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天新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文化
  • 随笔
  • 发现
  • 思考
  • 远游
  • 见闻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06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90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远游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曾是少年大学生,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韩、土耳其、塞尔维亚语和繁体字版的诗集、散文集问世。曾应邀出席5大洲30多个诗歌节,纽约、巴黎、剑桥、法兰克福、斯特拉斯堡、墨西哥城、利马、内罗毕、科托努、乞力马扎罗等城市都举办过他的个人诗歌朗诵会。2008年在深圳举办摄影展,迄今已逾十场。《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是他的第一部摄影集,收录过去17年间的人物、风景和抽象作品150余幅,并配有文字。他曾游历100多个国家,本书的拍摄地约占其中一半。

内容简介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是一本摄影集,也是一册远行游记。它比摄影集厚重,因为有许多文字为你讲述背后的故事;它又比游记生动,因为有许多图片定格了彼时刹那的美好。  湖泊、山川,城市、乡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甚至有意无意的涂鸦、抽象具象的图案……5大洲50多个国家的风景、人物,数学家、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蔡天新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视角,为你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蔡天新,浙扛大学教授,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作家。近作有诗集《漫游》、《几内亚湾》,科学随笔集《难以企及的人物》、《数学与人类文明》,人文随笔集《南方的博尔赫斯》、《与伊丽莎白同行》,童年回忆录《小回忆》等,主编《现代汉诗100首》(蓝、红、黄卷》、民刊《阿波利奈尔》。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韩、斯拉夫和土耳其语版的诗集和散文集问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从看见到发现 具象篇 第一辑(1997—2003) 洗澡的印度男子(加尔各答) 意大利修鞋匠(罗马) 安第斯人家(麦德林) 旅行者的小憩(里约热内卢) 拉普拉塔河(蒙得维的亚) 古巴少年(哈瓦那) 四个老妇人(萨格勒布) 战争纪念碑(萨拉热窝) 正午的月台(布拉格) 罗浮宫(巴黎) 乡村公路(保加利亚) 女诗人(德班或三河市) 第二辑(2004—2007) 提尔的鸟笼(苏尔) 地中海(苏尔) 公车上的女子(德黑兰) 高加索的火车(第比利斯) 诗人在社区(斯洛文尼亚) 残存的墙根(柏林) 红色的拖车(塞哥维亚) 海港的晨曦(瓦莱塔) 娇小的妇人(突尼斯城) 地下的女招待(塔林) 总统的侍女(乌兰巴托) 第三辑(2008) 如茵的草坪(剑桥) 奥德翁电影院(牛津) 查韦尔河情侣(牛津) 王子街心花园(爱丁堡) 开尔文河(格拉斯哥) 乡村与云朵(威尔士) 泰晤士河畔(伦敦) 莱茵女骑手(瑞士) 京都的黄昏(京都) 春日大社(奈良) 巴黎地铁车站(协和广场) 蓬皮杜酒吧(巴黎) 第四辑(2009) 伊朗女博士(万隆) 老诗人(科托努) 年轻的母亲(科托努) 洛美(多哥) 奥赛美术馆(巴黎) 拍手掌的女孩(巴黎) 草裙舞王(巴黎) 巴黎的云(蓬皮杜中心) 阿尔卑斯(法国一意大利) 海滨清晨(特拉维夫) 朗诵(雅法) 狂喜(死海) 第五辑(2010) 雷大爷和雷大妈(黟县) 希尔伯特小道(哥廷根) 小教堂(不伦瑞克) 咖啡馆(不来梅) 枕木上的花儿(下萨克逊) 门德尔松的花园(莱比锡) 蒙古乐师(慕尼黑) 陌生人(基希讷乌) 黑海(雅尔塔) 书香(法兰克福) 村舍(立陶宛) 谈心(立陶宛) 第六辑(2011) 红裙子(纽约) 公共汽车(格拉纳达) 玩笑(格拉纳达) 打架(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湖(里瓦斯) 红色的小卖部(洪都拉斯) 安东尼奥(萨尔瓦多) 狂欢节(格拉纳达) 冰湖(阿拉斯加) 十字路口的云(普罗维登斯) 女诗人(西宁) 夜晚的轮渡(厦门) 第七辑(2012) 早餐时分(长沙) 河边的晚餐(乌特勒支) 情歌(乌特勒支) 街景(布鲁塞尔) 肯尼亚高原(纳鲁库) 维多利亚湖(恩德培) 收工归来(乌干达) 台阶上的男孩(坎帕拉) 土豆男孩(基加利) 铁树人家(乌维拉) 朗诵(阿鲁沙) 莫希的车夫(坦桑尼亚) 海滩上的少女(达累斯萨拉姆) 第八辑(2013) 弗里达的花园(墨西哥城) 奇琴伊察(尤卡坦) 海边的妇女(普罗格雷索) 彩色的湖岸(米切肯) 留影(莫雷利亚) 这家酒店的名字叫孤独(莫雷利亚) 纪念碑(瓜亚基尔) 母与女(瓜亚基尔) 门铃自拍像(利马) 波哥大男孩(波哥大) 阅读者(首尔) 富春江(桐庐) 抽象篇 欧洲篇(2010,2012) 作品1号(雅尔塔) 作品2号(雅尔塔) 作品l号(维尔纽斯) 作品2号(维尔纽斯) 作品2号(敖德萨) 作品7号(敖德萨) 作品8号(敖德萨) 作品11号(敖德萨) 作品18号(敖德萨) 作品23号(敖德萨) 作品24号(敖德萨) 作品26号(敖德萨) 作品51号(敖德萨) 女子(乌特勒支) 头像(乌特勒支) 酒瓶(乌特勒支) 婴孩(哥廷根) 脸谱(布鲁塞尔) 美洲篇(2011,2013) 作品1号(格拉纳达) 作品2号(格拉纳达) 作品1号(马那瓜) 作品1号(拉克鲁斯) 作品4号(纽约) 作品6号(纽约) 作品7号(纽约) 作品8号(纽约) 作品13号(纽约) 作品18号(纽约) 作品20号(纽约) 作品25号(纽约) 作品29号(纽约) 作品34号(纽约) 作品45号(纽约) 作品46号(纽约) 作品67号(纽约) 祈祷(瓜亚基尔) 男人与女人(墨西哥城) 印加人(利马) 老树(利马) 坐着的女子(利马) 亚非篇(2012,2013) 坦桑尼亚人(达累斯萨拉姆) 热带的忧郁(达累斯萨拉姆) 水的记忆(达累斯萨拉姆) 雨中曲(达累斯萨拉姆) 人类的祖先(达累斯萨拉姆) 武士(达累斯萨拉姆) 避世者(达累斯萨拉姆) 作品1号(基加利) 作品2号(基加利) 作品3号(基加利) 作品1号(坎帕拉) 戴白帽的男子(福冈) 小孩(首尔) 三坊七巷(福州) 醉汉(潮州) 后记

