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

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宗懋,杨亚军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文化
  • 中国茶
  • 茶艺
  • 茶道
  • 饮茶
  • 茶叶知识
  • 茶经
  • 传统文化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406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3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是茶叶领域总结前人成果和近代茶科学、茶文化学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自1992年问世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推崇。由于该书涵盖了茶的起源、茶性、茶类、茶技等茶学的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了茶史、茶饮、茶诗、茶画、茶歌、茶舞、茶事典故等茶文化学的多项内容;它既属自然科学,又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同时在编写方法上采用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也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因而实用价值较高,它不仅适于茶叶专业人员阅读,对历史文化工作和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至今《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已续印二十多次,发行近十万册,读者面之广为茶叶专业书籍中所鲜见。为此,《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在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诸多奖项。
尽管《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奖励,但毕竟已出版了近20个年头。现代茶叶科技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茶叶新产品日新月异,原版《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亟待增补新内容。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经过共同努力,对1992年版《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
新版重点充实了茶叶新产品,无公害有机茶的栽培、设施农业和茶叶质量安全与检测;强化了茶文化内容,增补了茶叶经济篇;并对茶史、茶具等有关章节作了更正和调整,使内容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由于内容的扩充,全书字数增加了30%以上。希望通过再版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并对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亚军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原版序一
原版序二
原版前言
前言
凡例
茶史篇
茶性篇
茶产品篇
茶技篇
饮茶篇
茶文化篇
茶经济篇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1992年版作者名录

精彩书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的先人还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当推唐代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轶闻逸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的茶业茶学,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茶叶品类之多,采制之精,生产、管理以及茶的利用开发之科学,还是茶文化内容之丰富,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凡此种种,都需要科学的总结,需要这些上升到理论的总结反过来给实践以指导,从而推动茶业茶学的进一步发展。近40年来,虽然也有大批茶学著作和论文问世,但大多只涉及茶学的某一个方面和领域,很需要有一本全面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反映当代我国茶业茶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大型茶学专著。
为此,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89年筹备出版《中国茶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同年成立了“中国茶经编辑委员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宗懋教授任主编,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程启坤教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俞永明教授,上海文化出版社文化生活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组织了全国茶学界、医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撰稿,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研究有成,为使本书体现当代我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供了保证。书稿于1990年底分别撰写完成,1991年初进入编辑工作阶段,至出版历时三年。
本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部分,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茶叶界以及其他各界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谨致以衷心的感谢。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

