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是我国*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中国石窟艺术(云冈)》从石窟造像的分布区域、主要内容、历史发展阶段来分析这些丰富的文化财富。
张焯,河北怀安人,文博研究馆员。1963年生于山西大同,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88年天津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同年获北京师范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已发表《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鹿苑赋与云冈石窟》、《金碑小议》、《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等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云冈石窟编年史》(文物出版社出版),获2006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现任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主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山西省社科联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被授予“山西旅游业十大功勋人物”荣誉。
武州山川
云冈石窟外景
山堂水殿
礼佛大道
第11~13窟外景
第18窟内景
主编介绍
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张焯
1.第1、2窟外景
2.交龙第1窟拱门顶部
3.中心塔柱第1窟
4、5.啖子本生第1窟东壁
6.第1窟南壁全景
7.第2窟内景
8.第2窟中心塔柱特写
9.第3窟外景
10、11.佛像第3窟主室
12.菩萨第3窟左胁侍
13.佛阁第5、6窟外景
14.明窗与主尊第5窟
15.千佛壁第5窟明窗西壁
16.金刚力土第5窟窟门东侧
17.第5窟内景
18.佛像第5窟北壁
19.右胁佛第5窟西壁
20.盝形龛第5窟西壁
21.盝形龛第5窟南壁
22.佛塔第5窟南壁
23.供养菩萨第5窟南壁
24.供养天第5窟西壁
25.佛像第5—12窟北壁
26、27.中心塔柱第6窟内景
28.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南面
29.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西面
30.菩萨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北面右胁侍
31.菩萨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东面左胁侍
32.菩萨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西面左胁侍
33.菩萨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
34.供养天众第6窟中心塔柱东面下层
35.交脚菩萨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东面
36.龛楣飞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北面
37~39.飞天第6窟中心塔柱
40.降神选择第6窟中心塔柱东面
41.腋下诞生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西面
42.骑象入城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西面
43.阿私陀占相 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北面
44.宫中骑象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北面
45.太子较艺第6窟东壁
46.出东门遇老人第6窟东壁
47.出南门遇病人第6窟东壁
48.出西门遇死人第6窟东壁
49.出家决定第6窟南壁
50.逾城出家第6窟南壁
51.佛像第6窟西南壁上层
52.菩萨第6窟西壁
53.佛像第6窟南壁
54.比丘第6窟东壁
55.比丘第6窟西壁
56.伎乐天第6窟西壁
57、58.降魔成道第6窟西壁
59.鹿野苑初转法轮第6窟东壁
60.供养菩萨第6窟南壁
61.文殊问疾第6窟南壁
62.第7、8窟外景
63.平棋藻井第7窟窟顶
64.圣树与坐禅比丘第7窟明窗西壁
65.飞天第7窟主室北壁
66.第7窟主室西壁
67.梵天劝请第7窟主室西壁
68.第7窟主室南壁
69.供养天第7窟主室南壁
70.平棋藻井第7窟主室窟项
71.鸠摩罗天第8窟窟门西侧
72.摩醯首罗天第8窟窟门东侧
73.逆发形飞天第8窟主室北壁
74.伎乐天第8窟主室南壁
75.供养天第8窟主室南壁
76.供养天第8窟主室南壁东侧
77~79.平棋藻井与飞天第8窟主室窟顶
80.五华洞外景
81.第9、10窟外景
82.壁龛第9窟前室北壁
83.天宫伎乐列龛第9窟前室北壁
84.二佛并坐像第9窟前室北壁上层西龛
85.金刚力土第9窟前室窟门西侧
86.乘象菩萨第9窟明窗西壁
87.坐莲菩萨第9窟明窗东壁
88.飞天群第9窟前室窟顶
89.飞天第9窟窟门顶部
90.鬼子母失子缘第9窟主室南壁下层
91.第10窟前室北壁
92.第10窟前室内景
93.飞天托莲第10窟明窗顶部
94.倚坐佛像第10窟前室北壁下层东龛
95.金刚力士 第10窟前室窟门
96.第10窟主室南壁
97.吉利鸟因缘 第10窟主室南壁上层东侧
98.第11~13窟外景
99.太和十九年造像龛第11窟明窗东壁
100.第11窟中心塔柱
101.七佛第11窟西壁
102.佛像第11窟西壁
103.太和七年造像记第11窟东壁上层
104.盝形龛第11窟西壁
105.二佛并坐像第11窟南壁
106.交脚菩萨第11窟南壁
107.浮雕塔第11窟南壁
108.交脚菩萨第11—16窟东壁
109.平棋第11—16窟窟顶
110.第12窟前室内景
111.廊柱第12窟前室南壁
112.门楣第12窟前室北壁
113.儒童本生第12窟前室东壁上层
114.交龙第12窟拱门顶部
115.屋形龛第12窟前室西壁上层
116.平棋藻井第12窟主室窟顶
117.交脚弥勒第13窟北壁
118.菩萨第13窟明窗东壁
119.七佛第13窟南壁
120.盝形帷幕龛第13窟东壁
121.交脚弥勒第13窟东壁
122.供养天第13窟东壁下层
123.交脚菩萨第13—18窟东壁
124.飞天第13—18窟顶部
125.廊柱
126.千佛壁第15窟南壁
127.龛像第15窟西壁
128.交脚弥勒第16—1窟北壁中层
129.昙曜五窟外景
130.第16窟明窗东西壁
131.佛像第16窟北壁
132.手部特写第16窟佛像
133.交脚弥勒第16窟南壁
134.交脚弥勒第17窟北壁
135.交脚弥勒第17窟明窗东壁
136.佛像第17窟明窗东壁
137.右胁佛第17窟西壁
138.左胁佛第17窟东壁
139.菩萨第17窟南壁
140.供养天第17窟西壁佛像背光外缘
141.佛像第18窟北壁
142.佛像第18窟北壁
143.菩萨与诸弟子第18窟东壁
144.菩萨第侣窟东壁
145~148.弟子第18窟东壁
149.比丘第18窟南壁
150.第19窟外景
151.佛像第19窟北壁
152.罗喉罗因缘第19窟南壁
153.沙弥第19窟南壁
154.佛像第19窟西耳洞
155.供养人第19窟西耳洞佛座
156~158.佛像第20窟
159.飞天第20窟光背西侧
160.供养菩萨第20窟光背西侧
161.外景西部诸窟
162.佛龛第21窟东壁
163.飞天第25窟窟顶
164.平棋第33—3窟顶
165.右胁侍第33窟北壁
166.飞天第34窟西壁
167.龛像第35窟东壁
168.乘象投胎第37窟东壁
169.菩萨第37窟南壁
170.平棋局部第38窟窟顶
171.第38窟西壁
172.供养人与音乐树第38窟东壁
173.檀倒伎乐第38窟北壁
174.供养人主仆第38窟西壁
