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

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哲宏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20世纪
  • 杰出人物
  • 学术
  • 科普
  • 思想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4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57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字数: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是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之一。20世纪,是人类的科学心理学狂飙突进、改天换地、硕果累累的时期,也是心理学伟人横空出世、呼风唤雨、披荆斩棘的时代。世界心理学的天空如此多娇,引无数璀璨明星竞折腰!
作为新世纪心理学爱好者的你,是多么渴望了解一下在过去的整个20世纪中,都有哪些心理学的著名人物?他们有过哪些心理学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整个人类来说,20世纪的心理学到底有哪些实质性的发展与成就?在探究心理奥秘的征途上,20世纪的心理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乃至失败的教训?而人类心理学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为了满足心理学爱好者的这份渴望和好奇心,《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从西方近期评选出的“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中,特意精选出我国一般读者不知道,甚至是心理学工作者都不太熟悉的37位,通过描述他们的人格特质与人格魅力,揭示他们对20世纪心理学最富创新性的贡献,总结他们在心理学史或当代心理学中的卓越成就和历史地位,从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20世纪人类心理学演进的宏伟画卷。
《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的创意极富时代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作者简介

熊哲宏,男,1958年生,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已出版学术著作和译著十余部。近期主要学术著作:《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1999;台湾版,2000),《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2002),《认知科学导论》(2002),《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2008)。近期主要译著:《可能性与必然性》(皮亚杰著,2005)、《心理学》(杜威著,2006)、《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Buss著,2006)。近期学术通俗著作:《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2006;再版2008)、《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2007)、《心理学大师的失误启示录》(2008)。

目录

生理心理学大师
坎农:“身体智慧”的发现者
赫布:挑战传统的“神经心理学之父”
斯佩里:大脑半球的探秘者,“右脑革命”的奠基人
加西亚:因“呕吐”而失败,也因“呕吐”而成功

认知心理学大师
波林:“心理学史”的学科创始人
希尔加德:不拘一格的心理学“杂家”
史蒂文斯:“最后一个”实验心理学家
埃莉诺·吉布森:“视觉悬崖”与客体意义的知觉
坎贝尔:“进化认识论”的奠基人
米勒:“认知革命”的旗手
奈瑟尔: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父”
埃克曼:“面部表情”与大师的升华之道
洛夫特斯:学者与勇者的华彩人生
人格心理学大师
奥尔波特:一个崇尚人类尊严的特质理论家
沃尔普:“系统脱敏疗法”的创立者
艾森克:像“谜”一样的人格心理学大师
罗特:揭开“命运”的神秘面纱
米尔:“说出来的智慧
米歇尔:“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解释者
塞利格曼:左手安抚起忧郁、右手将人们
引向光明的天使

社会心理学大师
纽科姆:架起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桥梁
阿施:雕琢人类灵魂的巨匠
费斯汀格:“心理学界的爱因斯坦”
多奇:从硝烟中走出来的社会心理学大师
沙赫特:“情绪的认知理论”的奠基人
阿龙森:失败的棒球运动员,成功的社会心理学家
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神奇魔力
米尔格兰姆:对抗权威、让世界警醒的人
发展心理学大师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的创始人
洛伦兹:所罗门王指环的持有者
哈洛:为爱而生的“猴子先生”
卡甘:发展心理学家中的“探花”
普洛闵:信仰科学的行为遗传学大师

管理心理学大师
西蒙: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
麦克莱兰德:“成就动机研究之父”
贾尼斯:孜孜不倦的“群体盲思”探索者
特沃斯基: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跋:中国人搞西方“科学心理学”的某些先天不足

