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雜糧營養健康》收集瞭流行於民間、為各族民眾所喜愛的傳統雜糧食品,以及有關傳統雜糧發酵食品,在傳統發酵食品部分,還增加瞭乳酸發酵型食品“酸食”的內容。限於篇幅,同時考慮到可讀性,我們在選材時做瞭必要的取捨。在關於雜糧、共生微生物、人體腸道生態菌群與健康關係方麵,:結閤最新研究成果,就目前的認識水平進行瞭論述。
《雜糧營養健康》力求簡明扼要,對各種雜糧的營養構成,食物的性味、歸經、食療功效,結閤現代營養學研究的結論分彆進行瞭講解;並將具有我國各地、各民族特色的傳統雜糧食品介紹給讀者。
作者簡介
趙和,高級工程師,先後擔任北京市食品釀造研究所總工程師、《中國釀造》雜誌主編、北京市食品檢測二站副站長。多年來從事中華民族傳統發酵食品和各類豆製食品的研究開發,是國內發酵食品領域的專傢。現任“王緻和食品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顧問”。1994年,所承擔的國內貿易部課題“超濾除菌新工藝在醬油生産中的應用”獲國內貿易部“科技進步三等奬”。1995年,獲北京市I業企業優秀科技人員三等奬。在2001年,研製發明瞭國內首套“醬油比色專用色闆”,並在醬油、食醋等調味品及黃酒的釀造生産中得到應用。1998年,參與《中國人怎麼吃》一書的編寫,為副主編,該書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二等奬。2002年,參與《中國人的科學飲食》一書的編寫,為副主編。
趙霖,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傢;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保健學會專傢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區香港保健協會醫學顧問。2003年參加瞭中央文明辦、國傢衛生部舉辦的“相約健康社區行”健康教育巡講活動,被聘為“健康教育首席專傢”。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員會聘為預防保健會診專傢。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醫學教育,通曉中醫營養學。結閤現代營養學理論,根據“寓醫於食”的學術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運用飲食調理等食療方法,收到瞭良好效果。自1991年到2006年,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後8次赴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營養生理研究所、動物營養研究所、生命科學中心等機構從事客座研究。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科普文章300餘篇,著書8本,譯書2本。先後獲國傢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奬各一項,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餘名。1998年與鮑善芬教授編著的《中國人怎麼吃》一書,於2001年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二等奬。2003年7月,榮獲中國科協授予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傢民政部、國傢齣版署、國傢廣電總局聯閤授予趙霖教授“先進個人奉獻奬”。2009年,被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聘為“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專傢委員會”委員。2010年,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授予“老年保健突齣貢獻奬”。2010年11月,被甘肅省評為“舟麯特大泥石流災害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先進個人”。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百姓居傢過日子離不開的“五榖雜糧”
一、什麼是“雜糧”
1.五榖雜糧在傳統膳食結構中的地位
2.五榖雜糧在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的位置
3.五榖雜糧是孕育生命的種子
二、雜糧具有良好的健康功能
1.過多食用精米白麵傷害健康
2.吃雜糧要閤理搭配
3.搭配雜糧可保證主食多樣化
4.閤理食用雜糧有助遏製“糖尿病”泛濫
5.多吃雜糧、少食多餐是長壽的秘訣
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健康離不開五榖雜糧
1.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
2.食物的酸、苦、甘、辛、成五味
3.食物的歸經
第二部分 榖類雜糧及民族傳統食品
一、小米(榖子)是哺育中華民族的古老作物
1.榖子有七韆多年的栽培史
2.小米是養生保健的佳品
3.滋陰強身數“米油”
4.補益氣血健脾養胃的“小米粥”
5.山西民間特色食品“小米稠粥”
6.山西壽陽的“珍珠粥”
7.陝北粗糧細做的飯食“錢錢飯”
8.五颱山佛門素食——山丹金粟鍋巴
9.韓國的“五榖飯”
10.承德茶湯
11.清宮常用湯膳——酸辣疙瘩湯
12.唐朝皇族後裔李氏族人的傢常飯食“和子飯”
13.泉城濟南的特色早餐——甜沫
14.河南地區的小吃“豆沫”
15.香飄四海的“小米煎餅”
16.使用多種食材的“山東雜糧煎餅”
17.天津名小吃“鍋巴菜”
18.承德地方風味小吃“掄餅”
19.清官禦膳——蜂糕
20.具有多重寓意的“烙糕”
……
第三部分 大豆及傳統食品
第四部分 雜豆及其傳統食品
第五部分 薯類雜糧及傳統食品
第六部分 以雜糧為原料的發酵食品
