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来自作者张全磊老师多年一线培训总结,结合全球知名工厂的安全管理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日常安全管理融入体系的要求之中;如何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预防事故。本书细致讲解了世界上的工厂安全管理方法,掌握内部安全检查与安全隐患审查方法;结合实际工厂案例,对现场及作业设计提出改善思路,从根本上预防安全;提供重点的图形、案例、表格等实用性工具已让读者掌握工厂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自我安全的保障方法。事实上,管理者、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但单一的说教,不能很好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苦恼,本书用一些现场管理的工具,可以大化地(“零事故”)消除安全隐患和事故。
内容简介
《目标零事故:企业安全管理实操手册》针对安全标准化难以落地的情况,本书从企业实际出发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安全;第二部分,策划安全;第三部分,安全落地。帮助企业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技术上如何将安全标准化落地实施。建立系统让企业重塑安全系统的骨架;形成应急预案则能够增强企业应对危险和事故的能力。只有企业安全,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希望每位企业家、管理者、一线员工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斩获,共同实现安全生产。
作者简介
张全磊
安全管理咨询培训师
安监局特约顾问讲师
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2012年全国十佳生产管理咨询师
2013年“我是好讲师”大赛全国TOP30强
张鲁杰:中国氯碱协会安全协作组专家,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淄博市安全生产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部长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 1了解安全:安全决定企业生死
问题1 安全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2
对企业来说,忽视安全就是玩火/2
企业付出的重大代价/5
我们的企业比猴子聪明多少?/9
安全10法则造就了美国最安全的公司/15
结论:企业安全才能发展,学“杜邦”建立企业安全金字塔/17
问题2 事故是如何发生的?/24
事故发生原理:偶然决定必然的墨菲定律/24
事故发生过程:像利剑穿过篱笆/28
事故发生的诱因:事故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有因果效应/30
结论:“人”决定一切,即88%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31
问题3 如何避免事故发生?/34
事前预防: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34
重视细节:要防止重大事故,首先要控制无数次小事故/36
人性化管理:探求每次员工失误背后的潜在因素/40
执行力第一:三峡工程带给企业的启示/43
结论:安全管理需要企业从上而下地履行责任/45
问题4 安全标准化如何落地实施?/48
什么是安全标准化?/48
安全标准化和HSE体系的区别和联系/52
安全标准化岗位落地法:让安全标准化落实到企业中/56
结论:安全标准化成功落地的8个关键词/59
PART 2 策划安全:安全标准化策划
步骤1 建立系统:机构、目标、责任和制度/62
机构:构建安全管理机构/62
目标:建立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65
职责:明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70
制度:形成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73
工具:安全奖惩管理制度表格/77
步骤2 规避风险: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83
什么是风险评价?/83
危害识别和危害分类表格/86
LSR风险评价法和LEC风险评价法/105
步骤3 形成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和应急演练/121
PART 3 安全落地:七大模块实现安全标准化落地
模块1 安全培训:让安全系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132
安全培训的对象、要求、目标和阶段/132
安全培训内容要采取“三级教育”/135
安全培训的方法和误区/136
工具:13种人群安全教育及其对策方法/139
模块2 目视化管理:让安全管理可视化/141
目视化管理是提高安全执行力的重要手段/141
安全标志和职业危害告知牌/144
作业现场目视化:统一/147
工具:岗位风险提示卡/151
模块3 现场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的全面细节化/151
5S管理要素: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51
5S管理的推行和方法/157
6H管理—六源查找的内容和方法/159
5S管理和6H查找是现场改善的基础/163
什么是设备点检?/165
工具:6H查找企业实施方案/170
模块4 反习惯性违章:从根本上解决习惯性违章/173
习惯性违章发生的主要原因/173
习惯性违章背后的心理因素/175
习惯性违章的纠正措施/178
工具:习惯性违章发生的重点人群和重点时段/179
模块5 管理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的辨识、监控和管理/181
什么是重大危险源/181
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183
工具:GB1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目录/186
模块6 作业票制度:企业安全管理的八大作业票/190
动火作业票/190
受限空间作业票/198
盲板抽堵作业票/205
高处作业票/209
吊装作业票/218
短路安全作业票/226
动土安全作业票/231
设备检修作业票/236
工具:作业票管理制度范例/240
模块7 检查考核:安全检查和安全考核/242
安全检查和安全考核/242
安全巡检的内容和流程/244
工具:安全检查和安全考核表格/247
附录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253
附录2:毒物周知卡/263
前言/序言
目标零事故:企业安全管理实操手册 前言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法规日益严格的商业环境中,任何规模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风险,确保员工、资产和环境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对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以及持续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长期以来,“零事故”往往被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目标,许多企业在实际安全管理中疲于应对,陷入被动局面。 本书《目标零事故:企业安全管理实操手册》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这一现实的反思与突破。我们深刻认识到,安全管理并非一套僵化的规章制度,更非简单的罚款与惩戒。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精细的执行、持续的改进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承诺。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安全管理的陈旧模式,提供一套切实可行、逻辑清晰、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指南。我们不贩卖空洞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实操性”。我们摒弃了过于宏大或抽象的概念,而是聚焦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风险识别、评估到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地,从事故调查与预防到应急响应能力的建设,再从安全文化的培育到绩效考核的优化,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与验证,力求为读者提供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工具、方法和案例。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实践,企业能够构建起一套具有韧性、能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并逐步迈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 第一章:零事故理念的基石——风险意识与责任共担 “零事故”并非口号,而是源于对风险深刻理解的必然结果。