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汉代
  • 今古文
  • 文本研究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两汉
  • 注释
  • 平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2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35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共收文四篇:
  一、刘向歆父子年谱
  二、两汉博士家法考
  三、孔子与春秋
  四、周官着作时代考此四文皆为两汉经学之今、古文问题而发。其实此间题仅起于晚清道、咸以下而百年来掩胁学术界,几乎不主杨,则主墨,各持门户,互争是非,渺不得定论所在,而夷求之于两汉经学之实况,则并无如此所云云也。
  盖清儒治学,始终未脱一门户之见。其先则争朱、王,其后则争汉、宋。其于汉人,先则争郑玄’王肃,次复争西汉、东汉,而今、古文之分疆,乃由此而起。其治今文经学者,其先则争左氏与公羊,其次复争三家与毛、郑其于推寻家法,舳绎坠绪,未为无功。而缝之愈幽,凿之盆深,流遁而忘反,遂谓前汉古文诸经,尽出刘歆伪造,此则断断必无之事也。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刘向歆父子午谱
两汉博士家法考
孔子舆春秋
周官着作时代考

前言/序言

  本书共收文四篇:
  一、刘向歆父子年谱
  二、两汉博士家法考
  三、孔子与春秋
  四、周官着作时代考此四文皆为两汉经学之今、古文问题而发。其实此间题仅起于晚清道、咸以下而百年来掩胁学术界,几乎不主杨,则主墨,各持门户,互争是非,渺不得定论所在,而夷求之于两汉经学之实况,则并无如此所云云也。
  盖清儒治学,始终未脱一门户之见。其先则争朱、王,其后则争汉、宋。其于汉人,先则争郑玄’王肃,次复争西汉、东汉,而今、古文之分疆,乃由此而起。其治今文经学者,其先则争左氏与公羊,其次复争三家与毛、郑其于推寻家法,舳绎坠绪,未为无功。而缝之愈幽,凿之盆深,流遁而忘反,遂谓前汉古文诸经,尽出刘歆伪造,此则断断必无之事也。本书第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郎对此而发。
  清季今文学大师凡两人,曰廖季平与康有为。康着新学伪经考,专主刘歆伪造古文经之说,而廖季平之今古学考,剔抉盆细,谓前汉今文经学十四博土,家法相传,道一风同,其与古文对立,则一一追溯之于战国先秦,遂若漠代经学之今古文分野,已远起于先秦战国间,而夷考汉博土家法,事实后起,迟在宣帝之世。及其枝分脉散,漫失统纪,歧途亡羊,无所归宿。不仅无当于先秦之家言,抑且复异于景、武之先师。两汉书儒林传,可资证明。本书第二篇两漠博士凄考,则为此而作也。夫治经学者,则岂有不读儒林传?。而终至于昧失本员而不知,此即是门户之见之为害也。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绪论:经学之争,思想之潮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拨乱反正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经学的发展无疑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经学,作为一种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探究天地之道、人生之理、治国之法的学问,在两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繁荣。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经学运动中,一场关于经典文本、解读方法、学术传承的激烈争鸣,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走向。这场争鸣,便是“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文”与“古文”的称谓,并非简单的时间先后之分,更蕴含着对经典文本的原始面貌、传授途径以及其所承载思想的理解差异。所谓“古文经”,指的是孔子删定、战国时期以籀文(即大篆)书写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在秦火之后,由汉初的学者在战乱中寻获,并以当时的隶书重新书写的文本。这类文本,其书写文字相对古朴,解读上也更侧重于对文字的本义、作者的本意进行体察,力求还原经典最原始的面貌。而“今文经”,则是指汉代学者在传授过程中,以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传习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学者的增损、解释,其文字形体与古文经可能存在差异,在解读上也更注重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实用价值与政治意义。 这场争鸣的焦点,并不仅限于文字的字形差异,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学术的权威性、解释的合理性以及思想的创新性。古文家认为,他们的文本更为接近孔子 original 的面貌,因此其解释也更为权威;而今文家则认为,经过历代传习与发展的今文经,更能体现经典的生命力,也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场争论,不仅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更因其与政治权力、社会秩序紧密相连,而具有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书《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正是试图对这场跌宕起伏的经学争鸣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客观的剖析,并在历史的洪流中,尝试对其进行更为公允的评价。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双方的观点,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思想逻辑、历史动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的细致审视,来理解两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复杂图景,以及经学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第一章:经学勃兴的两汉背景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秦朝的短暂统一与速亡,为汉初的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初的统治者开始寻求一种能够稳定社会、维系统治的思想理论。而此时,长期被压抑的儒家学说,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组织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这一政策的推行,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选择,更是政治上的需要。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礼”、“忠”、“孝”等伦理观念,以及“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恰好能够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提供理论支撑。儒家学说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伦理体系,为汉朝的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然而,官方对儒术的尊崇,也带来了经学研究的另一面。一旦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解释权便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派,都在争相为自己所信奉的经典文本和解读方式争取合法性。这种对官方意识形态的争夺,直接催生了今古文经学的激烈对抗。 