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夏季来临,酷热难当,有的人还有“苦夏”之苦,吃不下东西。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季节,如何吃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呢?古人的智慧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这里我们推荐中华书局的“中华养生经典”的三部有关饮食的图书:《寿世青编》《饮食须知》《食疗本草》。
内容简介
《中华养生经典:寿世青编》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未病之前要防病,这是他养生思想的核心。从“勿药须知”到“修养余言”35篇养生专论,博采《内经》、老子、庄子、孙思邈等各家的养生论述,结合儒、释、道三家有关调心、调身、调息的养生经验,自饮食起居、四时调摄至劳逸情志、气功、按摩等,均详尽阐发未病保养的大法;其次,如果病已成,需要用药,也是先食疗,再议药,从“服药须知”到“药品制度法”18篇用药专论,提出种种用药必须注意的问题;最后,作者具体给出病后调理服食法,列出食疗秘方117首,按风、寒、暑、湿、燥、火、调理脾胃、气、血、痰以及阴虚、阳虚、诸虚等13门分类论述,非常实用。三个方面,主次分明,又相辅相成。
《中华养生经典:饮食须知》共八卷,将人类常用食物分为水火、谷、菜、果、味(调味品)、鱼、禽、兽八类,介绍了360种食物,重点不是论述食物的功用,而是详述这些食物的性味、相宜、相忌、相反、相杀的关系,过食(某种食物)导致的病症与危害,有毒食物的形态特征与解毒的方法等等。
《中华养生经典: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早的食疗专著。它不仅总结了唐代以前各种本草著作中属于食物的有关内容,而且首次记录了许多之前的本草文献末曾记载的食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甚至收录了外域传入的食品。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养生经典:寿世青编》
出版说明
总序
前言
卷上
勿药须知
疗心法言
林鉴堂安心诗
养心说
养肝说
养脾说
养肺说
养肾说
斋说
食忌说
食饮以宜
居室安处论
居处宜忌说
寝室宜忌说
卧时祝法
睡诀
孙真人卫生歌
真西山卫生歌
养神气铭
孙真人养生铭
谨疾箴
导引却病法
内养下手诀
运气法
固精法
定神法
十二段动功
四时摄生篇
十二时无病法
静功六字却病法
念六字口诀歌
四季却病六字决
调息
清心说
修养余言
卷下
服药须知
煎药有法
服药忌食
饮食禁忌节要
病有十失
病有八不治
却病十要
病有七失不可治
老人病不同治法
治妇人病有不能尽法之弊
妄庸议病
古方无妄用
草药不可妄用
真菊野菊
服饵忌羊血
论妇人病有不同治法
用药例丸散汤膏各有所宜
药品制度法
病后调理服食法
风门
寒门
暑门
湿门
燥门
火门
调理脾胃门
气门
血门
痰门
阴虚门(忌酒)
阳虚门
诸虚门
《中华养生经典:饮食须知》
出版说明
总序
前言
序
卷一
水火
卷二
谷类
卷三
菜类
卷四
果类
卷五
味类
卷六
鱼类
卷七
禽类
卷八
兽类
附录
《饮食须知》食物药物相配禁忌表
《中华养生经典:食疗本草》
精彩书摘
自然界天地气候相互感应,不受疆域划分限制。正月初一至十二日,可以一日主一月。每天清晨取初汲水,即井华水,用瓶盛,秤分量轻重,分量重的则预示此月雨水多,分量轻的则预示此月雨水少。立春、清明二节气日贮藏的水叫做神水,适宜用来制作丸、散、药酒,做成后久藏不坏。谷雨日取长江水为良,用来制酒,储存日久,酒色紫红,酒味清醇。端午日午时取水,合制丹药、丸药有疗效。五月五日午时有雨的话,赶紧砍伐竹竿,竹竿中必定有神水,可从竹竿中沥取此水,用来制药。小满、芒种、白露三节气日以内的水都有毒,用此三日的水来制药、酿酒醋及制作一切食物,都容易败坏。人饮用了此三日的水也会患脾胃疾病。立秋日五更时汲取井华水,家里人无论长幼,各饮一杯,可预防疟痢百病。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气日及腊日的水,适宜浸泡制作滋补的丹药、丸药及药酒,功效等同雪水。
山岩泉水味甘,性寒。凡有黑土、毒石、恶草在山岩上的不用。瀑涌激湍的山泉水,饮用后使人患颈部疾病。以前在浔阳,忽然有一天,城中死了数百匹马,询问后得知,是因为雨水冲泻出山谷中的蛇虫毒水.马饮此水而死亡。
乳穴水味甘,性温。秤此水分量,比其他水重,煎煮此水,有好似盐花结晶现象出现。这是真正的乳穴液。此水取用饮服功效与钟乳石相同。山中有玉就会草木滋润,近山的人也多长寿,这都是玉石所生津液的功效所导致。
温泉味辛,性热。不可饮用。泉下有硫黄产生之气,用此水洗浴,硫黄之气会侵袭人体肌肤。若泉水温度高的话,可用来烫去猪毛、羊毛,还能煮熟鸡蛋、鸭蛋等。庐山上有温泉池,饱食后即沐浴,体质虚弱的人忌讳这样做。新安黄山上有朱砂泉,春季泉水呈微红色,可用来煮茶。长安骊山喾石泉,泉下不太产气。朱砂泉虽然颜色微红好似雄黄,却不性热。若有砒石在温泉中,洗浴会中毒,需谨慎。
海水性凉,秋冬季味咸,春夏季味淡。碧海水味成,性微温,有小毒。夜间航行在海中,拨弄海水出现火星的是成水。此水颜色碧绿,故名为碧海。盐胆水就是盐卤,味咸苦,有大毒。大凡牲畜饮一合即死,人若饮此水也一样。今人用此水点豆腐,还可用来煮洗戈柄金属套帽。服食丹砂的修炼者忌用之。
【点评】
古人对于水的使用远比今人讲究,其中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古人在思考“天”、“地”、“人”等问题时,总是将其浑然合为一体,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和联系要比现代人们了解得更广泛。例如,古人认为一年二十四节气转换,水之性味也随之变化。而今人更多考虑的是水质的纯净度,其中细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含量。当然古人在这方面也有所注意,如对温泉就提出要根据泉下面矿物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古冢中水①性寒,有毒,误食杀人。粮罂中水②,味辛,有毒,乃古冢中食罂中水也。洗眼见鬼,多服令人心闷。
磨刀水洗手令生癣。
地浆掘地作坎,以新汲水沃③,搅令浊,少顷,澄清,服之解中毒烦闷,及一切鱼肉果菜茵毒。
浆水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成此水,浸至败者,损人。同李食,令霍乱吐利。醉后饮,令失音。妊妇食之,令儿骨瘦。水浆尤不可多饮,令绝产。
……
前言/序言
