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

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东镇 著
图书标签:
  • 韩国经济
  • 对外经济
  • 贸易
  • 投资
  • 经济发展
  • 区域经济
  • 国际关系
  • 经济政策
  • 比较经济学
  • 东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1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90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字数: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一项对韩国外向型经济的专业研究,《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较以往单纯从经济因素考察韩国经济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是从政治、经济、外力等多方面考察韩国外向型经济,这样的研究思路能够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其次,作者对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脉络做了合理的归纳,提出独特的见解;再次,作者从韩国社会各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来考察韩国外向型经济成功的原因,很有创意。总之,该书稿以新颖的研究视角对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之路及成功之因做了深入的剖析与归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以政治经济学分析为视角,从经济、政治与社会、国际因素等三个方面,跨学科、多角度考察韩国外向型经济,力图全面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特点、选择机理及成功原因,展现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韩国经济自身特点和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使韩国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决定了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特点;韩国国内政治及社会因素,保证了外向型经济的有效推进;国际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助推了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自身经济条件、政治和社会基础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韩国外向型经济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带来由单向外向型经济向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调整与升级。
  《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的主题和研究视角,对进一步认识韩国的外向经济的本质和真实内容,以及丰富赶超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韩国与中国同属经济后发国,其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韩国又是我国的近邻,密切关注其当前和未来的战略、道路取向,特别是关于韩国外向型经济升级的动向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东北亚乃至亚洲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申东镇,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东亚经济。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和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近年来,作者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韩国问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论韩国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理念及途径》《韩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政治经济分析》《自主创新:韩国经济腾飞的翅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及成功经验》等。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
1.3.2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
1.3.3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
1.4 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思路
1.5.2 结构安排
1.6 创新和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不足及后续研究

2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2.1 封建经济与殖民地经济(1945年之前)
2.1.1 门户开放之前
2.1.2 殖民统治时期
2.1.3 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
2.2 “美援”依赖型经济(1948~1961年)
2.2.1 朝鲜战争的“创造性”破坏
2.2.2 美国援助下的恢复与重建
2.2.3 “美援”依赖型经济下的对外贸易
2.3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扩展与收敛(20世纪60~80年代)
2.3.1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20世纪60年代)
2.3.2 重化学工业化的推进与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拓展(20世纪70年代)
2.3.3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收敛(20世纪80年代)
2.4 外向型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升级(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3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及绩效
3.1 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3.1.1 “政府主导”的基本理念
3.1.2 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的途径
3.1.3 政府主导外向型经济的实施条件
3.2 “出口导向十进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
3.2.1 外向型经济的类型
3.2.2 韩国选择“出口导向”为主的必然性
3.2.3 “出口导向”结合“进口替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2.4 “出口导向十进口替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3.3 财阀推动的外向型经济
3.3.1 财阀形成的背景
……

4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经济因素分析
5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政治因素分析
6 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因素分析
7 韩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升级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2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依次解答以上三个问题,最终提炼出韩国经济腾飞的内在逻辑,并以此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参考。虽然关于韩国经济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是许多文献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维性和综合性,未能真切地把握韩国经济的真正内涵,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正如韩国著名经济学家宋丙洛指出的那样,造就韩国经济奇迹的“不是任何一个增长因素或某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的结果,而是许多有利的国际、国内因素和支持性的政府政策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宋丙洛的这句话对于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经济因素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最核心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韩国经济的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地缘政治和经济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但是很遗憾,以往对韩国经济的经济学解释,过分强调所谓“正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运用也缺乏针对性,而对赶超经济学则很少兴趣,更不消说去努力地发掘伟大先驱李斯特、格森克隆等人的赶超经济思想宝库。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与此同时,决不能忽视政治因素在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尊重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韩国经济起飞显现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过程,在很多时候遵循的是“先政治变化、后经济变化”的时序。韩国经济的起飞和工业化过程,是在威权政治体制下实现的,是由“发展导向型”的“强政府”以超常规的手段发动和推行的。政治上的威权体制,使政府有条件摆脱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迅速推动经济增长。“它本质上是一种后发经济历程中特有的政治经济过程——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对于此类现象,罗斯托解释得很精辟。

