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來自作者張全磊老師多年一綫培訓總結,結閤全球知名工廠的安全管理實踐,探討如何有效地將日常安全管理融入體係的要求之中;如何在日常的點滴工作中加強安全管理,提高員工安全意識,預防事故。本書細緻講解瞭世界上的工廠安全管理方法,掌握內部安全檢查與安全隱患審查方法;結閤實際工廠案例,對現場及作業設計提齣改善思路,從根本上預防安全;提供重點的圖形、案例、錶格等實用性工具已讓讀者掌握工廠的安全管理體係和自我安全的保障方法。事實上,管理者、員工的安全意識淡薄,但單一的說教,不能很好提升人員安全意識和苦惱,本書用一些現場管理的工具,可以大化地(“零事故”)消除安全隱患和事故。
內容簡介
《目標零事故:企業安全管理實操手冊》針對安全標準化難以落地的情況,本書從企業實際齣發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瞭解安全;第二部分,策劃安全;第三部分,安全落地。幫助企業瞭解安全的重要性,剖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和過程,從技術上如何將安全標準化落地實施。建立係統讓企業重塑安全係統的骨架;形成應急預案則能夠增強企業應對危險和事故的能力。隻有企業安全,企業纔能持續發展,希望每位企業傢、管理者、一綫員工都能從本書中有所斬獲,共同實現安全生産。
作者簡介
張全磊
安全管理谘詢培訓師
安監局特約顧問講師
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
2012年全國十佳生産管理谘詢師
2013年“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TOP30強
張魯傑:中國氯堿協會安全協作組專傢,山東省化學化工學會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淄博市安全生産專傢,注冊安全工程師,山東東嶽氟矽材料有限公司生産部長
內頁插圖
目錄
PART 1瞭解安全:安全決定企業生死
問題1 安全對企業意味著什麼? /2
對企業來說,忽視安全就是玩火/2
企業付齣的重大代價/5
我們的企業比猴子聰明多少?/9
安全10法則造就瞭美國最安全的公司/15
結論:企業安全纔能發展,學“杜邦”建立企業安全金字塔/17
問題2 事故是如何發生的?/24
事故發生原理:偶然決定必然的墨菲定律/24
事故發生過程:像利劍穿過籬笆/28
事故發生的誘因:事故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有因果效應/30
結論:“人”決定一切,即88%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人為因素導緻的/31
問題3 如何避免事故發生?/34
事前預防:1元事前預防=5元事後投資/34
重視細節:要防止重大事故,首先要控製無數次小事故/36
人性化管理:探求每次員工失誤背後的潛在因素/40
執行力第一:三峽工程帶給企業的啓示/43
結論:安全管理需要企業從上而下地履行責任/45
問題4 安全標準化如何落地實施?/48
什麼是安全標準化?/48
安全標準化和HSE體係的區彆和聯係/52
安全標準化崗位落地法:讓安全標準化落實到企業中/56
結論:安全標準化成功落地的8個關鍵詞/59
PART 2 策劃安全:安全標準化策劃
步驟1 建立係統:機構、目標、責任和製度/62
機構:構建安全管理機構/62
目標:建立安全生産方針和目標/65
職責:明確落實安全生産責任製/70
製度:形成完善的安全責任製度/73
工具:安全奬懲管理製度錶格/77
步驟2 規避風險:風險評價和風險控製/83
什麼是風險評價?/83
危害識彆和危害分類錶格/86
LSR風險評價法和LEC風險評價法/105
步驟3 形成應急預案:應急救援和應急演練/121
PART 3 安全落地:七大模塊實現安全標準化落地
模塊1 安全培訓:讓安全係統落實到每個人身上/132
安全培訓的對象、要求、目標和階段/132
安全培訓內容要采取“三級教育”/135
安全培訓的方法和誤區/136
工具:13種人群安全教育及其對策方法/139
模塊2 目視化管理:讓安全管理可視化/141
目視化管理是提高安全執行力的重要手段/141
安全標誌和職業危害告知牌/144
作業現場目視化:統一/147
工具:崗位風險提示卡/151
模塊3 現場管理:現場安全管理的全麵細節化/151
5S管理要素: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151
5S管理的推行和方法/157
6H管理—六源查找的內容和方法/159
5S管理和6H查找是現場改善的基礎/163
什麼是設備點檢?/165
工具:6H查找企業實施方案/170
模塊4 反習慣性違章:從根本上解決習慣性違章/173
習慣性違章發生的主要原因/173
習慣性違章背後的心理因素/175
習慣性違章的糾正措施/178
工具:習慣性違章發生的重點人群和重點時段/179
模塊5 管理重大危險源:重大危險的辨識、監控和管理/181
什麼是重大危險源/181
重大危險源的日常管理/183
工具:GB18218-2009《重大危險源辨識》目錄/186
模塊6 作業票製度:企業安全管理的八大作業票/190
動火作業票/190
受限空間作業票/198
盲闆抽堵作業票/205
高處作業票/209
吊裝作業票/218
短路安全作業票/226
動土安全作業票/231
設備檢修作業票/236
工具:作業票管理製度範例/240
模塊7 檢查考核:安全檢查和安全考核/242
安全檢查和安全考核/242
安全巡檢的內容和流程/244
工具:安全檢查和安全考核錶格/247
附錄1: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和安全標簽/253
附錄2:毒物周知卡/263
前言/序言
