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看点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近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编撰而成。所选诗词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的精华之作。
名家译注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由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蔡义江亲自执笔,精心编写,可作为老师教学。
放心的读本·课本一样的品质
2015年北师大版教材质检部门抽检零差错率图书。
完美呈现
本书用纸高端、印刷环保、装帧精美、版式疏朗字号大,全书搭配精美插图,以完美的制作呈现经典,是专为学生打造的语文课外阅读规范读本。
名社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级出版社,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是由本社出版。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根据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编撰而成。所选诗词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的精华之作。本书栏目丰富,“作者简介”是对原诗作者的生平以及主要事迹进行的简洁明了的概括。“注释”是对难懂的字词、典故、地名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以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解析”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启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诵读这些诗词,学生可在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各方面了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译注者简介:
蔡义江,1934年生,浙江宁波人,1954年毕业于前浙江师范学院(后称杭州大学,现改浙江大学),师承词学名家夏承焘,著名学者,红学家,《红楼梦学刊》及中国红楼梦学会创建者之一,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创办团结出版社,兼任社长、总编辑及《团结》杂志主编,为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现称《鉴赏》或《全解》)《稼轩长短句编年》(香港上海书局)《辛弃疾年谱》《唐宋诗词探胜》《清代文学概论》(日本每日交流社)《宋词三百首详析》(台湾建宏书局)《绝句三百首》《宋词精选全解》《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追踪石头2——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答客问》《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等。
导读
关雎
蒹葭
十五从军征
观沧海
饮酒
木兰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行路难
黄鹤楼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登飞来峰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渔家傲·记梦
游山西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过零丁洋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己亥杂诗
满江红·小住京华
《论语》12章
曹刿论战
鱼我所欲也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一则
《礼记》一则
《列子》一则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湖心亭看雪
河中石兽
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出处简介】
《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诗三百》,到汉代始称之为“经”。所收大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前6世纪)的作品,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产生地点大部分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地区。其中国风大多是民歌,价值最大。诗集的编者已不可确知,并无定论。诗以四言体为主,杂以他言,多重章叠句,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权威传注者是盛行于东汉以后的“毛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都影响极大。《诗经》给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优良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周南》是十五国风中的第一国风;《关雎》又是《诗经》的第一篇。
【注释】
? 关雎(jū):取首句中二字组成篇名。
? 雎鸠:一种水鸟。关关,是这种水鸟的叫声。
? 洲:水中陆地。
? 窈(yǎo)窕(tiǎo):美好的样子。淑女:美好善良的女子。
? 君子:品行好的人。逑(qiú):配偶。
? 荇(xìng)菜:一种水生植物,可药用或食用、作饲料。
? 流:摘取。
? 寤(wù)寐(mèi):醒来和睡着。
? 思服:思念。
? 悠哉悠哉:形容不断地思念。
? 辗(zhǎn)转反侧:翻来覆去。辗:翻转。
? 芼(mào):择取。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在河中的一块土地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好小伙子的好对象。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地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啊,令我梦寐以求。