精彩书摘

生理心理学大师
坎农:“身体智慧”的发现者
虽然坎农不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一生的正直、严谨与执著令他成为情绪心理学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沃尔巴
也许很多人熟知抗日援华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可很少人知道有这么一位抗日援华的美国生理心理学家;也许很多人听说过“钡餐”消化道造影,却鲜有人知道“钡餐”造影法的首创人是谁;也许很多人都知道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伦琴,可x射线为什么出现在医院却鲜为人知;人人都有过各种各样的情绪,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情绪从何而来呢?而这一切都和坎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美国贡献最大的生理学家之一。他的众多研究成果沿用至今。他曾长期在中国医院工作帮助中国抗日援华,他首创了“钡餐”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他是将x射线用于生理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成功地解答了人类情绪的起源。他曾在哈佛大学受过良好的医学生理学训练,对于休克、消化过程中机械动力和胃酸浓度与幽门瓣开闭的关系都颇有研究,他提出的生物“内稳态”概念在生理学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坎农对于心理学的几项伟大贡献是在研究内分泌学和生理学的过程中做出的,其中关于情绪及其对消化过程的影响的研究特别重要。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使他发现了在情绪、压力和机体组织需要的影响下其他一些适应性生理变化。坎农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这一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应激反应,这种反应使身体指向需要源。坎农把下丘脑规定为情绪反应的控制中心,换句话说,我们的情绪产生于下丘脑的神经过程。他还把肾上腺定义为压力下身体能源的动员。他曾在一战期间研究外伤性休克,发现了一种刺激心脏活动的激素,并将其命名为“交感素”。于是,一些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其他发现随之而来,导致了他对“体内平衡”概念的系统阐释。这一概念有力地影响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相信科学
坎农于1871年10月19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普雷里德欣。他是四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柯尔伯特?汉切特?坎农(Colbert Hanchett Cannon,1846—1915)是一名铁路官员,母亲撒拉?威尔玛-丹尼奥(Sarah wilma Denio)是一位高中教师。他的父母属于那些在19世纪早期就从马萨诸塞州西迁到密西西比河上流山谷的先锋家庭。
从孩提时代,坎农就显示出了对于生物科学的莫大兴趣。作为一个青年人,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传统主义者和进化论者的论争,尤其是涉及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wiLliana Wilberforce)和赫胥黎(Thomas Huxley)文章。在他的高中时代,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并给以他巨大的影响,他最终宣称他不再笃信加尔文派(基督教),这可是他的家庭宗教啊!他最后被转交给一位牧师,后来他这样评价这位牧师:“教堂中的牧师显而易见在处理我的难题时选错了方式;他想要知道我做了什么好事,我只是一个青少年,他却想树立起我的观点,使之同许多反对教会教义的伟大学者的观点相背离。然而这对于当局有巨大吸引力的方式,对我一点作用也没有,因为我知道,伟大的学者都是站在对立面的。此外,我强烈地感受到我被赋予独立判断的能力。”
始于足下的科学道路
坎农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上了小学和初中。高中毕业之时,他就决定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并准备1892年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他学习了医科学校的预备课程。1896年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了哈佛医学院。作为医学院的学生,坎农发现医学课本难以卒读,易诱人入睡。他十分羡慕他的室友、哈佛法律学院的学生有巨大的热情学习,因为在他们的学习中,个案教学法得以使用。在认识到医学案例和法律案例有某种共性的基础上,坎农这位医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在1910年写文章建议医院的记录应该被用于讲授医学。在随后几年中,他的建议得以采纳实施,从此“个案教学法”便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
坎农先后在1896年和1900年获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受到动物学家达尔波特(CharlesB.Davenport)和帕克(George H.Parker的影响;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接受过鲍迪奇(Henry P.Bowditch)的教育。1899年,他正式在哈佛大学担任动物学的讲师,从此开始了自己学术和教育的生涯。1900年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讲师,1902年成为助理教授,1906年接替鲍迪奇任该校“乔治?希金森纪念讲座”的生理学教授。
早在1897年,当他还是医学院一年级学生时,就在鲍迪奇的鼓励下开始了食物消化道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生,他运用最新发明的伦琴射线,在一次美国生理学协会的会议上展示了颗粒状物在鹅的食道中的消化过程。到1912年,他早期使用x射线造影研究消化运作过程的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那种能同时注意到生理学问题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驱使他开始研究情绪状态对于消化过程的干扰作用,由此开始走上心理学家的道路,开始了与心理学的亲密接触。这驱使他研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并最终发现了交感神经素。他深入研究了高等动物正常生存的必要状态——包围着组织神经的细胞始终保持着一种状态,坎农把这一状态称为“内稳态”。他关于身体组织在生理学上的内稳态的阐释,尤其是他的经典著作《身体的智慧》广泛地发挥了生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的特别影响力。
战火纷飞中的科学家
在一战期间,自1917年至1919年,坎农被任命为医学军团的陆军中校,同英国勤务部队一起随军效力。他和库兴(Hatvey w.illiams Cushing)、奥斯古德(Robert Bayley Osgood)一起远跨大西洋。在英国和法国的众多实验室和战地医院,他如同“实验室隐士”和“战地调查员”一样没命地工作,在为外伤性休克献智献力的同时,还和贝利斯(Williain Bayliss)爵士密切合作开发树脂盐技术来代替血容量循环的不足。他对于大出血性以及外伤性休克的调研最终归纳成一本书——《外伤性休克》。他靠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杰出贡献奖章。
