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对临床心理学界具影响力的著作,在50多年中改变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面貌。作为心理学专业用书,它详细介绍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并通过案例记录的重现向读者展示了该理论运用的特点及原则,直观易懂。同时,书中对该疗法在社会生活如教育、公司管理中的运用的实例分析也颇具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罗杰斯的心理疗法在当今欧美各国广泛流行。他认为这一原理也是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而且魅力不减。
目录
原书编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当今的当事人中心治疗
第一章 当事人中心治疗的发展特性
第二章 咨询员的态度和取向
第三章 当事人体验到的治疗关系
第四章 治疗过程
第五章 三个其他问题:移情、诊断、适用性
第二部分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运用
第六章 游戏疗法
第七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第八章 以集体为中心的领导及管理
第九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第十章 咨询员与治疗师的培训
第三部分 心理学理论的启示
第十一章 人格和行为的理论
参考文献
主题词中英文对照
精彩书摘
前言
这本书是很多思想汇集的产物,是集体互动的结果。首先,这本书绝大部分来自于芝加哥大学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们的心理治疗工作和研究。这个小组的很多思想和经验都深深地渗入了此书,所以任何一个工作者都可以把本书中有关心理治疗的理论看做是他自己的。这本书也充满了分散在美国各地的治疗领域的心理学家和工作者的观点和经验。作者希望能指出这些影响到他的观点的人,列出那些可能在这本书中会发现他们自己的思想片段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是:阿科什莱恩(Virginia M. Axline),布洛克斯玛(Douglas D. Blocksma),鲍尔(Oliver H. Bown),布特勒(John M. Butler),科姆伯斯(Arthur W. Combs),埃舍勒(Paul E. Eiserer),托马斯·乔丹(Thomas Gordon),格鲁门(Danold L. Grummon),海(Gerard V. Haigh),尼古拉斯·霍布斯(Nicholas Hobbs),霍根(Richard A. Hogan),科尔(Bill L. Kell),小E�盚�辈ㄌ兀‥.H. Porter,Jr.),维克多·雷米(Victor C. Raimy), 纳撒里尔·拉斯金(Nathaniel J. Raskin),埃瑟琳·鲁迪科夫(Esselyn C. Rudikoff), 伊莉莎白·西尔(Elizabeth T. Sheerer),朱勒斯·希曼(Jules Seeman),阿瑟·雪德林(Arthur J. Shedlin),威廉姆·史耐德(William U. Snyder),唐纳德·斯里格(Donald Snygg),伯纳德·斯坦佐(Bernard Steinzor),瓦尔特·约德(H. Walter Yoder)。这个名单中可能遗漏了那些与列出的人一样有意义的人的名字,但是我相信,它基本包括了那些对本书内容影响最大的人。另外,著者深深感谢伊莱恩·多夫曼(Elaine Dorfman),尼古拉斯·赫伯斯(Nicholas Hobbs),托马斯·乔丹, 他们为这本书奉献了独立的章节,这些章节所涉及的领域是作者不太能熟悉的。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想起一位语义学家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字真正的、真实的意义永远不可能用词语表达出来,因为真正的意义是事物本身。如果一个人要给出一个真正的意义,他应该把手举起并指出去。这就是我想要做的。如果能够的话我想抛开这本书里的所有话语,而指向治疗中的体验。这是一个过程,一个自在的事物(thing�瞚n�瞚tself),一种体验,一种关系,一种动力。它不是这本书所说的它,也不是其他的书所说到的它,比一个植物学家对一朵花的描述或者一个诗人对一朵花的狂喜还要丰富一些。如果这本书能够作为一个指向体验的,对我们的听觉、视觉和情感体验的能力开放的信号指标,如果它能够抓住某些人的兴趣并让他们更深地探索这个自在之物,它就完成了其目的。如果,在另一方面,这本书加剧了词语交错纷杂的堆积情况,如果其读者得到了这样的观念——真理就是话语,就是铅字,那么不幸的是这本书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如果它居然堕落到变成“教室里的知识”——作者死气沉沉的话语被分割并且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里,使生机勃勃的个体得以推行这些一度富有生气现在却变得死板和支离的思想和体验,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它们曾经是富有生气的——那么这本书最好没有被写出来。治疗的本质是生活,是要被理解的。可悲的是,人类的沟通能力的不足以让治疗有必要冒风险把活生生的体验转化为词语。
那么,如果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在纸张上堆砌死板的词语,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本书意图传达的是什么?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请让我试着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本书意图传达的真切的体验。
这本书是关于苦楚和希望、焦虑和满足的,这些东西充满了每位治疗师的咨询室。关于治疗师和每位当事人建立的独特的关系,也是我们在所有关系中发现的共同因素。比如我办公室里坐在桌子角那里的一位当事人,他正努力要成为他自己,然而对成为他自己又怕得要死——努力要看到他的体验的本来面目,希望成为那种体验,而又深深害怕这种前景。这本书是关于我的,我坐在那里和那位当事人一起,面对着他,尽我所能深刻、敏锐地加入他的内心斗争。这本书是关于我的,我试图察觉他所有的体验、意义、感觉、味觉、气味。这本书是关于我的,在理解那位当事人时,我为我的人性易犯的错误而哀叹:错误地看待他所看到的生活,这种错误就像沉重的物体下落穿过错综复杂、精巧细密的正在形成的成长之网。这本书是关于我的,我为自己能成为新的人格的助产士而欣喜——当我满怀敬畏地站在一个正在形成的自我、一个正在出生的人的旁边,我看到在这个出生的过程中我有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在其中。这本书既是关于当事人的,也是关于我的,我们带着惊奇关注着整个体验中的强壮的、有序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们眼里是深深扎根在整个宇宙中的。我相信,这本书是关于生命的,因为生命在治疗过程中生动地展示了它自己——带着它惊人的能量和巨大的摧毁能力,但也带着它令人失衡的推力向着成长前进(如果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的话)。