梦寐以求求不到啊,醒时睡时都想念她。想念啊想念,翻来覆去睡不着。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地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弹琴弹瑟来亲近她。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地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敲钟打鼓来让她快乐。
【解析】
这是一首恋歌,唱一个小伙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与追求,希望能与她结成幸福婚姻的愿望。
全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要说的事情来。朱熹说:“兴者,先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说得很对。兴,可以与所咏之事无关,仅仅是为押韵的需要而设;也可以与要说的话题有关,带有一定程度比的性质,所以又常说“比兴”。这里的兴,属后者,因为“关关”,说诗者以为是“雌雄相应之和声也”。(《诗集传》)故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引起男女相恋事。诗中言“参(cēn)差(cī)荇菜”的两句,也是兴。是当时人们的劳动行为,但是否也带比的意味,以不说死为妥,以免牵强。这样共三次重复,每次只换一个意义相近的字,即“流”“采”“芼”,与每节押韵变化有关。这也是“国风”中常见的形式。
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小伙子相思之苦一节,尤其生动、逼真,值得好好体会。前人说《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引孔子语),这首诗颇可作为代表。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 蒹(jiān)葭(jiā):芦苇。生长于水边。苍苍:茂盛的样子。
? 伊人:此人,那人;亦指意中有所指的人。
?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方,意谓所在甚远。
? 溯(sù)洄(huí):逆流而上。
? 溯游:顺流而下。
? 宛:宛如,好像。水中央:喻可望而不可到。
? 凄凄:茂盛的样子。
? 晞(xī):晒干。
? 湄:水边高涯。
? 跻(jī):上升,攀登,即险峻。
? 坻(chí):水中高地,小渚。
? 采采:众多。
? 涘(sì):边岸。
? 右:迂回,曲折。
? 沚(zhǐ):水中小洲。
【译文】
芦苇长得一片茂盛,白露结为霜花。我心中的那个人,远在水的另一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阻隔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寻找,好像她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到)。
芦苇长得一片青苍,白露还没有晒干。我心中的那个人,远在水边的高崖上。我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阻隔又险峻;我顺游而下去寻找,好像她在水中高地上,(可望而不可到)。
芦苇长成一大片,白露还没有消失。我心中的那个人,远在水边的崖岸上。我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阻隔又曲折;我顺游而下去寻找,好像她在水中小洲上,(可望而不可到)。
【解析】
这首诗很像是一首怀人之作,写一个人在秋水岸边,盼望着找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但经过一番苦苦奔波求索,那个心上人的所在,还是可望而不可到达。诗中所说的“伊人”,究竟是谁,是男是女,是情人是贤士,都无从知道;诗想表达的真意是什么,也不可知晓。但诗中描写的情景,仍可领略、体会。它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去填补并构建出一幅有浓厚抒情意味的画面。所以它仍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诗分三个章节,每章的句式和基本意思是相同的,只是每章换了一些词、换了韵而已,给人以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诗经》尤其是“国风”中十分常见的典型形式。每章起头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以所见之景象来衬托一种盼人不遇的凄清、迷惘心境,极为成功。所以后人常借“蒹葭”来写悲凉的心情。如《红楼梦》写贾宝玉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lěi,祭文)》中就有“连天衰草,岂独蒹葭”的句子。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出处简介】
《乐府诗集》,收集唐五代前乐府诗最全的总集,宋代郭茂倩编。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至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后来的仿作。每题以古辞居前,后人仿作列后,源流分明,资料价值颇大。
乐府,本音乐官署名,秦代就有。至汉武帝所设之乐府,建立采集民间歌谣制度。从此,此中的诗歌作品,也就称为乐府了。
【注释】
? 阿谁:谁。“阿”是语助词,无意义。
? 冢(zhǒng):坟墓。累累:通“垒垒”,一个连一个的样子。这两句是被问的乡里人回答的话。
? 狗窦(dòu):给狗进出的墙洞。
? 雉(zhì):野鸡。
? 中庭:屋前的院子。旅谷:野生的谷物。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
? 葵:野菜名,又叫冬葵,其嫩叶可食。
? 舂(chōng):在石臼中捣,为去掉皮壳。
? 羹(gēng):糊状菜肴。
? 贻(yí):送。
【译文】
十五岁参军去出征,八十岁才得回家来。路上碰到同乡的邻里,(问他:)“我家中还有什么人?”(他说:)“远远看去就是您老的家,有松柏处有许多坟墓在的就是。”(我过去一看)野兔钻进原来的狗洞中去了,野鸡从屋梁上飞起。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采来野谷舂成米做饭,摘下葵叶煮羹当菜肴。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不知道该送给谁去吃。出了大门向东望望,眼泪就掉下来沾湿了衣衫。
【解析】
这是首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位从小从军、到年老才退伍回乡的士兵到家后的情景,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百姓的巨大痛苦。
