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的文字像河水,但凡有美食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你看得见作者的兴奋和垂涎。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
——陈晓卿
² 唐鲁孙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在饮食文化界享有至高地位,“舌尖上的中国”掌舵陈晓卿鼎力推荐。
² 唐鲁孙不仅谈饮食,更对晚清民国掌故拈之即来,落笔生花,是电影导演王家卫推崇的民国奇人。
²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沪上名士小宝认为唐鲁孙与金庸、高阳可并称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三位引路人。
² 全新精装口袋本,*佳阅读体验,兼具收藏价值。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三册。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
谈谈故乡的年俗
当年在故都过年,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一进腊月门,大家就忙活起来了。北平有一首民谣:“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就是说,一吃腊月初八熬的腊八粥,就告诉您年尽岁逼啦。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了关东糖,账单子就陆续而来,您准备还账吧。一直到三十儿晚上放了鞭炮敬神祭祖,嘴里吃上热气腾腾的煮饽饽,账主子说声恭喜,不再要账,救命王菩萨,年关又算是闯过去了。这几句话虽然很普通,可是把过年的情景形容得淋漓尽致。
在腊八之前,有钱的人家,早把新衣服做好了,无论男女老幼都准备一双新鞋,三十晚上穿上,说是可以踩小人的嘴,免得胡说八道。
腊八一过,首先要准备敬神佛祭祖先的供品,订香斗、子午香祭天,大双包、小双包(香名)敬神,藏香、檀香、芸香祭祖。还要在香蜡铺请好全份神祃儿。天地桌要排五碗蜜供、一堂福字苹果。祖宗龛前不供蜜供,换上龙眼、荔枝、红枣、板粟、莲子五色干果。每一盘供品都要插上供花,另外还得有一盘桂花金银年糕,一棵松柏长青松树,树上挂满金银小钱小元宝,树根用蒸熟的糯米饭铺平,上面布满了染色的花生、莲子、红枣、板栗,叫做摇钱树聚宝盆。讲究人家还要在桌上摆两盆水仙,两旁摆几株迎春、腊梅、山茶、碧桃。鲜花的冷香,跟藏香的瑞香一糅合,真是玉炬金英、雍容渊穆,真有过年的味儿。
正月里人来客往,老规矩不作兴让拜年的空着嘴走,总要准备几样酒菜,什么酥鱼、酱肚、油爆虾、豆豉鱼、虎皮冻儿。有人过年茹素,还要有点素净菜,什么什香菜、罗汉斋、嘟噜面筋、蓑衣萝卜、芥末堆儿呀,再有素馅儿、荤馅儿两种饺子,喜欢白干来四两二锅头,爱喝黄的烫两斤花雕,也就足够宾主尽欢的了。
除夕这餐晚饭南方叫团年饭,北方叫团圆饭。无论哪一省,对这顿饭都非常重视的,同时吃这顿饭忌讳也最多:
第一,家中不论有多少男丁女口,不管当晚在家还是不在家,他的那份匙箸一定要依照生次安放齐全,不能短少一份。
第二,当晚不能用汤泡饭,据说如果用汤泡了饭,出门一定碰上下雨。
第三,在饭桌上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只准说吉祥话。为了怕小孩子不懂事,口没遮拦,随便乱说不吉利的话,普通有两个方法化解:用红纸写童言无忌、万事如意的春条贴在墙上是一个办法;再不然用解手纸,在小孩嘴上擦一下,表示小孩儿说话等于放屁,就不会犯忌啦。
吃完团圆饭,庭院到处都是灯明火旺,院子撒满了芝麻秸儿、松木枝儿,人一走到上面吱喳乱响,名为踩岁(碎字借音)。其实家家开门敞户,是等小叫化子送财神来呢,可是又怕小偷趁虚而入,撒上芝麻稭儿,就不怕小偷儿啦。
过年嘛,家里总要买点零食,什么西瓜子、葵花子、倭瓜子、糖炒栗子、大花生,再来两斤糙细杂拌儿。老人玩的是摸索儿、打什胡;小孩们玩吊猴儿、赶老羊、七添八拿九端锅、接龙、顶牛儿或是打天九。再不然玩升官图、掷文武状元筹。一般规矩人家都是拿铁蚕豆当赌本,可就是不许动真输赢,跟现在的孩子比起来,真是有天渊之别了。
北方人过年讲究吃五天饺子,五天之内不动煎炒烹炸,只能熬煮,不准生米下锅。正月初一吃的饺子并且是素馅,据说除夕一交子时就算初一,诸神下界,考核人间善恶。神仙一看这家持斋茹素,必定是积善之家,所以那一天大家都不敢动荤,才能上邀天佑。
在南方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北方正月初二就祭财神了。祭完财神全家要捧元宝,卜卜自己的财气。所谓元宝,就是用金银钱或者小银角子一只包在饺子里,大家来吃,谁吃出来,那一年谁就财运亨通。早先从元旦起大家就外出拜年,交往多的人家,拜年要拜到十八落灯,都不算失礼。可是正月初二一定要在家里吃过元宝,才出去呢。
北方还有一个规矩,古板人家正月初一到初五要忌门。所有妇女都不在初五以前到人家家拜年,有些南方妇女不懂这个规矩,到人家家拜年,一律挡驾。到了初六家家要接姑奶奶回家团聚,这跟台湾初二女儿回娘家、姑爷来拜年,情理是一样的。
正月初八要到西郊白云观顺星,先到星宿堂对值年星宿、本命星宿分别顶礼焚香。到了晚上星斗出齐,如果有亲友在家,等亲友走后,自己家里人全都到齐,然后在院里,用黄裱纸裁成小纸块,包上铜钱,蘸满香油,一共一百零八盏,放在不怕火的大托盘里,一律点灯焚香叩头,叫做祭星,祈求一年的顺当。
北方对于元宵节是非常重视的,十三叫上灯,十四叫试灯,十五叫上元灯,十六叫残灯,十七叫落灯。古人说火树银花上元灯,烟火鞭炮自然是灯节必有的点缀。既然是灯节,当然是以花灯为主:各大商号细笔彩绘的大纱灯,瑞蚨祥绸缎庄整本的“唐僧取经”,兰华斋饽饽铺的“三国演义”,谦祥益皮货庄的“七侠五义”,泰昌匹头庄的“红楼梦”,都是极能吸引游客,驰名九城的。至于后门大街的冰灯,西华门北河沿火神庙庙门口泥塑的火判,这些都是只此一家,独门玩意儿。
过元宵一定要吃元宵,北方都把馅儿沾上糯米粉放在簸箩里摇,跟江浙一带用手包不一样,而且馅儿只有枣泥、豆沙、山楂、桂花几种,顶多有加奶油的。南方人有的爱吃菜肉、全肉元宵的,您要是在北平想吃咸元宵,那就只有自己动手来包啦。
一到正月十八年算是正式过完,大人小孩就都收收心,一年之计在于春,该干什么就规规矩矩干吧。
这次读《天下味》,最让我震撼的,并非是书中罗列了多少奇珍异馐,而是唐鲁孙先生对于“味道”二字近乎偏执的考究。他不像一些美食家那样,仅仅停留在“好吃”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好吃”的根源。他会从食材的产地、季节,到炮制的方法,甚至是盛装的器皿,都一一细致描述,仿佛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解剖一门艺术。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传统工艺的推崇,对于那些已经逐渐失传的烹饪技法的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他笔下的许多菜肴,都不仅仅是一道独立的食物,而是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甚至是某种生活哲学。比如他提到某道菜时,会追溯到它的起源,讲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无限的美味,那种朴实而又智慧的生存之道,让我受益匪浅。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他的美食见闻,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味”的全新维度。这种深度和广度,远非一般的食谱或美食杂文所能比拟,让我不禁感叹,真正懂得“吃”的人,是多么的博学和深刻。
