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尔斯?科尔 等 著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丧亲
  • 悲伤
  • 心理学
  • 生命哲学
  • 安宁疗护
  • 生死观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5991
版次:6
商品编码:107107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死亡之所以让人们无比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敞开心结去认识它,导致死亡带上了阴沉浓重的黑色面纱。《死亡课》是一本让我们亲近、拥抱死亡的书,它没有长篇累牍的哲学纠问,没有学究式的论证,它凝聚的是几位作者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思考,以告诉世人:
   如何认识死亡,包括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和老人们如何认识死亡。
   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容而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如何引导社会团体与家庭,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助人和自助,引导人们实施正确和积极的临终关怀。

作者简介

.

目录

引言 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第一章 死亡教育
第一部分 死亡
第二章 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变化
第三章 人们对死亡事件的处理方式
第四章 文化差异与死亡

第二部分 临终
第五章 应对临终阶段
第六章 应对临终: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七章 应对临终:社会如何给予帮助

第三部分 丧亲之痛
第八章 应对丧亲之痛
第九章 应对悲痛: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十章 应对悲痛:葬礼的意义及社会的帮助

第四部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死亡问题
第十一章 儿童
第十二章 青少年
第十三章 中青年人
第十四章 老年人

第五部分 法律、理念和伦理
第十五章 法律问题
第十六章 关于自杀
第十七章 协助自杀与安乐死
第十八章 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和地位

第六部分 一种特殊疾病的例子
第十九章 用实例展现本书的主题

精彩书摘

非自然死亡 20世纪,美国目睹了本国及世界范围的极速上升的死亡人数,部分原 因 是人口的激增。人口增长本身就必然导致死亡人数的增长。人口增长同时 也导 致暴力事件的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暴力事件导致了更多的非自然死亡。 事故 各种事故和非故意伤害致死,在整个美国人死亡原因中列居第五,在1 ~ 44岁人群的死因中列居榜首。2004年共有112 012个美国人死于事故,约占 当年死亡人数的4.7%。 如果每个因事故死亡的人平均影响10个亲友,2004年,美国有超过100 万人因为事故致使人们失去亲人而悲痛万分。还有900万人因事故致残。其 中 机动车事故致44 933人死亡,占各种事故致死总和的40%多。(与同年在 伊拉 克战死的848人相比,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在战争中战死的人数;但是每年由 于 汽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超过这848人,却对人们安全观念的影响甚小 。) 1979—1992年期间,事故导致的死亡率降低了超过25%,但是自1992 年 以后死亡率又重新开始增长。事故导致死亡率降低可能是公共教育敦促人 们在 驾车时有更多的安全意识的结果——比如专心驾驶、系安全带、不酒后驾 车。 因为这些安全规范,事故致死在各种死因中从第四位落到第五位。近几年 ,事 故致死率又有所抬头,与人口增长和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机动车事故在当今社会致死率相当高。其中15~24岁年龄段是机动车 肇 事致死率最高的人群,而且男性远高于女性。 这种死亡率与我们的想象相差悬殊,让我们对当代社会死亡率模式有 了一 些基本的了解。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最多的是年轻人,而不是老年 人。 在很多突发事件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场景:警察上门或者打来电话,通 知某 某已死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死者家人拒绝相信的表情:“他刚刚开车 去看 电影!怎么可能就死了呢?”如果死者遗体损毁严重,家属可能永远都见 不到。 有些重伤者被送到医院抢救或者确定死亡,有时医院会询问家属是否愿意 捐献 死者器官——这些对家属们都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家属们可能很长一 段时 间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意外死亡的殡葬事务处理起来就很困难。 谋杀 2004年在美国有17347人被谋杀致死,平均每10万人中有5.9人死于谋 杀。好消息是,谋杀致死已从1990年第一大死因落至2004年的第15位;坏 消息是,自从80年代后期,因谋杀死亡的人数还是在逐年上升。21世纪以 来,美国因谋杀致死的人数异常之高。 谋杀致死在美国人口中也是严重分布不均。根据人口统计学研究,谋 杀致 死多分布于年轻男子群体。至少在过去十年,谋杀致死率最高的是在15~ 24 岁的人群中。目前15~24岁年龄段人群死因中谋杀致死排第二。谋杀致死 的 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从性别差异来看,美国年轻男子死于谋杀的比例更高,死亡人数与女 性的 比例是3.6:1。 有两个特点尤为明显,一是50%的谋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与熟人 之 间,二是美国社会的谋杀与滥用枪支密切相关。 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中,死亡越来越常见。而且谋杀致死是完全不可 预知 的。枪支走火,汽车劫持案误杀无辜的人,这些频繁发生的突发性人祸, 让谋 杀在今天的美国如此强烈地植入到人们的死亡意识中。 美国的死亡防控体系有时会过分地夸大谋杀的影响。例如,媒体总是 过分 关注暴力和谋杀的个别案例。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1999年科罗拉多州 哥 伦拜恩中学恶性枪击事件和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然而, 了 解这些恶性事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并尽可能减 少再 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校园谋杀是非常个别的案例。正如福克斯 和莱 温两位所说:“尽管校园暴力非常令人恐慌,但是学校依旧是很安全的地 方。” 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在2003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从1992年到2002年, 5~19岁的孩子们在学校以外被杀害的可能性是在校内的70倍。”2004年的 报 告也重申了类似的观点。对于校园暴力,我们可能渲染太过了,以至于扭 曲了 事情的本来面目。一位评论员说:“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暴力犯罪比例,远 比实 际发生的暴力犯罪高很多。” 然而,当今美国的谋杀事件依旧很频繁,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人们应 该想 办法阻止和减少暴力谋杀的发生,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谋杀事件的 错误 认识和有误导性的做法,而去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 暴力谋杀事件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几乎所有的谋杀都会 导致 意外死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场暴力事件变成死亡事件。这会对死 者家 属造成极大的困扰:他们面临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即使找到凶手也 无济 于事。尤其当知道凶手就是家人或者朋友,或者得知自己的亲人是蓄意谋 杀的 无辜受害者,这更加重了死者家属的悲痛。有时,对凶手的审判过程,遇 难者 家属是不允许参与的,这也无疑让遇难者家属倍感愤怒而失去控制。 20世纪非自然死亡案例中还包含恐怖事件、战争、种族灭绝、屠杀、 核 武器等等。卡斯滕鲍姆将这类死亡事件归为“大规模死亡”,其过程之复 杂, 牵扯领域之多,让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因果框架来限定了。 P26-29