  韩国在战后除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它还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任务。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衡量指标,在战后发展中国家中能够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国家屈指可数。韩国的经济赶超过程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高度威权主义政体下,经济发展初期政治民主受到打压,完全让位于经济发展。虽然韩国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发展阶段以牺牲政治民主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民主化进程并没有因迫害而停止,在艰难环境下各种民主力量不断与威权势力进行抗争,推动民主化进程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任务。民主力量的迅速壮大和民主化的实现对韩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来基于威权政体的发展模式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础,不得不进行转型,促使韩国去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韩国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在赶超初期“威权政治”是必要的,但不是永远的。没有政治民主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赶超。揭示韩国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后发国家的经济战略选择,既是由本身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大环境。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朝鲜半岛至今一分为二、南北对峙,是当今世界唯一残存的冷战格局地区。研究韩国的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这一背景。因为南北对峙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渗透于半岛南北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韩国所处的特殊地缘环境对韩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韩国在世界上是唯一在美、日、中、俄四强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同时也是邻国市场最大的国家。如果很好地利用这种地理经济学上的条件,我们可以享受独一无二的经济特权。相反,如果做不好,其市场就会被最近、又最强的邻国竞争者夺走。”透过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将发现它是怎样游弋于大国之间,绕过一个个暗礁、穿越险滩和激流而驶向赶超彼岸的。

  由此可见,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对于深入认识韩国的外向型经济的本质内涵,丰富赶超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与韩国同属后发国,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韩国又是我国的近邻,密切关注其外向型经济升级的动向,对于我国的东北亚乃至亚洲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前言/序言

  西方学者曾将朝鲜半岛称之为“隐士之国”,意为对其知之不多,难以靠近。近代以来,朝鲜民族再也无法闭关自守、偏安一隅,只能随着世界格局尤其是东亚局势的剧烈动荡而饱受战争磨难以及分裂之痛。


  今天的韩国,经过战后6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民族经济与文化影响得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迈进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赢得了全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韩国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韩国几乎同步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任务,这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极少见的。韩国经济的成功向人们提供了一条启示——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实现经济腾飞的,甚至是可以实现经济赶超的。这对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中国人来说最能感同身受。在战后旨在谋求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富强的国家当中,韩国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并不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恶劣的。韩国在战后从一个无资源、无资本、无技术的“三无”国家,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南北对峙等恶劣的内外环境的考验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发展历程就是许多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成功范例。回顾韩国充满坎坷与曲折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有理由对韩国经济的成功给予高度评价。韩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给我们巨大启示的同时,也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后来居上的经济腾飞,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但未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绩效呈现出强烈反差,在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追赶效应”与“马太效应”两种现象。


  虽然国内外关于韩国经济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发掘和完善的空间。特别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各种学派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方法奉为信条,试图套用某种理论来验证和解释韩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虽然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但由于它们的研究视角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全面的分析评价韩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一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日益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取向,要求从多视角、多维度全面分析与解读。而目前,从韩国经济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多是集中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视角,跨学科、多维度,特别是以政治经济学分析为视角的韩国经济的论著还并不多见。


  本书以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基本视角,从经济、政治、国际三个方面,跨学科、多角度地考察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力图全面分析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选择机理及成功原因,展现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中国与韩国同属后发国,韩国的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韩国是我国的近邻,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之一,密切注视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关于韩国外向型经济升级动向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东北亚乃至亚洲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相信,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对于认识韩国的外向型经济的本质,丰富韩国问题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由于受本人学术水平所限,本文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围绕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还缺乏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挖掘。在此,真诚地希望研究韩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对韩国问题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13年3月于大连