前言/序言


《中华茶韵:从古至今的饮茶之道》 导言:一盏清茗,万古情思 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其历史的悠长与文化的深厚,足以与中华文明同辉。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寄托。本书《中华茶韵:从古至今的饮茶之道》,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中国茶文化全景图。我们将追溯茶树的起源,探访历代茶俗的变迁,解析不同茶类的独特魅力,并触摸那些与茶紧密相连的文人雅士、隐逸高僧的心灵世界。 第一卷:茶之源流——历史的沉淀与演变 本卷将深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交叉地带,探寻茶的“前世今生”。 一、 史前遗韵与神农之说: 追溯茶在西南地区的野生起源,审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等早期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原始认知。我们将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讨论茶树驯化与利用的早期证据。 二、 汉唐气象:从药用到饮品的飞跃: 详细剖析茶在汉代作为药用的记载,重点阐述唐代“茶兴”的社会背景。重点分析陆羽《茶经》问世的划时代意义,解读其对制茶、煮茶、饮茶仪式的规范化,以及唐代茶馆、茶市的繁荣景象,展示茶如何从南方一隅走向中原盛世的饮品。 三、 宋代:点茶法的鼎盛与雅致: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本章将详述“点茶法”的精妙技艺,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出发,探讨斗茶之风的兴起及其对文人审美的塑造。我们会通过宋词、绘画等艺术载体,还原宋人对茶汤色、香、味的极致追求,以及文人墨客间以茶会友的清幽场景。 四、 明清变革:散茶兴起与制茶工业化: 明代朱元璋“罢贡茶饼,令民采芽叶”的政策,标志着中国茶业的结构性转变——从紧压茶向散茶过渡。本卷将详细介绍炒青、烘青等新的制作工艺的出现,以及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的基本定型。清代,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工夫红茶(如祁门红茶)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正式走向世界舞台。 第二卷:茶之品类——地域风情与制作工艺 中国茶区辽阔,物产丰饶,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六大茶类”体系。本卷将以科学的视角,结合地域特色,对这些茶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一、 绿茶:鲜活之味与“不发酵”的艺术: 聚焦我国绿茶的代表,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详细解析杀青、揉捻、干燥等核心工艺对保留茶叶天然物质和鲜爽滋味的作用,以及不同产区的风味差异。 二、 红茶:熟成之美与醇厚内涵: 以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为例,深入剖析“萎凋”和“发酵”过程的化学变化。讲解红茶汤色红艳、滋味甜醇的形成机理,并介绍红茶在世界饮品史上的地位。 三、 乌龙茶:半发酵的工艺奇迹: 详述“做青”这一关键工序,探究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岩韵”与台湾高山茶的清新之间的区别。分析铁观音的“观音韵”,理解乌龙茶如何将绿茶的清香与红茶的醇厚巧妙融合。 四、 白茶、黄茶与黑茶: 探究白茶的自然萎凋与不炒不揉的极简主义;解析黄茶独特的“闷黄”工艺如何带来“黄汤黄叶”的特性;重点介绍黑茶(如普洱、茯砖)的渥堆发酵技术,及其在储存和品饮中的时间价值。 第三卷:茶之器韵——生活的载体与审美表达 茶具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匠人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一、 瓷器之光:宋代建盏与宜兴紫砂的对决: 详尽描述宋代建窑烧制出的“天目釉”茶碗,特别是兔毫、油滴等釉色的形成原理及其在点茶中的视觉效果。随后,重点聚焦明清以来紫砂壶的兴起,解析紫砂泥料的独特性质,以及“一壶侍一茶”的养壶之道。 二、 煮水之道:活水与器皿的选择: 强调古人对“水为茶之母”的重视,探讨山泉水、江河水、井水在茶汤中的表现差异。介绍传统的风炉、炭火、铁壶、陶罐等煮水器具,体现饮茶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三、 饮茶礼仪与空间营造: 从唐代的“煎茶法”到明清的“泡茶法”,解析不同时代对饮茶礼仪的要求。描述茶室、茶楼、茶馆的空间布局,以及如何通过插花、焚香、挂画来营造出符合饮茶心境的雅致氛围。 第四卷:茶之精神——人文哲思与身心修养 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 一、 禅茶一味:修行者与茶: 探讨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如何将饮茶融入日常修行。分析“茶禅一味”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品饮的专注与内观,达到心境的平和与顿悟。 二、 文人寄情:诗词歌赋中的茶香: 梳理历代文人墨客与茶的故事,从苏轼的“戏题”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茶是如何成为他们抒发抱负、排解忧愁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摘录大量经典茶诗、茶赋,阐释其意境。 三、 养生之道:药理与日常: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介绍不同茶类对人体的益处,如绿茶的清热解毒、红茶的温中驱寒。探讨古代医家如何将茶作为辅助治疗的媒介,强调“适度饮茶”的健康理念。 结语:当代茶人的使命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本书呼吁读者放慢脚步,重拾对“慢生活”的向往。茶,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桥梁。了解茶的历史与文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继承与弘扬。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茶香袅袅中,体味到岁月的沉静与生命的丰盈。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时,我简直是抱着朝圣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茶文化都怀有深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很多细枝末节的理解总是不够透彻。这次的“修订版”承诺了更新的内容,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期待它在传统茶叶分类、不同产区的气候土壤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现代茶叶冲泡技艺的创新这几个方面能有更深入的阐述。要知道,茶叶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背后蕴含的千年历史、哲学思想以及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古代茶圣们对一片叶子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能了解现代茶艺师们如何将这份古老的传统发扬光大。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涵盖了从茶叶的起源、种植、采摘、制作,到品鉴、收藏、甚至茶与养生、茶与健康等方方面面。我很想知道,它是否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这个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系统性的提升。尤其是在“修订版”这个关键词上,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与旧版在内容上的差异和进步,比如是否加入了新的茶叶品种介绍,或者对某些传统工艺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亦或是加入了对当下茶叶市场趋势的分析。总而言之,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钥匙”。

