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 作的原理)》是一本被影视圈奉为圣经的编剧书,讲 述故事创作核心原理。越来越多小说作家、文案策划 和商务人士也开始研习其中的讲故事技巧。你可以把 它当作一本**电影鉴赏入门指南,也可以将它视为 文学写作、艺术修为内功进阶,还有人从中领悟了人 生哲学和生活道理。被英国卫报称为“亚里士多德后 *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将他30年间 行走全世界,向10万名学员开班授课的精华写在了这 本《故事》里。
    
罗伯特麦基 Robert McKee,1941年1月30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1981年,麦基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课程,随后创办全球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10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0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50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 作为项目顾问,麦基受聘于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索尼、CBS、MTV等影视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迪士尼、派拉蒙、BBC、MNET也定期输送创意写作团队参与“故事”培训。邀请麦基开讲的机构还包括麦肯锡、微软、NIKE、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富国银行、BOLDT建筑事务所及美国NASA休斯顿总部等。 周铁东,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近三十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著有《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
致中国读者
序言
PARTⅠ 作家和故事艺术
 CHAPTER01 故事问题
 故事的衰竭
 手艺的失传
 故事要领
 把好故事讲好
 故事与生活
 能力与天才
 手艺能将天才推向**
 PARTⅡ 故事诸要素
 CHAPTER02 结构图谱
 故事设计术语
 故事三角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CHAPTER03 结构与背景
 向陈词滥调宣战
 背景
 创作限制原理
 调查研究
 创作选择
 CHAPTER04 结构与类型
 电影类型
 结构和类型的关系
 精通类型
 创作限制
 混合类型
 再造类型
 持之以恒的天赋
 CHAPTER05 结构与人物
 人物VS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揭示
 人物弧光
 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高潮与人物
 CHAPTER06 结构与意义
 审美情感
 前提
 作为修辞的结构
 主控思想
 说教倾向
 PARTⅢ 故事设计原理
 CHAPTER07 故事材质
 主人公
 观众纽带
 **步
 人物的世界
 鸿沟
 关于风险
 进展过程中的鸿沟
 从里面写到外面
 鸿沟内的创造
 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CHAPTER08 激励事件
 故事的世界
 作者资格
 激励事件
 故事脊椎
 求索
 激励事件的设计
 激励事件的定位
 激励事件的质量
 激励事件的创造
 CHAPTER09 幕设计
 进展纠葛
 幕设计
 幕节奏
 CHAPTER10 场景设计
 转折点
 伏笔和分晓
 情感转变
 选择的性质
 CHAPTER11 场景分析
 文本和潜文本
 场景分析技巧
 CHAPTER12 布局谋篇
 统一性和多样性
 进度
 节奏和速度
 表现进展过程
 社会进展
 个人进展
 象征升华
 反讽升华
 过渡原理
 CHAPTER13 危机、高潮、结局
 危机
 高潮中的危机
 高潮
 结局
PARTⅣ 作家在工作
 CHAPTER14 对抗的原理
 将故事和人物带到线索的终点
 CHAPTER15 解说
 展示,不要告诉
 使用幕后故事
 闪回
 梦境序列
 蒙太奇
 画外音解说
 CHAPTER16 问题和解决方法
 兴趣问题
 惊奇问题
 巧合问题
 喜剧问题
 主观视点问题
 场景内的主观视点
 故事中的主观视点
 改编问题
 戏剧腔问题
 漏洞问题
 CHAPTER17 人物
 心灵虫
 CHAPTER18 文本
 对白
 描写
 形象系统
 片名
 CHAPTER19 作家的创造方法
 从外到里的写作
 从里到外的写作
 银幕剧本
 淡出
 附录1:译注
 附录2:文中涉及影片列表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形式追随功能”的传统认知。它似乎在暗示,在艺术创作中,形式和材质本身就是功能的一部分,它们共同作用,创造出超越简单信息传递的意义场域。我过去总习惯于先构建好一个精彩的故事大纲,再考虑如何包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你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无论是语言的密度、画面的比例还是节奏的切割——其本身就在进行叙事。这对于任何想要创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提醒。它不再是教你如何“讲”故事,而是引导你思考如何“构造”一个能自我呼吸、自我演化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掌握了新工具的工匠,对未来的一切创作都充满了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理论的枯燥论述,但读下来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流畅,即便是探讨那些极度专业的概念,也能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来阐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节奏”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剪辑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故事的细胞结构中,去探究什么样的材料组合,才能产生最理想的共振频率。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阅读和观看体验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感觉”,原来它们背后都有着可以被拆解和理解的结构逻辑。这种将无形之物实体化的尝试,非常具有启发性。读完一部分,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闭目思考,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映射到我最近接触的任何一个叙事作品中去验证,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阅读的至高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任何一丝走神都可能让你错过关键的逻辑跳跃点。作者在构建他的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性,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前文的坚实地基作为支撑,后文的宏伟蓝图作为延伸。我喜欢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叙事方式,它强迫我梳理自己的思维脉络,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智力对话。虽然有些章节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艺术史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恰恰证明了它的价值——它不是那种可以被快速消费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耐心品味和反复咀嚼的“精神盛宴”。对于那些真正渴望理解艺术创作本质的同行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内功心法”。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雕塑感。作者在描述那些抽象的结构时,使用的词汇往往带着强烈的触感和重量感,仿佛那些理论元素真的可以被触摸、被堆砌起来一样。这种对语言的精妙拿捏,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理论变得可以被感官所捕捉。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叙事材料的演变有独到的见解,它没有固守某一种流派或时代的框架,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近乎人类心智发展史的视角来审视故事的构成。这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如何写故事”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组织信息、创造意义的哲学著作。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细节被我的注意力捕捉到,仿佛在欣赏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神秘感。我是在一个独立书店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被那种厚重且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让人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跨越了文学与电影的边界,让人不禁遐想,究竟是如何将“材质结构”这种偏向于物理世界的概念,与“银幕剧作”这种抽象的叙事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个人对那些探讨创作底层逻辑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揭示事物构建的原理,比单纯欣赏成品更有价值。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在进行一场缓慢而庄重的仪式。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和影像背后的那些坚实又流动的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