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傳

伯希和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菲利普·弗朗德蘭 著
圖書標籤:
  • 希伯來文學
  • 舊約
  • 聖經故事
  • 宗教
  • 曆史
  • 文學
  • 經典
  • 猶太教
  • 古代文學
  • 敘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76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5756
品牌:理想國(imaginist)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3
字數:1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著名漢學傢伯希和首部完整傳記——伯希和在國際漢學界有極高的聲望,幾乎成為一個神話式的人物,也因帶走敦煌藏經洞的大量寫捲、幡畫受到眾多批評。然而長久以來,他的完整生平並不為人所知,即使是他的學生和傢人,對他也沒有足夠深入的瞭解。法國作傢弗朗德蘭調查大量材料,為我們勾勒齣一個相對完整的伯希和。

★首次披露陸軍上尉伯希和在西伯利亞的軍事生涯——伯希和有兩次軍旅生涯。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作為誌願兵,保衛法國使館,抵禦義和團的進攻。在十月革命之後,他又作為陸軍上尉奉派到東西伯利亞與白俄軍隊聯係,為其籌措軍費,齣謀劃策,這段曆史此前一直隱沒不彰,極少有人瞭解,作者通過調查軍事檔案,首次披露瞭伯希和在這一時期的活動。

★ 巴黎論戰,伯希和經受瞭輪番轟炸——伯希和將大批敦煌文獻帶迴巴黎,被迫捲入瞭一場論戰。他被視為殖民主義的代錶受左派作傢攻擊,學術水平遭到質疑,法蘭西學院內部也有人對他頗有微辭。他魯莽迴應,引來更多的爭議,甚至被告上法庭。

★ 是享譽世界的學者,還是臭名昭著的強盜?伯希和留下的是一個復雜而模糊的背影——伯希和留給後人的是一連串的矛盾,人們對他的認識也趨於兩端,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是天纔學者還是無恥強盜,是軍人還是教授,是殖民主義的維護者還是強權的抗爭者,是學界警察還是學術軍閥,是賭徒還是政客……他身上匯集瞭眾多標簽,通過這部傳記,讀者可以更多瞭解他的人生經曆,進而去思考那些標簽和爭論的意義。


內容簡介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被譽為漢學界的“祖師爺”,又因“劫掠”敦煌藏經洞文獻而被視為“絲綢之路上的外國魔鬼”。他到底是學者、旅行傢,還是強盜、軍人、政客、賭徒、特務和殖民者?

作者經過調查和訪談,勾勒齣伯希和的傳奇人生和復雜麵貌。在這部迄今*完整的傳記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學術態度,在中國西部地區備受爭議的探險活動,還能瞭解他更多傳奇經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宮清查寫捲和刻本,義和團運動期間錶現齣“騎士般的好鬥性格”,在巴黎與多位學者進行唇槍舌戰,十月革命後為西伯利亞的白俄軍隊籌措資金和武器,以及德國占領期間的抗爭。


作者簡介

菲利普·弗朗德蘭(Philippe Flandrin),法國作傢。曾在巴黎索邦大學學習,師從安德烈·馬爾羅,緻力於研究中亞曆史和藝術。曾擔任法國《十字架報》、《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著有《生死塞加拉——與讓-菲利普·勞爾的對話》(1992)、《偷盜者博物館》(1996)、《金字塔紀事》(2000)、《阿富汗——撒旦的珍寶》(2002)、《洗劫伊拉剋》(2004)、《亞曆山大大帝傳》(2005),小說《艾妮格瑪》(2006)、《羅剋珊娜》(2008),電影劇本《畢加索》、《吳哥》、《埃及》等。


精彩書評

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國學者的泰鬥,成績*大,影響*廣。

——鬍適日記(1926年8月24日)

此君(伯希和)固中國以外全世界治漢學者奉為祭酒者也。

——傅斯年《論伯希和》

伯希和不單是法國的一流漢學傢,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國學專傢的祖師爺。他的一位法國同事寫道:“沒有他,漢學將像一個失去父母的孤兒。”

——彼得·霍普科剋《絲綢之路上的外國魔鬼》

伯希和是一個很全麵的東方學傢,可能任何人都不曾達到這一程度……敦煌可能是其一生中閃爍齣的*具決定性的火花。……他以一種麯摺多變的興趣和一種地獄般的速度書寫,人們很難去追蹤這種始終準備走入新軌道的思想,而且時刻都準備順便排除那些會使人聯想到其他問題的內容。……如果說“天纔”一詞尚保持瞭某種意義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把它用到伯希和身上。

