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看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名家译注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刘全志译注。
放心的读本·课本一样的品质
2015年北师大版教材质检部门抽检零差错率图书。
完美呈现
本书用纸高端、印刷环保、装帧精美、版式疏朗字号大,全书搭配精美插图,以完美的制作呈现经典,是专为学生打造的语文课外阅读规范读本。
名社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级出版社,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是由本社出版。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译注者简介:
刘全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图书有《周易》《中国古代相思诗词曲精粹》《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等。
导 读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的“子曰”均专指孔子说。??说:同“悦”,愉快、高兴。??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指同学。??愠(yùn):生气,埋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贵族,后来指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练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
【解读】
这一章为《论语》之首,因此很受历代学者的重视。南朝梁代学者皇侃说此章“言人必须学也”,南宋学者朱熹也认为此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在这里,孔子主要谈论学习,涉及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于及时温习和与人切磋,学习的目的不是到人前炫耀,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弟(tì):同“悌”,敬爱兄长。??鲜(xiǎn):少。??与:同“欤”,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确立了,正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德的根本啊!”
【解读】
这一章是有若的名言,他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那么在外也不会犯上作乱。在这里,有若强调的是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各种优良品德的根本点。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伪善、假装和善。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解读】
这一章重在批评花言巧语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虽然善于言辞,但言行不一,如此便丧失了道德。此章言语简洁精练,却让人深思:表面和善、内心险恶的人又有多少仁义道德呢?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三:泛指多次。省(xǐng):反省。三省:多次反省。??信:真诚,诚实守信。??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提高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即要时刻反省自己,这种反省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为别人办事、与别人交往、自己的学习状况等。这样不断地反省自己,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同“导”,治理。??时: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要谨慎认真地办事,又要诚实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士人,使百姓不误农时。”
【解读】
这一章重在说明执政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要以人为本,即处理政事首先要谨慎认真,信守承诺;紧接着要节约用度,爱护士人;而在派使百姓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违农时。如此治理,才能算施政有方。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学生或年轻人。??出:与前面的“入”构成互文。弟:同“悌”,敬爱兄长。??谨:谨慎。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和外出都要孝顺长辈、敬爱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解读】
这一章重在强调品德与学习的关系,孔子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如孝敬长辈、敬爱兄长、诚实守信、亲近仁德。拥有了良好的品德之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就不至于误入歧途。在这里,孔子的教育显然是把品德修养放到第一位,然后才是文化知识。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贤贤:前者为动词,尊重;后者为名词,贤能的人。易:改变。色:面色、态度,这里指不好的态度。??致:尽力、献出。
【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改变自己的恶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读】
这一章重在说明处世为学之道,子夏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孝敬、忠诚、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就等于已经学习很多知识了。因为优良的品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而努力拥有这些优良品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重:庄重。??固:固陋。??主:遵守。??惮(dàn):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会固陋。遵守忠信之德。不要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解读】
这一章重在说明君子提高自身修养的种种方式:应当庄重威严、认真学习、诚实守信、慎重交友、错而能改。这些方式涉及外在的仪容仪表、交往行为和内在的学习态度、自我反省的要求,可见要成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要注重多方面的修养。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曰终,这里指丧事、丧葬。追远:祭祀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民风自然就会趋于敦厚了。”
【解读】
这一章重在强调孝道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曾子认为办理丧事、祭祀祖先是表达孝道的重要途径,如果大家都虔诚地做到这一点,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少了些奸诈、刻薄,而多了些淳朴、厚道。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抑:连词,还是。??其诸:语气词,大概、也许。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简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夫子求得的方式,也许与众不同吧?”