前言/序言

  死亡,是哲学家、文学家热衷的主题,我们普通人对此往往讳莫如深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除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英雄主义的死亡 观以外,很少有关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 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伍迪·艾伦曾幽默地说,“ 死亡属于少有的几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着不动就行了。”而就 是这件简单的工作,当我们放弃各种宗教信仰时,并没有因为科技和社会 的发展使答案变得清晰。本书没有像哲学家止于对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 种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帮助。 本书将死亡教育划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一是如何认识死亡,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不知死 ,又焉知生呢?如何看待死亡,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也就是我们自己如何高贵地、有 尊严地死;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 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而在这个过程中只 有爱心是不够的,一些习惯的做法(比如:向病人隐瞒病情等)并不能像 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能减少病人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 三是如何面对丧亲之痛,这里既有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 来,也有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作者让我们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死后 ——是升入天堂,还是有下一个轮回,我们都会因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 有价值和意义,更珍视我们的生命。 作者让我们认识:悲痛是一种健康的情感,让我们适当地表达悲痛, 也不要剥夺他人悲痛的权利,这是帮助人们开始新生活的最好方式。 作者让我们认识:和有自杀想法的人公开地谈论自杀,并不会像我们 习惯认为的那样诱导自杀,而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呼救,给予他们适当 地帮助。而有些结束生命的选择也是他人难以帮助的。 作者让我们认识: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无论我 们是否和他们直接谈论死亡,他们都会接触到死亡,并试图理解死亡。与 其让他们胡乱猜想,不如了解现有的对儿童面对死亡的研究,更理性地告 诉孩子死亡是什么,这会使他们在不得不面对死亡时更加的从容,并减少 失去亲人、朋友,抑或宠物时的心灵伤害。 还有那些得了特殊疾病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我 们的不当对待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病痛之外的痛苦。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儿子一出生就不会走 路,很快就死去了。她非常悲痛,抱着儿子的遗体,挨家挨户地祈求人们 给予救活儿子的良药。一位老人指示她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于是她来到佛 祖面前,佛祖告诉她,的确知道一种药可以帮助她:让她去村里从来没有 死过人的家里要一点芥末种子。于是她又挨家挨户地祈求,但都无功而返 ,因为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她终于明白这世上所有东西都不是永恒! 在本书付梓之际,正赶上日本,也是我们人类千年一遇的9级大地震。 地震伴随的海啸使上万人失踪,死亡旋即降临,日本国民面对灾难的冷静 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表现不仅仅与国民的文化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不断 进行的灾难教育。面对死亡,我们也应该及时补上死亡教育这节课。 费小琳 2011年3月14日