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风险的本质,认识到事故发生背后的多重因素,并强调从企业高层到一线员工,每个人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与定位。 1.1 风险的认知误区与正确理解: 破除“事故可遇不可求”的宿命论。 区分“风险”与“事故”:事故是风险失控的最终表现。 理解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危险源、暴露以及后果。 掌握不同类型的风险:物理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职业病风险、人为失误风险、管理风险等,并识别它们在企业运营中的具体体现。 认识到风险的动态性:企业环境、工艺流程、人员构成等都在不断变化,风险也随之演变。 1.2 企业安全责任的层级划分与落地: 高层管理者的责任: 制定清晰的安全愿景与战略目标。 投入必要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营造重视安全的组织文化。 亲自参与安全检查与重大事故的调查。 中层管理者的责任: 将安全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部门行动计划。 监督一线员工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组织部门内部的安全培训与风险沟通。 及时识别、报告和处理部门内的安全隐患。 在事故发生时,承担指挥与协调的责任。 一线员工的责任: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指令。 主动识别并报告工作中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 积极参与安全培训和演练。 在发现紧急情况时,正确采取应急措施。 关爱同事,相互提醒,形成互助的安全氛围。 1.3 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沟通机制: 打破信息壁垒,确保安全信息畅通无阻。 利用多种沟通渠道:安全会议、班前会、安全提醒板、内刊、在线平台等。 鼓励开放式对话,让员工敢于提出疑问和建议。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宣贯活动,强化风险认知。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事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实现“零事故”目标的前提。本章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帮助企业精准地找出潜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2.1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现场安全检查(Walk-through Inspection): 制定详细的检查清单,覆盖所有关键区域和设备。 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结合观察、询问、测量等多种手段。 鼓励不同层级人员参与,形成多角度的视角。 危险源普查(Hazard Survey): 系统性地列出所有潜在的危险源,包括设备、工艺、物料、环境、人为因素等。 利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等方法。 建立危险源数据库,并定期更新。 作业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 - JSA): 将复杂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基本步骤。 分析每个步骤可能存在的危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特别适用于新工艺、新设备或非常规作业。 变更管理(Management of Change - MOC): 识别因工艺、设备、人员、设计、程序等变更带来的新风险。 在变更实施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确保所有变更都经过审批,并得到充分的安全评估。 事故/未遂事故调查分析(Incident Investigation): 从已发生的事故和未遂事故中学习,反思潜在的风险。 深入挖掘事故的根本原因,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2.2 风险评估的量化与定性方法: 风险矩阵(Risk Matrix):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后果的严重性(Severity)进行评估。 设定风险等级(如低、中、高),并确定不同等级的处置优先级。 示例:绘制一个包含可能性和严重性维度的矩阵,并划分出不同风险区域。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 FMEA): 系统地识别产品或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 分析每种失效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计算风险优先数(RPN),以确定优先改进的项目。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 HAZOP): 对设计或过程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分析,特别适用于复杂系统。 使用引导词(如“无”、“更多”、“更少”、“反向”等)来系统地探测偏离设计意图的情况。 评估潜在的危险后果。 2.3 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决策: 将风险评估结果转化为行动计划。 确定风险的接受标准。 区分可容忍风险与需优先控制的风险。 为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级排序提供依据。 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输入。 第三章:风险控制与减缓——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识别出风险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缓它们。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风险控制的原则、技术和最佳实践,帮助企业构建坚实的风险防护屏障。 3.1 风险控制的层级原则(Hierarchy of Controls): 消除(Elimination): 从源头上根除危险,是最高效的控制方式。例如,停止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替代(Substitution): 用危险性较低的物质、工艺或设备替换危险性高的。例如,使用水性涂料替代油性涂料。 工程控制(Engineering Controls): 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来隔离人员与危险。例如,安装通风系统、护栏、安全联锁装置。 管理控制(Administrative Controls):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培训、轮岗等方式来降低风险。例如,限制在高处作业的时间、实施严格的作业许可制度。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PPE): 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为员工提供保护。例如,安全帽、安全鞋、防护眼镜、防化服。强调PPE不能替代前几级控制措施。 3.2 具体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 安全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 SOPs): 制定详细、清晰、易懂的操作步骤。 明确操作中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 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经过SOP培训并能熟练掌握。 作业许可制度(Permit-to-Work System): 针对高风险作业(如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实施严格的许可管理。 明确许可审批流程、检查要求和安全措施。 确保作业前完成所有安全准备。 安全标识与警示: 使用规范、醒目的安全标识,明确警示危险区域、设备和行为。 例如,禁止吸烟、禁止攀爬、当心滑倒、注意来车等。 设备安全设计与维护: 在设备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安全性。 建立完善的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制度。 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缺陷,防止“带病运行”。 化学品安全管理: 建立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SDS)数据库。 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 确保员工了解所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及防护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 识别易燃易爆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通风、接地等)。 制定完善的消防预案,配备充足的消防器材。 