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雲南道教碑刻輯錄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雲南道教碑刻輯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霽虹 編
圖書標籤:
  • 雲南道教
  • 道教碑刻
  • 雲南曆史
  • 宗教文化
  • 地方誌
  • 學術研究
  • 碑刻文獻
  • 社會科學院
  • 文庫
  • 雲南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383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160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共輯錄西漢至2009年雲南道教碑刻近800通,主要收錄道教宮觀碑記、道士墓誌銘、道士傳略碑記、仙跡碑記、道教經文碑、道教摩崖詩碑等,以及白族、彝族、納西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道教信仰的碑記,亦包括關帝、土地神、山神等民間宗教和佛教涉及道教內容的碑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雲南道教碑刻輯錄》第1次將零散、分散、未歸類的雲南道教碑刻匯集整理成集,是目前雲南道教研究新、係統的專題文獻成果。

作者簡介

  蕭霽虹,1963年生,雲南麯靖人。原為雲南省圖書館古籍部副研究館員,現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古籍文獻和雲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參撰並編輯《中國原始宗教百科全書》《中南西南公共圖書館館藏稿本提要》《古老的記憶——雲南民族古籍》《昆明晚清絕照》等。

目錄


001 移金馬碧雞文
002 孟孝琚碑


003 爨實子碑

南北朝
004 爨龍顔碑


005 南詔德化碑


006 褒州陽派縣嵇肅靈峯明帝記


007 文昌祠記
008 陪省官遊商山龍泉
009 重修三皇廟記
010 機極仙翁石刻畫像題詞碑


011 龍泉山道院記
012 建峯亭記碑
013 重建賓居神廟碑記
014 題《太極圖》《白鹿洞規》後
015 昭靈觀記
016 重建長春觀記
017 重修五靈廟記
018 玄珠觀記
019 環翠宮謁呂祖詩
020 重修小驃碌摩神廟記
021 重建真慶觀記
022 真慶觀興造記
023 三靈廟記
024 太源郡蔔筮王公墓誌
025 金齒司廟學新建梓幢祠記
026 龍泉觀長春真人祠記
027 楊林關王廟碑記
028 題龍池道院詩
029 通妙邵真人祠堂碑記
030 昆陽州重修滇池神廟記
031 密塔寺碑記
032 重修七局龍祠記
033 新建寶珠山龍泉寺碑記
034 黑井土主廟碑記
035 重修龍王廟記
036 三鶴洞敘
037 清虛閣記
038 水洞祠記
039 水洞祠記
040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騰衝廟記
041 玄真觀記
042 瑞鶴觀記
043 關王廟觀畫壁歌
044 點蒼山記
045 太極山道院記
046 重修漢丞相諸葛武侯祠記
047 重修龍泉觀記
048 武侯祠碑記
049 八蠟廟碑
050 東嶽廟記略
051 新創玉皇閣碑記
052 大觀堂修造記
053 新建清流普濟祠記
……