在线试读

《死亡课》第1部分 编辑手记

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


穿越生命的迷雾:对生命终末的深刻凝视与慰藉 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片难以回避的区域,它笼罩在神秘与恐惧的光环之下,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脆弱——那就是死亡。这并非一个容易谈论的话题,许多人宁愿将其推到视线之外,仿佛只要不提及,它就不会降临。然而,回避的姿态并不能消解其必然性,反而可能让我们在面对时措手不及,倍感无助。 本书旨在打破这种沉默,以一种诚恳、温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终末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本关于死亡的惊悚读物,也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论著,而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一份邀请我们正视生命最终章的邀请函。它承认死亡的不可避免,但更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拥有理解、尊严和爱。 死亡的帷幕:理解我们最深的恐惧 生命的终点,是许多人最深层的恐惧之源。这种恐惧可能源自对未知的茫然,对身体衰败的担忧,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抑或是对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本书将首先尝试拆解这些恐惧的层层包裹,帮助读者理解死亡的普遍性,以及它在人类经验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以清晰的笔触,勾勒出死亡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个体生命中所呈现的多样性。它会探讨社会对死亡的认知是如何演变的,从古代的仪式与信仰,到现代医学的介入,再到个体在面对自身死亡时的心理变化。这并非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揭示隐藏在恐惧背后的真相,让那些模糊不清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削弱其压迫感。 我们或许会了解到,死亡并非一个突然的终结,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被理解、被陪伴、甚至被赋予意义的过程。本书会深入探讨“死亡过程”本身,从临终前的生理变化,到心理上的接受或抗拒,再到意识的微妙流转。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减少对未知的不安,并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生命的晚歌:临终关怀的温度与尊严 当生命走向尽头,对患者而言,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对尊严的守护。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护理,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照护,它关注患者身体的舒适,心理的安宁,以及精神的慰藉。本书将以温暖的笔触,阐释临终关怀的深刻意义,以及它如何在实践中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者会深入剖析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尊重患者的意愿,并鼓励他们与家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它会探讨如何通过疼痛管理、症状控制等医学手段,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不适,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到身体的放松与平静。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对于患者而言,临终阶段往往伴随着恐惧、焦虑、失落、愤怒,甚至内疚。如何陪伴他们走过这些复杂的情绪,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如何帮助他们回顾生命,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些都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视角,指导家属和照护者如何成为患者温暖的陪伴者,如何帮助他们处理未竟事宜,如何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珍视。 本书还会触及“预立医疗指示”等重要议题。在生命尚且有力时,就为自己未来的医疗决策做好规划,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它能够确保在意识不清或无法表达时,自己的意愿能够得到尊重,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让生命的结束更加符合个人的期望。 失落的痕迹:丧亲之痛的慰藉与重生 死亡带来的不仅仅是逝者生命的终结,更是生者心灵深处的失落与伤痛。丧亲之痛,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刻、最复杂的体验之一。它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让人感到无助、迷茫,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本书将以极其细腻和充满同理心的方式,探讨丧亲之痛的各个层面,并提供走向愈合与重生的可能路径。 作者会深入分析丧亲之痛的普遍性表现:从初期的震惊、否认,到随后的悲伤、愤怒、内疚,再到逐渐的接受和适应。它会指出,悲伤并非一种需要被“克服”或“治愈”的疾病,而是一个自然而然、且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 本书将特别强调,悲伤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体现。正是因为我们深爱过,所以才会如此痛彻心扉。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在这个艰难时刻,对自己多一份宽容。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悲伤的建议,例如允许自己哭泣,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支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在合适的时候,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它也会探讨不同类型丧亲之痛的特殊性,例如丧失配偶、子女、父母,以及那些意外或突如其来的死亡所带来的冲击。这些不同的经历,都会在心灵上留下不同的印记,需要被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抚慰。 最重要的是,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痛苦的描述,它更着眼于丧亲之痛之后的“重生”。它会展示,尽管伤痛会留下痕迹,但生命依然可以继续,甚至可以在经历深刻的失落后,获得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全新感悟。通过纪念逝者,将爱与回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我们可以在痛苦中找到意义,并在失去中找到新的生命方向。 跨越界限的对话:死亡、生命与爱 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跨越界限的对话。它鼓励我们打破对死亡的禁忌,将其纳入对生命的整体思考之中。当我们将死亡视为生命旅程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必须回避的终点时,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完整和深刻。 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正视生命的有限性时,我们如何才能更充分地活在当下?如何才能更珍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对死亡的思考,反而能激发我们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爱在死亡和丧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爱是连接生与死的纽带,是临终关怀的力量源泉,也是度过丧亲之痛的慰藉。理解和表达爱,不仅能在临终前给予逝者安慰,也能在失去后给予生者疗愈。 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它邀请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勇敢、也更充满智慧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终章。