此外,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经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特别是与西域的文化互动,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与学术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学研究不再是少数文人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生活、政治实践紧密相连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第二章:古文经学的缘起与发展 古文经学的兴起,与汉初对秦代焚书坑儒政策的反拨有着直接的联系。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以吏为师”,焚毁了大量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更是遭受重创。汉初,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搜寻、整理散失的古代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伏生传《尚书》,魏末传《诗》,惠帝时,发现《礼》、[^1] 《乐》、[^1] 《易》[^1]、《春秋》[^1] 等篇。这些经典,在传抄过程中,被认为是以秦代以前的“古文字”——籀文(大篆)——书写,故称“古文经”。 古文经的代表人物,如叔孙通、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董仲舒也对今文经学有贡献,但其思想深受古文经学影响)、郑玄等,他们对古文经典的解读,往往强调文本的原始意义,注重对文字本义的考据,力求从经典中发掘出最纯粹、最根本的思想。古文家认为,他们所传承的文本,是孔子亲笔所定、或经由其弟子亲传的,其准确性和权威性远高于经过后人增删、修改的今文经。 古文经学的解读方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例如,对《诗经》的解读,古文家往往注重其“风、雅、颂”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作为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在《春秋》的解读上,古文家则强调“春秋笔法”,认为其中蕴含着褒贬是非的褒义,能够指导后世君王。 然而,古文经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文本的古老,解读的难度加大,加上部分文献的缺失,使得古文经学的传承与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古文经学在汉代经学史上,仍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后世经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章:今文经学的传承与演变 与古文经学的“寻获”不同,今文经学更多地体现了“传习”的路径。在秦火之后,汉初的学者,在口耳相传、抄写流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当时隶书书写的经典文本,并辅以历代学者的训诂、解读。这些文本,在字形、篇章结构上,与古文经可能存在差异。 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如毛诗学、欧阳生、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严彭祖、丁宽、董仲舒、刘向、刘歆等。他们对今文经典的解读,往往更加注重经典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强调其政治伦理的功能,以及对当下社会秩序的指导意义。 今文家认为,经学并非僵死的古籍,而是活的、能够与时代对话的思想。因此,他们并不排斥在传习过程中,对经典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申。这种解释,往往会融入当时的政治观念和社会需求。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便是将儒家经典与汉代统治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今文经学在解释方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对《诗经》的解读,今文家更注重其“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讽刺、教化方面的作用。在《春秋》的解读上,今文家则强调“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的地位,并从中发掘出“托古改制”、“拨乱反正”等政治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今文”与“古文”的界限,并非绝对清晰。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许多学者也可能兼受两者影响。然而,在历史上,今文家与古文家之间的学术争鸣,始终贯穿了两汉时期。这种争鸣,既是学术的,也是政治的,深刻地影响了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思想文化的走向。 第四章: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核心与演变 今古文经学之争,贯穿了整个两汉时期,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核心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的真伪与权威性: 古文家坚信他们的文本更为接近孔子 original,因此其解释更具权威性。今文家则认为,经过历代传习的今文经,更具生命力,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解读的方法与目的: 古文家注重文字的本义、作者的本意,强调对经典原始面貌的还原。今文家则更注重经典的社会应用价值,强调其政治伦理功能。 经学的政治功能: 汉代经学与政治紧密相连。今文家往往更倾向于将经学解释为维护皇权、稳定统治的工具,而古文家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试图借经学来约束君权,提倡“君权受制于天”的思想。 学术传承的合法性: 双方都试图证明自己的学术传承的合法性,并贬低对方的学术体系。 这场争鸣,在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今文经学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到了东汉,随着古文研究的深入,郑玄等人的出现,古文经学开始崛起,并与今文经学形成了更为激烈的对抗。 东汉末年,张衡、蔡邕等学者,在整理、校勘古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对古文经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今文经学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如《公羊》、《穀梁》之争。 这场争鸣的演变,并非简单的学术辩论,而是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思潮紧密交织在一起。例如,王莽篡汉,就曾利用今文经学的“符命”思想来为其篡位制造合法性。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今古文经学的派别有关。 第五章:平议与评价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并非旨在为某一方盖棺定论,而是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这场复杂的学术斗争进行一次更为客观、公允的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今文还是古文,都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古文经学的价值在于其对经典的敬畏,对原始面貌的追求,以及对文字、训诂的严谨考据。这种治学态度,为后世史学、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而今文经学的价值,则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适应性。今文家将儒家经典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文家对经典的解释,虽然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积极回应现实、解决问题的精神,同样值得肯定。 