目標零事故:企業安全管理實操手冊 前言 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法規日益嚴格的商業環境中,任何規模的企業都麵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如何有效管理風險,確保員工、資産和環境的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可能對企業的聲譽、品牌形象以及持續發展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然而,長期以來,“零事故”往往被視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目標,許多企業在實際安全管理中疲於應對,陷入被動局麵。 本書《目標零事故:企業安全管理實操手冊》的誕生,正是源於對這一現實的反思與突破。我們深刻認識到,安全管理並非一套僵化的規章製度,更非簡單的罰款與懲戒。它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科學的方法、精細的執行、持續的改進以及全體員工的共同承諾。本書旨在打破傳統安全管理的陳舊模式,提供一套切實可行、邏輯清晰、操作性強的安全管理體係構建與實施指南。我們不販賣空洞的理論,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企業在安全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實操性”。我們摒棄瞭過於宏大或抽象的概念,而是聚焦於企業運營的每一個環節,從風險識彆、評估到控製措施的製定與落地,從事故調查與預防到應急響應能力的建設,再從安全文化的培育到績效考核的優化,每一個步驟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與驗證,力求為讀者提供可以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工具、方法和案例。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與實踐,企業能夠構建起一套具有韌性、能夠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係統,並逐步邁嚮“零事故”的終極目標。 第一章:零事故理念的基石——風險意識與責任共擔 “零事故”並非口號,而是源於對風險深刻理解的必然結果。本章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風險的本質,認識到事故發生背後的多重因素,並強調從企業高層到一綫員工,每個人在安全管理中的責任與定位。 1.1 風險的認知誤區與正確理解: 破除“事故可遇不可求”的宿命論。 區分“風險”與“事故”:事故是風險失控的最終錶現。 理解風險的三個基本要素:危險源、暴露以及後果。 掌握不同類型的風險:物理風險、化學風險、生物風險、職業病風險、人為失誤風險、管理風險等,並識彆它們在企業運營中的具體體現。 認識到風險的動態性:企業環境、工藝流程、人員構成等都在不斷變化,風險也隨之演變。 1.2 企業安全責任的層級劃分與落地: 高層管理者的責任: 製定清晰的安全願景與戰略目標。 投入必要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係,並確保其有效運行。 營造重視安全的組織文化。 親自參與安全檢查與重大事故的調查。 中層管理者的責任: 將安全目標轉化為具體的部門行動計劃。 監督一綫員工執行安全規章製度。 組織部門內部的安全培訓與風險溝通。 及時識彆、報告和處理部門內的安全隱患。 在事故發生時,承擔指揮與協調的責任。 一綫員工的責任: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指令。 主動識彆並報告工作中的不安全狀態和行為。 積極參與安全培訓和演練。 在發現緊急情況時,正確采取應急措施。 關愛同事,相互提醒,形成互助的安全氛圍。 1.3 建立全員參與的安全溝通機製: 打破信息壁壘,確保安全信息暢通無阻。 利用多種溝通渠道:安全會議、班前會、安全提醒闆、內刊、在綫平颱等。 鼓勵開放式對話,讓員工敢於提齣疑問和建議。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製,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 定期開展安全意識宣貫活動,強化風險認知。 第二章:風險識彆與評估——事故預防的第一道防綫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效的風險識彆與評估是實現“零事故”目標的前提。本章將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論,幫助企業精準地找齣潛在的危險源,並對其進行科學的評估,為後續的風險控製提供依據。 2.1 風險識彆的常用方法與技巧: 現場安全檢查(Walk-through Inspection): 製定詳細的檢查清單,覆蓋所有關鍵區域和設備。 注重細節,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結閤觀察、詢問、測量等多種手段。 鼓勵不同層級人員參與,形成多角度的視角。 危險源普查(Hazard Survey): 係統性地列齣所有潛在的危險源,包括設備、工藝、物料、環境、人為因素等。 利用頭腦風暴、專傢訪談等方法。 建立危險源數據庫,並定期更新。 作業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 - JSA): 將復雜的工作任務分解為一係列基本步驟。 分析每個步驟可能存在的危險,並製定相應的控製措施。 特彆適用於新工藝、新設備或非常規作業。 變更管理(Management of Change - MOC): 識彆因工藝、設備、人員、設計、程序等變更帶來的新風險。 在變更實施前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 確保所有變更都經過審批,並得到充分的安全評估。 事故/未遂事故調查分析(Incident Investigation): 從已發生的事故和未遂事故中學習,反思潛在的風險。 深入挖掘事故的根本原因,而非僅停留在錶麵現象。 2.2 風險評估的量化與定性方法: 風險矩陣(Risk Matrix): 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後果的嚴重性(Severity)進行評估。 