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路 著
图书标签:
  • 形而上学
  • 本体论
  • 真理
  • 存在主义
  • 哲学史
  • 逻辑学
  • 知识论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8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92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对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和求索,引申出无数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人?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无论是在哲学孕育着众学科的古希腊,还是在各学科独立门庭的现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哲学大师们不断重复着这同样的主题。求是,求真,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主线,而且是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哲学,理解“是”与“真”是关键。
  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西比较而推陈出新,理解“是”与“真”无疑也是一个好的角度。

目录

再版序



第一章 导论

一、费解的“存在”

二、“是”与“存在”

三、“真”与“真理”

四、求是、求真

第二章 对希腊文einai的理解

一、系词用法

二、存在用法

三、断真用法

四、我的几点看法

第三章 巴门尼德的真之路

一、译文

二、分歧所在

三、疑难与问题

四、真

五、理解巴门尼德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翻译术语的问题

二、“S是”与“S是P”

三、范畴学说

四、《形而上学》

五、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第五章 中世纪的探求

一、波爱修

二、托玛斯阿奎那

三、是的存在涵义

四、是本身与上帝是

第六章 近代哲学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

二、洛克论天赋原则和天赋观念

三、洛克论存在

四、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反驳

五、问题与谈论问题的方式

第七章 黑格尔的《逻辑学》

一、是与不

二、此是与存在

三、系词

四、出发点与此是

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追问

一、例子

二、是的句法和词源

三、是者是

四、此是

五、真

六、是与语言

第九章 是、存在与真

一、是什么

二、是真的

三、存在

四、语言与逻辑

五、逻辑与形而上学

六、哲学的科学性

七、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附录1 Being的翻译

附录2 Being与句式

附录3 “一‘是’到底”成大道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 一、 探寻存在的本质:一场永恒的哲学思辨 人类对自身、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从未停止过追问。我们为何存在?事物为何如此?是否存在超越我们感官体验的真实?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而贯穿古今哲思的,正是对“是”(Being)与“真”(Truth)这两个概念的深刻探索。它们不仅是认识论的起点,更是理解世界、构建价值体系的基石。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便是在这一宏大的哲学图景中,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的一次深入剖析与系统梳理。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哲学家的观点,而是试图从根源上,剥离概念的层层外衣,直击其内在逻辑与形而上学上的意义。它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启发的哲学之旅,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少深入思考的根本问题。 “是”的概念,触及的是存在的本体论维度。是什么使得事物“存在”?是独立于我们意识的客观实在,还是我们心智构建的产物?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历代思想家在“是”的边界上留下了无数印记。本书将追溯这些思想流变的轨迹,展现不同哲学传统对“存在”这一根本范畴的理解与阐释。我们并非仅仅满足于“事物存在”的直观感受,而是要探究“存在”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涉及到对“存在”的“在”性(is-ness)的把握,以及“存在”与“生成”、“消亡”、“可能”、“现实”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而“真”的概念,则关乎认识论的根本。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的?是符合事实,还是符合逻辑?是具有实用价值,还是能被普遍接受?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实在”到柯尔克的“融贯说”,再到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人们对“真”的定义和检验标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本书将细致考察这些关于“真”的理论,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局限。更重要的是,它会揭示“真”与“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对“真”的追求,往往是建立在对“是”的某种预设之上的。一个命题之所以为“真”,很可能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某个“是”的状态。反之,我们对“是”的认识,也离不开“真”的检验。 修订版在继承原有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整合了近现代哲学的新进展,并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更为精炼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训练,鼓励读者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二、 “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深度挖掘 “是”,作为形而上学最古老的命题之一,其含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足以让无数哲人沉思。本书的“是”的形而上学部分,旨在带领读者穿透日常语言的表象,直抵“存在”本身。 首先,我们将从“存在”的多样性出发。事物并非以同一种方式“存在”。石头、思想、数字、概念,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是”的模式。本书将探讨“实体”(substance)的概念,追溯从古希腊时期对“第一实体”(individual things)与“第二实体”(kinds and species)的区分,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质”(essence)与“存在”(existence)的辩论,再到近代哲学中对“心物二元论”的质疑与尝试克服。