1900年,坎农成为美国生理协会的会员。1905年到1912年他是协会的会计员,从1914年到1916年他开始担任协会的主席。他在1929年波士顿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担任当地委员会的主席,后来成为生理学大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1916年他参与了国家研究协会的成立工作,并为国家科学学术协会服务数年。他是真正的国际生理学家。他作为访问教授游学了多个国家。在他当教授的36年中,来自17个不同国家的50名学生到他的实验室深造。
1912—1942年,坎农任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彼得一本特和布里格姆医院的生理学顾问。他与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密切来往。191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35年来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半年,为中美学术交流和促进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抗日援华医药机构和联合援华救济委员会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美国体克和输血研究委员会理事会的主席。
坎农于1942年在哈佛大学退休。1945年10月6日,这位伟大的生理心理学家逝世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富兰克林。
坎农的“内稳态”理论
坎农一直是一位生理学家,他对于消化道的研究是很著名的。他在内分泌腺特别是肾上腺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激素在应付紧急状态中的重要作用。1931年,他发现有些神经末梢能释放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交感素”。于是,一些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其他发现也随之而来,导致了他对“内环境稳定”概念的系统阐释。他后来对于“内稳态”的研究是他最著名的理论。《躯体的智慧》一书表明,坎农长期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他的重点是神经系统的内效应。“内环境稳定”这一概念,是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laude Betnard)首先提出的。经过了很多年的研究,坎农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全部的工作都是为了证明贝纳德的思想。他最杰出的证明就是他用完善的手术给动物摘除交感神经系统的实验。实验证明,躯体血糖升降的决定因素是体液,而不是神经。换言之,坎农证明了贝纳德理论的正确性。1926年,坎农把它正式命名为“内稳态”(或译“体内平衡”,homeostasis),并根据他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肾上腺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身体内的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自坎农以后,“内稳态”便成了生物学中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以表明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被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一种生物学过程。
坎农提出的“内稳态”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对于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生命在本质上是自动调节的”。
“反思其心理机制的本质时,我们发现认知过程似乎……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机体自动调节的产物,而且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部分中,这种调节的高度分化的器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对人类来说,这些过程正在向宇宙本身延伸。”
坎农在生物学领域内的贡献也影响到皮亚杰。皮亚杰认为,无论是机体发展还是认知发展,都必须以一种内源性的重建来取代外源性的简单内化之说。也就是说,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与认知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同构”(isomorphism)关系。于是从坎农生理学领域的“内稳态”到皮亚杰认知领域的同化与顺化的“平衡过程”(equilibration),便成了发生认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坎农的“内稳态”表明进化所达到的各个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自主化。这样一来,人类就可以沿着进化的一个个台阶向上攀登:从求生到知道,再到知道“知道”,最终到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而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自主化正是源于“内稳态”。这是因为,内稳态使基本的体内环境趋于稳定,这样就为进一步的进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神经系统中正在发展的那些部分能解释更精细的“涟漪”——即那些由感觉刺激所产生的信号。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够进化,以完成复杂的操作,这些操作对于解释较弱的、波动起伏的感觉信号以及运动神经刺激之间的联系都是必需的。当自主的“内稳态”铺好道路后,人的“认知”便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了。可见,坎农正是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的“内稳态”或“平衡过程”的铺路者。
……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这里呈现给大家的《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是我们从西方近期评选出的“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中,特意精选出我国一般读者不知道,甚至是心理学工作者都不太熟悉的37位,通过描述他们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创新性贡献和历史地位,从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20世纪人类心理学演进的宏伟画卷。也许你正在期待着这样一本书呢!
  在21世纪刚刚进入第8个年头的时候,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你,是多么渴望了解一下在过去的整个20世纪中,都有哪些心理学的著名人物或大家?他们有过哪些心理学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20世纪的心理学到底有哪些实质性的发展与成就?在探究心理奥秘的征途上,20世纪的心理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乃至失败的教训?而人类心理学的未来最终又将走向何方?……我主编的这本书,正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份渴望或好奇心的。
  作为本书的导言,我想通过宏观地勾画20世纪人类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特别是通过提炼20世纪人类心理学的崭新的“观念”,从而总体地展示20世纪人类心理学的卓越成就。这也正是我们编撰本书的初衷。


