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查尔斯?科尔 等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5991
版次:6
商品编码:107107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死亡之所以让人们无比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敞开心结去认识它,导致死亡带上了阴沉浓重的黑色面纱。《死亡课》是一本让我们亲近、拥抱死亡的书,它没有长篇累牍的哲学纠问,没有学究式的论证,它凝聚的是几位作者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思考,以告诉世人:
   如何认识死亡,包括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和老人们如何认识死亡。
   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容而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如何引导社会团体与家庭,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助人和自助,引导人们实施正确和积极的临终关怀。

作者简介

.

目录

引言 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第一章 死亡教育
第一部分 死亡
第二章 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变化
第三章 人们对死亡事件的处理方式
第四章 文化差异与死亡

第二部分 临终
第五章 应对临终阶段
第六章 应对临终: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七章 应对临终:社会如何给予帮助

第三部分 丧亲之痛
第八章 应对丧亲之痛
第九章 应对悲痛: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十章 应对悲痛:葬礼的意义及社会的帮助

第四部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死亡问题
第十一章 儿童
第十二章 青少年
第十三章 中青年人
第十四章 老年人

第五部分 法律、理念和伦理
第十五章 法律问题
第十六章 关于自杀
第十七章 协助自杀与安乐死
第十八章 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和地位

第六部分 一种特殊疾病的例子
第十九章 用实例展现本书的主题

精彩书摘

非自然死亡 20世纪,美国目睹了本国及世界范围的极速上升的死亡人数,部分原 因 是人口的激增。人口增长本身就必然导致死亡人数的增长。人口增长同时 也导 致暴力事件的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暴力事件导致了更多的非自然死亡。 事故 各种事故和非故意伤害致死,在整个美国人死亡原因中列居第五,在1 ~ 44岁人群的死因中列居榜首。2004年共有112 012个美国人死于事故,约占 当年死亡人数的4.7%。 如果每个因事故死亡的人平均影响10个亲友,2004年,美国有超过100 万人因为事故致使人们失去亲人而悲痛万分。还有900万人因事故致残。其 中 机动车事故致44 933人死亡,占各种事故致死总和的40%多。(与同年在 伊拉 克战死的848人相比,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在战争中战死的人数;但是每年由 于 汽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超过这848人,却对人们安全观念的影响甚小 。) 1979—1992年期间,事故导致的死亡率降低了超过25%,但是自1992 年 以后死亡率又重新开始增长。事故导致死亡率降低可能是公共教育敦促人 们在 驾车时有更多的安全意识的结果——比如专心驾驶、系安全带、不酒后驾 车。 因为这些安全规范,事故致死在各种死因中从第四位落到第五位。近几年 ,事 故致死率又有所抬头,与人口增长和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机动车事故在当今社会致死率相当高。其中15~24岁年龄段是机动车 肇 事致死率最高的人群,而且男性远高于女性。 这种死亡率与我们的想象相差悬殊,让我们对当代社会死亡率模式有 了一 些基本的了解。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最多的是年轻人,而不是老年 人。 在很多突发事件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场景:警察上门或者打来电话,通 知某 某已死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死者家人拒绝相信的表情:“他刚刚开车 去看 电影!怎么可能就死了呢?”如果死者遗体损毁严重,家属可能永远都见 不到。 有些重伤者被送到医院抢救或者确定死亡,有时医院会询问家属是否愿意 捐献 死者器官——这些对家属们都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家属们可能很长一 段时 间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意外死亡的殡葬事务处理起来就很困难。 谋杀 2004年在美国有17347人被谋杀致死,平均每10万人中有5.9人死于谋 杀。好消息是,谋杀致死已从1990年第一大死因落至2004年的第15位;坏 消息是,自从80年代后期,因谋杀死亡的人数还是在逐年上升。21世纪以 来,美国因谋杀致死的人数异常之高。 谋杀致死在美国人口中也是严重分布不均。根据人口统计学研究,谋 杀致 死多分布于年轻男子群体。至少在过去十年,谋杀致死率最高的是在15~ 24 岁的人群中。目前15~24岁年龄段人群死因中谋杀致死排第二。谋杀致死 的 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从性别差异来看,美国年轻男子死于谋杀的比例更高,死亡人数与女 性的 比例是3.6:1。 有两个特点尤为明显,一是50%的谋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与熟人 之 间,二是美国社会的谋杀与滥用枪支密切相关。 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中,死亡越来越常见。而且谋杀致死是完全不可 预知 的。枪支走火,汽车劫持案误杀无辜的人,这些频繁发生的突发性人祸, 让谋 杀在今天的美国如此强烈地植入到人们的死亡意识中。 美国的死亡防控体系有时会过分地夸大谋杀的影响。例如,媒体总是 过分 关注暴力和谋杀的个别案例。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1999年科罗拉多州 哥 伦拜恩中学恶性枪击事件和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然而, 了 解这些恶性事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并尽可能减 少再 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校园谋杀是非常个别的案例。正如福克斯 和莱 温两位所说:“尽管校园暴力非常令人恐慌,但是学校依旧是很安全的地 方。” 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在2003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从1992年到2002年, 5~19岁的孩子们在学校以外被杀害的可能性是在校内的70倍。”2004年的 报 告也重申了类似的观点。对于校园暴力,我们可能渲染太过了,以至于扭 曲了 事情的本来面目。一位评论员说:“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暴力犯罪比例,远 比实 际发生的暴力犯罪高很多。” 然而,当今美国的谋杀事件依旧很频繁,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人们应 该想 办法阻止和减少暴力谋杀的发生,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谋杀事件的 错误 认识和有误导性的做法,而去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 暴力谋杀事件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几乎所有的谋杀都会 导致 意外死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场暴力事件变成死亡事件。这会对死 者家 属造成极大的困扰:他们面临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即使找到凶手也 无济 于事。尤其当知道凶手就是家人或者朋友,或者得知自己的亲人是蓄意谋 杀的 无辜受害者,这更加重了死者家属的悲痛。有时,对凶手的审判过程,遇 难者 家属是不允许参与的,这也无疑让遇难者家属倍感愤怒而失去控制。 20世纪非自然死亡案例中还包含恐怖事件、战争、种族灭绝、屠杀、 核 武器等等。卡斯滕鲍姆将这类死亡事件归为“大规模死亡”,其过程之复 杂, 牵扯领域之多,让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因果框架来限定了。 P26-29

