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集7: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3)

徐邦达集7: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邦达 著,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徐邦达
  • 古书画
  • 书法
  • 元明清
  • 艺术史
  • 鉴赏
  • 中国美术
  • 书法史
  • 论述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4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3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邦达集7: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3)》是徐邦达先生有关古代书画鉴定系列专著中的功夫之作《古书画过眼要录》(全八册)中的第7册,是徐先生几十年来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成果的汇集之一。书中选择经徐先生过目的从西晋到清末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详细著录,包括作者小传、作品名称、质地、尺寸、收藏单位、内容、题跋、鉴藏印记、历代著录等。此外,在每件作品之后,徐先生以“按语”的形式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考证。

目录

元明清书法 三

王守仁
龙江留别诗 一卷
洪都帖 一卷
辞封爵奏稿 一卷
饯子邕诗 一轴
吊慰帖 一页
吾弟帖 一页
李梦阳
黄鹄篇 一卷
自书诗 一卷
王一鹏
七言绝句 一轴
王逢元
七言律诗 一轴
刘麟
履况帖 一页
周用
弄璋帖 一页
奉面帖 一页
边贡
数年帖 二页
顾璘
草堂新成杂与诗 一卷
东庄田舍戏占诗 一卷
升沉帖 一页
尊公帖一页
朱应登
新刻帖 一页
陆深
瑞麦赋 二卷
自书二诗并示楫文合璧 八页
双寿诗 一页
毅斋帖 一页
西归帖 二页
送客帖 一页
冬节家书 四页
徐祯卿
增都水部诗 一页
夏言
晚节亭词 一卷
何景明
光惠帖 一页
晚坐有怀诗 一页
陈道复(淳)
岳阳楼记 一卷
古诗十九首 一卷
自书游西湖诗 十一页
秋庭独酌三诗 一页
高邻帖 二页
连日帖 二页
醉墨诗 一页
入山帖 一页
张寰
自书诗词 一卷
招玉峰诗帖 一页
王守
建宁帖 一页
送问帖 一页
佳章帖 一页
衡翁帖 一页
谢时臣
省中帖 一页
杨慎
自书旧诗 一卷
佳什帖 一页
石马泉亭诗 二首 一页
邹守益
使至帖 一页
惠问帖 一页
胡缵宗
引年帖 一页
……
明合璧