——路易·勒努《伯希和的傳奇學術生涯》

由於對任何宣稱能夠解釋世界如何運行的理論有著正確的不信任,他從未能夠下決心去寫一部綜閤性專著。……有一次我鼓起全部的勇氣嚮他提齣這個問題:“大師(Maître),為什麼您要浪費您的時間,為什麼您把您那令人難以置信的知識,用於澄清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呢?”我正擔心天空會撕裂,閃電會將我擊倒,我會被拋進永恒的黑暗之中,可是什麼也沒有發生,伯希和看著我,愉快地迴答說:“ça m’amuse, Sinor, ça m’amuse!”(那讓我覺得好玩啊,塞諾,那讓我覺得好玩!)

——丹尼斯·塞諾《懷念伯希和(1878—1945)》


目錄


前言:歸還?道歉? .......... i

第一章 順化 .......... 1

第二章 北京(一).......... 31

第三章 北京(二) .......... 57

第四章 吳哥 .......... 87

第五章 絲綢之路 .......... 103

第六章 圖木舒剋 .......... 131

第七章 都勒都爾·阿護爾 .......... 149

第八章 敦煌 .......... 165

第九章 巴黎 .......... 189

第十章 東西伯利亞 .......... 217

第十一章 福煦大街 .......... 245

譯後記 .......... 301



精彩書摘

第一章《順化》節選

伯希和齣生於傳統天主教傢庭,傢境殷實,他是傢中最小的孩子。伯希和祖上有光榮的曆史,祖先斯蒂芬·伯希和(Stephen Pelliot)來自蘇格蘭,曾追隨聖女貞德抗擊英格蘭人。由於立場親法,伯希和祖上在諾曼底魯昂定居,後遷至巴黎。伯希和的父親在巴黎東訥伊的聖濛德擁有幾傢工廠,而小伯希和是在巴黎瑪萊區長大的。他在聖·保羅教堂領聖體,做禱告。這座教堂由耶穌會會士建造,黎塞留主持的第一次彌撒和博絮埃為國王做的精彩布道都是在這裏。他在馬西隆學校司鐸祈禱會教徒的嚴格管教下學習拉丁語、希臘語,以及曆史和地理。他的同學大多齣身老牌資産階級傢庭,父輩多在位於塞維尼大街、法蘭剋—布若瓦大街或沃日廣場的舊行政部門中任職。這樣的傢庭博聞廣識,但氣氛嚴肅。馬西隆學校位於塞納河畔,前身是菲耶貝堡,由路易十四的建築師濛薩建造。學校周圍花草成茵,氛圍莊重祥和。

然而,學生時期的伯希和並非傢長們喜愛的乖孩子,而是個倔強任性、蠻橫無理的好鬥分子。伯希和在班裏擔任班長,卻給全班起瞭壞的帶頭作用,學校自然無法容忍。四年級1 期末,他被迫從馬西隆學校退學。傢長將他轉至另一個大資産階級創辦的天主教學校斯坦尼斯拉斯中學。這個孩子性格狂妄乖張,總喜歡給自己樹敵。在新學校裏,他不僅因性格好鬥齣名,也因為有過人的天賦而為人所知。他在玩耍間輕鬆取得優異成績,同時也因為性格頑劣被老師處罰。十六歲時,他順利通過中學畢業會考。

伯希和的理想是成為外交官,所以報考瞭巴黎自由政治和東方語言學院,該學院以擅長培養外交官聞名。與此同時,伯希和還在文學院學習英語。老師們發現他記憶力驚人。大學時期的伯希和隻讀一遍就能記住整本書內容。他用瞭兩年時間,而不是三年,就拿到漢語專業文憑。

三位大學者、大旅行傢在這位天纔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他的漢語老師沙畹,此人生於1865 年,擁有哲學教師資格,1889—1893 年在法國駐華使館工作五年,其間翻譯瞭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公元前2 世紀)。沙畹認為司馬遷是曆史之父,是中國的希羅多德。沙畹也研究大旅行傢、高僧義淨的著作。義淨曾在8 世紀遊曆锡蘭和印度,搜集佛經,研究佛法。沙畹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漢學傢之一。伯希和還師從列維—梵文專傢和法國毫無爭議的印度學大師,熟知漢語和藏語,泰戈爾的朋友,被學生們戲稱為“教主”。列維遍訪亞洲的印度、中國和日本各地,癡迷於佛教 研究。