 



隐藏的巨匠:20世纪心理学殿堂的未被颂扬的思想 在人类探索心智奥秘的漫长旅程中,20世纪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宏大的理论如同星辰般闪耀,塑造了我们理解自身行为、情感与思维的框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些名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心理学符号。然而,在这璀璨的星河之外,还隐藏着一群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却未被广泛传颂的杰出心理学家。他们的思想,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一旦被发掘,便能为我们理解人类心智提供全新的视角,照亮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 本书并非对已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巨匠的重复梳理,亦非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它是一次深入挖掘,一次对20世纪心理学发展脉络中那些被低估、被边缘化、抑或是被时代洪流短暂淹没的宝贵思想的致敬。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非凡的探索之旅,去认识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却因各种原因未能获得与之匹配声誉的智者。他们的工作,或许与我们当下对心理健康、社会互动、教育模式乃至个体成长的理解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份关联的深刻性。 一、 被忽视的治疗维度:超越经典的精神分析与行为矫正 在精神分析的时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几乎垄断了对深层心理的探索。然而,在他理论的光环之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质疑其普适性,并发展出更为精细、更具人文关怀的治疗取向。 例如,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这位德国裔美国精神分析师,虽然早期深受弗洛伊德影响,但她敏锐地察觉到,弗洛伊德过于强调生物本能和性别冲突,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她提出的“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概念,将焦虑的根源归结于童年时期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敌意、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而非仅仅是性压抑。她认为,个体为了应对这种基本焦虑,会发展出三种应对策略:“亲近他人”(moving toward people)、“反对他人”(moving against people)和“远离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当这些策略变得僵化和极端时,就会导致神经症。霍妮的理论,以其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洞察,为理解人格障碍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她强调了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所产生的适应与失调。她对女性心理的独特见解,挑战了弗洛伊德的“男性优越论”,主张女性的怨恨更多源于社会地位的限制而非“阴茎嫉妒”。尽管她的理论在当时被许多精神分析师视为离经叛道,但其人本主义的色彩和对社会环境的关注,预示了后来的许多人本主义和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 与此同时,在行为主义的强势崛起中,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行为背后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微妙调控。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虽然现在已为人所熟知,但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他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特别是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概念,在行为主义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并非仅仅通过直接的强化和惩罚,更多地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来习得。这一理论,强调了榜样、模仿、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动机)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并对教育、媒体研究、行为改变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强调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是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关键因素。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能动性的强调,为后来的积极心理学埋下了伏笔。 二、 心智的内在运作:超越简单刺激-反应的认知革命 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将心智视为“黑箱”的观点一度占据主导。然而,一些研究者却坚持探索意识、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的奥秘。 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Frederic Bartlett),这位英国心理学家,以其对记忆(Memory)的研究而闻名。他的著作《记忆》(1932)挑战了当时将记忆视为被动储存和机械回忆的观点。巴特利特提出了“图式(Schema)”的概念,认为记忆并非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在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时,都会受到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期望的影响。他通过“变形记(War of the Ghosts)”等实验,生动地展示了记忆的重构性(Reconstructive Nature),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有选择性地记住、遗忘和扭曲信息。巴特利特的理论,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强调了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并对教育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虽然在医学和神经病学领域更为人所知,但他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性。戈德斯坦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患者的研究,使他超越了单纯的症状描述,而是关注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的适应和组织方式。他提出了“整体性(Holism)”的观点,认为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并试图保持其秩序和一致性。当部分受损时,整体会采取新的方式来补偿,以实现其“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潜力。这一思想,与后来的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共鸣,强调了人类内在的成长驱动力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 三、 社会的内在逻辑:超越个体层面的人类行为 个体心理固然重要,但人类的行为往往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并深受社会结构、群体动力和文化规范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 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以其关于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和从众(Conformity)的经典实验而闻名。在阿希的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判断线条的长度,但实验中存在一些“假参与者”,他们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参与者会因为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清晰的判断,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知道群体是错的。这一研究揭示了群体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以及个体在追求社会归属感时可能付出的代价。