深度解析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进与实践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经济学家姓名] 出版年份:[请自行填写] 出版社:[请自行填写] ISBN:[请自行填写]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聚焦于自20世纪初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思潮的迭代、核心范式的争鸣,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政策应用与效果评估。本书并非对单一国家经济模式的个案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跨越不同经济周期、横跨大陆的理论框架,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层面的运行规律、内在矛盾及其应对机制。 第一部分:古典与新古典范式的奠基与挑战(约300字)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宏观经济学的思想源头,详细考察了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 Law)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信心。随后,我们深入剖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假设下的模型构建,特别是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如何动摇了传统政策有效性的根基。这一部分将重点解析货币中性论(Monetary Neutrality)在特定假设条件下的推导过程,并对比说明新古典模型如何解释经济的随机波动,以及它在面对“滞胀”现象时的理论困境。我们将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揭示古典主义者对“看不见的手”的信心所在,以及这种信心在实际市场失灵面前所暴露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内部分歧(约400字) 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自大萧条以来,凯恩斯主义思想如何成为战后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我们不仅重构了传统的有效需求不足模型,还详细阐述了其在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以及短期内价格粘性(Sticky Prices)等核心概念上的理论贡献。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对标准凯恩斯模型的阐述。我们深入挖掘了凯恩斯学派内部的演变,包括对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模型的系统性介绍。新凯恩斯主义如何通过更精细的微观基础(Microfoundations)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的粘性,例如菜单成本(Menu Costs)、协调博弈(Coordination Games)等机制,是本部分的关键。我们还将对比分析“弱凯恩斯主义”与“强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的差异,特别是针对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的兴起,对传统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冲击。 第三部分:货币主义的崛起与宏观政策的演变(约350字) 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的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对战后凯恩斯主导地位的一次强力修正。本书详细剖析了货币主义的核心观点:货币供应量是决定长期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以及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NRU)概念的引入对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分析弗里德曼对“预期通货膨胀”的论述,并评估其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时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的解释框架。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货币学派对中央银行独立性、规则化货币政策(Rule-based Monetary Policy)的倡导,及其对自由市场理念的坚持。通过对比分析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争论,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是如何在“权衡取舍”与“长期稳定”之间进行摇摆和调整的。 第四部分:现代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挑战与前沿(约450字) 本书的最高潮部分聚焦于当前学术界和政策机构广泛使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工具——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我们系统性地介绍了DSGE模型如何融合了新古典的微观基础和新凯恩斯的粘性价格机制,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本书将深入探讨DSGE模型在处理金融摩擦、异质性主体(Heterogeneous Agents)以及不完全信息等复杂现实问题时的最新发展,例如超越标准DSGE框架的金融摩擦模型(如Bernanke-Gertler模型)。 我们不回避对主流DSGE模型的批判。本书将讨论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局限性,特别是其对资产泡沫、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的不足。同时,本书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包括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如何被整合进宏观模型,以及对财政政策在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时的作用的再评估。 通过对这些复杂理论的梳理,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西方宏观经济学并非一个静止的教条集合,而是一个在不断修正、辩论与发展中力求解释复杂现实的动态学科。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批判性地评估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能力,理解理论假设对政策结论的决定性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研究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韩国经济的深刻洞察。我对韩国经济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财阀”经济,或者是一些著名的韩国品牌。这本书名“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正中下怀,它似乎承诺要为我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和系统的图景。我想了解,韩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有哪些?例如,韩国的教育体系如何为这种经济模式输送人才?金融体系又是如何支持其对外贸易的?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追求出口增长的过程中,韩国是如何处理国内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其外向型经济对韩国社会文化、国民心态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罗列,而是能够看到经济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变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内在与外在、发展与和谐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整体色调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感。书名“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我对亚洲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韩国经济的飞速崛起和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独特地位都让我感到好奇。我想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韩国是如何从一个战后贫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我对书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充满期待,例如,韩国在早期是如何制定和实施其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支持了其出口导向的增长?又或者,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韩国经济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而非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偏向于能够读懂并从中获得启发的内容,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宏观经济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见解,将是我最看重的。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惊喜,预示着作者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沉甸甸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都显示出其非凡的品质。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国家如何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实现自身的崛起。韩国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其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韩国经济外向型战略的演进脉络,理解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和调整。比如,它会探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政府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出口鼓励政策,扶持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吗?又或者是,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并进一步深化其外向型发展的模式的?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出韩国企业家精神、政府与企业之间互动关系以及国民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鲜活的案例,讲述那些曾经的“汗水工厂”如何转型升级,最终成为引领全球的科技巨头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之路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却不失专业感,书脊上的字体和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认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案例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快速增长的绝佳样本,而“外向型经济”无疑是其核心的驱动力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关于韩国如何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并通过出口贸易来积累资本、引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的详细论述。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韩国在制定和调整出口政策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例如,它会探讨韩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关税、补贴、汇率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出口吗?我又好奇,在韩国经济发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是如何塑造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案例研究,比如,以某一个具体的产业或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韩国外向型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成功要素。对我而言,理解韩国经济的成功之道,或许能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很独特,封面那种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的双重韵味,似乎在暗示着它所研究的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对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深感好奇,特别是它那种高度集中的、具有鲜明国家干预色彩的外向型发展道路。我想知道,在这条道路上,韩国是如何平衡国内发展需求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韩国在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以及品牌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具体策略?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信息技术、汽车制造、造船业等韩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其外向型战略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此外,我也想了解,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韩国的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以及它又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契机。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一个东亚国家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持续保持竞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