伯希和還是考狄(Henri Cordier)的學生,他嚮伯希和教授亞洲曆史和地理。考狄是大學者、精明的商人,十分瞭解中國,對亞洲情有獨鍾,但卻像皇帝對妃子那樣對亞洲充滿戒心。1890 年,考狄創辦學術季刊《通報》(T’oung Pao ),該刊同時刊登用法語、英語、德語還有漢語撰寫的論文,在荷蘭萊頓發行。這份刊物敢於突破禁忌,發錶各種文獻、碑刻、法律文書和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對遠東地區形勢的分析和評論。考狄會用務實又略帶興奮的筆調嚮讀者提齣建議,以防盧梭的作品對他們影響太深:

說到中國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除瞭和歐洲人打交道以獲得經濟利益的商人外,所有中國人都對外國人懷有戒心,有的甚至發自內心地厭惡外國人。中國文人尤其對外國人抱有敵意,因為他們知道,西方文明的傳入將導緻中華帝國政治體製的崩潰,而這觸動瞭他們飛黃騰達的根基。來西方國傢學習法律和軍事的中國人(我可以列舉齣一些重要人物),往往是我們最可怕的敵人。當今中國眼界最開闊的兩個人—兩廣總督李鴻章和湖廣總督張之洞雖老於世故,避免公開與外國人發生衝突,但內心的想法卻和其他中國人沒有區彆……但凡相信中國人的花言巧語,隨之而來的就是災難性後果,這足見中國人的虛僞性。蒲安臣1 曾代錶中國齣使美國和歐洲,並發錶精彩演講,但中國人做齣的迴應卻是在天津屠殺外國人。

考狄心中並不抱有幻想,他知道殖民者不可能贏得愛戴, 而隻能引發仇恨,因此應該樹立權威,讓被殖民者産生敬畏。殖民者對此應始終保持清醒。年輕的伯希和牢牢記住瞭這一點:不能有個人感情!他纔華齣眾,但導師們推薦給他的研究方嚮卻並非他的最初選擇:漢語和東方學。1898 年,伯希和參加瞭在巴黎舉行的東方學大會。會議決定參照羅馬法國學校和開羅法國東方考古學院的模式,在遠東地區也成立一所法國學校,其目的是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研究而更好地指導未來。這項任務需要由年輕人來完成,因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可以持續到20 世紀中期。伯希和顯然很符閤要求。他不僅擁有學識,還擅長騎馬和擊劍,身體條件也無可挑剔。他不僅能成為學者, 還將成為行動傢,成為世間少有的傑齣人物。此外,他還像外交官一樣善於交際。總之,他前途遠大,這一點可以肯定。在“大洋洲人”號郵輪上,伯希和廣交朋友,紳士們很欣賞他的談吐。他留著時下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細細的小鬍子,而不是絡腮鬍,魅力十足。他知道如何討女人歡心,女士們也覺得他很有吸引力。

伯希和擅長打橋牌。不打牌時,他就迴到自己的單間裏學習漢語。沿途經過的地方,如蘇伊士、馬六甲、新加坡等,在他看來都不值得記錄。他在“大洋洲人”號郵輪上度過瞭五周的旅行時間,但隻寫下這麼幾句話:

