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2016 年刊《6500° K》
作者:艺力文化编辑部
书号: 9789881468895
语种:中英文
定价:398 RMB
上市时间:2016年7月
开本:16开
成书尺寸:180 × 230 mm
页数:432
出版社:深圳市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今年香港设计师协会踏入第四十五周年,亦适逢环球设计大奖四十周年庆,14位世界知名设计师评审从逾20个国家1 200件作品中选出共200多件得奖作品。 作为大赛的获奖作品集,本书涵盖了数码、平面、产品(包括时装)、环境及空间4大设计范畴共41个衍生组别,此外,本书详细介绍了金奖作品设计师的背景及作品创意来源,读者可从中获取灵感;并刊载了14位世界知名设计师评审对设计的独到见解及对参赛作品的专业评价,极富收藏价值。
从装帧和整体设计的美学角度来看,一本顶级设计奖项的年鉴本身就该是一件出色的设计作品。我猜测这本《HKDA Global Design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双年展2016年鉴》在纸张的选择、色彩的控制以及版式的呼吸感上,必定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它需要做到既能衬托内部作品的精彩,又不能喧宾夺主。这种平衡的艺术,恰恰是衡量一个设计出版物水准的关键。如果它成功地将厚重的专业内容,以一种轻盈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营造。我设想它可能采用了大胆的留白策略,让每一个独立的作品都能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的拥挤感。同时,目录和索引的编排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便读者能够快速而精准地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领域或设计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专业主义的体现,它让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美学规律的潜意识学习。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汇编性质的年度回顾,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种“时间胶囊”般的收藏价值。这本2016年的双年展年鉴,记录的是一个特定时刻的设计能量场。我设想,其中收录的作品,必然反映了彼时全球在材料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乃至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最新思考。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好看”与“好用”,它上升到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层面。我期待看到那些超越传统界限的创新性尝试,比如,如何用极简的形态去承载最复杂的情感信息,或者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去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年鉴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档案”属性,它不仅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设计语言流变史的一个坐标点。时至今日回望2016年,我们能从中梳理出哪些设计思潮的萌芽,哪些至今仍是行业标杆的成功案例?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印刷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凝固的、可供反复研究的行业白皮书,引导着我们去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创意驱动力,才能最终获得国际性的认可与赞誉。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年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属于顶尖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虽然我并没有直接翻阅到具体的2016年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的作品集,但我能想象到,这份涵盖了全球视野的精选,必然是一场关于当代设计美学、技术前沿与文化思辨的盛宴。它像是一扇通往世界设计脉搏的窗口,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在那个特定的年份,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解读“设计”这个宏大命题的。那些获奖或入围的作品,想必不仅是形式上的精妙构造,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捕捉与回应。从平面视觉的锐利到工业产品的温度,从空间叙事的张力到数字媒体的交互,汇聚于此的,必然是跨越地域和媒介的顶尖智慧的结晶。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视觉马拉松训练,强迫着读者的眼睛去适应不同的设计语境,去理解那些看似不言自明,实则蕴含复杂逻辑的视觉语言。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本身,就象征着策展团队在筛选、编辑和呈现这些全球精英作品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严谨态度。它无疑是为业内人士提供的一次高浓度的灵感注射,也是对所有设计爱好者进行前沿知识普及的绝佳教材。
评分回顾过去,每一次重要的设计展览和随后的年鉴出版,都是一次行业内的“静默对话”。这本2016年的年鉴,记录了彼时全球设计界普遍关注的议题。我深信,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无论是从创新材料的应用,还是从用户体验的深度挖掘,抑或是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设计介入——它都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观察的切口。阅读这样的年鉴,需要的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更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去解构设计背后的意图与方法论。它强迫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尚未被普遍接受的、但极具潜力的设计方向。它不像一本商业杂志那样追逐稍纵即逝的潮流,而是沉淀下来,为后来的设计师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扎实研究的文本。它是一份承诺,承诺将那一年最值得铭记的设计瞬间,以最高标准固化下来,成为后人可供攀登的又一座高峰。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观察区域设计力量的观察者,我对这本汇聚了“香港设计师协会”背景的环球奖年鉴,尤其关注其内在的文化张力。环球设计大奖意味着国际化的平台,但其背后的组织机构又根植于香港这个独特的文化熔炉。这不禁让我好奇,在这些全球征集的作品中,是否能窥见那些带有东方智慧、或是受亚洲文化影响的独特视角?这种文化间的对话与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最令人惊喜的设计火花。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西方成熟的设计体系,而是试图在国际语言中嵌入自身独特的语境和叙事方式。我期望在这些作品的背后,能感受到那种既拥抱全球前沿趋势,又不失本土精神的微妙平衡。年鉴作为一种官方的呈现,其选择标准无疑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而这份倾向性,恰恰能反映出主办方对“当代优秀设计”的定义与期许,这对于理解整个亚洲设计生态圈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