诗的最大特点是自始至终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来描述事情的经过,不加一句激愤的、主观的议论或感叹之类的语言,全让事实本身来说话。开头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把事情交代清楚了。然后是“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问一答,在非常自然、合情合理的对话中,描绘出这一家凄惨的远景。再接下去就是老兵亲自前去看这荒芜、凄凉的所谓家的近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野兔、野鸡出入,野谷、野葵丛生,可见已绝无人迹。但日子还得过下去。多年的军旅生活,养成他较强的独自生存能力,于是舂谷做饭,采葵做羹,就动起手来。离家前家中有长辈,军伍里有上级长官,他已习惯于将饭菜先让长者享用,而现在却“不知贻阿谁”。他惘然了。于是出门张望,泪落沾衣。这位老兵孤苦无助的处境,令人动容。诗的选材也极为成功。它不写战争的残酷,自己能万幸活着回来;不写回乡前既期盼又惧怕的复杂心情;也不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只截取刚到达的一段情景来写,将其余种种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可谓是恰到好处。作者也确实是一位剪裁的高手。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pī)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汉末军阀混战,曹操逐渐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他的诗悲凉慷慨、豪迈雄健,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有今人编《曹操集》。
【注释】
? 观沧海:原题《步出夏门行》,共四章,此其第一章。“观沧海”原为此章小标题。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桓(huán)经过碣(jié)石山时所作。
? 碣石:山名。指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的碣石山。
? 沧海:大海。因海水呈青苍色而称。
? 澹(dàn)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 竦(sǒng)峙(zhì):高耸的样子。竦:同“耸”。
?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拂所发出的声音。
? 星汉:银河。
? “幸甚”二句:是合乐演奏时所加的话,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形式,与正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借此观赏大海。海水的波浪是那样的动荡起伏,海岛的山峰高耸地屹立于海中。树木密密地丛生着,百草繁多而茂盛。秋风萧瑟地吹来,巨大的波浪在海上涌起。日月的出入运行,好像就在大海之中;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在大海的包容中。真是荣幸之至啊,用歌唱来表达我的心意。
【解析】
这首诗,作者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恢宏雄浑,是难得的佳作;尤其是用简短的四言形式来表达,实在是更不容易。
头两句点题直起,从容淡定,十分大气。以下六句铺写沧海正面,其中插入山岛、树木、百草、秋风的描写,场面便不枯寂。“日月之行”四句,将宇宙之现象与大海之辽阔无际,以及诗人自己的志趣喜好、心胸气魄都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一种通常山水风景诗难以达到的大境界。这是此诗之所以成为杰作的重要原因。
导?读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教学要求是很高的。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等,就不是在短短几年内教读几篇经典作品便能臻于完善的。但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它要求我们从切实的工作一步步地做起。
我在编写本书时最深的体会是,首先要完全读懂作品的每字每句,正确理解其作意,防止对作品的误读误解,因为这是我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基础。这一步不做扎实,其他都无从谈起。所以,本书在编写时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凡存在误读误解或有可能会误读误解的地方都一一纠正或指出,尽量保证我们的教与学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要说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也许这可以算一点。
误读误解的现象怕是个别的吧?值得如此重视吗?答:不是个别的。在古文部分或许好一点,而诗词部分就相当多了。造成误读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字句抠得不细、掉以轻心,大而化之的;有学养不足、诗词根底浅,将用典当成实写的;有受学界某说影响而人云亦云的;甚至还有所选作品本身的版本文字存在问题的。现举例说明如下: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方,指水的另一边,是对的;若理解为“此时就站在那对岸上”,就有问题了。它不是说近,应是说远,因为下文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次北固山下》有“风正一帆悬”和“江春入旧年”句,其中最需要解说的是“正”字和“入”字。倘若放过了,径自译成“春风浩荡船帆高高悬”“江上春天送走一年又一年”就欠妥了。因为“正”是顺的意思;“入”是进入的意思。既非“浩荡”,更不是“送走”。这些都是关键处,实不宜忽略。
有关王维《使至塞上》的解说也有明显错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解“属国”为“典属国的简称”谓“唐代常以 ‘属国’代指使臣,这里是王维自称”。其实,这样的用法是没有的,举不出例子来。属国只是附属国的意思。说王维经过居延也不对。他只到达“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距内蒙古居延海一带尚远,怎么会经过呢?何况首句有一“欲”字。问题出在“过”字,今天多作经过用,而这里却是超过、远过的意思。句意谓边郡路遥,而欲往关注之属国所在更远。末句“都护在燕然”是用汉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勒铭”典故,表示近来边庭战事,屡获大胜,军威远振域外,非实指。若解说成“都护正驻扎在燕然”便错了。燕然山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远在萧关数千里之外,候骑如何能知?
