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张鼎国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张鼎国教授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重要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显示了作者的学术旨趣、哲学关怀、学术风格,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本书的主题是诠释学的现状、与传统诠释学的区别、其具普遍性意义的理解、诠释、实践和对话等概念。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关于诠释学文本的解读,及从诠释学观点所引发的对话。第二部分,收录作者对传统哲学家的重新理解,以期透过历史向度的考察,打开当代问题的缺口,并思索未来的可能性。
张鼎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诠释学、实践哲学、海德格尔哲学。主要著作有:《诠释与实践》等。
第一部 诠释学论争及当代哲学对话
黎德尔论“第二哲学”
理解,诠释与对话:从哲学诠释学的实践观点论多元主义
“书写志异”与“诠释求通”——追究一场南辕北辙的哲学对话
文化传承与社会批判——回顾阿佩尔、哈贝马斯、伽达默尔与利科间的诠释学
“较好地”还是“不同地”理解?从诠释学论争看经典注疏中的诠释定位与取向问题
诠释学论争在争什么:理解对话与争议析辩?高达美与阿佩尔两种取径的评比
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诠释、修辞与论辩沟通
共通感、团结与共识:对当代诠释学思考下的相关实践议题之审思
诠释学与诠释理论
全球化与文化际理解沟通:诠释学交互方式的适用性探讨讨
生活世界与理解沟通
第二部 面对未来——重探与追踪
德国哲学与德国哲学界现状——从两篇文章谈起
海德格的“现象学方法概念”再探
“实践智”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海德格、高达美与希腊人
指南山麓论“指南”——康德哲学中“启蒙”与“思想中定向”问题的探讨
历史、历史意识与实效历史——论高达美哲学诠释学中“历史性”概念之演变
文本与诠释——论高达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断力批判》
伫立时间边缘的希腊神殿:从海德格《艺术作品起源》回探《存有与时间》的诠释学出路慈
“谁是我们?”/“我们是谁?”对海德格纳粹时期“政治”探问的回顾
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极强,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赋格曲,不同的主题像声部一样交织、推进,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的和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全书收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期许,他没有以一个终结性的结论来草草收场,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思辨空间。这种开放性的结尾,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鼓舞,让我感觉自己刚刚完成的阅读,并非学习的终点,而是一场漫长旅程的起点。全书的论证结构设计得极其精妙,每一章的观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推动着整体论点的向前发展。这种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让我完全信服作者提出的所有论断,因为它们并非凭空捏造,而是逻辑链条上必然导出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现象学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的日常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用更审慎、更具反思性的目光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经验表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洗礼。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恐怕在于它对“实践”二字的认真对待。很多现象学的文本常常被批评为“象牙塔里的沉思”,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能力。然而,本书的后半部分,显著地转向了伦理与政治的场域。作者并未采取简单地将既有理论套用于社会问题的粗暴方式,而是坚持从现象学的还原立场出发,追问“他者”的在场是如何影响我的主体性的建构,以及这种相互性如何在具体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实现。我对其中关于“共同世界”的构建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那段文字没有冗长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精度,描绘了共享经验的生成机制。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交往中的许多预设,意识到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共识,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现象学劳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在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提供一套极为精密的“观看”和“介入”的工具箱,指导我们将哲学思辨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在“描述”与“生成”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很多现象学著作常常陷于对意识结构的纯粹描摹,显得有些僵硬和脱离现实的动态变化,但这本书显然有着更宏大的抱负。它不仅仅满足于“这是什么”的纯粹还原,更着眼于“如何成为”的过程。尤其是在探讨“时间性”与“在世存在”的部分,作者的笔触变得极为灵动,他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历史哲学的视角,使得原本抽象的本体论讨论,立刻获得了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深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思想的工坊,亲眼见证着概念是如何被锻造、被磨砺,最终形成具有解释力的工具。那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在初读时或许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脉络,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每一个句子的断裂和连接,都精心设计,旨在迫使读者跳出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重塑训练。
评分这本哲学著作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而又蕴含深意的排版,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思想的敬畏。我是在一次书店的偶然邂逅中拿起它的,当时我对“现象学”这个概念并不十分熟悉,但书名中“诠释与实践”的并置,却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纯粹的理论探讨往往脱离了生活的肌理,而真正的哲学力量,一定体现在它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和应对日常的困境。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叙事风格,他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从一个我们都能感知的日常情境切入,引导读者逐步进入现象学的思维框架。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谦逊态度,他似乎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这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思辨的转折。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坦诚地告诉你,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挑战,但这种挑战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代表着智识上的提升。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构建作者所勾勒的概念地图。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关于“意向性结构”的细微差别的讨论时,稍不留神,逻辑的链条就会断裂。然而,正是这种对精度的不懈追求,让我对现象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尊重。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的观点时,表现出极高的克制与公允,他很少进行武断的批判,而是倾向于通过精密的分析,展示不同路径的内在限制与可能。这种成熟的学术姿态,使得本书不仅对现象学初学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也提供了重新审视经典文本的独特视角。它就像一位高明的引路人,在你即将迷失于概念的迷宫时,及时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走向清晰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