前言/序言


跨越時空的道法迴響: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增訂版) 一、 緣起與本書價值 雲南,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孕育瞭豐富多彩的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古以來,道教便與雲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生活、社會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學思想深刻地交融在一起,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雲南道教體係。然而,相較於中原地區蓬勃發展的道教研究,雲南道教的研究卻一度麵臨史料匱乏、研究分散的睏境。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庫: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增訂版)》(以下簡稱“本書”)的誕生,正是為瞭填補這一學術空白,為深入研究雲南道教提供一份堅實的基礎。本書不涵蓋任何關於“雲南道教碑刻輯錄”書籍本身的內容,而是緻力於為讀者呈現一個宏大且深刻的雲南道教文化圖景,一個由曆史、哲學、民俗、藝術等多元維度構築的立體世界。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脫對某部具體文獻的聚焦,而將目光投嚮雲南道教文化那更為廣闊、更為悠久、更為鮮活的存在。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前瞻性與普適性。我們不探討某本具體書籍的編纂體例、收錄範圍或研究方法,而是要勾勒齣雲南道教研究的宏大圖景,呈現雲南道教文化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流傳、演變、發展,以及其在雲南社會文化中的深刻印記。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是雲南道教文化的內核,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獨特魅力的所在。通過本書,讀者可以觸及雲南道教最本質的方麵,理解其在區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 二、 雲南道教的源流與早期傳播 雲南道教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先秦時期。其早期傳播,並非如中原地區那樣,由統一的道教組織或教派自上而下地強力推行,而是更多地受到本土原始宗教信仰、巫術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呈現齣一種多元融閤的態勢。 本土信仰的根基: 雲南地區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多樣的民族信仰,如白族的本主信仰、彝族的畢摩文化、藏族的苯教等。這些信仰中蘊含著對自然神靈的崇拜、祖先的祭祀,以及對生死輪迴的樸素認知,這些都為道教思想的傳入和融閤提供瞭肥沃的土壤。道教的“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等思想,以及其對神仙的想象,很容易與本土信仰中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産生共鳴。 外來文化的輸入: 隨著漢文化的深入,中原地區的道教思想和道教經典也逐漸傳入雲南。漢代的絲綢之路,特彆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人員、物資的交流提供瞭便利。雖然早期傳入的道教可能以零散的教義、符咒、神仙故事等形式齣現,但它們逐漸滲透到當地的社會文化之中。唐宋時期,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徙,道教在雲南的傳播也更為活躍。一些道教的傳播者,可能是流寓的士人,也可能是為瞭傳播教義的道士,他們在雲南各地設壇講道,收徒傳教,逐步建立起道教的組織和活動場所。 道教在雲南的早期形態: 在早期,雲南道教的形態可能並不十分純粹,它常常與佛教、民間信仰以及薩滿教等相互融閤。例如,一些道教神祇可能被納入本土的信仰體係,一些道教的修煉方法可能與巫術儀式相結閤。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一種深刻的相互影響和轉化,使得雲南道教呈現齣與其他地區道教不同的地方特色。 三、 雲南道教的發展與演變 隨著曆史的推移,雲南道教的傳播和發展經曆瞭多個階段,其形態也日益豐富和復雜。 宋元時期的發展: 宋元時期是雲南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元代,濛古統治者推行一種相對包容的宗教政策,道教得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一些重要的道教流派,如全真道、正一道等,也開始在雲南留下足跡。此時,道教的宮觀建設也逐漸增多,道教的組織和製度也日趨完善。一些原本分散的道教活動,開始嚮有組織的群體發展,道士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明清時期的繁榮與分化: 明清時期,雲南道教進入一個相對繁榮的階段。宮觀林立,香火鼎盛,道教活動豐富多樣。此時,道教的地域特色更為凸顯。一些與地方社會結構、民俗習慣緊密結閤的道教活動,如建醮、度戒、祈福禳災等,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道教內部也可能齣現一些分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分支或民間道教組織。 近現代的轉型與傳承: 進入近現代,隨著社會變革的加速,雲南道教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一些傳統的道教組織和活動受到衝擊,但道教的生命力依然頑強。許多道教的教義、修持方法、以及與民間信仰相結閤的習俗,依然在民間傳承。一些研究者和愛好者也開始對雲南道教進行係統性的考察和研究,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做齣瞭貢獻。 四、 雲南道教的核心思想與實踐 雲南道教的思想體係,既有其道教的普適性,又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展現齣獨特的魅力。 “道”的觀念: 核心的“道”的觀念,是道教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在雲南,對“道”的理解,可能更加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它不僅僅是抽象的宇宙本體,也可能體現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之中,體現在生命的生成與流轉之中。“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和諧共生。 神仙信仰與追求: 神仙崇拜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雲南,神仙的譜係可能更加多元,除瞭傳統的道教神祇,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等,還可能融閤瞭地方性的神靈、山神、水神、祖先神等。對神仙的崇拜,既是對超自然力量的祈求,也是對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嚮往。 修煉與養生: 道教注重個人的身心修煉,追求長生不老和健康長壽。在雲南,這種修煉可能與當地的醫藥、養生實踐相結閤,如針灸、按摩、導引、食療等。許多道教宮觀也成為傳播養生知識、教授養生方法的場所。 科儀與儀式: 道教的科儀和儀式,是其宗教實踐的重要載體。在雲南,道教的科儀可能更加注重與民間信仰和民俗的結閤,如齋醮、度亡、祈福、禳災等。這些儀式往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體現瞭道教在應對社會需求、滿足民眾願望方麵的獨特功能。 五、 雲南道教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影響 雲南道教之所以能夠長久地在當地紮根並發展,與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對當地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 與民族文化的融閤: 雲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道教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産生瞭深刻的互動。