第七部分 正確認識微生物與傳統發酵食品
第八部分 閤理食用雜糧,增進人體健康
精彩書摘
腸道微生物分解有害物質,製造維生素和重要的氨基酸,訓練免疫係統,並構築抵禦緻病菌入侵的屏障。人類的腸道由小腸和大腸組成,吃下去的食物經過消化分解,變成氨基酸、單糖和脂肪酸,這些物質在小腸被吸收,進入腸壁內的血管;糧食、蔬菜和水果裏的膳食縴維及無法消化的物質基本原封不動地進入大腸,成為腸內微生物的豐盛大餐。
膳食縴維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可溶性膳食縴維”和“不溶性膳食縴維”。可溶性膳食縴維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一類多糖,具有很好的溶脹性,其溶脹後可以獲得與微生物接觸的巨大錶麵積。微生物可以迅速地利用這些可溶性膳食縴維,促進茵群的生長繁殖。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在迅速繁殖的發酵過程中,會産生大量有利於健康的小分子脂肪酸,並消除腸道發酵産生的“氨”等有害含氮化閤物。
燕麥、大麥等雜糧中所含β-葡聚糖是水溶性膳食縴維,它可以延緩澱粉、蛋白質等的消化吸收,並可使消化道有益菌增殖,有對健康極為有益的生物活性功能。β-葡聚糖能夠減少腸胃吸收脂肪酸的速率,降低體內膽固醇的閤成。大量實驗證實,β-葡聚糖在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麵有顯著作用,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β-葡聚糖還可降低餐後血糖濃度和胰島素水平,經常食用燕麥食品既有利於減肥,又可用於心髒病、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食療。
中國人喜歡吃白薯預防便秘,李時珍曾指齣:“白薯食之,可以使人長壽少疾”。原來白薯中含有約8%的可溶性膳食縴維,它們進入腸道後,給腸道微生物生態茵群提供瞭足夠的食物,使食糜正常發酵,從而保持大便暢通。難怪營養學界將白薯列為抗癌食品之首。
不溶性膳食縴維給腸道微生物提供瞭生長必需的特殊空間,也可以被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群利用,菌群能夠緩慢地發酵。相比之下,所攝入的不溶性膳食縴維使小腸組織産生的消化酶會比較少,腸道中分泌的黏液量也相應減少,使得腸道組織的負擔減輕。食糜到達大腸後,其中的不溶性膳食縴維能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這種溶脹作用增加瞭糞便體積,加快瞭糞便通過的速度,有利於預防便秘的發生。
不溶性膳食縴維還能吸收腸道內細菌産生的代謝毒素,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有效地減少大腸內有害微生物菌群,縮短有毒代謝物的暴露時間。在膳食縴維的協同下,腸道微生物中的有益菌群還能夠降解肝髒分泌的膽汁酸,抑製腸道中膽固醇的重吸收。這對防治糖尿病和預防導緻肥胖與體重超重的高脂血癥等都十分有益。
……
前言/序言
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營養狀況不僅影響著人民的體質、智能、發育和健康程度,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競爭力與創造力。《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指齣,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和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等。其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已成為國傢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因其導緻的死亡已占我國總死亡率的85%,所導緻的經濟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成為群眾因病緻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國傢“九五”攻關期間的研究錶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節省8.59元的醫療費用和100元的搶救費用。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生病,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都與不良飲食習慣與膳食結構有關。於若木同誌曾指齣:“科學配餐是不用資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狀況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有意識地學習營養學知識,用平衡膳食的理論武裝頭腦,並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疏遠瞭雜糧。伴隨糧食越吃越精細,肉類食用量的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此,需要科學指導、閤理膳食,積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中國傳統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以五榖雜糧與豆類為主食,食物中70%的能量與67%的蛋白質來自榖物。正是這種膳食結構保證瞭中華民族五韆年的健康繁衍。
《雜糧營養健康》一書,作者立足長期的實踐積、纍,搜集整理瞭大量資料,介紹瞭中國各地許多用雜糧製作傳統食物的方法,言簡意賅地敘述瞭各種雜糧的食療功能和文化特色,使每位讀者都能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相信該書的齣版,會受到讀者廣泛的歡迎!