这些关于“实体”的探讨,实际上是对“独立存在”的追问。 接着,我们将深入“生成”(becoming)与“变化”(change)的议题。如果事物总是在变化,那么“是”的稳定性何在?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与巴门尼德的“不变的统一体”,构成了关于变化与静止的早期哲学张力。本书将梳理从古代到现代关于“运动”的形而上学解释,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潜能”(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的区分,以及它们如何解释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这种理解,对于把握事物的动态过程至关重要。 本书还将触及“本质”(essence)与“偶然”(contingence)的问题。什么是事物的“之所以是它”的根本属性?哪些属性是事物的存在所必需的,而哪些则是可有可无的?通过考察不同哲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本质”在界定事物特性与可能性空间中的作用。同时,对“偶然性”的认识,也促使我们思考,事物是否存在非必然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 更进一步,本书会探讨“否定”(negation)与“空”(nothingness)的形而上学。当我们谈论“不是”什么,或者“不存在”什么时,我们所指向的“无”,并非一个简单的真空。海德格尔对“虚无”(nothing)的分析,揭示了“无”在界定“有”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无”,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是”的边界与特征。 最后,本书将尝试整合这些不同的维度,展示“是”作为形而上学基石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对“有什么”的陈述,更是对“为何如此”的追问,是对存在之根本结构的探究。 三、 “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逻辑与维度 “真”,是人类理性活动的最高追求之一,也是形而上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的性质、标准以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构成了认识论的核心议题。 本书的“真”的形而上学部分,首先将追溯“真”的传统定义。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实在”(correspondence theory)出发,探讨“真”作为命题与客观事实之间一致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看似直观,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界定“事实”,如何验证“符合”,却充满了挑战。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的优势,例如它对客观实在的尊重,同时也审视其面临的困难,如“指称”问题、“事实”的本质等。 接着,本书将介绍“融贯说”(coherence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真”的命题是指那些能够与其他被接受的命题相互印证、形成逻辑一致系统的命题。它强调真理的系统性,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我们将探讨融贯说如何解释真理的内在一致性,并分析其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出现多个相互独立的真理系统,以及“融贯”本身是否足以构成“真”。 随后,我们将审视“实用主义真理观”(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以詹姆斯等人为代表,实用主义认为,“真”是一个命题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一个命题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成功地应对经验,解决问题。本书将深入分析实用主义对“真”的理解,探讨其对经验与行动的侧重,并讨论其在肯定“真”的实践功能的同时,可能面临的相对主义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共识说”(consensus theory of truth)的视角。在社会建构论和某些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真”的形成被认为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文化背景下的“共识”有关。我们将分析这种观点如何强调真理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并探讨其在解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真理理解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会反思其可能带来的相对主义与主观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真”与“是”的辩证关系。真理并非凭空产生,它总是指向某种“是”的状态。一个陈述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某种“是”的客观实在、逻辑结构或内在属性。反之,我们对“是”的认识,也需要通过“真”的检验来确证。本书将探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真”是通向“是”的桥梁,而“是”则是“真”的根基。 修订版在这一部分,将进一步梳理真理观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后现代语境下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以及对“局部真理”与“视角真理”的探讨。它将引导读者认识到,对“真”的理解,需要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要坚持对客观性的追求,也要承认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四、 形而上学的基石:整合与展望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分别探讨了“是”与“真”,更试图将二者整合起来,展现它们作为形而上学基石的不可分割性。 本书将指出,形而上学作为对世界根本性质的探究,离不开对“存在”之实在性的把握,也离不开对“认识”之真实性的确证。“是”定义了我们所认识的对象,而“真”则构成了我们认识的有效性标准。没有对“是”的根本理解,我们无从谈论认识的真假;没有对“真”的有效把握,我们对“是”的认识就可能陷入虚幻。 修订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基石”的意义。形而上学的其他分支,如宇宙论、目的论、人类学等等,都必然要以对“是”与“真”的基本理解为前提。例如,对宇宙起源的追问,首先要理解“宇宙”是否“存在”,以及我们关于其起源的论述是否“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依赖于我们如何理解“生命”的“是”,以及我们关于其意义的阐释是否“真”。 本书并非宣称已经为所有关于“是”与“真”的问题提供了终极答案,而是旨在提供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哲学方法。它鼓励读者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的深度与广度后,能够更有力地进行独立的哲学探索。 在展望部分,本书将结合当代的哲学趋势,如科学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等,探讨“是”与“真”在这些新兴领域的新的表现形态与挑战。