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曆史文獻的基礎上,生動地展現瞭中古時期唐帝國和阿巴斯王朝間的著名戰役怛邏斯之戰。
用有趣、文學性的語言,演繹瞭一部聚焦中亞的戰爭史、文化交流史,具有很好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精美彩色插圖,用多幅圖片鏡像展示瞭曆史人物和中亞圖景。
公元八世紀中葉,大唐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在中亞展開瞭激烈的爭奪,著名的怛邏斯之戰爆發。由於地緣上的原因,中亞各個小國,也被捲進瞭這一場兩大王朝的對決之中。怛邏斯之戰以中國人的失敗而告終,幾萬唐軍死傷殆盡,盛世唐朝也在之後的安史之亂中受到瞭重創,慢慢走齣瞭昔日輝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逐漸被阿拉伯帝國控製。但怛邏斯之戰的發生,卻使中國的造紙術傳遍瞭世界,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瞭迅速的發展。本書用嚴謹的史學考證,再現瞭怛邏斯戰役前中亞道路上各國的發展及戰爭後各種文明在此交流的曆史,描述瞭這場zui容易被歲月忽視卻又影響瞭世界的戰爭。
叢書簡介:
“絲瓷之路博覽”是一套普及叢書,試圖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嚮廣大讀者介紹穩定可靠的古代中外關係史知識。由於涉及形形色色的文化背景,故古代中外關係史可說是一個非常艱深的研究領域,成果不易為一般讀者掌握和利用。但這又是一個饒有趣味的領域。從浩瀚的大海直至無垠的沙漠,一代又一代上演著一齣又一齣的活劇。既有友好交往,又有詭詐博弈,時而風光旖旎,時而腥風血雨。數不清的人、事、物興衰嬗遞,前赴後繼,可歌可泣,發人深省。毫無疑問,這些故事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楊軍,遼寜省朝陽市人,1967年12月7日生。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碩士學位,並留吉林大學曆史係任教。1997年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專業為中國古代史,導師為呂紹綱先生。2005年任博士生導師。已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齣版學術著作20餘部,譯著5部,主編教材2部,主編論文集2部,古籍整理類著作5部。已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項。正在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
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關係研究所兼職教授、民族研究所兼職教授、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兼職教授、廉政研究中心教授兼博士生導師。兼任吉林省高句麗渤海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地方誌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華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傳統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遼寜契丹女真史研究會顧問、長春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高級經理人培訓中心特聘教授。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2007年入選吉林省拔尖創新人纔。2013年榮獲“寶鋼”優秀教師奬。2014年任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
其在商務印書館齣版《丘處機與成吉思汗》一書曆史與文學性好,受到瞭眾多讀者的關注和歡迎。
高廈,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第一章
緣起:鼎盛天朝
第一節 大唐的恢宏氣象/2
第二節 盛世危情/8
第三節 唐王朝對西域、中亞地區的管轄/15
第二章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第一節 伊斯蘭文明的誕生/26
第二節 穆罕默德及四大哈裏發時代/30
第三節 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42
第四節 阿拔斯王朝建立/54
第三章
不穩定的西域
第一節 夾在中間的中亞/64
第二節 伍麥葉王朝時期的中亞/70
第三節 盛唐在中亞擴張的頂點:安西都護府的設立/78
第四節 鎮西名將高仙芝/85
第五節 戰爭的導火索——石國/93
第四章
劍拔弩張:備戰
第一節 高仙芝對戰爭形勢的分析/102
第二節 唐軍副將李嗣業、段秀實/109
第三節 阿拔斯帝國對戰爭的態度/116
第四節 阿拔斯主帥艾布·穆斯林/121
第五節 唐軍投入部隊人數及裝備情況/126
第六節 阿軍投入部隊人數及裝備情況/138
第五章
龍戰於野
第一節 雙方的戰略部署/146
第二節 首戰告捷/155
第三節 激戰/164
第四節 潰敗/172
第六章
戰後
第一節 封常清,為安西都護府“療傷”/182
第二節 戰後的中亞形勢及各小國的態度/189
第三節 安史之亂/194
第四節 高仙芝、封常清的結局/201
第五節 艾布·穆斯林、齊亞德的結局/207
第六節 兩大王朝的結局/212
第七章
怛邏斯之戰的影響
第一節 戰敗俘虜締造傳奇/220
第二節 造紙術西傳/225
第三節 中亞地區伊斯蘭化/230
前言
751年,剛剛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進軍中亞。一個新興的王朝,一個野心勃勃的將軍,朝著已稱雄中亞地區一個多世紀的大唐帝國,且正處在唐玄宗統治下開元盛世的大唐帝國,挺進。曾經橫掃朝鮮半島至中亞各地的唐軍同樣迅速集結在此,在名將高仙芝的率領下開赴怛邏斯。麵對挑戰,掌控中亞的大唐安西都護府已經運轉起來。由於地緣的原因,中亞各個小國,也被捲進瞭這一場兩大王朝的對決之中,它們都在審慎地抉擇何去何從。阿拔斯王朝,曾打敗另一個由阿拉伯人建立的王朝——伍麥葉王朝。其勢力遂由北非西部的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中亞,在經曆短暫的統一後,阿拉伯民族的將軍與士兵,都處在自信與興奮之中。與此同時的唐王朝,曆經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百餘年來一直是東西世界最富庶強大的帝國,似乎是不可戰勝的。然而,即將到來的戰爭卻以唐朝的慘敗而告終。四年之後,唐朝的一位粟特族將軍發動瞭叛亂——安史之亂,這場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叛亂,終結瞭大唐盛世。