中华养生经典(套装全三册) 卷一:中医养生智慧的源泉 篇章一:天人合一,顺时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学,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宇宙节律息息相关。古人观日月星辰之变,察四时寒暑之替,将其精髓融入养生之道。本卷首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核心理念,理解顺应自然规律如何成为养生保健的基石。 一、时令养生的核心原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详细阐述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特点,以及人体在不同季节的生理变化和养生侧重点。例如,春天阳气初生,应“食甘而温,缓步而行,以养肝气”;夏季阳气最盛,需“避暑热,宜晚睡早起,以防暑湿”;秋季天气转凉,应“敛肺气,滋阴润燥,宜食辛润之品”;冬季寒冷,万物潜藏,应“藏精蓄锐,温补阳气,宜食热软之物”。 “人与天地相应”: 深入剖析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如何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五行生克相呼应。解释为何在特定的节气,人体易出现某些不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来化解。 避寒就温,避风避湿: 介绍古人对于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认识,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直接吹风,以及如何趋避湿邪。 二、作息规律与精神调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探讨规律作息对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群的适宜睡眠时间、起床时间,以及午休的益处。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强调精神调养在养生中的关键地位。介绍各种宁心安神的方法,如冥想、吐纳、书法、绘画等,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绪来保持身心健康。 “喜怒忧思恐”的辨证分析: 深入解析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分析不同情志对人体脏腑的损害,以及如何通过“移情易性”、“顺情而化”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篇章二:饮食有节,药食同源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命活动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也是养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于饮食的精妙见解,以及“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一、饮食的基本原则 “五味调和”: 讲解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人体脏腑的益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搭配五味来达到滋养和调理的目的。例如,甘味能补脾胃,辛味能散结行气。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详细阐述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强调谷物作为主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人体需求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饮食有节,勿过饥勿过饱”: 强调进食量的适度,过饥或过饱都会伤及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介绍细嚼慢咽、食不言等进食习惯的益处。 “辨食而食,慎择寒热”: 介绍如何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特性,结合自身体质和季节气候进行选择。例如,体质虚寒者应多食温热之品,体质偏热者则宜食清凉之品。 二、药食同源的养生妙方 精选常用药食两用之品: 详细介绍大枣、生姜、葱、蒜、醋、蜂蜜、枸杞、山药、莲子、糯米等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和食疗功效,并提供具体的食用方法和禁忌。 针对常见病症的食疗方: 针对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贫血等常见亚健康状态和轻症,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并解释其药理作用。例如,用生姜红糖水治疗风寒感冒,用山药粥调理脾胃虚弱。 辨体质进补的食疗原则: 讲解不同体质(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等)的特点,以及相应的饮食调补策略。例如,气虚者宜食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鸡肉;血虚者宜食补血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 卷二:形体修炼与身心和谐 养生不仅是内调,更是外养。本卷将着重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对于形体修炼、运动养生以及按摩推拿等外部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篇章一:动以养生,形神共健 “生命在于运动”,但古人对运动的理解,更侧重于“动以养生”,强调运动的温和、持恒和与呼吸吐纳的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健”的目的。 一、传统导引术与太极拳的精髓 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导引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健身方法,其“动形以求静”、“形与气相合”的理论基础。 精选导引功法详解: 挑选几种简单易学、功效显著的导引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等,进行详细的动作分解、要点讲解和功效说明。重点强调其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阐述太极拳“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的特点,分析其在增强体质、提高平衡能力、调节心肺功能、缓解压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简述太极拳的基本步法、身法和发力要领。 二、呼吸吐纳与内家拳的配合 吐纳法的科学原理: 讲解中医认为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呼吸是人体与外界交换气体、沟通气息的重要途径。介绍深呼吸、腹式呼吸等练习方法。 “气沉丹田”与“意守”: 阐述如何通过调息来引导气息在体内运行,以及“意守”在导引和内家拳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将意念与呼吸、动作结合,达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效果。 不同呼吸法的应用: 介绍几种针对不同需求的呼吸法,如安神助眠的“腹式呼吸”,提神醒脑的“鼻吸口呼”,以及强壮肺功能的“逆腹式呼吸”等。 篇章二:穴位按摩与经络疏通 人体是一个精密运作的能量系统,经络是能量运行的通道。本篇将带领读者认识人体的经络穴位,学习如何通过按摩推拿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经络与穴位的奥秘 经络系统的基本构成: 简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分布和功能,以及经络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常见重要穴位的功能与定位: 详细介绍足三里、合谷、内关、涌泉、风池、大椎等十几个与日常保健、常见病症密切相关的穴位。提供清晰的定位图和触诊方法,并阐述其主治病症和操作要点。 “子午流注”与穴位按摩的时机: 简要介绍“子午流注”学说,强调在特定时间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我按摩的实践技巧 按摩的基本手法: 介绍推、拿、揉、按、点、摩、拍等基本按摩手法,并说明其适用的穴位和病症。 全身主要经络的自我按摩: 引导读者学习对颈部、肩部、背部、腹部、腿部等主要区域的自我按摩方法,以缓解疲劳、舒筋活络。 针对常见不适的穴位按摩: 提供针对头痛、失眠、腰痛、颈椎不适、消化不良、疲劳等常见症状的穴位按摩方案,以及操作的力度、频率和注意事项。 按摩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强调按摩并非万能,提醒读者在身体不适、皮肤破损、急性炎症等情况下应避免按摩,并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卷三:生活起居与环境调养 养生之道,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卷将深入探讨古人对于生活起居的细致安排,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来促进身心健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篇章一:起居有常,安居乐业 “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意指生活要有规律,符合自然节律,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一、睡眠的艺术与科学 “子午觉”的养生之道: 详细解释“子午觉”即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和午时(中午11点至1点)的睡眠,为何对人体至关重要,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卧以养神”的技巧: 介绍不同睡姿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最有利于健康和安眠的睡姿。例如,侧卧有助于消化,仰卧有助于放松。 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如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少饮浓茶咖啡、保持卧室黑暗安静、调适心情等,帮助读者改善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 二、起居作息与行为规范 “劳逸结合”的度: 探讨适度劳作和适当休息的重要性,如何掌握好工作与休息的平衡点,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体透支。 “慎起居”的细微之处: 介绍古人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讲究,如避免久坐久卧、注意保暖防寒、饭后缓行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 “适度运动”与“持之以恒”: 再次强调运动的必要性,但更侧重于“适度”和“持之以恒”,避免过度剧烈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介绍适合不同年龄和体质人群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篇章二:环境养生,怡情悦性 古人深谙“环境影响健康”的道理,并将之融入养生实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居住环境的布局、装饰,乃至与自然景物的互动,都视为养生的一部分。 一、居住环境的五行调和 “藏风聚气”的选址原则: 介绍古人选择居住地时,对于“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风水理念的追求,以及这些理念背后对于自然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布局与采光通风: 探讨室内布局的合理性,如何通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来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病菌滋生。 色彩与材质的养生影响: 分析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物品对人体情绪和生理的影响,如柔和的色彩有助于放松,天然材质更有益健康。 二、自然景物的养生之道 “近山临水”的益处: 阐述亲近山水、接触自然对于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的积极作用。 “花鸟虫鱼”的怡情养性: 介绍养殖花卉、饲养宠物、观赏鸟类等活动,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互动,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居住环境调整: 结合季节变化,指导读者如何调整室内温度、湿度,以及通过种植季节性花草等方式,让居住环境更贴近自然节律,从而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预防疾病。 《中华养生经典(套装全三册)》中的内容,并非简单的养生秘籍,而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命智慧的传承与总结。它引导我们回归自然,关注自身,以平和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实现长寿而健康的人生目标。这套书籍,是您通往健康和谐生活的理想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