1899 年10 月22 日,在馬賽登上“大洋洲人”號,船長是史密茲(Schmitz)上尉。1899 年11 月17 日,抵達西貢。

讓過往的迴憶和沿途的風景都見鬼去吧!伯希和的注意力都在一門語言上。他研究的這門語言並非自己的母語法語, 而是另一種自成體係的語言:漢語。



塵封的史詩:一部未曾提及《伯希和傳》的古代曆史畫捲 書名:《塵封的史詩:一部未曾提及《伯希和傳》的古代曆史畫捲》 作者: 史學研究組 齣版社: 文淵閣 裝幀: 精裝,附贈古代輿圖集 頁數: 850頁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聚焦於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間,歐亞大陸腹地,特彆是中亞絲綢之路沿綫的多個重要文明的興衰與交融。我們摒棄瞭對任何單一人物的傳記式聚焦,轉而深入探討塑造瞭那個時代復雜政治格局、宗教流變與商業網絡的宏觀力量。全書以嚴謹的考古發現、罕見的碑文譯注以及多源文本的比對為基礎,力求重構一個被傳統史學邊緣化或刻闆印象化的曆史側麵。 我們詳細考察瞭粟特商人集團如何跨越蔥嶺,建立起橫跨東西方的貿易帝國,其商業契約、宗教信仰(祆教、摩尼教、景教的傳播)及其對當地社會結構的滲透。書中對高昌迴鶻王國、焉耆、於闐等綠洲城邦的政治生態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揭示瞭它們如何在強大的遊牧政權(如鐵勒、吐榖渾)與新興的農耕帝國(如北魏、隋唐)之間,尋求微妙的權力平衡。 本書特彆闢齣專章論述佛教藝術與哲學的地理傳播路徑,通過對剋孜爾石窟、敦煌壁畫風格的跨區域比較,追蹤瞭犍陀羅藝術嚮東方的演變軌跡,並深入分析瞭不同地域佛教宗派(如小乘、大乘的本土化)的差異性發展。此外,我們還利用近年來齣土的佉盧文、古突厥文文獻,重新審視瞭“天可汗”體係的構建過程及其對東西方關係的長遠影響。 全書結構宏大,敘事詳實,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式的、注重社會經濟脈絡的古代中亞曆史圖景,是一部獻給對地緣政治、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動感興趣的讀者的深度研究作品。 --- 捲目概要: 本書共分為五捲,精心組織,層層遞進,構建起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歐亞腹地的復雜麵貌。 第一捲:絲路上的琥珀與青金石——粟特商業共同體的崛起 (約180頁) 本捲集中探討瞭絲綢之路的經濟命脈——粟特人的社會結構與商業活動。 1. 起步於昭武: 溯源粟特城邦的地理特徵及其在貿易中的先決優勢。 2. “鬍商”的全球網絡: 分析粟特語在商業文件中的使用頻率,考察其如何通過宗教信仰(祆教的保護性神祇崇拜)鞏固跨地域的商業信任體係。 3. 長安的粟特化: 研究粟特人在唐代長安的聚居區、婚姻策略以及其對宮廷音樂、舞蹈(如鬍鏇舞)的深遠影響,並梳理其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對中原政權物資補給的重要性。 4. 遊牧帝國的金融夥伴: 探討粟特與突厥、鐵勒等遊牧部落之間的契約關係,揭示遊牧軍事力量如何依賴粟特人的後勤與金融支持來維持其擴張。 第二捲:綠洲的韌性與變遷——河西走廊的城邦政治 (約200頁) 聚焦於河西走廊(河西四郡及更西地區)綠洲城邦在權力真空期和被大帝國兼並前後的內部治理模式。 1. 高昌:信仰與政權的張力: 細緻考察高昌麴氏政權的統治特點,特彆是在漢文化、鬍化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之間的微妙平衡術。分析其水利係統和農業技術對維持綠洲生存的關鍵作用。 2. 於闐的黃金時代: 探討於闐王國(Khotan)作為佛教文化重鎮的地位,分析其與印度次大陸在文獻翻譯、僧侶往來上的緊密聯係,以及其在吐蕃興起前夕的防禦策略。 3. 焉耆的軍事化: 考察焉耆在軍事地理上的脆弱性,如何通過嚮強大鄰邦進獻貢品以換取暫時的自治,並研究其獨特的軍事貴族階層。 4. 碑文中的統治精英: 通過解讀新發現的佉盧文和漢文碑刻,重構這些城邦地方官僚階層的構成,揭示其血緣繼承模式與外部滲透的痕跡。 第三捲:草原上的權力結構——遊牧政權的製度構建 (約160頁) 本捲剝離瞭對遊牧民族“蠻族”的刻闆印象,深入研究其內部的軍事、政治與法律組織。 1. 突厥汗國的軍事動員機製: 分析“設”與“設汗”體係的層級結構,研究其對不同部落的差異化管理策略,特彆是對附庸部落的物資徵集和人口調配。 2. “天可汗”的法理基礎: 探討唐朝李世民受封“天可汗”稱號的深層政治含義,分析這一稱號如何超越傳統宗主國概念,成為一種跨越草原與農耕文明的“共同安全架構”。 3. 遊牧法律的物質體現: 結閤《闕特勤巴拉薩貢碑》等材料,探討遊牧社會中關於財産、人身和盟約的原始法律精神,以及其與定居文明法律的交匯點。 4. 鐵勒諸部的遷徙與整閤: 追蹤鐵勒部落在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的動態,分析其嚮西的擴張如何重塑瞭中亞的權力版圖,以及他們對中原服飾、技術的影響。 第四捲:梵音東漸的河流——中亞佛教藝術的地理學研究 (約190頁) 本捲側重於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藝術與宗教,尤其關注區域風格的融閤與演變。 1. 犍陀羅風格的“西化”: 詳盡分析犍陀羅藝術中希臘化特徵的殘留,以及這些特徵如何在剋孜爾、敦煌等地的早期造像中被“本土化”或“程式化”。 2. 石窟中的“對話”: 對比龜茲(剋孜爾)與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畫題材與暈染技法,論證其之間是否存在直接的師徒或模仿關係,而非簡單的路綫傳播。重點考察“飛天”形象的地域性演變。 3. 密教的潛流: 探討公元七世紀後,由印度經由中亞傳入中土的密宗(金剛乘)思想的早期痕跡,分析其對本土道教信仰産生的潛在影響。 4. 僧侶的政治角色: 考察鳩摩羅什、玄奘等著名譯師的身份,分析他們作為文化使者和政治籌碼,在不同政權間所扮演的雙重角色。 第五捲:東西方的視野——跨越分界綫的認知偏差 (約120頁) 本捲收尾部分,聚焦於當時定居文明對草原腹地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敘事。 1. “西域”的建構: 分析漢文史籍(如《周書》《隋書》的異域誌)中對中亞的地理描述,指齣其中存在的誇大、誤傳和政治目的性。 2. 波斯薩珊王朝的視角: 引入拜占庭和波斯史料的片段,對比他們對中亞遊牧民族的記錄,探討“東方”視角與“西方”視角的互文性差異。 3. 河流的終結: 考察河流文明(如河中地區,今烏茲彆剋斯坦部分區域)在曆史進程中的短暫輝煌與最終的衰落,探討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管理在文明存續中的決定性作用。 --- 本書特色: 本書拒絕瞭傳統上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史觀,將目光投嚮廣闊的歐亞腹地,強調商業網絡、文化雜糅和地緣政治的相互作用。全書語言沉穩內斂,論證邏輯嚴密,大量引用瞭鮮為人知的碑文譯本、中古契約殘片以及考古報告,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動態、復雜且充滿生命力的古代中亞世界。其詳盡的數據和嚴謹的跨學科分析,確保瞭曆史敘事的厚度與可信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它不像某些嚴肅的曆史著作那樣讓人望而生畏,反而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作者巧妙地穿梭於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人情感之間,使得整個故事既有史詩般的廣闊感,又不失人性的溫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重大轉摺點時的手法,那種懸念的設置,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探究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更難得的是,它沒有將人物簡單地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一個立體、復雜、充滿矛盾的個體形象。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側麵描寫,最終都匯聚成瞭理解人物選擇的關鍵綫索。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觀看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每一個鏡頭都恰到好處,引人深思。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謹的考證與動人的故事性完美融閤。你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引用的史料和旁證,無一不為故事的真實性添磚加瓦。然而,它絕非一本冷冰冰的資料匯編,相反,它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對人物做齣最終的道德裁決,而是將判斷權交給瞭讀者,引導我們去思考“偉人”的定義,以及“成功”背後的代價。這種開放式的解讀空間,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讓我在閤書之後仍能不斷地迴味和咀嚼其中的深意。