前言/序言

  死亡,是哲学家、文学家热衷的主题,我们普通人对此往往讳莫如深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除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英雄主义的死亡 观以外,很少有关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 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伍迪·艾伦曾幽默地说,“ 死亡属于少有的几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着不动就行了。”而就 是这件简单的工作,当我们放弃各种宗教信仰时,并没有因为科技和社会 的发展使答案变得清晰。本书没有像哲学家止于对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 种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帮助。 本书将死亡教育划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一是如何认识死亡,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不知死 ,又焉知生呢?如何看待死亡,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也就是我们自己如何高贵地、有 尊严地死;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 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而在这个过程中只 有爱心是不够的,一些习惯的做法(比如:向病人隐瞒病情等)并不能像 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能减少病人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 三是如何面对丧亲之痛,这里既有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 来,也有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作者让我们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死后 ——是升入天堂,还是有下一个轮回,我们都会因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 有价值和意义,更珍视我们的生命。 作者让我们认识:悲痛是一种健康的情感,让我们适当地表达悲痛, 也不要剥夺他人悲痛的权利,这是帮助人们开始新生活的最好方式。 作者让我们认识:和有自杀想法的人公开地谈论自杀,并不会像我们 习惯认为的那样诱导自杀,而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呼救,给予他们适当 地帮助。而有些结束生命的选择也是他人难以帮助的。 作者让我们认识: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无论我 们是否和他们直接谈论死亡,他们都会接触到死亡,并试图理解死亡。与 其让他们胡乱猜想,不如了解现有的对儿童面对死亡的研究,更理性地告 诉孩子死亡是什么,这会使他们在不得不面对死亡时更加的从容,并减少 失去亲人、朋友,抑或宠物时的心灵伤害。 还有那些得了特殊疾病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我 们的不当对待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病痛之外的痛苦。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儿子一出生就不会走 路,很快就死去了。她非常悲痛,抱着儿子的遗体,挨家挨户地祈求人们 给予救活儿子的良药。一位老人指示她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于是她来到佛 祖面前,佛祖告诉她,的确知道一种药可以帮助她:让她去村里从来没有 死过人的家里要一点芥末种子。于是她又挨家挨户地祈求,但都无功而返 ,因为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她终于明白这世上所有东西都不是永恒! 在本书付梓之际,正赶上日本,也是我们人类千年一遇的9级大地震。 地震伴随的海啸使上万人失踪,死亡旋即降临,日本国民面对灾难的冷静 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表现不仅仅与国民的文化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不断 进行的灾难教育。面对死亡,我们也应该及时补上死亡教育这节课。 费小琳 2011年3月14日

在线试读

《死亡课》第1部分 编辑手记

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刚拿到书,同事们就说为什么看这种书,呵呵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凑合吧,没什么感觉

评分

 2011年4月《西藏生死书》正式解禁出版,因为隶属于敏感题材,出版公司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大型的宣传,但是销售却一路飙升,与此书能够抚慰很多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慌不无关系。

评分

死亡之所以让人们无比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敞开心结去认识它,导致死亡带上了阴沉浓重的黑色面纱。《死亡课》是一本让我们亲近、拥抱死亡的书,它没有长篇累牍的哲学纠问,没有学究式的论证,它凝聚的是几位作者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思考,以告诉世人: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内容很有意义,不错的书。

评分

买这本书,我就想弄明白,死亡究竟是怎么个回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