例如,量子力学对实在性的挑战,人工智能对意识与真理的重构,都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是”与“真”的理解。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是一次对哲学原点的回归,一次对人类理性最深刻追问的致敬。它适合所有对哲学抱有浓厚兴趣,渴望深入理解世界本质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种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哲学视角,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存在与认识的根本性问题。这是一场心灵的启迪,一次智识的攀登,一段通往更深邃理解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印象深刻。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互相映照的篇章,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思想空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是”与“真”的本质。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初读时或许会感到有些迷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作者在全局上早已布下了精妙的伏笔。比如,在探讨主体性如何构造“真”的章节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关于“他者”的讨论,这使得对“真”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人与人、存在与存在的关系网络中。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交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它展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哲学家的视野——既能看到细节,又不失对整体的把握。读完后,我的思维仿佛被拓宽了边界,对世界的基本构成产生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已经被现代思潮边缘化的问题。在充斥着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论的当下,能够看到一本如此纯粹地探讨“本体”与“真理”的著作,令人振奋。作者的立场是坚定的,他没有被后现代的相对主义浪潮所裹挟,而是以一种近乎古典的勇气,重新确立了形而上学在理解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对“理型”与“经验”关系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否定经验,而是将经验视为“是”的某种有限的、变动的显现。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承认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复杂性,又坚持了背后存在着某种超越性的秩序。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知识的来源与有效性,非常适合那些对知识的终极基础感到好奇的求知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充满了古典主义的庄重感,却又时不时闪现出对现代困境的敏锐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千钧之力的句子。作者对概念的界定极为严谨,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确保其在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无可指摘。尤其在讨论“可能存在”与“现实存在”的界限时,其论证的逻辑链条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环环相扣,不留一丝松动的余地。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全书具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权威感,仿佛作者站在一个至高点俯瞰整个思想图景。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个挑战,它要求耐心,要求沉浸,要求读者愿意放下既有的观念,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但正是这种对智识的尊重,让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充实。

评分

这本哲学的著作,名为《是》与《真》,探讨了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它不像一些当代哲学那样专注于语言的分析或社会现象的解构,而是回归到了最根本的问题:存在本身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认识这种存在?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近乎冥想式的笔触,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是”的深邃迷宫。他巧妙地将古希腊的本体论与后现代的认识论并置,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为了展现一种内在的张力。读来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日常所说的“存在”是否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更稳定、更本质的“是”的结构。书中对于“真”的探讨,更是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真理的辩证过程。它拒绝提供一个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公式,而是展示了真理在不同层面上的显现与消隐。这种对形而上学基础的坚实挖掘,使得即便是对哲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重量和深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带来的思想震撼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否则很容易在术语和概念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但如果能坚持下来,其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辩,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来观察宇宙的运行规律。他没有将“是”视为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动态张力的过程,在永恒的肯定与不断的否定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动态的本体论视角,与许多静态的哲学模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处所展现的谦逊,他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坚信探索“是”与“真”的努力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常备的一本,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