其次,今古文之争,也暴露了经学研究在与政治权力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当经学成为政治工具时,其解释就容易受到功利性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对真理的纯粹追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经学本身的重要性。经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导,也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今古文经学之争,正是两汉时期经学蓬勃发展,并深刻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动体现。 最终,对今古文经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理解这场争鸣的历史背景、思想逻辑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这场学术盛宴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两汉经学,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魅力与复杂性。 结语:思想的回响,历史的启示 两汉经学今古文之争,是一场持久的、深刻的学术辩论,它不仅塑造了两汉的思想文化,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争鸣,让我们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活泼,看到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看到了学术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场争鸣的“平议”,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 经典传承的重要性: 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经典的尊重与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 学术研究的开放性与批判性: 任何学术研究,都应该在保持严谨态度的同时,保持开放的视野,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思想与现实的互动: 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的思想,能够指导现实,解决社会问题;而现实的需求,也能够激发思想的创新。 历史的借鉴与反思: 梳理历史上的学术争鸣,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思考未来。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正是希望以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理性的精神,来审视这场发生在两汉时期的经学风云。它是一次对学术传统的梳理,一次对思想史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智慧的致敬。 [^1]: 此处原文没有具体说明《礼》、《乐》、《易》、《春秋》是否是在惠帝时发现,而是模糊表述。出于严谨,此处保留模糊表述,不进行臆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作者似乎对汉代学术的脉络有着如庖丁解牛般的洞察力。通篇论述逻辑链条清晰,引用史料和出土文献都非常精准到位,很少有那种为了堆砌理论而生硬拼凑的痕迹。尤其是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冲突与融合的段落,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是带着一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心在进行对话,而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这种扎实的学风,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汉代学术思想的严肃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确保了我们接收到的知识是经过充分打磨和验证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不枯燥,尤其是在描绘不同经师间的学术争锋时,语言处理得非常生动传神,仿佛能看到当年在朝堂或讲席上唇枪舌剑的场景。作者擅长使用对比和排比的句式来强化自己的论点,使得原本抽象的义理之辨也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比较不同版本传注的细微差别时,那种如织锦般细腻的文字铺陈,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文字本身的魅力。这使得整本书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兼具了很强的可读性,让人在合卷之后,不仅仅是脑中装满了新的知识点,更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那种“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气质,有了一种更贴近、更温暖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对于没有接触过先秦两汉思想史基本概念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对特定文献段落的细致考证,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过,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就会发现这种“难”是值得的。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因为内容的本质就要求如此的精确性。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帮助我重新审视过去片面理解的某些概念,比如“天人感应”的内部张力。它迫使你慢下来,去细嚼那些被快餐式阅读遗漏的细微差别,这种慢读的体验,反而成为了一种享受,它培养的是一种深度思考的习惯,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闻此书的,当时对汉学研究的入门级书籍已经读过不少,总觉得在某些关键的理论分歧点上,论述显得有些浮光掠影,不够深入。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缺憾。作者在处理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公案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穿透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灾异之学”在经学阐释中地位演变的分析,它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论,而是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紧密结合的产物。这种将思想史、政治史与文本阐释学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汉代思想边界的认知,阅读体验是充满智识上的愉悦感的,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奥秘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烫金字体“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在光线下泛着低调的光泽,显得非常雅致。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些古籍的插图或者相关的历史地图作为附录,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研究经学离不开对当时社会背景和文本流传的直观感受。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高水准的,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装帧上的用心,也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