阿希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认知和行为,以及“多数人的暴政”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 另一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是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他以其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而震惊了世界。虽然这个实验因伦理问题而备受争议,但其展现出的情境力量(Situational Power)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实验表明,当个体被置于特定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时,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剧烈的改变,甚至可能违背其原有的道德观念。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有力地证明了社会情境、权力关系和角色扮演对个体行为塑造的强大力量,引发了对监狱系统、权力滥用以及人类天性的深刻反思。 四、 跨越学科的边界: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的早期探索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心理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将心理学与新兴技术相结合,探索心智的计算模型和神经基础。 唐纳德·米勒(Donald Broadbent),这位英国认知心理学家,是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的先驱之一。他将注意(Attention)视为一个信息过滤系统,提出了早期过滤模型(Early Filter Model),认为我们在接收大量信息时,会通过一个“过滤器”来选择性地处理我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他的研究,为理解信息如何被感知、加工和存储提供了量化的模型,对认知心理学、人机交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虽然在催眠(Hypnosis)研究领域最为知名,但他的工作也涉及意识的本质和对疼痛的感知。他提出的“分裂的意识(Divided Consciousness)”理论,认为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意识并非完全丧失,而是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裂,使得某些自动化过程得以不受意识的干扰而进行。这为理解意识的层次性和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 结语:未尽的探索,永恒的追寻 这仅仅是20世纪心理学星空中一些被低估的光芒。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心理学图景。我们看到了那些不懈求索的灵魂,他们以敏锐的观察、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心智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思想,或许在当时未能获得足够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愈发凸显。 阅读本书,并非是为了追溯历史的陈迹,而是为了汲取智慧,拓展视野。这些被隐藏的巨匠,他们的研究方法、理论洞见、甚至是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都可能为我们当下遇到的心理学难题提供启发。在人人都是“心理学家”的时代,理解那些真正奠定心理学根基,却未被过度消费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未曾被大众广泛了解的心理学殿堂,去聆听那些至今仍振聋发聩的思想回响。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的深刻理解,一次对那些默默耕耘、改变世界的伟大头脑的致敬。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智慧、坚持与探索的传奇,等待着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心理学家的“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失败”和“局限”。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这些伟大的灵魂,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犯过的错误,甚至是一些在当时看来非常具有争议的观点。比如,我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他的某个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轩然大波,甚至被指责为“反科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发现,他提出的某些观点,虽然在方法论上存在瑕疵,但在概念的提出上却具有惊人的前瞻性。通过对这些“争议”和“局限”的呈现,这本书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那些被我们视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也并非全知全能的神,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思想也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客观和真实的叙述,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杰出”的定义。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名声显赫、成果斐然的巨匠身上,仿佛科学的进步只能由少数几个伟大的灵魂来推动。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将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影响深远,却鲜为人知的思想家们带到了聚光灯下。我记得其中有一位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方向听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甚至有些“枯燥”,但他却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了影响人类行为的重大规律。作者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他的故事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杰出,不仅仅在于取得多么耀眼的成就,更在于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以及那种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的奉献。这本书教会我,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科学和智慧的贡献者,不要被名气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探究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思想和实践。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接触到的其他心理学著作,并试图从中找出那些同样被低估的贡献者。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影响”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的影响力体现在他有多少追随者,他的理论有多少被应用,他的著作有多少被引用。但这本书展示的“不知晓”的心理学家们,他们的影响力往往更加深远且隐蔽。他们可能只是一位老师,影响了几代学生;他们可能只是一位研究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为后来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他们甚至可能只是提出了一个模糊的设想,在当时无人问津,却在几十年后被证明是颠覆性的。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旁征博 satuan,揭示了这些“隐形”的影响力,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伟大,有时并不需要响亮的头衔和耀眼的光环。它更可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这本书也促使我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是否也常常是我们“不知晓”的杰出人物?我们又是否能够识别并珍惜这些隐形的光辉?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挑战。作者在介绍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时,确实涉及到了更深入的学术探讨,比如关于认知过程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或者对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学的精细分析。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当我克服了最初的陌生感,深入到这些内容中时,我收获的却是巨大的惊喜。