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职业健康防护: 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工程、管理和个防措施。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 提供健康咨询与教育。 3.3 应急准备与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ERP):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人员伤亡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组织架构、指挥体系、报警程序、疏散路线、联络方式等。 应急设备与物资: 配备充足、适用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如急救箱、消防器材、堵漏工具、通讯设备等)。 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随时可用。 应急演练与培训: 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员工的响应能力。 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了解自己在应急情况下的职责。 事故发生后的响应: 快速评估事故态势,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优先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蔓延,减少损失。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外部救援。 第四章: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成为企业的DNA 再完善的管理体系,如果缺乏强大的安全文化作为支撑,也难以长久有效地运行。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1 安全文化的内涵与要素: 共享的价值观与信念: 认为安全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不是成本。 共同的行为模式: 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定,主动规避风险。 开放的沟通与信任: 员工敢于提出安全问题,领导者愿意倾听和解决。 持续的学习与改进: 从事故和经验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安全水平。 责任感与归属感: 员工将自身安全与企业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4.2 领导者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以身作则: 领导者的行为是安全文化的最佳示范。 坚定承诺: 公开宣示对安全的重视,并将安全纳入企业战略。 资源倾斜: 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持续沟通: 定期与员工就安全问题进行交流,传递安全信息。 表彰与激励: 奖励在安全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 4.3 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在安全文化中的角色: 班组长的作用: 落实安全要求,关注员工安全状态,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员工的自我管理: 遵守规章制度,主动识别风险,相互提醒。 鼓励参与: 吸引员工参与安全活动、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等。 积极反馈: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安全管理的建议。 4.4 培育安全文化的关键策略: 安全培训的创新: 超越形式化的培训,注重实操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将安全培训融入日常工作,而非独立的培训活动。 安全激励与惩罚机制的优化: 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奖励积极的安全行为。 避免单纯的惩罚,更应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进行引导和教育。 将安全绩效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事故调查的深刻反思: 将事故调查作为学习和改进的重要机会,而非追究个人责任。 深入分析事故的系统性原因,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营造开放透明的沟通环境: 鼓励员工报告不安全状况,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定期分享安全信息,提高员工对安全状况的认知。 将安全融入企业价值观: 在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中明确安全的重要性。 将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 第五章:安全绩效管理与持续改进——实现零事故的长效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安全管理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不断优化体系,最终实现“零事故”的宏伟目标。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绩效管理体系,并实现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5.1 安全绩效指标(KPIs)的设定与监测: 滞后性指标(Lagging Indicators): 如事故发生率(Accident Frequency Rate)、工伤率(Injury Rate)、职业病发病率等。 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安全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先行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s): 如安全检查完成率、隐患整改率、安全培训参与率、风险评估覆盖率、安全会议召开频率、员工安全行为观察次数等。 能够预测未来安全风险,是主动管理的关键。 平衡指标的设定: 综合运用滞后性和先行性指标,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绩效。 目标设定: 设定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限(SMART)的安全绩效目标。 数据收集与分析: 建立可靠的数据收集渠道,并进行定期分析,识别趋势和问题。 5.2 安全绩效的评估与报告: 定期绩效审查: 结合月度、季度、年度等不同周期,对安全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管理层评审: 高层管理者应定期审查安全绩效报告,并做出决策。 透明化报告: 将安全绩效信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给相关人员,包括员工、股东等。 利用可视化工具: 图表、仪表盘等可视化工具能够更直观地展示安全绩效。 5.3 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与创新应用: 计划(Plan): 基于风险识别、评估结果以及绩效数据,制定改进计划。 执行(Do): 实施改进措施,并收集数据。 检查(Check): 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 行动(Act): 根据评估结果,固化成功的经验,或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更新: 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审查和更新安全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探索利用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和效果。 5.4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鼓励知识共享,将成功的安全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和传播。 建立内部导师制度,促进经验传承。 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学习和技能提升,尤其是在安全领域。 从外部学习最佳实践,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 结语 《目标零事故:企业安全管理实操手册》并非一本终结性的著作,而是企业安全管理征途上的一盏明灯。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手中坚实的工具,帮助您系统地构建、实施和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请记住,零事故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将本书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运营,您将逐步带领企业走向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愿本书为您和您的企业带来切实的价值,共同谱写安全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