类似的情况尚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中“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在赏析中说:“‘龙标’代指王昌龄,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文法。”故译作“听说昌龄老兄贬官降职赴任远地”。王昌龄被称为“王龙标”是他身后的事,哪有刚闻左迁,即以这个地名相称呼的?岂不成了侮弄?关键仍在一“过”字,它是超过,不是经过;意谓所往之地龙标,其遥远超过五溪。此诗末句“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解析亦不对,问题在版本。“随风”应作“随君”。是说昌龄此去孤单,只有明月才“与人万里长相随”,所以要“寄愁心与明月”,让愁心与明月“随君”到夜郎西去。这样三、四句才贯通,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作证的意味。若说是愁心随风而去,那何必又说寄予明月呢?
李贺《雁门太守行》是写一场失败战争的诗,与作者好表现颓败、死亡的特殊个性有关。“黑云压城”之所以喻敌军压境,因有甲光映日的描写,故不能定其只写我方守军。胭脂夜紫,喻战血夜凝惨状。旗半卷,言匆促突围;临易水,说“壮士一去不复还”,是用典,非实写。鼓声不起,即“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意。可现在的解说,却添加了许多并不存在的意思,如言“守城将士也不甘示弱”“充分做好应战的准备”“预示着千军万马在行动,救急的援军来了,他们不畏严寒,急行待战,这更加鼓舞守城将士的士气”,等等,多与诗意相反,给人以拔高的感觉。
辛弃疾《破阵子》的解说问题也不少。如“梦回”是梦醒,不是“梦中总是回到”。“五十弦翻”,也不是“各种乐器演奏”之意。末句“可怜白发生”,说它“急转而下,强烈地反衬出词人梦境的虚幻,梦想的无凭,将词人报国的豪情翻转为人生失意的愤慨悲鸣”。固然,写壮志成空、理想破灭的悲愤,也不无意义,但这里却与词题所说的“赋壮词”不合。其实,它是回应已51岁陈亮的谢恩诗“勿谓儒臣鬓发苍”。这些都与不深考写作背景及据某词家一家言而致。本书一一做了纠正。
入选作品,亦有可议处,我以为也不妨指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就有夸大;“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就非事实。指出《战国策》有夸饰、理想化的表述特点,无损课文的积极意义。《过零丁洋》也不是全首都工稳无瑕。有些学生可能误解的地方,能指明更好。如杜甫《望岳》,很容易令初学者误认作五言律诗,适当借此略述古、近体的区别,有益无害。《三峡》文不妨点出它与小学生读过的李白《早发白帝城》绝句有关联。而张岱《湖心亭看雪》文,只记游,不涉及其余,就不必硬说它寄寓着“故国之思”了。
版本文字问题,属编选者,但关系教与学也不小。如《木兰辞(多作“诗”)》中应取“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若作“愿驰千里足”,则与“送儿”二字不合,何不只说“还故乡”?“阿姊闻妹来”一作“阿妹闻姐来”,也以后者为优,若木兰有姊,岂不已“徐娘半老”了?不如阿妹“当户理红妆”更妥。
诗文的背诵,诗易文难,除有韵的《陋室铭》及其他几篇短文外,并不易背。但却是很必要的,所谓熟能生巧,能背将大大有利于运用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我想,除下功夫多读外,把背诵与理解、欣赏结合起来,边读边想,不要有口无心,也许仍不失是个好办法。
蔡义江
2014年7月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必读名著”来看待。在我的印象里,古诗文大多是考试要考的内容,背诵起来枯燥乏味。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对古诗文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它所收录的61篇古诗文,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我中华民族璀璨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情感。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到《静夜思》时,只觉得不过是一首关于思乡的简单小诗。但这本书的注释和赏析,却让我看到了李白那孤身异乡的寂寥,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那一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而且,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深入挖掘诗文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解读《送元二使安西》时,它并没有仅仅关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景物描写,而是详细地讲述了王维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以及这首诗在当时所承载的深厚友谊的象征意义。这种解读,让我在理解诗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何去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意境。这本书的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它会根据诗文的特点,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并且在每一篇的后面,都附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极大地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加深理解。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让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欣赏,从枯燥乏味,转变为津津有味。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应付考试的辅导材料,更像是一本能带你穿越时空的文化宝典。书中精选的61篇古诗文,覆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而且每篇都堪称经典。我曾一度以为,古诗文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注释异常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还对一些典故、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地理解诗文的含义,避免了因为不懂某个词语而影响对整篇诗文的理解。更让我赞赏的是,这本书的赏析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去引导读者去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比如,在解读《登高》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风急天高”的字面描写,而是深入分析了杜甫当时所处的凄凉境遇,以及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沉重的悲哀,让我读完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无奈。此外,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科学,它会根据诗文的难度和特点,进行合理的排序,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且,在某些篇章后面,还附带了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某个作者的生平事迹,或者某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外阅读,也让我们对古诗文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古诗文的魅力,它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初中语文学习路上的“定海神针”。在此之前,古诗文对我来说,就是一堆晦涩难懂的文字,背诵起来更是痛苦不堪。但自从有了这本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61篇精选的古诗文,篇篇都是精品,字字句句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充分考虑到了我们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一股脑地堆砌一大堆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则让人生畏的篇章,而是选择那些既有代表性,又易于理解和感悟的佳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篇诗文的注释,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生僻字和难懂的词语,并且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告别了查字典的繁琐。