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系钱穆先生为博士生所开“中国史学名著”课程之讲课实录。每讲举出历代有关史学之代表著作一二种,标为讲题,有《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史通》《通典》《新五代史》等凡二十余讲,旨在指引学生研究史学之门径。
《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中分别介绍了《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高僧传》《水经注》等重要史学必读书目。分别从各书版本区别、源流考证与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是一部重要的史学入门书籍。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自序
尚书
春秋
春秋三传
左传(附国语、国策)
史记(上)
史记(中)
史记(下)
汉书
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
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
高僧传 水经注 世说新语
刘知几史通
杜佑通典(上)
杜佑通典(下)(附吴兢贞观政要)
欧阳修新五代史与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朱子通鉴纲目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郑樵通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黄梨洲的明儒学案 全谢山的宋元学案
从黄全两学案讲到章实斋文史通义
章实斋文史通义
其次,我们要知《尚书》是一部多问题的书。文字问题外,便是本子问题,即是《尚书》的真伪问题。《尚书》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尚书》,一种叫《古文尚书》。今天我们只说《今文尚书》是真的,而《古文尚书》则是假的。我今天且先把此问题简单一讲。
《尚书》究有多少篇?旧说有一百篇,此说不可靠。当秦始皇焚书时,有一博士伏生,他就收藏着一部《尚书》,回到家,装进壁里边,偷偷地保留下来。秦亡汉兴,重觅《尚书》,只知道有伏生的一部。那时伏生还在,快一百岁,老了。他是山东人,不能叫他从山东到长安去,因此政府特地派了一位有学问根柢的晁错到他家去求此书。但伏生已经不大能讲话,他和晁错双方口音有讲不明白处,由伏生一女儿在旁作翻译。这样几个月,晁错就带着这部《尚书》回到政府。这一部《尚书》此下称做“伏生《尚书》”,因是从伏生家里得到的。那时中国文字也不断地在变,古代是写篆体,秦代汉代普通都写隶体。篆体写的叫古文,拿那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叫今文。伏生《尚书》本是一部篆体古文的,不易认识,伏生就告诉晁错改写成隶书,因此伏生《尚书》同时又称“《今文尚书》”。汉廷把来设立博士,传授学生,所以这部《尚书》我们也可为它定名称作“博士官《尚书》”。此是当时《尚书》的第一种本子。
……
我在一九六九至一九七○、一九七○至一九七一这两年间,曾为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中国史学名著”一课程。第一年由听讲者随堂笔记,意欲汇集各本成一讲义,乃其事甚难。一则所记详略互异,并有共同所缺,欲为补入,亦复追忆无从。第二年仍开此课,戴生景贤来旁听,携一录音机,堂下照收录写出,由我删润,遂成此稿。故此稿乃一年之讲堂实录。每堂必标一讲题,然亦有前讲未毕,后讲补述,此稿皆一仍其旧。亦有前后所讲重复,并有一意反复申明,辞繁不杀,此稿均不删削。亦多题外发挥,语多诫劝,此稿皆保留原语。虽非著述之体,然亦使读者诵其辞,如相与謦欬于一堂之上。最先本有“通论读书为学方法”一堂,戴生未加录音,今亦不为补入。然各讲时申此意,读者可自参之。
一九七二年 孙中山先生诞辰后一日 钱穆识于台北外双溪之素书楼
初次接触钱穆先生的著作,是在大学的通识课上,老师推荐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当时对历史的认知还停留在碎片化的年代记述,读《政治得失》时,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点出了其兴衰的脉络和深层原因。钱穆先生的语言,虽然朴实,却极具穿透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由衷的热爱。读来常常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与先生一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受着王朝更迭的波澜壮阔,体味着制度变迁的智慧与无奈。他对于“失”的分析尤为深刻,不避讳批判,却又饱含温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韧性与生命力,也引发了我对于国家制度设计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层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关于民族精神的启迪之作,我常常会翻出其中的片段来重温,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史学大家的作品都抱有敬畏之心,总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解读的领域。直到偶然间看到了《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的介绍,才真正被吸引。钱穆先生的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史学研究,不如说是一位智者对历史本身的深情凝望。他并非简单地梳理史实,而是试图去理解中国历史的“精神”与“骨骼”。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充满了生命力。先生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的那种宏观的历史观,让我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也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他对于“文化”的强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认为历史的发展必然与文化根源息息相关。这种视角,让我对以往阅读的许多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也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不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其行为的动机和历史的必然性。这套书的“新校本”更是让人欣喜,字迹清晰,排版考究,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也更便于深入理解先生的思想。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连接古代文人情怀与现代读者理解的桥梁。偶然间发现了《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却被深深吸引。先生的文字,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一位饱读诗书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谈论历史,却常常引经据典,将古代的诗词、文章、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历史的叙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对于中国文人阶层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他能看到他们的才情与抱负,也能理解他们的无奈与困境。读到某些段落,仿佛能听到古人吟诵诗篇的声音,看到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激昂或沉思的身影。这种将历史与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评分我本身对古代哲学和思想史颇感兴趣,接触钱穆先生的著作,也是源于朋友的推荐。他特别提到了《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中的一些章节,说是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流变非常有帮助。读下来果然名不虚传。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将哲学与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他对于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追溯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去理解这些思想的意义。他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塑造历史,历史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思想的。这种“融汇贯通”的治学方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他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描绘,也让我感触良多,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挣扎。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总觉得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丢失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恰好在这时,我接触到了《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读完后,我感觉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道统”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的内在精神。他并非简单地赞美传统,而是深入地剖析其精髓,并指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是如何被继承、被发展、甚至被误读的。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强调的“温情与敬意”,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提醒我们在看待传统时,不应只有批判,更应有理解与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要理解其精神内核,并将其融于当下,创造出新的价值。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找到了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的清晰思路。
评分哈哈,终于买了这本书,不过呢,各种考据看的也是蛋疼
评分书籍质量好,学习大家的知识,希望有收获
评分大名家的书是毋庸置疑的,内容还不错
评分万事去心闲偃仰,四支由我任舒伸。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无损,快递也快。
评分最近阅读各种通识类史书,再穿插着看钱穆老先生的几本书,读史过程感悟更多!
评分包装稳固物超所值真是太棒了下次还来购买!
评分喜欢这种国学大师的书,很好的书,正是我想要的,剩下的就是细心品读了。
评分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