但是这本书也是关于我的同事们和我的,我们承担起了对这种生动的、充满情绪的体验进行科学分析的开创工作。这是关于我们在这方面的矛盾冲突的——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治疗过程丰富的变化性、复杂性、微妙性,我们同样强烈地感觉到科学发现、分化是冷酷的、无生气的、缺乏体验的。然而我确信,虽然科学永远不能制造出治疗师,但是它对治疗是有帮助的;虽然科学发现是冷酷和抽象的,但是它能帮助我们释放出温暖的、个人的、复杂的力量;而且,虽然科学发展是缓慢的、曲折前进的,但是它提供了我们所知的达到真理的最好途径,即便是在像人类关系这样精妙复杂的领域。
这本书也是关于其他人和我的,当我们进行日常工作,发现我们受到了我们参与的治疗体验的影响。这本书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我们试图进行教学、领导小组工作、给工厂做咨询、作为督导者和管理者提供服务,发现我们不能像我们以前那样行事时。这本书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当我们试图面对治疗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的进化时: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被作为所有人的共同基础的体验所深刻影响,我们就永远无法在课堂上讲课,或成为一个委员,或者建立一个家庭。
最后,这本书是关于我们所有人的,因为我们对这种体验感到困惑——我们尽力把它纳入一种智力框架,试图建立起能包含它的概念。这本书在最深的程度上与我们有关,我们意识到词语、形式、构架的不足,于是就和我们的当事人一起努力吸收这些我们体验到的生动过程的所有因素。这本书是关于我们短暂的感受的,我们发展这些理论,希望能在这里那里擦出一些火花,能够对整个治疗领域有所启发,对此领域的进步有所帮助。
也许这些已经传达出了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某些观念。但是这个前言还不能结束,因为还没有说一句对那些真正写作这本书的人们表示感谢的话。他们,这本书主要的作者拥有最天才的感觉——他们是和我们工作过的当事人们。对这些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冲突带来给我们的男人、女人、孩子们,对这些带着如此自然的善意,让我们从他们那里学习的人们,对这些向我们袒露他们的心灵和灵魂力量的人们,致以我们最深刻的感激。我们希望这本书配得上他们。
卡尔·R·罗杰斯
芝加哥,伊利诺伊
前言/序言
《个体成长与心理健康: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以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并指导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克服挑战,实现更深层次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切入,融合心理学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为读者构建一套系统性的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框架。 第一部分:理解自我——认识我们内在的世界 内在的地图:自我认知与身份构建 自我概念的形成: 探讨自我概念是如何在早期经验、家庭互动、社会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我们将分析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包括自我认知(我如何看待自己)、自我评价(我对自己有多满意)以及自我期望(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份的多重维度: 身份并非单一固定,而是由性别、年龄、职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维度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身份的流动性与一致性。 潜意识的力量: 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都揭示了潜意识在塑造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梦境、以及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自我探索的方法: 提供多种自我探索的工具和技巧,例如日记写作、正念冥想、MBTI等性格测评(需强调其局限性与参考价值)、以及深度访谈等,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情绪的潮汐:识别、理解与管理情绪 情绪的本质与功能: 探讨情绪不仅仅是生理反应,更是传递信息、驱动行为、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我们将区分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及其复合情绪。 情绪的触发与模式: 分析导致情绪波动的内外因素,包括思维模式、过往经历、人际互动以及生理状态。我们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BT)中关于情绪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观点,以及情绪失调的可能原因。 情绪智力(EQ)的培养: 深入讲解情绪智力的四个核心要素:自我意识(识别自身情绪)、自我管理(调节自身情绪)、社会意识(理解他人情绪)和关系管理(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表达与疏导: 提供有效的策略来表达和管理负面情绪,避免压抑或爆发。这包括倾诉、艺术表达、运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以及寻求专业支持。 思维的迷宫:认知模式与信念系统 认知偏差的陷阱: 介绍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用性启发式、过度概括等,以及这些偏差如何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并导致不理性的决策。 核心信念与自动化思维: 探讨深层核心信念(例如“我不够好”、“世界是危险的”)如何生成自动化的负面思维,并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持续影响。 