评分

我对中国茶的爱,源于一次偶然的品茗体验,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我有幸捧读《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期待。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各大茶区的特色。例如,武夷山的岩茶,其独特的“岩骨花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西湖龙井的“扁、平、光、绿、香、味、形”八字真言,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制作智慧?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足不出户”地领略中国各地茶山的风土人情,理解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茶叶风味的影响。同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茶叶存储和品饮的实用建议。茶叶的保质期是多久?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茶叶,使其风味不减?在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时,是否有特定的杯具、水温和冲泡方式需要注意?我希望这些细节能够被详细阐述,让我能够更好地享受每一杯茶带来的美妙体验。作为一本“修订版”,我也希望它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比如,是否加入了对茶叶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探讨,亦或是对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有更深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茶道之路上的忠实伴侣,带领我不断探索茶的无限可能。

评分

作为一名茶艺爱好者,《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了解茶是如何从一株野生的植物,演变成如今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饮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中国茶叶的历史脉络,包括各个朝代在茶叶发展上的贡献,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对茶叶文化的塑造。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茶叶的分类和鉴赏方法有着极大的兴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茶叶品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如何通过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来判断其品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精准地辨别和品味茶叶。此外,作为一本“修订版”,我尤其看重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补充。是否加入了近年来涌现的新品种、新工艺?是否对一些传统知识进行了更科学的解读?是否增加了对现代茶业发展趋势的分析?这些都将是我评估这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提升自身品鉴能力的有力助手。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而品茶,无疑是我提升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次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这本厚重的著作,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指引我走进中国茶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茶叶冲泡技艺的讲解。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壶好的泉水,加上恰到好处的水温和冲泡时间,这些看似简单的因素,却能对茶汤的滋味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通过细节的把握,泡出一杯真正的好茶,体会其中微妙的韵味。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普及一些关于茶叶鉴赏的知识。如何通过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叶底来判断茶叶的品质?如何区分不同年份、不同等级的茶叶?这些都是我一直渴望掌握的技能。毕竟,真正的茶道,不仅仅是“喝茶”,更是对茶的“品味”和“理解”。这本书的“修订版”,让我对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深化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更贴近现代人的需求,加入更多关于茶与健康、茶与养生的内容,让我在享受品茶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身心的益处。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茶艺、丰富生活的重要伙伴。

评分

翻开《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这感觉就好像我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准备聆听一段关于茶的故事。我一直对中国茶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尤其看重它在详细介绍不同种类茶叶方面的能力,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每一个大类下有多少个具体品种?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产地在哪里?制作工艺又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想要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而且,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茶叶本身的介绍,更能触及到茶叶与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之间的联系。毕竟,茶在中国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仿佛能感受到茶香四溢。这本书的“修订版”让我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比过去的任何版本都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能够解答我在品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问,并引领我发现更多关于中国茶的未知魅力。我渴望它能成为一本我随时可以翻阅的“茶百科”,让我在闲暇之余,能够沉浸在茶的世界里,享受那份宁静与智慧。

评分

活动买的,蛮经典的一本书, 冲着快递小哥的服务态度,全五星吧

评分

速度很快,物流超给力,书也很新新,很厚实,专业性很强,很全面

评分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入选2014中国好书

评分

还好,就是图书有轻微破损,所幸不影响使用

评分

商品还行商品还行商品还行重要的话说三遍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很实用。

评分

非常全的一本关于茶的书,以后有什么问题就不用去百度了,翻翻书就能找到。

评分

很好!是正版!包装结实,送货及时!全5分!

评分

很厚重一大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