【解读】
这一章重在说明孔子为人处事的重要品德,孔子平时为人温和、善良、恭敬、简朴而又谦虚,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乐意向他咨询、请教一些治理政事和处理事务的方法或原则。孔子了解政事的这种方法,显然是品德的使然,而不是主动索求的结果。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代词,指儿子。??没:同“殁”,去世。??三年:守丧的期限。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年之内一直遵循父亲的做法,就可以说尽到孝道了。”
【解读】
这一章重在强调孝道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内心的孝道,必然表现在言行和志向方面,如果他的言行和志向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显然谈不上孝道了。在这里,孔子是针对具体事情来说的,他所强调的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主要是一种尊敬,而不是盲目地遵从。
专为学生做好书
从古至今,适合学生阅读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然而我们无法让学生一一阅读。所以,优中选优,为学生选好书、选对书,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出版者的不懈追求,而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就是我们专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名著精华库。
历时多年的研讨和策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等,根据新课标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本套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童话、寓言、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多种类别的非常具有阅读价值的中外名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对于本套丛书收录的中外作品,我们保留了作品的原貌,选用了权威完整的底本,未做任何删减与改编。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而且我们针对每一部名著审阅了国内翻译家的众多译本,以优中选优的原则反复研讨、比较,并最终确定,所选译本准确流畅,完全达到“信、达、雅”的极高翻译标准,可谓是百里挑一。我们还在外国文学名著中编排了大量的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出版;同时我们也邀请了中国的绘画名家为中国文学类图书进行配图,如《骆驼祥子》的插图是由著名京味画家杨信绘制,这些插图也是老北京风俗画“骆驼祥子”系列画作的首次出版。
针对中国古典名著,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马瑞芳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经由他们编写和把关,确保了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其中,由国学大家蔡义江教授编写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和《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出版后,因其内容的权威专业,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已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指定规范古诗词读本。丛书中的《聊斋志异》,是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马瑞芳说聊斋》的主讲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亲自执笔,专为学生编写而成。作者结合多年的《聊斋志异》研究成果,为每篇作品都精心编写了权威、细致的旁批和解读,帮助学生一睹这部旷世奇书的风采,正如马瑞芳教授所说:“本书精选125篇,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部集纳聊斋精粹、接近蒲松龄《聊斋志异》原著面貌、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读本。”
本套丛书内容准确,栏目设置科学实用。我们针对丛书中部分内容较难理解的作品,组织相关学者和原书的著译者亲自执笔,编写了适量而又必需的解读。如我们邀请人教版教材主编、著名教育家顾振彪对《骆驼祥子》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因为作品中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为学生加一些解读的文字,指引他们按正确的方向阅读。又如《巴黎圣母院》一书,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邀请原书的译者李玉民教授创作了600多条精彩的旁批解读,这也是《巴黎圣母院》译者点评本的首次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丛书中的解读栏目,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指路,指引正确的阅读方向,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相信这些解读文字,能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学生阅读的路。
《论语诠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论语》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书中对“恕”道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作者结合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恕”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这种对人际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时的态度和方式。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智”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辨别是非、洞察事物的能力。作者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智慧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在于实践,在于对人生道理的领悟。它鼓励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智慧。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雅致,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它用一种温润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去追求更崇高的品德。
评分我不得不说,《论语诠解》这本书,成功地“拯救”了我对《论语》的固有印象。以前觉得《论语》是高高在上的圣贤之言,难以企及,甚至有些枯燥。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孝”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顺从,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的担当。作者通过大量的古代故事和现实案例,让我理解了“孝”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重要意义。这种对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让我倍感亲切和受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忠”的理解,它不再是愚忠,而是建立在正直和责任感基础上的担当。书中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忠”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忠”,是为国家、为他人负责,而不是盲目服从。整本书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解读经典,更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去追求更美好的品德。
评分《论语诠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度的心灵洗礼。它让我看到了《论语》在教育理念上的前瞻性,也让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读,让我明白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它鼓励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如今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提供的许多思考题和实践建议,更是将这种学习理念落到了实处,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检验和体会。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君子”的描绘,它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榜样,而是被赋予了具体的行为特质和精神追求。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在书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诠释,让我理解到内心的平和与坦然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对人生境界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内心的状态,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洒脱,又不失严谨,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倍感愉悦。
评分《论语诠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开启人生新篇章的一把钥匙。它让我看到了《论语》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义”的解读,让我理解到它不仅仅是道义,更是行动的准则。作者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义”的论述,让我明白,在面对选择时,要以道义为先,做出正确的判断。它鼓励我在生活中,都要坚守道义,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乐”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快乐,更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书中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快乐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命的感悟,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它鼓励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它用一种温润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评分初读《论语诠解》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它并非简单地将《论语》原文进行堆砌,而是通过精心的“诠解”,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思考,触及内心深处。书中对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解读,细致入微,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亲身感受先贤们的学识与风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道理,而是将这些道理融入具体的场景,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学习进取、如何修身养性。这些看似寻常的道理,在“诠解”的润色下,变得格外鲜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句子的深入剖析,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字义解释,而是从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让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学习动力与人生乐趣。整本书洋溢着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悟,去实践。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它让枯燥的经典变得生动有趣,让遥远的先贤变得亲切可感,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无数惊喜。
