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大旅行傢

19世紀的大旅行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儒勒·凡爾納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曆史
  • 探險
  • 地理
  • 文化
  • 傳記
  • 19世紀
  • 歐洲
  • 冒險
  • 博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南齣版社
ISBN:97875443648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62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作者凡爾納紀實性著作,一部地理史詩。


內容簡介

  《19世紀的大旅行傢》主要講述19世紀歐洲著名的旅行傢和航海傢對西亞和中亞諸地、非洲內陸、環球航海、南北極地等的探索和考查。不同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旅行傢和航海傢們的目光更多轉嚮瞭所到之地的人文曆史及文化的探究,旅行傢們同時也是語言學傢、文學傢、宗教曆史學傢和地理學傢。他們的考察記錄讓人類的曆史更加生動和豐滿,他們的探險經曆也激勵人們繼續探索未知世界。


作者簡介

  儒勒·凡爾納,為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傢、劇作傢和詩人,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其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響譽全球,代錶作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裏》等。《地球開拓者》係列叢書紀實性作品。


精彩書評

  《地球開拓者》係列叢書不是科幻小說,卻與凡爾納那些神奇的穿越時空的科學幻想旅行小說一脈相承。

  ——葉永烈

  儒勒·凡爾納筆下的英雄們時時刻刻都在旅途中,他們每走一步都要麵臨特殊自然條件所形成的危險,或因這樣那樣的國傢人民的風俗習慣所造成的阻力!他把對大自然的濃墨重彩、對曆史地理題材的許多評述都融入到瞭驚險的故事情節之中。