评分《天下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美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唐鲁孙先生在书中,用他那温润如玉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美食画卷。他笔下的每一道菜,都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组合,而是蕴含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种情感。我最喜欢他描写那些市井小吃的部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摊小贩,却能做出让他赞不绝口的美味,这让我看到了美食的朴实和真诚。他对于食物的尊重,对于传统工艺的坚持,以及对于品尝者内心感受的体察,都让我深感佩服。他写美食,从来不是炫耀,而是分享,是一种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读者的真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亲切的长辈聊天,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吃的故事,让我觉得温暖而充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吃”的意义,让我明白,原来食物,也可以承载如此深厚的情感和文化。
评分《天下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唐鲁孙先生写的是“活的”美食,而非“死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道菜,每一个小吃,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闻到那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尝到那份入口的滋味。他描述一道菜,绝不只是简单地列出配料和步骤,而是会将它的历史背景、制作的精髓、以及品尝时的心境都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充满生活情趣的笔调,时不时穿插一些他亲身经历的趣闻轶事,让原本严肃的美食探讨变得轻松有趣。比如,他写到某个街边小吃,会把你带到那个熙熙攘攘的集市,让你感受到当时的气氛,看到人们脸上的满足。这种身临其境的描写,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找到的。他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市井人家中的绝世美味。读他的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食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和对美食的那份情怀,这是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愉悦,让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值得细细品味的美食。
评分一直以来,对美食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唐鲁孙先生的名字,就像是一道引人入胜的招牌,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地道风味的渴望。这次有幸翻开《天下味》,虽然书中内容细细品味还在进行中,但光是阅读前言和一些零散的篇章,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先生那份深厚的功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一道菜肴,更是在讲述一种文化,一种人情,一种历史的沉淀。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老北京、江南水乡、甚至是更遥远的塞外风情,那些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味道,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起来。他写美食,从来不是干巴巴的配方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他对食材的理解,有他对烹饪的巧思,更有他对品尝者内心感受的洞察。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传统味道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他的书,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想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食物与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入地领略唐鲁孙先生“天下味”的精髓,感受他如何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诱人的美食画卷,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场景之中。
评分每当翻开《天下味》,我总会被唐鲁孙先生那份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美食的独特感悟所折服。他不仅仅是个美食家,更像是一位美食哲学家。他写食物,常常能触及到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习俗,甚至是人们的情感。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美食的包容和尊重,他能够发现即使是最平凡的食材,也能烹饪出令人惊艳的味道,并且将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贵族,在谈论起美食时,那种纯粹的快乐和满足,都让我感受到了食物最本真的魅力。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他能对这么多的美食了如指掌,并且还能将它们描绘得如此生动?后来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靠“吃”,更是靠“用心”去体验,去感悟。他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涵养都融入到对美食的解读中,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流,他用食物作为载体,向我们传递着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
评分细草和烟尚绿遥山高晚更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梁启超集宋词句)
评分唐鲁孙!!!!!!!!!!!!!!!!!!!!!!!!!!!!!
评分吃吃吃,吃的大家,凑齐一套好难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值得一读!!
评分aZ图b书
评分任何倡导和鼓励人去牺牲的教义,无论它据说有多么神圣,都只能说是对人生命的漠视、不敬和践踏。我们只能对此生负责。倘若不提及这一点,任何政党都可以运用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可以随时、任意剥夺掉人活下去的权利,并冠以无数美丽动听之名。
评分很精致,就是开本小了,口袋书。有没有出版社出版正常大小的?
评分丘壑怡神烟外青峦添画意;江山入韵天边白鸟助诗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