图版目录

前言/序言


《古董鉴藏手册:从青铜器到近现代陶瓷的流变》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大成的古董鉴藏指南,旨在为广大文物爱好者、收藏家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深入的鉴赏与辨伪工具。全书按照中国艺术品的发展脉络,将时间线索清晰地划分为古代(史前至秦汉)、中古(魏晋南北朝至宋元)、近世(明清)以及近现代四大阶段,重点剖析了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类别——青铜器、玉器、陶瓷、书画(侧重于非卷轴类艺术品及拓片)、钱币、玺印、家具及杂项的演变规律、典型特征、制作工艺、流传脉络以及主要的鉴别误区。 本书的撰写秉持“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内容详实,考据严谨,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对大量经典传世品和出土实物的细致观察与比较分析,提炼出可操作的鉴别标准。 --- 第一部分:礼器与权力象征——先秦至两汉的器物世界 第一章:青铜器的重器时代与纹饰密码 本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石——青铜器。从二里头文化初露端倪的早期铜器,到夏商周三代礼器制度的构建与演变,本书详尽剖析了商代庄重威严的饕餮纹、周代趋于繁缛化的夔龙纹、蟠螭纹的风格变化。重点分析了从鼎、簋、彝器、乐器(如钟、磬)到兵器、工具的形制差异。技术层面,深入探讨了范铸法的精妙之处,尤其关注不同时期铸造工艺的细微差别,例如商代和周代器壁的厚薄、铭文的铸造深度与字体风格。对于战国秦汉的铜器,则侧重于楚文化、中原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下的器物特征,如带盖鼎、博山炉、铜镜的纹饰与实用功能的变化。辨伪部分,着重揭示了现代仿古铜器在锈蚀、沁色、铭文刻凿痕迹上的常见破绽。 第二章:玉器:从巫术图腾到文人雅玩 玉器部分追溯了新石器时代红山、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主题,解析了玉琮、玉璧、玉璜等礼器在祭祀中的象征意义。商周时期,玉雕技艺的精进体现在动物题材的圆雕与镂空技术上,如蝉、鱼、虎等形象的刻画。汉代玉器是本书的重点,详细介绍了“温润”的鉴赏标准,以及用于丧葬制度的玉衣、玉棺、玉塞的形制与制度。对于明清玉器,则侧重于清代“巧雕”的繁复技艺,以及玉料(如和田玉、独山玉)的产地特征和皮色变化,特别是对仿古玉的鉴别,强调其包浆的自然性与沁色的渗透性。 第三章:两汉玺印与秦系文字的研究 本章将古代玺印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春秋战国至两汉,印章从实用性的权力凭证,如何逐渐演变为具有艺术价值的符号系统。重点解析了秦系小篆、汉印的篆刻风格,如“凿刻”与“铸造”的区别,以及印泥的颜色(朱砂)对印文留色的影响。对于汉代的“吉语印”、“肖形印”,探讨了其内容与社会风俗的关联。 --- 第二部分:大变革时代的审美与技艺——魏晋至宋元 第四章:中古时期书风的转向与拓片研究 本章避开对具体卷轴书画作品的深入分析,转而聚焦于书法的载体与传播形式。探讨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由隶楷向行草转变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碑刻(摩崖、墓志)与刻帖(如《淳化阁帖》的制作与意义)对后世书风的塑造作用。深入剖析了拓片这一特殊载体的价值:如何通过拓片判断原碑刻的精损情况,如何从拓片的墨色、纸张、拓工判断其年代的早晚,以及“宋拓”、“明拓”的区别及其在鉴定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宋元瓷器的技术革命与审美定型 陶瓷部分集中于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支钉烧制、开片特征的精细区分。重点阐释了宋代文人审美对瓷器造型和釉面质感的极致追求。过渡至元代,分析了青花瓷的出现与成熟——从早期进口苏麻离青料的“苏麻炗”特征,到景德镇官窑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至正型”青花雄浑的画风。宋元时期的胎土、支钉痕迹、圈足修足工艺是鉴别的核心技术点。 --- 第三部分:世俗化与商品化的繁荣——明清的器物群像 第六章:明代官窑的制度化与民窑的活力 明代陶瓷部分详细描绘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时期官窑的风格更迭。例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花“苏麻离青”的铁锈斑点、宣德款的“一字款”特征;成化斗彩的娇嫩、细腻以及“鸡缸杯”的特殊地位。强调了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民窑体系(如德化白瓷、龙泉窑)的推动作用。在辨伪方面,针对性地讲解了明代仿品常出现的“火气重”、“釉面呆滞”等问题。 第七章:清代官窑的巅峰、规范与“仿古”的盛行 本章聚焦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高峰。康熙五彩、青花“恢复之美”的特点,雍正时期对前朝风格的精准复古与创新(如粉彩的精细过渡),以及乾隆时期繁缛、富丽的装饰风格。着重介绍了清代不同釉彩的化学成分分析基础,如粉彩、珐琅彩、色地洋彩的技法区别。此外,深入探讨了清代“仿古”之风,分析官窑如何系统性地摹制宋元名品,并辨识其时代特征烙印。 第八章:明清家具的结构逻辑与材种辨析 家具部分侧重于技术结构而非装饰细节。系统梳理了明代“简约之美”的代表——黄花梨、紫檀家具的结构体系(如榫卯的类型、线脚的简洁),以及清代家具在“繁复”趋势下的结构变化(如加厚、装饰雕刻的增多)。内容涵盖椅、凳、桌、案、柜等主要形制,并详细区分了不同硬木(紫檀、黄花梨、铁力木、榉木)的木纹、密度、沁色与包浆的差异,这是区别明清家具真伪与断代的重要依据。 --- 第四部分:近现代的审美转型与实物记录 第九章:近现代陶瓷的风格断代与工艺特征 本章将时间段延伸至晚清至民国时期。探讨了这一时期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吸收与本土艺术的挣扎。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影响深远的陶瓷流派,如珠山八友的绘画风格如何迁移到瓷胎之上,以及市场对“老仿”和“新仿”的不同定位。着重讲解了这一时期大量使用出口瓷和陈设瓷的工艺特点,以及电窑、煤窑等新型烧造技术对釉面效果产生的影响。 第十章:现代印章的材料探索与篆刻流派 此章延续了对玺印的研究,但聚焦于近代。讨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篆刻艺术从传统士大夫阶层向更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扩散。分析了不同印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在不同刀法(浙派的苍劲、皖派的浑厚)下的表现力,以及现代印泥的化学成分对手印效果的影响。强调了现代印章收藏中对手工痕迹和印石皮壳自然性的考察。 附录:古董鉴藏的科学方法论 本书最后附录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鉴赏中的应用,如紫外线灯检测、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分析(XRF)在陶瓷釉料成分分析中的基础应用,旨在提供一个现代、科学的辅助鉴别框架,强调藏家在感性认识之外,应具备的理性分析能力。 --- 总结: 《古董鉴藏手册》旨在填补市场工具书与学术专著之间的鸿沟,它不是某一类艺术品的专论,而是一部横跨数千年,涵盖材质、工艺、技术、审美变迁的综合性“大百科”,为每一位探索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份坚实可靠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套书的价值,那一定是“深邃的现场感”。虽然我没有亲手触摸过那些珍贵的卷轴,但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描述,我几乎能闻到宋纸上那股淡淡的墨香,感受到毛笔运行过程中纸张与纤维的摩擦声。特别是对一些流传有争议的作品的甄别过程,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令人信服。他没有采用武断的“断代”或“否定”,而是列举了不同时期用笔习惯的细微差异、墨色在纸上洇开的化学反应等多种证据链条,最终得出一个审慎的结论。这种“如履薄冰”的治学态度,正是我们今天急需学习的。它教育我们,面对历史的遗存,敬畏之心远比轻率的判断更为重要。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我“看”字,更教会了我“敬畏”艺术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艺术指南。