前言/序言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顾名思义,并非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简单游走,更是一场深入心灵与认知的探索之旅。它致力于引导读者超越表面化的“看见”,抵达更为深刻的“发现”。这套书系的核心在于,它倡导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一种从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体悟的过程。我们相信,真正的旅行,无论是踏足异域的土地,还是在字里行间徜徉,最终都指向对自我的重塑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看见”的局限与“发现”的可能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图像泛滥。我们每天都在“看见”无数的事物:新闻中的灾难,社交媒体上的风景,屏幕里纷繁的景象。然而,这种“看见”往往是碎片化的、浅层的、被动的。它如同隔着一层玻璃观看,我们看到了色彩、形态、运动,却未能触及事物内在的纹理、历史的沉淀,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更为宏大的意义。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正是要打破这种视觉的藩篱。它鼓励读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去“看见”。这意味着,当我们面对一个景物、一个事件、一种文化时,不再满足于将其简单地归类和识别,而是开始追问:它为何如此?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与我、与更广阔的世界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发现”则是在“看见”的基础上,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它不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升华,从而获得新的理解、洞察,乃至启迪。这种发现,可能是在一座古老寺庙的雕塑中,触碰到历史的呼吸;可能是在异国街头的一场寻常对话里,理解了不同文化的脉搏;也可能是在阅读一本旧书时,与先贤的智慧产生共鸣。 “远游”的多重维度 “远游”,在本书系的语境下,绝非狭隘的地域性概念。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维度: 空间的远游: 这是最直观的理解。本书系将带领读者踏上那些充满魅力的地域,从繁华都市的摩天大楼到隐匿山林的古村落,从辽阔草原的苍茫到静谧湖泊的深邃。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风景本身,更是隐藏在风景背后的历史变迁、人文风情、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的互动。我们将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田野调查、多角度的叙事,呈现一个鲜活、立体的世界。 时间的远游: 历史是构成现实的基石。本书系将穿越时空的界限,回溯那些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关键时刻。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被岁月打磨、被时代遗忘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如何与时代洪流交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对遗迹的解读,我们试图理解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我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化的远游: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本书系将深入探索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习俗、信仰、艺术、哲学、社会组织等。我们强调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而非简单的猎奇或评判。我们将努力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与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人类生存的智慧和情感。 心灵的远游: 这是本书系最为核心也最具深度的维度。真正的远游,最终指向的是内心的探索与成长。当我们离开熟悉的舒适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经历新的挑战,我们会被迫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本书系鼓励读者在每一次“远游”中,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去认识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偏见、恐惧和欲望,去发掘那些潜藏的潜能和力量。这种心灵的远游,可能是在寂静的夜晚,望着星空,感悟宇宙的浩渺;可能是在面对困境时,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力量;也可能是在与他人的真诚交流中,获得理解与共情。 本书系的独特视角与叙事方式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也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论著。它试图融合以下几种特质,以期提供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观察的细腻与洞察的深刻: 我们鼓励作者(以及读者)用“看见”的眼睛去观察,用“发现”的心灵去解读。这意味着,对细节的捕捉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细节中提炼出普遍性的意义。例如,对一件古董工艺的描述,不仅仅是其材质与技法的罗列,更是对其背后匠人精神、时代审美、文化传承的解读。 叙事的生动与哲学的思考: 本书系反对枯燥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我们倡导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描写来呈现复杂的观念。同时,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我们希望读者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能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联想,去反观自身。 跨学科的融合与视角的多元: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世界,“远游书系”鼓励跨越学科的界限,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我们也欢迎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视角的作者,以多元化的声音共同构建本书系的知识体系。 强调“人”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 无论是在描绘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在探讨抽象的哲学观念,我们始终关注“人”的体验。那些构成历史的个体,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旅者,那些面对生活挑战的普通人,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都将是本书系重要的叙事载体。我们希望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谁是本书系的读者?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为所有渴望扩展视野、深化认知、丰富人生体验的读者而准备。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你们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渴望了解那些未知、那些遥远,渴望探寻事物的本质。 热爱旅行,但不止于旅行的人: 你们懂得旅行的意义并非匆匆的打卡,而是深刻的融入与理解。 对知识抱有热情,对思考乐此不疲的人: 你们乐于接受新的信息,也善于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升华,渴望通过阅读获得思想的养分。 寻求自我认知与生命意义的人: 你们相信,每一次的探索,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那些愿意放慢脚步,用心感受世界的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你们依然选择沉静下来,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 结语 “远游书系:从看见到发现”,是一次盛情的邀请,邀请您加入这场视觉与认知的双重远游。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系,能够点燃您心中探索的火焰,开启您“从看见到发现”的旅程,让您在阅读中,在思考中,在每一次的“远游”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那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也更加精彩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充满探索欲和人文关怀的。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总是能从一个非常规的切入点去解读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避开了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式描写。他对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将自然描绘成一个纯粹供人观赏的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呼吸、有生命的实体,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共同演进。这种深层次的互动解读,让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风景美不美”的层面,而是上升到“这个地方如何塑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高度。这种思辨性的内容,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游记范畴,具有了更持久的阅读价值。它鼓励我们带着问题去行走,带着思考去观察。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体验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情感上的满足,更像是一场智力的挑战。作者在描述某些文化现象或历史遗迹时,会穿插一些精妙的引用或典故,这些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但这绝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乐趣,每当我解开一个引用的含义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的描述,简直是味蕾的盛宴,那种对食材、烹饪方式和用餐氛围的刻画,细致到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看见”了那些地方,更像是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体验了那种节奏和韵味。这本书无疑是旅行文学中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