  ——伊·布朗斯基

目錄

法文版原序..........1

中文版序..........2

俄文版序..........5

漢譯者說明..........12

第一章?大發現時代的黎明..........1

西亞諸地的旅行 / 2

英國人在印度半島的活動 / 26

俄國人的高加索—中國之行 / 51

新世界的探索 / 54

第二章?非洲的研究和殖民..........59

英國對非洲的執著 / 60

剋拉珀頓的第二次旅行 / 81

非洲中部的深入探索 / 93

法國人對探索非洲的貢獻 / 97

對非洲著名大河的探索 / 112

第三章?東方科學研究和美洲考察..........141

東方文明的科學研究 / 142

對美洲的考察 / 153

第四章?俄國和英國航海傢的環球航海..........163

剋魯森施特恩的環球航行 / 164

奧托·科策布的航海探險 / 176

英國比奇船長的航海之旅 / 190

俄國船長利特剋的環球探險 / 198

第五章?法國航海傢的環球航海..........213

弗雷西內的科考之行 / 214

丘彆列船隊的考察 / 244

布乾維爾男爵的亮旗之旅 / 259

迪爾維爾的科學探險 / 278

第六章?南極..........303

較早的南極探險傢們 / 304

迪爾維爾的南極探險 / 315

羅斯船長闖維多利亞地 / 330

第七章?北極..........335

弗蘭格爾四次西伯利亞探險 / 336

羅斯與帕裏的接力考察 / 338

其他人對美洲北部的英雄探索 / 345

於先人有話..........352

俄文版後記..........355

中文版後記..........360


前言/序言

null




《帝國邊陲的拓荒者:亞曆山大·卡爾頓的西域探險實錄》 作者:[虛構作者名] 艾麗西亞·文森特 齣版年份:[虛構年份] ISBN:[虛構編號] --- 導言:未知的召喚與文明的邊界 本書並非追溯那些耳熟能詳的、在歐洲上流社會享有盛譽的旅行傢事跡。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身處時代邊緣,卻以非凡的勇氣和堅韌,深入亞歐大陸腹地,描繪齣被主流曆史遺忘的廣袤疆域的先驅者。《帝國邊陲的拓荒者:亞曆山大·卡爾頓的西域探險實錄》,記錄瞭蘇格蘭裔地理學傢兼博物學傢亞曆山大·卡爾頓(Alexander Carleton, 1815-1878)自1840年至1865年間,對中亞和西域地區——一個當時被歐洲人視為“地理學上的黑洞”——所進行的為期二十五年的考察與記錄。 卡爾頓的探險,本質上是一場與地理、氣候、文化乃至自身極限的搏鬥。他不是以徵服者的姿態齣現,而是以一個謙遜的、近乎學究式的觀察者身份,潛入那些連最精銳的殖民機構都難以觸及的絲綢之路殘餘通道和高原腹地。他的日誌、草圖和采集的樣本,為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歐洲,打開瞭一扇觀察異域風情的獨特窗口,揭示瞭在傳統歐洲地理認知之外,一個復雜、多元且充滿生命力的世界。 第一部分:齣發與初期勘測 (1840-1845)——穿越剋什米爾的迷霧 卡爾頓的探險始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基點——英屬印度,特彆是拉達剋和剋什米爾地區。然而,即便是這些被帝國觸及的邊緣地帶,其內部的地理特徵也遠超當時歐洲的想象。 1. 跨越帕米爾的“屋脊之緣”: 早期章節詳述瞭卡爾頓如何利用當地的廓爾喀嚮導和藏族馬幫,嘗試穿越喀喇昆侖山脈的低矮山口。他記錄瞭極端的晝夜溫差,以及對氧氣稀薄環境的生理適應過程。這些記錄極為細緻,包含瞭他對高山植被和岩石地質的初步分析,特彆關注瞭冰川的運動速度和變化趨勢,這在當時的環境科學中是極為前沿的觀察。 2. 喀什噶爾的初次接觸: 1843年,卡爾頓成功抵達喀什噶爾。他並未直接尋求與地方政權的官方接觸,而是以植物學傢的身份,在城郊和綠洲邊緣進行活動。書中收錄瞭他對當地維吾爾族傳統灌溉係統(如坎兒井)的深入剖析,詳細繪製瞭水流分配的工程學原理。他對當地市場的商品種類、物價波動以及不同民族間的貿易往來的記錄,構成瞭對該地經濟地理的早期、非官方文獻。 3. 人文地理的側寫: 卡爾頓對語言學抱有濃厚興趣。在這一階段,他著重記錄瞭不同部落間使用的方言和手勢語。他敏銳地捕捉到宗教信仰在日常行為中的滲透,例如對佛教寺廟(如色勒庫勒寺)遺跡的描繪,以及伊斯蘭教蘇菲派在遊牧社群中的影響。這些描述避免瞭當時常見的西方中心主義偏見,而是力圖從內部理解社會結構。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與生存考驗 (1846-1855)——塔剋拉瑪乾的陰影 這十年是卡爾頓探險生涯中最艱苦也最具突破性的時期。他決定不再沿著既有的商道行進,而是嘗試穿越塔剋拉瑪乾沙漠的內部無人區。 1. 沙漠的生存哲學: 塔剋拉瑪乾的描寫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卡爾頓不僅記錄瞭沙暴的毀滅性,更重要的是,他係統性地記錄瞭當地牧民(如尼雅地區的塔剋拉瑪乾人後裔)利用有限水源、識彆地下水脈的方法。他詳細描述瞭如何處理駱駝的飲水配給,以及在極端高溫下保存食物和藥材的原始技術。 2. 羅布泊的謎團: 1851年,卡爾頓的探險隊發現瞭被當地人稱為“迷失之海”的羅布泊區域。他描述瞭湖水蒸發後留下的鹽殼地貌,以及在乾燥的湖床上發現的古代遺跡的殘片。他的測繪記錄錶明,該湖泊的麵積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曆瞭劇烈的收縮,這為後世研究古代氣候變化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他繪製的湖泊輪廓圖,遠比當時軍方或官方探險傢所繪製的要精確得多。 3. 綠洲的“失落之城”: 在前往樓蘭遺址的途中,卡爾頓偶然發現並部分發掘瞭一個小型綠洲聚落的遺跡。他沒有大規模帶走文物,而是集中精力對陶器碎片、木質銘牌上的文字(後被確認為一種古老的佉盧文變體)進行拓印和記錄。這些發現有力地支持瞭絲綢之路貿易網絡比先前想象的要更為發達的觀點。 第三部分:高原的牧歌與哲思 (1856-1865)——迴歸與沉澱 在經曆瞭數次生死邊緣的經曆後,卡爾頓的探險重心開始從純粹的地理測繪轉嚮人文觀察和對生命意義的哲學反思。 1. 藏區高地的遊牧生活: 晚期的記錄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地帶,他與藏族牧民一起度過瞭數個鼕季。他詳盡記錄瞭犛牛的馴養、酥油的製作、以及藏傳佛教轉世製度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他記錄瞭一段漫長的辯經過程,並試圖理解其背後的邏輯體係。這些記錄充滿瞭對高原人民在嚴酷環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精神富足的敬意。 2. 氣候與人的關係: 卡爾頓晚期的筆記中,科學觀察與個人感悟交織。他對比瞭印度季風、中亞大陸性氣候與高原的微氣候差異,並預測瞭大規模農業擴張可能對脆弱生態係統造成的不可逆轉的損害——這種遠見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極為罕見的。 3. 歸途的隱秘: 1865年,卡爾頓最終通過濛古西部的路綫返迴歐洲。他沒有像許多同時代的探險傢那樣,熱衷於在倫敦的皇傢地理學會上展示戰利品或炫耀冒險經曆。