评分我必须说,《论语诠解》这本书,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名句,而这本书则系统、深入地为我打开了《论语》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翻译和解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传递。书中对“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作为立身之本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句子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到诚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构建社会信任的基石。它鼓励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诚信为原则,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勇”的理解,它不再是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道义和正义基础上的担当。书中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勇敢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敢,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承担责任。它鼓励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整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又充满哲理,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它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论语》的智慧融入我的思想,影响我的行为。
评分《论语诠解》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一直以为《论语》离我们很遥远,是书斋里的学问,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论语》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讲书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我记得书中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我以前也听过,但总觉得有些道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在这本书里,作者结合了大量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且举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说明了为什么君子能够通过自我反省来解决问题,而小人却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这让我茅塞顿开,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不是也存在着“求诸人”的倾向。而且,这本书的“诠解”部分,并没有因为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原著的精髓,反而以更深入的洞察力,挖掘出了孔子思想中更具普遍意义的价值。比如,书中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解读,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求知态度,不是不懂装懂,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去学习。这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学习《论语》并非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自我发现之旅。
评分拿到《论语诠解》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而又不失亲切的风格所吸引。我一直觉得《论语》虽然是必读经典,但许多时候因为其古语的特性,对我们现代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然而,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一壁垒。它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解释,更是一种“活化”的过程。书中对于“礼”的阐释,让我不再将其视为僵化的规则,而是理解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在逻辑。作者结合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生动地说明了“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这种将古老智慧与当下生活相联系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论语》真的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道”的理解,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被具化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道德实践。比如,书中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孔子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激励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在。整本书的语言,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读来毫不费力,却又引人深思。它就像一位博学而又温和的长者,引导我一步步走近《论语》的内心世界。
评分《论语诠解》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诠解”部分,仿佛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论语》背后更广阔的世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对于“有教无类”的论述,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孔子打破阶层界限、普及教育的伟大思想。它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同时,书中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教学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场景的还原,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课堂,亲身感受孔子与弟子们的互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大大加深了我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书中对《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梳理,也十分清晰。例如,关于“天命”的理解,不再是宿命论,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让我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有更坚定的内心和更明智的选择。它让经典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论语》这部中华文明的瑰宝,但许多现有的解读版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浅薄,始终未能真正打动我。然而,《论语诠解》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娓娓道来,并且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这些古老的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仁”的诠释,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地体现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中,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上。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仁”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践行。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故事引用,更是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些故事,有的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有的描绘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无不展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亲的孔子,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清晰的章节划分,合理的逻辑结构,让我在阅读时不会感到迷茫,反而能够有条不紊地吸收知识。它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评分名家“点线面”立体解读
评分非常非常好的书,拿回来就看个不停,第二天还带到学校去了,就是活动在给力点就好了,有很多都是第二次购买了,帮朋友的孩子买的,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几个出版社的都买了。
评分很好的书,活动时候买的,性价比很高。以前没买过这类书,现在帮别人下单见到了,确实很好,适合中学生阅读。
评分不管亲人,还是朋友,
评分女儿很喜欢!看起来不错?
评分老师说:
评分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这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评分我听见小鸟飞来飞去在唱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