评分

这本关于旅行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带着读者一同穿梭于那些未曾谋面的风景之中。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光影变化的方式,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人在阅读时都能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和日光的温度。比如,在描写某个古老村落的清晨时,那种薄雾缭绕,晨光穿透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象自己就站在那里,深吸一口带有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空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旅途的见闻,更是深入挖掘了旅途中的心路历程。每一次的驻足、每一次的凝视,都充满了对世界的敬畏与好奇,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被世界温柔拥抱的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学会用更深的层次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许多。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语言老练却不失灵动,尤其是在表达哲学思考的部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所见所闻,而是将旅行中的体验升华为对生命、时间乃至存在的深刻反思。比如,他谈到在荒漠中看到星空时的震撼,那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渺小感和宇宙的浩瀚感被描述得极富感染力。这种描述不仅有画面感,更有情感的冲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情感表达,不煽情,却直击人心。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哲学,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它更像是一本心灵的导览手册,指引我在迷茫时,如何用旅途中的经验来照亮前方的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颇具匠心,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深度。我最欣赏的地方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种近乎偏执的关注,让寻常的景物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笔下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街角的涂鸦,还是路边一株不知名的野花,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故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词语的选择而感到惊喜,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最能引发共鸣的表达。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愉悦。它不是那种需要我费力去理解的艰涩文本,而是像一位睿智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他的奇遇,亲切而充满智慧。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看东西的方式都有了细微的改变,更加留意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边缘风景”。

评分

评分

棒棒哒!五星

评分

评分

评分

棒棒哒!五星

评分

很不错的散文

评分

棒棒哒!五星

评分

好书,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散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