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概念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得我能够逐渐把握其精髓。而且,他总是会点出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教育、治疗、组织管理等方面,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动力。我发现,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必须勇于挑战自己的知识边界,不要畏惧那些看似困难的内容。正是这种克服困难的过程,才带来了更深刻的领悟和更丰硕的成果。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把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孤立地呈现。相反,作者非常善于将不同心理学家的思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他会告诉我,某位心理学家的某个观点,是如何受到另一位心理学家理论的启发,又如何为另一位心理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思想的脉络”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宏大图景,理解不同流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不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理论,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中去理解。这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某些理论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又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种“体系化”的理解,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的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作者在介绍这些“不知晓”的心理学家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纠葛,甚至是一些人生中的重大抉择。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人生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惑,他们也需要面对家庭、爱情、事业的压力。这本书没有把他们神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普通人,但正是这些普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易时,依然选择了坚持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这让我感到非常受鼓舞。它让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我们都能够有所作为,都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即使这些改变在当下不被所有人知晓。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我当初买它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哦,又一本心理学普及读物”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太多了,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再到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些经典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甚至有些内容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中。所以,当看到“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是不是要挖掘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人物?或者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名字?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最多就是一些补充性的知识,让我的心理学知识图谱更加完整一些。然而,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排版,再到作者的遣词造句,都透露出一种不寻常的认真和深度。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所吸引。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不知晓”的心理学家们带到了我的面前。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了一批闪闪发光的宝石。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探索历程,一种对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不懈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些在我知识盲区里的人物,究竟为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漫游。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的功夫,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严谨的学术考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常常会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所打动,他笔下的心理学家们,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未知时的迷茫,在实验中的严谨,以及在理论突破时的喜悦。书里探讨的许多问题,都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比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依恋?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被塑造的?作者通过介绍这些“不知晓”的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了解这些理论,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从未留意过的自己。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在支撑。这种发现的乐趣,远比单纯记住几个理论名字要来得深刻得多。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失其学术的严谨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理论以生命。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背景下,放在心理学家的个人经历中,展现了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发现、被发展,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认知。我尤其喜欢书中有时会插入一些那个时代的照片或者手稿,这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真实。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心理学家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验;在泛黄的纸页上,奋笔疾书地记录着他们的思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求知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家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极富魅力,他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将最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时代。我开始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心理学分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那些书中所提及的心理学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激发我求知欲的“启蒙书”。它让我明白,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所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作者通过挖掘那些“不知晓”的杰出人物,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我期待着,能够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之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