評分

坦率地說,初讀時我對這類題材並不抱太大期望,總覺得會是枯燥的說教或者矯飾的贊美。然而,這部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成見。它以一種近乎自白的方式,展現瞭主人公在逆境中如何塑造自我,如何與環境抗爭又如何最終與之和解的過程。文字的質感非常獨特,時而如清泉般流暢,時而又似磐石般堅硬,反映瞭主人公心境的復雜變化。書中對一些關鍵抉擇背後的倫理睏境的探討,更是高明之處,它迫使讀者跳齣簡單的對錯評判,去理解“在當時當地”的無奈與必然。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旅程,收獲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評分

這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作品,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文學性的錶達。作者的遣詞造句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性,即使是描述那些平淡無奇的日子,也寫得韻味十足。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智慧長者的對話,他沒有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而是平視著你,分享著一段波瀾壯闊的生命曆程。書中對於主人公情感世界的細膩捕捉,尤其是對孤獨感、失落感以及最終獲得釋然的描摹,極其到位,讓人産生強烈的共鳴。它不僅記錄瞭一個人的曆史軌跡,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麵對生活本質的深刻寓言,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

這部傳記讀起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將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娓娓道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不禁為主人公的命運時而感到振奮,時而又為他所經曆的睏境而扼腕嘆息。文字中流淌齣的,是對那個特定時代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事件,更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跟隨主人公攀登一座又一座未知的山峰,每一次的挫摺和成功,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不屈。書中對細節的描繪極其考究,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氣味,看到那些模糊的剪影在眼前鮮活起來。讀完之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留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人對“堅持”二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和體會。

評分

淩晨兩點把影訊發給瞭捨長

評分

終於買到啦

評分

在京東買書,實惠又方便,值得推薦

評分

評分

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

該遇到的總會遇到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收藏瞭,有空慢慢來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