评分

这本《古书画过眼要录》的系列著作,尤其是这卷关于元明清书法的聚焦,对于任何一个沉浸于中国艺术史,尤其是书法这一精微领域的同好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光是看到“过眼要录”这四个字,便能联想到作者那双阅尽沧桑、洞察秋毫的眼睛。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其装帧的典雅所吸引,那种沉稳的色调和考究的纸张,仿佛已经预示了内部内容的厚重与精深。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元代书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人的笔法剖析。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他们的生平和作品,而是深入到他们如何将晋韵唐法融会贯通,如何在时代巨变中开辟出新的审美风尚。特别是对那些在流传过程中,因装裱、拓印、甚至钤印而产生的细微变化,都有着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判断。这不仅仅是艺术评论,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书家提笔落墨时那份独有的气韵和心境。对于我们这些只能从出版物中学习的后辈来说,这种“过眼”的经验,是任何高分辨率的复制品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构建了一座理解古代书画鉴赏体系的坚实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面对大量古代墨迹时感到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去“看懂”它们。这本书,特别是针对清代碑学兴起与帖学延续的那一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种“入门未深”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指路明灯。它清晰地梳理了碑学与帖学两大阵营的互动与张力,并详细解读了邓石如、包世臣等人的开创性贡献。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讲解“金石气”的,他没有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对比王铎晚年书法中那种力透纸背的线条和碑刻上刀痕的质感,形象地说明了“气”的来源。这种对比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书法表现力的认知边界。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钤印、题跋的知识,教会我在欣赏一件作品时,不能只盯着那几笔最重要的字,而要将所有附着在它上面的历史痕迹都纳入考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全面、更有层次地去“解码”一件古物,从一个简单的观看者,向一个略懂门道的鉴赏者迈进了一小步。

评分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与个人见解之间的完美平衡。尤其是在谈及明代吴门书派的兴衰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它不像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而更像是资深行家在茶馆里,为你沏上一壶上好的普洱,然后从容不迫地展开他对往事的洞察。书中对文徵明、祝允明等人的论述,没有落入对“才气”的空泛赞美,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处理行草中的“提按顿挫”,如何通过对章法的布局,来体现文人内心的疏朗或郁结。这种将技术细节与精神气质紧密结合的分析,让我对明代中晚期书法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此外,作者在辨析一些传为名家的“旧摹本”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逻辑推演,着实令人折服。他提供的不是铁板钉钉的结论,而是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参与到这场知识的探险之中,这也是我极其欣赏其写作风格的一点——它尊重读者的智力,鼓励独立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它并没有拘泥于严格的编年体,而是常常将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书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述,从而凸显出时代精神的流变。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清代中后期对董其昌书风的“继承与反思”那一节。作者将董体的内敛与“四王”画风的保守性联系起来,并进而分析了为何会在当时引发以“碑学”为代表的反叛思潮。这种宏观的文化史视野,使得对书法的讨论不再是孤立的技法分析,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人情怀之中。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研讨会现场,作者旁征博引,从诗词歌赋到园林建筑,无不与书法美学相互印证。这种跨学科的交叉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变得鲜活有趣。它不仅是关于“写得好不好”的判断,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美”的深刻揭示。

评分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古书画研究工作者和编写书昼史的作家们提供曾经鉴别过的比较可信的参考应用数据。如要看原件或影印件,则每件大都注明目前收藏处所和曾在何处影印过,便于按固索骥。本书共分四册,分期出版。第一、二册收载历代法书作品,也包括一些名人墨迹。第三、四册则为绘画。全书主要记录的是重要或比较重要的真迹;也有一些古摹善本,酌量收入,但在「目」下注明「摹临」字样;,亦有著名无款古迹,但其实难断代定是非的,则注“传”字,不存疑待考。

评分

书籍不错。价格贵了点

评分

书籍不错。价格贵了点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很好,很喜欢,值得一买.

评分

最新就是第7本,不知道16卷啥时候出齐

评分

书很好,很喜欢,值得一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