設定風險等級(如低、中、高),並確定不同等級的處置優先級。 示例:繪製一個包含可能性和嚴重性維度的矩陣,並劃分齣不同風險區域。 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 FMEA): 係統地識彆産品或過程中的潛在失效模式。 分析每種失效模式可能産生的影響。 計算風險優先數(RPN),以確定優先改進的項目。 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 HAZOP): 對設計或過程進行係統性的風險分析,特彆適用於復雜係統。 使用引導詞(如“無”、“更多”、“更少”、“反嚮”等)來係統地探測偏離設計意圖的情況。 評估潛在的危險後果。 2.3 風險評估結果的應用與決策: 將風險評估結果轉化為行動計劃。 確定風險的接受標準。 區分可容忍風險與需優先控製的風險。 為風險控製措施的優先級排序提供依據。 將風險評估結果作為持續改進的輸入。 第三章:風險控製與減緩——將風險扼殺在搖籃裏 識彆齣風險隻是第一步,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控製和減緩它們。本章將詳細介紹各類風險控製的原則、技術和最佳實踐,幫助企業構建堅實的風險防護屏障。 3.1 風險控製的層級原則(Hierarchy of Controls): 消除(Elimination): 從源頭上根除危險,是最高效的控製方式。例如,停止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學品。 替代(Substitution): 用危險性較低的物質、工藝或設備替換危險性高的。例如,使用水性塗料替代油性塗料。 工程控製(Engineering Controls): 通過改變工作環境或設備來隔離人員與危險。例如,安裝通風係統、護欄、安全聯鎖裝置。 管理控製(Administrative Controls): 通過製定規章製度、操作規程、培訓、輪崗等方式來降低風險。例如,限製在高處作業的時間、實施嚴格的作業許可製度。 個體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PPE): 作為最後一道防綫,為員工提供保護。例如,安全帽、安全鞋、防護眼鏡、防化服。強調PPE不能替代前幾級控製措施。 3.2 具體風險控製技術的應用: 安全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 SOPs): 製定詳細、清晰、易懂的操作步驟。 明確操作中的風險點和注意事項。 確保所有操作人員都經過SOP培訓並能熟練掌握。 作業許可製度(Permit-to-Work System): 針對高風險作業(如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臨時用電等)實施嚴格的許可管理。 明確許可審批流程、檢查要求和安全措施。 確保作業前完成所有安全準備。 安全標識與警示: 使用規範、醒目的安全標識,明確警示危險區域、設備和行為。 例如,禁止吸煙、禁止攀爬、當心滑倒、注意來車等。 設備安全設計與維護: 在設備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安全性。 建立完善的設備定期檢查、維護和保養製度。 及時發現並修復設備缺陷,防止“帶病運行”。 化學品安全管理: 建立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SDS)數據庫。 規範化學品的儲存、使用、運輸和廢棄處置。 確保員工瞭解所接觸化學品的危險性及防護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 識彆易燃易爆源,並采取相應的控製措施(如隔離、通風、接地等)。 製定完善的消防預案,配備充足的消防器材。 定期進行消防演練。 職業健康防護: 識彆職業病危害因素,並采取工程、管理和個防措施。 定期組織職業健康檢查。 提供健康谘詢與教育。 3.3 應急準備與響應: 製定應急預案(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ERP): 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事故(火災、爆炸、化學品泄漏、人員傷亡等)製定詳細的應急預案。 明確應急組織架構、指揮體係、報警程序、疏散路綫、聯絡方式等。 應急設備與物資: 配備充足、適用的應急設備和物資(如急救箱、消防器材、堵漏工具、通訊設備等)。 定期檢查維護,確保其隨時可用。 應急演練與培訓: 定期組織不同類型的應急演練,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員工的響應能力。 對員工進行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其瞭解自己在應急情況下的職責。 事故發生後的響應: 快速評估事故態勢,啓動相應級彆的應急響應。 優先保護人員生命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控製事故蔓延,減少損失。 及時嚮相關部門報告,並配閤外部救援。 第四章:安全文化建設——讓安全成為企業的DNA 再完善的管理體係,如果缺乏強大的安全文化作為支撐,也難以長久有效地運行。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構建一種積極主動、全員參與的安全文化,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並最終轉化為自覺的行為。 4.1 安全文化的內涵與要素: 共享的價值觀與信念: 認為安全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産,而不是成本。 共同的行為模式: 員工自覺遵守安全規定,主動規避風險。 開放的溝通與信任: 員工敢於提齣安全問題,領導者願意傾聽和解決。 持續的學習與改進: 從事故和經驗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安全水平。 責任感與歸屬感: 員工將自身安全與企業安全緊密聯係在一起。 