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加入了许多赏析性的文字,这些赏析的角度非常独特,不落俗套,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诗文的内涵。比如,在解读《泊秦淮》时,它不仅仅解释了“秦淮”的地理位置,更深入地剖析了作者刘禹锡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的深沉用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原来不仅仅是优美的词藻,更是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篇章的讲解,而是注重将这些诗文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它会适时地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思潮,甚至还会穿插一些与作者相关的生平故事,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魅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古诗文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能够与我们心灵产生共鸣的鲜活生命。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古诗文的书。之前,我总是觉得那些古文就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而且背诵起来也毫无乐趣。但是,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所收录的61篇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不仅题材广泛,而且意境优美,富含哲理。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每一篇诗文都配有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让我们不再因为语言障碍而对古诗文望而却步。除了注释,本书的赏析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分析,而是深入浅出地解读诗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诫子书》时的那段话,它让我明白了,曾国藩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正含义,以及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让我们能够理解诗文本身,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篇章讲解,而是将这些诗文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它会介绍作者的生平,讲述创作的背景,甚至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古诗文原来是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它让我开始喜欢上古诗文,并且愿意主动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这份古诗文集,真的是我踏入初中生活以来最得力的学习伙伴。犹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时,它朴实无华的外表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惊艳,但随着每一次翻阅,每一次默读,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收录的61篇古诗文,篇篇都是精华,字字皆是珠玑。它们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历史长河中流淌出的智慧结晶。我曾在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静静地读着《陋室铭》,陶渊明的淡泊与安然仿佛穿越千年,在我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又或是读到《沁园春·雪》,那磅礴的气势,那豪迈的情怀,让我对祖国壮丽的山河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每篇诗文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赏析,这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很多时候,课本上的讲解虽然精炼,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晦涩难懂。而这本书的注释,通俗易懂,直击要点,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赏析部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诗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我们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它在某些篇章后面加入的背景知识介绍,比如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让我们知道《春晓》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背后其实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伤感。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全面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只是把知识灌输给我们,更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如何去感悟。它让我明白了,古诗文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评分在我接触到的众多语文学习材料中,《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和浮夸的宣传,只有扎实的内容和精心的编排,这让我觉得非常踏实。书中精选的61篇古诗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言志、说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我尤其欣赏本书的注释和赏析方式。它的注释十分清晰,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避免了因为字词不通而影响对整篇诗文的理解。而它的赏析,更是独具匠心。它不会用那些生硬的术语去解释,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感受诗文的意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解读《赤壁赋》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致,更深入地剖析了苏轼当时那种豁达旷远的胸襟,让我读后也心生感慨。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它所选取的篇章,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让我们初步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风格。而且,本书还会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所处的时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充实、解读深刻、编排合理的古诗文学习读物,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课本知识,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最让我感到惊喜和欣慰的一本。作为一本“教育部推荐”的读物,它并没有辜负这份厚重的推荐,而是以其扎实的学识和精美的呈现,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收录的61篇古诗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篇篇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兼顾了内容的经典性、艺术性以及对初中生的适宜性。