认知重构的技术: 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负面或不准确的思维模式,并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思维来替代。这将包括思维日记、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真伪、分析复杂问题以及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第二部分:人际的互动——连接与共处 沟通的艺术:建立有效连接的桥梁 积极倾听的要素: 学习如何做到专注、理解、回应并记忆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从而建立信任和深度理解。 清晰表达的技巧: 掌握如何用简洁、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含糊不清和误解。 非言语沟通的力量: 认识到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非言语信号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解读和运用。 冲突的有效管理: 学习在人际冲突中保持冷静,理解对方立场,寻找共同点,并通过协商解决分歧,维护关系。 关系的力量:亲密、支持与界限 依恋理论的视角: 探讨童年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建立健康亲密关系: 分析健康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包括信任、尊重、承诺、情感支持和共同成长。 人际关系的边界: 理解设定和维护个人界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关系中做到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侵犯他人。 支持网络的构建: 认识到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网络的益处,并学习如何发展和维护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 共情的维度:理解与关怀他人 共情的层次: 区分认知共情(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情感共情(感受对方的情绪)。 培养共情能力: 提供实践性的方法来提升共情能力,例如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练习、以及主动关注他人的感受。 共情在不同关系中的应用: 探讨共情在家庭、友谊、职场以及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化解隔阂,增进理解。 第三部分:成长的动力——应对挑战与实现价值 韧性的力量:从逆境中复原与成长 压力源的识别与应对: 分析生活中的常见压力源,并介绍压力管理的技术,包括时间管理、放松技巧、以及积极的应对策略。 复原力的构成要素: 探讨构成心理复原力的关键因素,如积极心态、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支持、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创伤后的成长: 即使是经历过创伤,人类也有可能从中学习、成长,并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本书将探讨后创伤成长的可能机制。 动机与目标:驱动我们前进的引擎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区分由兴趣、成就感驱动的内在动机,以及由奖励、惩罚驱动的外在动机,并探讨如何激发和维持内在动机。 目标设定的科学: 介绍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等目标设定的方法,并探讨如何克服拖延,坚持目标。 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探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和结果。 意义的追寻:人生价值与幸福感 存在主义的视角: 探讨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需求,以及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介绍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感、优势、感恩、乐观等概念,并提供将这些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建议。 人生价值的实现: 鼓励读者思考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并将此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价值观,从而活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部分:心理健康的实践——工具与策略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解释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区别,以及心理健康是持续动态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 自我关怀的艺术: 强调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实现一切的基础,并提供包括充足睡眠、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培养爱好、以及设定放松时间等具体的自我关怀策略。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明确区分自我调节与需要专业干预的信号,鼓励读者在遇到难以自行解决的心理困境时,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心理自助的资源: 提供一些可靠的心理健康资源列表,包括书籍、网站、热线电话以及专业机构信息,以便读者在需要时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支持。 本书将以启发性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的旅程。我们相信,通过理解和实践书中的理念,每一位读者都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最终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