它并非要抹去悲伤,而是要帮助我们在悲伤中找到力量,在失去中找到希望,最终,在对死亡的理解中,更深刻地拥抱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其编排的逻辑性之强,令人叹服。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理论或案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从生理学的变化到心理学的应对,再到社会层面的支持系统,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无比。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跨学科研究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像是将不同领域的智慧熔铸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套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完整体系。对于那些希望系统了解“临终关怀”或“丧亲辅导”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无价的蓝图。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修辞,语言直白而有力,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支撑。在我阅读的许多关于死亡的书籍中,很多要么过于沉溺于哲学思辨,要么过于偏重于操作指南,但这一本却完美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它既能启发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能提供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原则。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认知图谱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穿透日常生活的喧嚣,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隐秘的部分。我读得很慢,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的叙述方式太过精准和富有洞察力。它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却在平静的陈述中,悄无声息地唤起了我对于生命终结的各种复杂情绪。比如,书中描述临终时刻的身体感受,那种细节的描摹,既带着科学的严谨,又饱含着对个体尊严的尊重,让人在惊叹于生命脆弱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好死”的含义,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在生命的尾声,我们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思辨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我正视那些平日里总想逃避的终极问题。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望向窗外,世界的颜色似乎都变得更加鲜明,时间流逝的痕迹也更加清晰可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告别的全新视角,不再仅仅是关于“失去”,而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完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温暖的、如同老友般的亲切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闷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与读者建立信任关系,他们会坦诚地分享自己处理过的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案例,但不带任何评判色彩,只是纯粹地记录和分析当时的情境与情感流动。这些故事片段虽然触及悲痛的核心,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个出人意料的安慰视角。我特别欣赏它对“哀伤的多样性”的强调,它清晰地指出,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哀伤阶段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承认个体差异的态度,极大地减轻了那些感觉自己“没有按时好起来”的人们的心理负担。它告诉我,悲伤没有时间表,只要诚实面对,每一种感受都是合理的。这种充满同理心的文字,让我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也多了一份柔软和耐心,不再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学会倾听和陪伴。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抗拒的,死亡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如同一个黑色的漩涡,总想绕道而行。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令人惊奇的“去魅”能力,他们用一种极其冷静、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将死亡这个神秘的、常常被恐惧笼罩的概念,还原成了一个自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它不是在麻痹你,而是让你清醒地看到真相——即便真相令人不适。比如,其中关于“预立医疗指示”的那一部分内容,写得极其务实,它没有高谈阔论生命的神圣性,而是直接聚焦于“自主权”的实践层面,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为自己和所爱之人设定界限。这种务实性,反而比空洞的安慰更具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恐惧往往来源于未知和失控感,而这本书恰恰是提供了知识和工具,来对抗这种失控。阅读过程如同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的探讨极其深刻。作者没有将西方的现代医疗模式视为唯一的终极答案,而是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去考察不同文明在处理死亡与送别仪式上的智慧。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文化中关于遗体处理的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生者的心理调适过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扩充,更是一种世界观的拓宽。它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社会对死亡的“过度隔离”——我们是如何将死亡这件事,从家庭、社区和日常生活中剥离出去的?这种现代化的趋势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代生活中处理生死议题的某种缺失。它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并思考如何将那些被遗忘的、更具社群支持性的告别传统,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从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生命支持网络。

评分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这书不错,推荐

评分

死亡是严肃的话题,须认真的阅读,这类的书似乎不多。

评分

重要课题,难得的专业书籍

评分

餐桌上的马,看起来很奇怪很吓人。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评分

很喜欢京东的书城,价格最低,送货最快!

评分

死亡时这个世界上最难解读的事情!

评分

很好!很喜欢!!!!

评分

死亡之旅(原书第2版) 死亡之旅(原书第2版)¥40.10(8.2折)《死亡之旅(原书第2版)》对各种"死亡之旅"项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剖析,涵盖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深刻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并讨论项目参与者所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政治、谈判、人员、过程、项目管...

评分

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容而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