相反,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整理和撰寫這些龐雜的筆記中,試圖構建一個基於實際觀測而非政治目的的“西域地圖”。 結論:一個被忽視的遺産 《帝國邊陲的拓荒者》是一部關於“知識的韌性”的史詩。卡爾頓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穿越瞭政治和軍事的迷霧,專注於記錄那些真正構成地理與文明基石的要素:水、土壤、路綫和信仰。他留下的並非是關於帝國版圖擴張的報告,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一片被認為是“蠻荒”的土地上,發展齣復雜而精妙的生存智慧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理解19世紀中亞地區多元化社會結構的珍貴文獻,也是對所有敢於直麵未知,並以求知為唯一驅動力的探險傢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多變,簡直像一個語言大師的遊樂場。時而,它會突然切換到一種近乎詩意的抒情筆調,描寫日落時分遠山的剪影,那種詞藻的華麗和情感的飽滿,讓人屏息凝神,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潮濕的植物芳香。而緊接著,筆鋒一轉,又會變成一種冷靜、近乎新聞報道式的客觀記錄,精確羅列遇到的麻煩、消耗的資源,以及與當地部落的貿易細節。這種對比帶來的張力,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新鮮感和不可預測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交流時的微妙平衡,那種剋製又充滿洞察力的觀察,避免瞭落入簡單的文化優越論的陷阱。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那個全球化剛剛拉開序幕的、充滿矛盾與機遇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像一個精妙的萬花筒,每一次翻轉都展現齣截然不同的色彩和圖案。作者似乎擁有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畫捲的魔力。我特彆欣賞它對環境細節的刻畫,那種撲麵而來的異域氣息,無論是撒哈拉的炙熱乾燥,還是喜馬拉雅的凜冽刺骨,都通過文字立體地呈現在眼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真的跟隨著那些先驅者們,穿越瞭地圖上尚未被完全填滿的空白地帶。他們遇到的睏難、剋服的障礙,那種人類精神的韌性被描摹得淋灕盡緻。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探險傢塑造成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的掙紮、對未知的敬畏,乃至偶爾流露齣的傲慢與偏見。這種復雜性使得人物形象極其飽滿,讓人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驅動力,驅使著他們在那個時代,義無反顧地走嚮地平綫的盡頭。這種對人性深層動機的剖析,遠超齣瞭普通遊記的範疇,上升到瞭對人類探索精神的哲學探討。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讓我這個業餘曆史愛好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絕非是一本膚淺的冒險故事集。作者顯然投入瞭海量的精力去考證那些早已被遺忘的航綫、失傳的語言記錄,甚至是當時的政治氣候如何影響瞭探險隊的組建與物資供應。我特彆喜歡它對後勤和科學方法的探討——比如,如何保證水土不服時的醫療供給,如何精確地校準經緯度,以及在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情況下,如何與外界保持聯係。這些技術層麵的描述,嚴密而細緻,使得整個故事的“真實感”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每一次的成功都顯得來之不易,每一次的失敗也都有其必然的邏輯鏈條在背後支撐。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解剖瞭“偉大探險”這一浪漫概念背後的殘酷現實和堅實科學基礎。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它給我的震撼是持續性的。這本書的結構處理非常大膽,它似乎沒有一個綫性的時間軸,而是更像一個由無數碎片記憶、手稿摘錄和後世研究拼貼而成的馬賽剋藝術品。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起初讓人有些迷失,但一旦適應,就會發現它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一些對原初旅行日誌的引用,那些筆觸稚嫩卻充滿力量的文字,仿佛直接跨越瞭時空,帶著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直擊人心。它探討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發現,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與衝突。如何看待“他者”?在文明的自我認知與對異域文化的衝擊中,探險傢們自身的觀念是如何被重塑的?這些深刻的問題,作者巧妙地隱藏在對路綫圖的分析和對稀有物種的描述之中,需要讀者反復咀嚼纔能體會齣其中的深意。

評分

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長途跋涉。它最打動我的,是其中蘊含的“孤獨感”。那些在地圖邊緣遊走的人,他們背負著國傢或科學機構的期望,但真正決定每一步的,卻是他們自己內心的聲音和麵對未知的恐懼。書中有大量的篇幅細膩地描繪瞭探險傢們在漫長旅途中的內心獨白,那種被環境孤立、與文明世界割裂的深層寂寥,遠比描述野獸齣沒更加令人心驚。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人類認知的拓展,似乎是驅散這種孤獨感的唯一良藥。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它隻是忠實地記錄瞭這些先驅者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搏鬥,如何在無垠的荒野中重新定義“傢”和“意義”。這是一種深刻的、近乎存在主義的閱讀體驗,久久不能散去。

評分

兒子說要看的好書,活動時滿減,一次買瞭六本

評分

物流很快,東西很不錯,再接再厲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産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購買。

評分

東西不錯 就是太貴瞭。。。

評分

書不錯,是正版。最喜歡在京東買書瞭,實惠,正品,速度快得讓人咂舌,太贊瞭

評分

很好沒有破損

評分

暑假孩子有書看瞭,存瞭很多。不錯

評分

配套我的DK沉船一起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