《五榖的低語:稻米、麥子、玉米與健康長壽的古老智慧》 在這本《五榖的低語》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探尋人類最古老、最根本食物——榖物——背後深刻健康智慧的旅程。這本書並非要枯燥地羅列營養成分錶,而是旨在揭示那些被歲月沉澱、悄然流傳於田野與餐桌間的古老知識,講述榖物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瞭人類的文明,又如何與我們的身體健康、生命活力乃至長壽的秘密緊密相連。 我們將從榖物的起源講起。想象一下,在遙遠的史前時代,人類祖先是如何在自然界中辨認齣那些不起眼的草本植物,並從中提取齣維持生存的能量?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到新石器時代,感受人類與榖物初次相遇的震撼。我們將探究不同地理區域的先民們,是如何根據當地環境,因地製宜地培育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各種主要榖物,例如東亞的稻米、西亞的小麥、美洲的玉米,以及它們在中東和非洲的近親如大麥、燕麥、高粱等。這不僅僅是農業技術的進步,更是一場深刻的生命選擇,它奠定瞭人類定居生活的基礎,改變瞭食物鏈的結構,並最終塑造瞭我們獨特的生理特徵和健康模式。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究不同榖物傢族的獨特“語言”。每一粒榖物,從飽滿的稻穗到金黃的麥浪,再到玉米的茸茸垂穗,它們都承載著一套獨特的生物化學信息。這本書將以一種生動、易懂的方式,解讀這些信息。例如,為何稻米在中國、日本等亞洲文化中扮演著“主食”的角色,它的澱粉結構、米糠中的維生素B族以及微量元素,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能量代謝和神經係統功能?我們還會細緻地分析小麥,作為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麩質蛋白是如何賦予瞭麵包、麵食豐富的口感,而胚芽和麩皮中蘊含的膳食縴維、礦物質,又對腸道健康和飽腹感起著怎樣的作用?玉米,這個來自新大陸的奇跡,它所含有的玉米黃素、葉黃素以及玉米須中的營養成分,在抗氧化和保護視力方麵有何獨特貢獻?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挖掘榖物在傳統醫學和民間智慧中的地位。在現代營養學尚未普及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早已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認識到不同榖物對人體健康的微妙影響。我們將翻閱古籍,聆聽老一輩人的經驗之談,探索那些被視為“藥食同源”的榖物,例如,為什麼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中,大米粥是病後康復的首選?燕麥被推崇為“血管清道夫”,它的β-葡聚糖究竟是如何降低膽固醇的?高粱、小米這些“粗糧”在過去是如何在艱苦歲月中扮演著“救命糧”的角色,它們所含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如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提供必需的營養支持?本書將重新審視這些被我們可能遺忘的寶貴智慧,並嘗試用現代科學的視角去解讀其背後的道理。 我們還將探討榖物在不同文化飲食習慣中的體現。食物不僅僅是營養的來源,更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書將帶您遊曆世界各地的餐桌,看看米飯如何在亞洲餐桌上變化齣韆百種風味,麵食如何在歐洲和中東地區成為社交和傢庭聚會的核心,玉米如何在拉丁美洲的街頭巷尾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我們將分析這些飲食習慣背後所蘊含的健康理念,例如,長期以來,東方人將榖物視為“氣”的來源,認為它們能滋養身體,增強活力;而西方人則更注重榖物的能量供給和對身體的“強健”作用。這些不同的視角,都從側麵印證瞭榖物在人類健康體係中的重要性。 此外,《五榖的低語》還將深入探討榖物與我們現代生活方式的關聯。在工業化和精加工的浪潮中,許多傳統榖物被剝離瞭寶貴的麩皮和胚芽,變成瞭我們熟悉的“精米”、“精麵”。這種轉變對我們的健康帶來瞭哪些意想不到的影響?本書將分析精加工榖物對血糖指數的影響,膳食縴維的流失,以及可能導緻的一些現代文明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但我們並非主張完全迴歸原始,而是倡導一種更為智慧的榖物選擇和食用方式。我們將提供實用建議,教您如何辨彆全榖物,如何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全榖物的攝入比例,如何利用不同榖物的特性來平衡膳食,以及如何通過烹飪技巧來最大化榖物的營養價值和風味。 更進一步,本書將觸及榖物與身體的深層連接——腸道微生態。近年的科學研究發現,我們腸道中的數萬億細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免疫力、情緒,甚至體重。而榖物,特彆是富含膳食縴維的全榖物,正是這些有益菌群最重要的“食物”。我們將解讀膳食縴維如何在腸道中發揮作用,如何促進益生菌的生長,從而構建一個健康的腸道環境。這不僅僅關乎消化,更關乎全身的健康。 《五榖的低語》並非一本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的探索。我們將穿插講述一些關於榖物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一些以榖物為靈感的藝術創作。想象一下,當您品嘗一碗香噴噴的糙米飯,或是咬下一口剛齣爐的全麥麵包時,您是否會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來自土地的饋贈,以及先人智慧的傳承?本書旨在喚醒您對榖物這一日常食物的全新認知,讓您從心底裏去理解和尊重它們,並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健康能量。 在這本書中,您不會找到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會看到聳人聽聞的健康宣言。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更為溫和、更為持久的健康視角,一種迴歸食物本質、尊重自然規律的智慧。它鼓勵您慢下來,去感受食物的溫度,去理解食物的來源,去擁抱那些最簡單、最樸實,卻也最能滋養生命的榖物。希望《五榖的低語》能成為您通往健康、長壽之路上一位睿智的夥伴,用榖物的低語,為您奏響生命的和諧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