4.2 領導者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以身作則: 領導者的行為是安全文化的最佳示範。 堅定承諾: 公開宣示對安全的重視,並將安全納入企業戰略。 資源傾斜: 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 持續溝通: 定期與員工就安全問題進行交流,傳遞安全信息。 錶彰與激勵: 奬勵在安全方麵錶現突齣的個人和團隊。 4.3 基層管理者和一綫員工在安全文化中的角色: 班組長的作用: 落實安全要求,關注員工安全狀態,及時糾正不安全行為。 員工的自我管理: 遵守規章製度,主動識彆風險,相互提醒。 鼓勵參與: 吸引員工參與安全活動、安全檢查、隱患排查等。 積極反饋: 鼓勵員工提齣改進安全管理的建議。 4.4 培育安全文化的關鍵策略: 安全培訓的創新: 超越形式化的培訓,注重實操性、趣味性和針對性。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培訓形式。 將安全培訓融入日常工作,而非獨立的培訓活動。 安全激勵與懲罰機製的優化: 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勵機製,奬勵積極的安全行為。 避免單純的懲罰,更應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並進行引導和教育。 將安全績效納入員工績效考核體係。 事故調查的深刻反思: 將事故調查作為學習和改進的重要機會,而非追究個人責任。 深入分析事故的係統性原因,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營造開放透明的溝通環境: 鼓勵員工報告不安全狀況,並建立相應的激勵和保護機製。 定期分享安全信息,提高員工對安全狀況的認知。 將安全融入企業價值觀: 在企業的使命、願景、核心價值觀中明確安全的重要性。 將安全理念滲透到企業運營的各個層麵。 第五章:安全績效管理與持續改進——實現零事故的長效機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安全管理並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通過持續的績效評估與改進,不斷優化體係,最終實現“零事故”的宏偉目標。本章將重點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績效管理體係,並實現安全管理的持續改進。 5.1 安全績效指標(KPIs)的設定與監測: 滯後性指標(Lagging Indicators): 如事故發生率(Accident Frequency Rate)、工傷率(Injury Rate)、職業病發病率等。 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的安全狀況,具有參考價值。 先行性指標(Leading Indicators): 如安全檢查完成率、隱患整改率、安全培訓參與率、風險評估覆蓋率、安全會議召開頻率、員工安全行為觀察次數等。 能夠預測未來安全風險,是主動管理的關鍵。 平衡指標的設定: 綜閤運用滯後性和先行性指標,全麵反映安全管理績效。 目標設定: 設定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性強、有時限(SMART)的安全績效目標。 數據收集與分析: 建立可靠的數據收集渠道,並進行定期分析,識彆趨勢和問題。 5.2 安全績效的評估與報告: 定期績效審查: 結閤月度、季度、年度等不同周期,對安全績效進行全麵評估。 管理層評審: 高層管理者應定期審查安全績效報告,並做齣決策。 透明化報告: 將安全績效信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相關人員,包括員工、股東等。 利用可視化工具: 圖錶、儀錶盤等可視化工具能夠更直觀地展示安全績效。 5.3 持續改進的PDCA循環與創新應用: 計劃(Plan): 基於風險識彆、評估結果以及績效數據,製定改進計劃。 執行(Do): 實施改進措施,並收集數據。 檢查(Check): 評估改進措施的效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 行動(Act): 根據評估結果,固化成功的經驗,或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 安全管理體係的持續更新: 隨著企業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管理體係。 技術創新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探索利用新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和效果。 5.4 學習型組織的構建: 鼓勵知識共享,將成功的安全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係統總結和傳播。 建立內部導師製度,促進經驗傳承。 鼓勵員工進行自我學習和技能提升,尤其是在安全領域。 從外部學習最佳實踐,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流。 結語 《目標零事故:企業安全管理實操手冊》並非一本終結性的著作,而是企業安全管理徵途上的一盞明燈。我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您手中堅實的工具,幫助您係統地構建、實施和持續改進企業的安全管理體係。請記住,零事故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持續努力、不斷進步的過程。通過將本書的理念與方法融入日常運營,您將逐步帶領企業走嚮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未來。願本書為您和您的企業帶來切實的價值,共同譜寫安全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