175.中心塔柱第39窟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雕塑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尤其是它对造像艺术中“写实”与“理想化”之间张力的探讨。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石窟造像如何在中原文化与犍陀罗、笈多艺术的影响下,完成从外放到内化的过程。书中对壁画中“晕染法”的介绍,详细解释了这种源自西域的技法是如何被中国画师吸收并本土化的,这一点让我对不同艺术体系的交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文字的组织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听到佛音缭绕,看到工匠手中刻刀的起落。虽然书中对不同窟院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但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石窟保护现状的介绍,让读者了解这些艺术瑰宝面临的当代挑战,想必会增加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是一本将艺术鉴赏提升到文化遗产保护高度的佳作,阅读后让人对前辈匠人的智慧充满敬意。
评分这部关于石窟艺术的宏大著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佛教艺术在不同地域的演变与融合,尤其对早期石窟的造像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作者显然是深谙敦煌莫高窟壁画与塑像的专家,书中对于飞天形象的演变,从早期的古朴到盛唐的丰腴,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幅壁画的解读都附带着对时代背景、供养人身份的考证,使得冰冷的石刻和斑驳的色彩重新焕发生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说法图”的布局分析,它不仅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对佛经思想传播路径的视觉化呈现。尽管全书篇幅浩大,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美的文字叙述,让即便是初次接触佛教艺术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深邃的魅力。唯一略感遗憾的是,对于某些中晚期石窟的地域性差异讨论稍显简略,期待未来能有更深入的补充。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集学术性、欣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艺术史论,我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尽管我原本期待的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聚焦,但本书所呈现的广阔视野和宏大叙事结构,同样令人震撼。它详细阐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元素如何相互渗透、碰撞,最终催生出独一无二的中国佛教造像体系。书中对泥塑技法的演变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从早期的木骨泥塑到后来的彩绘贴金,每一种工艺的革新背后都隐藏着技术上的突破和社会审美的变迁。特别是关于塑像面部表情的处理,作者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菩萨像的“慈悲内敛”与罗汉像的“个性解放”,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远非一般的画册所能比拟。书中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令人赞叹,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窟龛艺术仿佛触手可及。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断代特征。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造像记”和“题款”的研究部分,这些一手史料的梳理,为我们判断造像年代和工匠归属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了扎实的考古学功底,比如对不同时期“莲瓣”样式的分类考据,看似微小,实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向的微妙变化。阅读体验上,全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学术论证严密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避免了许多专业书籍常见的晦涩难懂。不过,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石窟建筑本体结构与造像环境相互作用的分析,或许能使整体论述更加完备。总而言之,它是一部能够带领读者超越纯粹的图像欣赏,进入到历史、宗教、技艺等多维度交叉研究的深度之作,非常适合作为专业研究的起点或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新颖,它没有拘泥于简单的按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选取了几个核心主题,如“手印与法器”、“菩萨璎珞的象征意义”、“石窟寺院的布局与朝拜路线”等进行深入剖析,这种专题式的探讨,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菩萨宝冠”的细致描摹,每一个环饰、每一颗宝石的形态,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宗教内涵。它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身份、教义的密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个性化,夹叙夹议,时而充满激昂的赞美,时而又冷静地指出历史记载的模糊之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想的碰撞。虽然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供养人文化”对艺术风格影响的讨论,但就其对造像细节的微观解析而言,已属上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看”石窟,如何透过表象去理解背后的信仰与时代精神,是一本真正有灵魂的艺术读物。
评分非常喜欢这套书,收藏价值很高!印刷很好,虽然介绍的内容只是大概,得结合其他书籍一起看
评分厚厚的一本,刚从莫高窟回来就顺手买了这本书,挺精美的,双11活动价不到50入手吧,划算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物美价廉,质量很好,快递小哥很亲切,态度很好,在京东自营买东西很放心??????
评分喜欢石窟艺术,这本书值得购买和收藏,虽然封面有两个小白点的瑕疵。
评分好书,现在参观莫高窟不容易,得提前好久订票。
评分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处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炳灵寺石窟深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先后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角度对炳灵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石窟彩塑与壁画,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
评分吾浸淫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图多,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