此後,人們漸漸地忘卻瞭此前那場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的對決……本書希望以嚴謹的史學考證,自然的文學描述,還原這一段曆史,開啓這一段塵封的往事。本書由楊軍擬定體例和章節設計,大傢閤作完成。本書的寫作分工,各章執筆人,第一章李藝,第二章閤燦溫,第三章孫大坤,第四章陳俊達,其餘部分為高廈。楊軍負責統稿。限於學識,關於怛邏斯之戰的域外史料應用得不多,粗淺謬誤之處恐亦在所難免,尚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欣賞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盛宴。那種古樸典雅又不失力量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讀起來極具韻味。作者似乎對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造詣,遣詞造句間常常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事實,通過富有想象力的文學想象,轉化成瞭觸動人心的故事。那些描繪大漠風光、軍隊行進的段落,簡直可以作為散文佳作來品讀。它沒有陷入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用生動的筆觸,將曆史事件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交織在一起,引人深思。對於那些尋求在閱讀中獲得審美愉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評分這部作品的史學價值和文學魅力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它不僅僅是對一場著名戰役的簡單復述,更是一次對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閤的深刻探討。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唐朝的盛世氣象與新興的阿拉伯帝國的勃勃生機並置對比,讓讀者清晰地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是如何在命運的安排下交匯。我尤其贊嘆作者在梳理復雜曆史脈絡時的清晰度,即便涉及多方勢力和錯綜復雜的地理環境,依然能保持敘事的流暢和邏輯的嚴謹。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查閱相關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資料,深感作者在構建這個曆史場景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對古代史尤其是東西方關係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量身打造的精品。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帶來的那種強烈的“人”的體驗。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在巨大曆史壓力下的睏境、榮耀與失落。我仿佛能感受到戍邊將士的艱辛、決策者背負的重擔,乃至那些無名小卒在沙場上的恐懼與勇氣。這種對個體經驗的關注,使得原本遙遠的曆史事件變得可觸摸、可共情。它成功地打破瞭時間和文化的隔閡,讓人體會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在麵對衝突和抉擇時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這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的曆史重述,值得每一個熱愛曆史和關注人類命運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對信息進行整閤和結構化處理方麵的能力非常齣色。麵對如此宏大且涉及多個文化圈的事件,很多作者會顯得力不從心,信息冗餘或邏輯跳躍。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層次分明,從事件的背景鋪陳,到關鍵人物的引入,再到衝突的升級和最終的轉摺,每一步都像是精心布置的棋局,環環相扣,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作者預設的曆史情境。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特定時期的國際格局有瞭遠比以往更立體、更係統化的認知。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嚮你揭示曆史深處的秘密。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十足,讀起來就像是身臨其境地體驗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些身處關鍵時刻的將領和謀士,他們的抉擇和掙紮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思考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個體命運如何被宏大的曆史背景所裹挾。書中對戰爭場麵的描寫更是精彩紛呈,不僅有宏觀的戰略部署,更有微觀的個體戰鬥細節,那種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緊張感撲麵而來,讓人手心冒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曆史細節上的考究,那些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軍事思想和作戰方式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這種將厚重曆史與鮮活敘事完美結閤的功力,實屬難得。閤上書頁時,我仿佛還能聽到那遠古的號角聲在耳邊迴蕩,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晚唐時期大唐帝國對阿拉伯帝國的戰爭,想知道是如何發生的,結果又是如何 。
評分知道這個事詳細瞭解到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好書,買瞭一套
評分滿意 五星好評 618活動2摺 很喜歡
評分物流速很度快
評分基礎的閱讀讀物,感覺還不錯,這次打摺降價也就是商務印書館堅持在日常摺扣的基礎上接著打摺,這纔是一百二十年老店的風度,對客戶體貼,感謝。
評分好書啊 好書啊!
評分內容一般,價格略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