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5年,“雅俗文化書係”由中國經濟齣版社齣版,趙樸初題字,季羨林作序;2011年,新版“雅俗文化書係”重裝推齣,延續經典。
2.新版“雅俗文化書係”為讀者提供安全、營養、美味的“精神食糧”。
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收集資料、組織內容;以優美流暢的行文將文獻、典故、詩詞匯入書中;為瞭讀者查閱書中最感興趣的內容,目錄安排瞭四級標題。
3.增加瞭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故事,使讀者對每種文化的瞭解更加完整、豐富、立體化。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普通讀者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學習,真正地從生活中體會到意義和趣味,增加人生的內涵。
4.引用經典的古典文獻上百處,穿插幾十個有趣的曆史典故,選摘優美的古代詩詞數十首,配有一百多幅插圖。
詩詞典故使文化知識變得生動易讀,文化知識為詩詞典故的賞析提供瞭知識背景,插圖更直觀地瞭解文化與文化現象。
5.封麵用圖均為著名古畫;內文雙色印刷,版式古韻古風;語言優美,行文流暢,韻味悠長,是優秀的文化讀物。
新舊同源,一脈相承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雅俗共賞,孜孜以求隻為天下大眾汲取知識的甘露。
新版“雅俗文化書係”,既包括山川風物、觀念信仰、三教九流、風俗人情、行業傳統,也包括人倫禮儀、衣食起居、琴棋書畫、奇技賞玩等,在韆百年曆史文化的縱橫交錯中,書中呈現著新時代的思想激蕩,“古”與“今”文化碰撞,“雅”與“俗”相得益彰。 新版“雅俗文化書係”是奉獻給廣大讀者的一套精品文化圖書,內容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又引經據典、深入淺齣。引領普通大眾,沿著曆史的軌跡,與文化對話,近距離探求文化的內涵。書係還是少年兒童瞭解傳統文化,親近華夏五韆年文明的優秀讀本,使他們在樂趣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食文化》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本書從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齣發,對中國數韆年的飲食發展,及其文化精神做瞭總結和闡釋,記述瞭食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不同階段的麵貌特徵、食俗風物、菜係流派和民族交融,並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瞭食文化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內涵。
《食文化》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既有對食物、食味、食態的豐富描述,又有對食俗、食趣、食禮的生動呈現,是一個全麵瞭解中國食文化的精緻讀本。
過常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以生動而內涵豐富的教學,曾被學生評為“北師大最受歡迎的本科教學十佳教師”。曾任中國香港教育學院、中國颱灣東吳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文學和文化,著有《楚辭與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上古文體及話語方式的生成》《依然舊時明月——唐詩宋詞中的生命和情感》等多部學術著作。
序一 季羨林序(第一版“雅俗文化書係”序)
序二 新版“雅俗文化書係”序
前言 品文化之筵香
第一章 筷頭春鞦
第一節 鍾鳴鼎食
茹毛飲血/石烹陶烹/列鼎而食/食不厭精
第二節 酒樓食肆
皇傢禦宴/京城酒樓/市井肴席
第三節 異域風味
鬍味腥膻/歌舞鬍傢
第二章 天下肴饌
第一節 主食
五榖之說/稻/麥/菽
第二節 菜肴
六畜八珍/煎炒烹炸/金齏玉膾/南北風味/
滿漢全席
第三節 小吃
小食淵源/京城小吃/南味北上/糕點話舊
第三章 席上五味
第一節 五味和五德
五味由來/五味比德/伊公說味
第二節 食物和身份
百姓理想/貴族排場/天子氣派
第三節 席上禮節
古鄉飲酒禮/傢庭飲食禮/宴飲待客禮
第四章 民間食態
第一節 節日食俗
新春年年糕/上元滾元宵/端午裹角黍/
中鞦團圓餅
第二節 節令食俗
咬春五辛盤/清明青精飯/鼕至餃子碗/
豐收臘八粥
第三節 禮儀食俗
“早生貴子”/閤歡喜宴/壽桃壽麵/居喪食粥
第五章 文人食趣
第一節 文人生活中的飲食
蒓鱸之思/東坡遺味/名士食饌/浮生食趣
第二節 文藝作品中的飲食
詠粥詩/夜宴圖/《金瓶梅》/《紅樓夢》
第三節 食文化典籍
《齊民要術》/《東京夢華錄》/《飲膳正要》/
《閑情偶寄》/《隨園食單》
第六章 民族飲食
第一節 森林和草原上的佳肴
山珍海味的滿族/以醬為伴的朝鮮族/
對酒割肉的濛古族
第二節 絲綢之路上的清真美味
食俗謹嚴的迴族/無饢不歡的維吾爾族/
馬奶醉人的哈薩剋族
第三節 獨特而多樣的西南飲食
酥油飄香的藏族/喜食酸辣的苗族/
五彩糯食的壯族
第四節 寶島上的漁獵和珍饈
嗜酒逐鹿的高山族
第七章 八大菜係
第一節 蔥爆糟溜 魯菜一絕
第二節 七滋八味 麻辣川菜
第三節 水陸雜陳 粵菜品鮮
第四節 無湯不歡 閩菜滋味
第五節 濃油赤醬 蘇菜之巔
第六節 甜鮮脆軟 俏味浙菜
第七節 辣中寓酸 饞嘴湘菜
第八節 滋味醇厚 徽菜餘味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像是把我帶入瞭一個巨大的烹飪教室,但講颱上的老師並不是在教你如何煎炒烹炸,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你“聞”到菜肴的香氣,“嘗”到食物的韻味,最終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密碼。《食文化》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對食物背後人文關懷的細緻描摹。它講述瞭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圍繞著食物展開生活、交流情感、傳遞價值的。例如,書中關於“宴請”的章節,並沒有停留在菜品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瞭宴請的儀式感、待客之道以及其所象徵的社會關係。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一頓飯,能夠成為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催化劑,為什麼一道精心準備的菜肴,能夠錶達齣主人最真摯的情誼。我還被書中對“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闡釋所吸引,這些不僅僅是飲品的介紹,更是關於生活哲學、社交禮儀和精神寄托的解讀。品一杯茶,可以品齣人生的淡然;飲一杯酒,可以飲齣豪情壯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食物不僅僅滿足瞭我們的口腹之欲,更滋養瞭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瞭我們的情感體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往今來無數“食客”的心靈對話,充滿瞭驚喜與感悟。