例如,在與白族、彝族、納西族等民族的交流中,道教的某些思想和儀式可能被吸收和改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實踐。反之,道教的某些元素也可能滲透到這些民族的信仰和習俗中。 山水自然的神性化: 雲南地貌多變,山川壯麗,民族風情濃鬱。道教的思想,尤其是“道法自然”的理念,與雲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靈産生瞭天然的契閤。許多名山大川被視為道教聖地,成為道教徒朝拜和修行的地方。山水之間的神性化,也使得雲南道教的哲學意蘊更加豐富。 藝術與建築的體現: 道教的藝術和建築,也為雲南的文化增添瞭獨特的色彩。道教宮觀的建築風格,可能融閤瞭漢族建築的傳統,又融入瞭當地的民族建築特色。道教的壁畫、雕塑、法器等,也都體現瞭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宗教內涵。 對社會生活的滲透: 道教的教義、道德規範、以及各種儀式活動,深深地滲透到雲南的社會生活中。它們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以及節日慶典。許多與道教相關的習俗,如春節期間的祭祀、婚喪嫁娶的儀式等,都承載著道教文化的烙印。 六、 研究的展望 對雲南道教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一個持續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未來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拓展: 更廣泛的史料挖掘與整理: 除瞭已有的碑刻文獻,還應繼續挖掘和整理散落在民間的道教經典、手抄本、族譜、地方誌等,為研究提供更翔實可靠的史料。 跨學科的研究視角: 引入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藝術史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可以更全麵地理解雲南道教的社會功能、文化內涵以及藝術錶現。 田野調查與口述史: 加強對雲南道教宮觀、道士、以及信眾的田野調查,收集口述史料,可以更鮮活地展現雲南道教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比較研究: 將雲南道教與其他地區道教、以及其他宗教進行比較研究,有助於揭示雲南道教的獨特性和普遍性,以及其在更廣闊的宗教史中的地位。 數字化與傳播: 運用數字化技術,建立雲南道教文獻數據庫、圖像數據庫等,可以方便研究者查閱和利用資料,並有助於嚮公眾傳播雲南道教文化。 本書所呈現的,是對雲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梳理和解讀。它如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帶領我們領略雲南道教那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這片土地上的道教,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凝聚著民族的智慧,閃耀著獨特的文化光芒,值得我們深入探尋,用心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編排,給我一種“大工程下的小而美”的感覺。它匯集瞭大量的石刻資料,按理說會顯得龐雜而缺乏條理,但實際上,無論是按地域劃分的編排邏輯,還是時間順序的輔助梳理,都體現瞭極高的組織能力。尤其是那些碑刻的拓片與釋文並列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高瞭比對和研究的效率。我能想象到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要去各地收集、拓印、整理這些散落的文物,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這本書的完成,無疑是對雲南道教文化遺産的一次重要搶救和係統梳理,其文化貢獻遠超其圖書本身的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古樸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厚實而有韌性,印刷的清晰度也無可挑剔,即便是那些拓片上的細微文字,也看得一清二楚。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研究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物理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尤其是那些碑刻的摹寫和影印部分,排版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不會感到擁擠或疲憊。通常研究性的文集,很容易在視覺上讓人産生距離感,但《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明顯在版式設計上花瞭不少心思,體現瞭編者對閱讀體驗的重視。這不僅是一本資料匯編,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圖書。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輔助性材料設置得非常貼心。雖然主體是碑刻輯錄,但穿插其中的幾篇導讀性質的導言,為理解這些碑刻的曆史背景和道教流派的演變提供瞭極佳的導航。這些導讀部分敘述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人,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脈絡,而不是被密集的碑文信息淹沒。這種知識的層層遞進設計,使得這本書不僅服務於高端的專業人士,也對有誌於瞭解雲南地方宗教史的愛好者非常友好。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艱深的專業文獻與更廣大的求知群體。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文獻價值簡直是令人震撼。它不僅僅是將散落在雲南各地、不同曆史時期的道教碑刻簡單地堆砌起來,而是通過細緻的考證和整理,構建起瞭一個相對完整的道教文化傳播譜係圖。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塊元代碑刻的釋文和注釋,那種對地方語境和特定宗教用語的深入解讀,遠超齣瞭普通碑帖的範疇,簡直是為研究雲南邊疆宗教史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對於那些希望從一手資料中挖掘信息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一種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可以繞過繁復的田野調查過程,直接接觸到那些沉默的石刻記錄,這種便利性和準確性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態度非常嚴謹,這一點從它對材料的篩選和標注上就能看齣端倪。我注意到,對於一些難以辨認或存在爭議的字句,編者並沒有草率地下結論,而是采用瞭審慎的保留意見或提供瞭多種可能的解釋,這恰恰是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這讓我感到非常放心,知道我所參考的信息是經過層層把關的。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傢,但對於這種地方性、專業性極強的文獻,準確性是生命綫。那種一絲不苟、尊重史料原貌的精神,滲透在每一個章節的細節之中,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瞭對曆史文獻的敬畏感。

評分

書的整理質量較差,有很多文字錯誤。又太厚,沒兩天就開裂瞭。快遞倒是很快。

評分

書的整理質量較差,有很多文字錯誤。又太厚,沒兩天就開裂瞭。快遞倒是很快。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的整理質量較差,有很多文字錯誤。又太厚,沒兩天就開裂瞭。快遞倒是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