图》前的景象,通过对画作构图、笔墨的处理进行推演,来探究北宋山水画高峰时期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气候。此文笔法独特,既有对历史的尊重,又有对经典的主观再创造。 《园居的自律与放任》: 借用陶渊明的隐逸精神,柳松年先生反思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物质丰裕时代如何保持精神上的“节制”。他强调,真正的超脱,并非逃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为自己划定一片清净的精神疆域。 结语:观者自鉴 《山水清音集》以其温润如玉的文笔、深邃的哲思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构建了一座可以安放灵魂的山水殿堂。本书适合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并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内心平静的读者。它不是速朽的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常置案头的精神伴侣。柳松年先生通过这部作品,邀请读者一同驻足,聆听那穿透岁月长河,从未消逝的“山水清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装帧本身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过程”而非仅仅“结果”的视角。在许多作品中,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书写者在运笔时的犹豫、加速或者顿挫,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记录了创作那一刻的真实心理活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被认为是“草率”处理的结语部分,恰恰是这种看似随意的地方,透露出书写者对整体布局的最终掌控力,大局已定,收束之处,挥洒自如。这与当下很多追求“完美无瑕”的艺术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更强调一种生机勃勃的“在场感”。总而言之,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写,而是如何去感受笔墨与心神之间的微妙互动。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厚重的图集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孤立的字形,而是一股连绵不绝的、强劲的“气场”。这些作品的结构处理极具创新性,它们似乎打破了传统楷书和隶书那种方正森严的界限,在行草的自由形态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感。特别是其中几处对章法布局的匠心独运,使得原本分散的单个字,被巧妙地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视觉整体,如同星辰排列,虽然各自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星座。这种“散而不乱,聚而不滞”的艺术手法,是极高层次的书法智慧的体现。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艺术创新,绝不是对传统的背弃,而是在对传统技法融会贯通之后,所爆发出的一种无可阻挡的个人表达欲。这本图集,无疑是这种表达欲的最佳载体。

评分

细细品味,我感觉这套作品所展现出的“行草”境界,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示,更像是一种心性的外化。它不是那种追求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范式,而是非常注重“势”的连贯。你会看到某些字为了配合整体的气流,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比如笔画的粗细对比异常强烈,但这种不平衡却恰恰成就了视觉上的平衡感。这套卷轴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古代文人饮酒后、意兴所至的创作状态,那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气度,是需要极深厚传统功底作为支撑才能达到的“无法而法”。特别是几处长篇章草的连缀,呼吸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听一曲高山流水,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中“动静相生”理论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体现了对原作的极大尊重。每一页的排版都留出了足够的“气口”,让观者可以从容地将目光在不同的作品间游走,不会产生视觉上的拥挤感。而且,影印的清晰度极高,甚至连纸张的纤维纹理和墨色渗透的边缘细节都捕捉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无法亲临原作的收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一壶茶,缓缓展开这些卷轴,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绝对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心灵按摩。它不是一本速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退后几步、再仔细端详的艺术品鉴赏指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考量,使得它在众多书法图集中脱颖而出。

评分

这部书法集,着实令人惊艳。光是欣赏那些墨迹的干湿浓淡,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不同于许多刻板的、程序化的法帖临摹,这里的作品似乎更能捕捉到书写者在特定心境下的那种“气韵”。比如有几幅作品,线条的起承转合之间,流露出一种酣畅淋漓的洒脱,仿佛是诗人胸中块垒一吐为快时的那种痛快。卷轴铺展开来,视野所及之处,无不是笔墨的交响乐。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几处转折,那种提按的力度变化,不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精确,而是完全依赖于书写者手腕、手指的微妙控制,充满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完美结合。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人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而且,装帧和影印的质量也值得称赞,墨色还原得非常到位,连纸张的肌理感都能依稀感受到,这对于研究古代书风的演变来说,无疑提供了极佳的材料。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陆先生的行书相当棒,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评分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 赵之谦石刻像 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编辑本段书法生涯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赵之谦字帖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赵之谦处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在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大量搜罗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最为之心仪。35岁前后年余时间,每日流连往返于琉璃厂,奇赏疑析,晨夕无间。 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他36岁为祁季闻书写楷书自作诗十二开册,可以说是他学北魏书初期经典。而此一年前,赵之谦还保留着颜体书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的书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从此,他弃颜入魏,一发而不可止。37岁时,致胡培系(子继)函中述道:“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汉军,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阎氏学此已三十年,其诀甚秘,弟虽以片刻窃之,究嫌骤入。但于目前诸家,可无多让矣。书至此,则于馆阁体大背,弟等已无能为役,不妨各行其是。”《艺舟双楫》是赵之谦由颜体转为北魏书的指导理论。郑道昭的诸刻石,使其领悟到了“卷锋”的行笔方法。张宛邻(名琦,1764~1833年)书法,又开阔了赵之谦的眼界,使其知道真、隶的书法互用。而邓石如的书法,使其悟出了行笔的顿挫韵律。此外,赵之谦还特别称道张琦之女张纶英(1780~?年),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 。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与赵的作品对比一下,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赵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很好的。

评分

陆俨少(1909—1993)h,原名冈祖,字宛若j,l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p校,1o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w代名家真迹。抗战期间yy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B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F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JJ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N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

评分

陆俨少(1909—1993)h,原名冈祖,字宛若j,l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p校,1o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w代名家真迹。抗战期间yy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B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F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JJ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N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

评分

说陆能别出新意,我看是有贴义但亦脱贴。写的很随意,不是我喜欢的字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