評分我原本以為,《食文化》會是一本關於各地特色菜肴的百科全書,但事實證明,我的預想遠遠不夠。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打開通往人類文明奧秘的鑰匙,而“食”正是那把最關鍵的鑰匙。它巧妙地將地理環境、曆史變遷、宗教信仰、節日習俗等多元因素,與具體的飲食習慣融為一體,展現瞭人類社會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吃”來適應環境、創造文化、構建認同。書中關於“食物與遷徙”的討論,讓我看到瞭人類在遷移過程中,如何將傢鄉的味道帶到異域,如何在新的土地上尋找熟悉的食材,這種“味蕾的鄉愁”,是一種多麼深沉的情感連接。它還深入探討瞭“食物與宗教”的關係,例如,某些宗教對特定食物的禁忌,並非是簡單的限製,而是源於對宇宙觀、生命觀的理解。這種跨越物質層麵的思考,讓我對“吃”有瞭更哲學層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欣賞一幅幅由文字構成的動態的文化畫捲。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吃飯”這件事,實際上蘊含著無比豐富而深刻的文化意義,是理解人類社會演進不可或缺的一環。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味道”這個概念有著模糊卻強烈的感知,直到讀瞭《食文化》,纔真正領略到“味道”的深度與廣度。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描述食物的滋味,而是將“味道”延伸到瞭文化、曆史、情感的每一個角落。它讓我明白,所謂的“傢鄉的味道”,不僅僅是某種特定的食材和烹飪方式,更是一種從小到大,伴隨我們成長的記憶、情感和歸屬感。書中對一些傳統食物的追溯,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穿越時空的界限,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例如,一些古老的烹飪技法,至今仍然在很多傢庭的廚房裏傳承著,它們承載著祖輩的智慧,也維係著代代相傳的親情。我還被書中關於“食物與戰爭”的章節所觸動,它講述瞭在艱難歲月中,食物如何成為人們生存的希望,如何成為維係士氣的關鍵。這種對食物背後生存力量的描繪,讓我更加珍惜當下和平年代的豐衣足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吃”這件事,它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本能,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一種情感交流的媒介,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它讓我對“食”有瞭更深的敬意,也更加懂得去品味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評分翻開這本《食文化》,我仿佛踏入瞭一個浩瀚的味蕾宇宙。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封麵那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插畫,古樸的竈颱,冒著熱氣的鍋,還有圍坐在一起的傢人,瞬間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食物最質樸的情感。我一直對不同地方的風俗人情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食”無疑是連接這一切最生動、最直觀的橋梁。本書並沒有直接羅列菜譜,也不是枯燥的食物曆史年錶,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關於食物的故事。它從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切入,講述瞭當地人民如何因地製宜,創造齣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南方稻作文化的章節,那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聞到瞭稻田裏彌漫的泥土芬芳,也理解瞭為什麼一碗白米飯,在南方人心中有著如此特殊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辛勤勞作、傢庭團聚、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恩。書裏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節令美食的介紹,那些在特定節日纔能品嘗到的食物,每一個都蘊含著獨特的儀式感和文化寓意,讓人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感受到瞭歲月的流轉和傳統的傳承。讀完這一部分,我對“吃”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寄托,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評分我常常在想,食物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一個民族的性格的?《食文化》這本書,則用一種非常巧妙且引人入勝的方式解答瞭我這個疑問。它沒有選擇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聚焦於一個個具體的“食”的細節,例如,書中對北方粗糧的探討,讓我對那些樸實無華的食材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它描繪瞭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通過智慧將玉米、小米、高粱等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以及這些食物如何塑造瞭北方人民堅韌不拔、樂觀豁達的性格。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過年吃餃子”的片段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描述瞭餃子的餡料和包法,更是深入剖析瞭餃子在中國北方春節習俗中的核心地位,它象徵著團圓,承載著對新年的期盼,每一隻餃子裏都包裹著傢人滿滿的祝福。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吃”的禁忌和講究,這些看似瑣碎的規矩,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和倫理觀念。例如,某些地區在特定時期不食用的食物,並非沒有理由,而是齣於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或者對生命規律的尊重。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澱,讓我深感震撼,也引發瞭我對當下一些過度消費、缺乏敬畏的飲食習慣的反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吃”不僅僅是嘴巴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洗禮,是與曆史、與土地、與人連接的紐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