我曾一度认为,古诗文的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注释非常详细,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生僻字、典故,并且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不再畏惧古文的晦涩。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的赏析部分,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读,更是对诗文意境、情感、创作背景的深度挖掘。例如,在解读《将进酒》时,书中不仅分析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社会动荡下,诗人内心的激昂与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悟。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此外,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每篇诗文都留有足够的空白,方便我们进行批注和思考。而且,书中还会适当地穿插一些与诗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这些拓展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学习古诗文,可以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当初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它是“教育部推荐”,但没想到,它的内容质量如此之高,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精选的61篇古诗文,覆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各个时期,涵盖了诗、词、文、赋等多种体裁,而且每一篇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每一篇诗文的解读都极其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提供了详尽的字词注释,更深入地剖析了诗文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文化价值。例如,在解读《岳阳楼记》时,它不仅仅解释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深入地探讨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博大胸怀和深远意义,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肃然起敬。而且,本书的赏析角度也非常多元化,它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去解读同一篇作品,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古诗文的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解读《论语》中的某个章节时,它不仅解释了孔子的话语,还穿插了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这句话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的解读方式,不仅让我们能够理解诗文,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像一位启蒙者,带领我走进古诗文的殿堂,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
评分老实说,当初拿到这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无非是又一本为了应付考试而编纂的教材辅助读物罢了。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必背”二字。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那扇厚重的大门。我曾一度认为,古诗文枯燥乏味,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当我沉浸在这61篇精选的篇章中时,我发现自己错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那是一种何等的孤独与豪情?杜甫的“感时花溅泪”,那又是怎样的家国忧思?这些文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触动我们最柔软的心灵。书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更在选篇上颇具匠心,既有写景状物的,也有抒发情感的,还有哲理思辨的,非常全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每一篇诗文的解读,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更着重于挖掘其深层含义和文化渊源。例如,在解读《论语》中的片段时,它会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仁”的含义,以及为何这句话在后世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此外,书中还附带了一些拓展阅读的内容,比如与诗文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古人所处的时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让我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探索,从枯燥乏味变成了津津有味。它让我明白,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为了考高分,更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评分这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绝对是我初中生涯中,最值得拥有的书之一。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就是背诵和默写,枯燥乏味,毫无乐趣。但这本书,却让我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所收录的61篇诗文,篇篇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华,不仅内容经典,而且意境深远,能够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本书的注释和解读都非常到位。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注释非常简略,难以帮助我们完全理解诗文的含义。而这本书的注释,详尽而精准,能够帮助我们轻松扫除字词障碍。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赏析部分,将枯燥的文字赋予了生命。它不仅仅是对诗文的简单解读,更是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对意境的生动描绘。我至今还记得,在读到《鸿门宴》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而是深入地剖析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和刘邦的隐忍退让,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历史故事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而且,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它将相关的诗文进行归类,或者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之间的联系。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拓展阅读的内容,比如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价值。这本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古诗文的魅力,它不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流淌着智慧和情感的生命。
评分买了好多好多书,一个大书架都塞满了,京东买书真的太便宜了。
评分初中课程多提前学习了
评分翻译的很流畅。推荐初中生读物。
评分放心的读本·课本一样的品质
评分活动时买了很多,儿子特别喜欢,物美价廉,继续支持。
评分跟着姐夫抢券,300-100,还领了白条,完美,书依然10分!
评分活动价格入手,性价比蛮高的,客服热情,发货及时。
评分618优惠买的,优惠幅度挺大,趁这个时候多囤点货,教辅材料,很少搞活动,挺划算呢,这套书都买齐了。
评分618优惠买的,优惠幅度挺大,趁这个时候多囤点货,教辅材料,很少搞活动,挺划算呢,这套书都买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