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

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恬峰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品茶
  • 泡茶
  • 识茶
  • 茶叶
  • 茶道
  • 生活方式
  • 休闲
  • 饮品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2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2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茶爱好者
  1.一本书全面了解茶史、茶类、茶具、茶饮、茶道和茶趣。
  2.500余张精美图片,茶博士解读,精美图片、行家讲解,全面、准确知识普及。
  3.识茶,泡茶,品茶一本通

内容简介

  《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从茶之源入手,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基本知识,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从龙井、碧螺春等40种名茶入手,和大家一起品茶、鉴茶和赏茶。最后杨家小妹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带大家走进茶艺的精彩世界种泡茶方法包括玻璃杯:中泡法、盖碗:中泡法、紫砂壶:中泡法和茶膏的特殊:中泡法,图文再现。向大家展示泡茶全过程大茶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全面解析,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种佳茗从干茶、叶底、汤色三个方面为读者一一展现,邀大家一起来品茶、鉴茶和赏茶。

作者简介

  恬峰,茶道爱好者,茶业专家。
  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领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资深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还教会我们品味茶的苦涩甘甜,从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从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为茶道高手。

目录

第一篇 茶史
中国茶的起源/8
中国茶的发展/11
中国饮茶史/13
中国茶在国内的传播/17
中国茶在国外的传播/20
第二篇 茶类
第一章 种类繁多的茶
澄碧青翠的绿茶/24
艳如琥珀的红茶/29
色橙香高的黄茶/31
绮丽多姿的乌龙茶/32
毫色如银的白茶/34
味浓香永的黑茶/35
花香味浓的花茶/37
形状多端的紧压茶/40
第二章 中国十大名茶
色香味俱佳的西湖龙井/41
喉韵沉香的冻顶乌龙/42
“吓煞人香”的碧螺春/43
“音韵”留甘的铁观音/45
云蒸霞蔚的黄山毛峰/46
味醇色香的庐山云雾/47
艳红似火的大红袍/48
白银盘里的君山银针/49
“人间第一香”的茉莉花茶/50
独具风格的普洱茶/51
第三篇 茶具
茶具发展史/54
瓷器茶具/60
搪瓷茶具/62
紫砂茶具/64
竹木茶具/65
漆器茶具/66
金属茶具/66
玻璃茶具/67
茶具种类/68

第四篇 茶饮
品饮演变/72
唐煮宋点/74
品饮心态/75
品饮姿态/77
品饮礼仪/78
闻香品饮/78
弄茶手法/80
品饮方式/83
品饮方法/86

第五篇 茶道
茶道之道/92
茶艺/96
功夫茶艺/97
茶道之清/99
茶道之真/101
茶道之和/102
茶道之净/103
茶道与人性/104
茶道与境/106
第六篇 茶趣
第一章 茶的传说
神农偿茶/110
陆羽煎茶/111
西湖龙井的传说/113
乌龙茶的传说/115
碧螺春的传说/117
铁观音的传说/120
黄山毛峰的传说/121
庐山云雾的传说/122
大红袍的传说/124
君山银针的传说/125
茉莉花茶的传说/126
普洱茶的传说/127

第二章 茶俗
饮早茶的广州人/128
一天“三茶”的杭州人/130
遍地是茶馆的成都人/131
喝大碗茶的北京人/132
酒楼饮茶的香港人/133
“以茶代酒”的台湾人/135
茶道独特的日本人/137
不可一日无茶的伊朗人/140
“叹茶”成风的土耳其人/142
喝下午茶的英国人/143
钟情冰茶的美国人/146
爱喝柠檬茶的俄罗斯人/148
有“冲茶”习惯的德国人/149
沉迷茶饮的荷兰贵妇人/149



精彩书摘

  茶道之道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本世纪50年代前京城平民百姓到老字号茶庄购茶,买黄山毛峰、云南滇红、洞庭碧螺、西湖龙井有些吃力,据闻多买便宜的“满天星”,老茶庄一般都是包小包,每两能分五小包装,供杂货铺、茶馆、浴池、旅店、饭馆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看茶庄伙计包茶就是一种享受:包茶讲究快、准、美。重三克的茶叶包,讲究每分钟包10包左右。分茶分量丝毫不差。所谓“美”,是指包装精美。包装行业的学者称“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老北京人直率地称“货卖一张皮”。据闻当时茶庄包茶最快,决不能有散、破、漏之现象,且要见棱见角、美观大方。京城老字号茶庄的包装相当讲究,老买主儿用眼一扫包装式样,便知包内的茶是何种类,有多少分量,如一二两的茶叶为“抄手包”,因其外形似双臂抱拢而得名;半斤重的茶叶叫“卷包”;一般茶叶为方形包,而仅一钱重的茶叶为“小荷叶包”,形状似旧时火镰,俗称“火镰片”。档次低的茶叶末则包成圆锥形。若问“老北京”什么是“茶道”,他们定准端出这些故事。
  据闻日本茶道与该国柔道、剑道一样,把做人的道理、个人修养、气质融于一体,茶香弥散,馥郁浸喉,丝竹舒缓,人便有超脱的妙感。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什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最后,还是从禅茶方面的杂籍中找到一丝光亮:“若是口鼻吃茶,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那个‘清’字来。”看来,茶品出“清”味来,已近“茶道”了。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京城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失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
  ……

前言/序言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人早已视饮茶为生活的一大乐趣,从天南到地北,从城市到乡村,或喜庆婚嫁,或探亲访友,或邀游赏景,或相聚闲聊,或开会座谈,或访问参观,或洽谈业务,或赋诗泼墨,或研讨学问,或工作家居,或饭前酒后,总少不了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叶之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源,世界茶种茶类、栽培加工、品饮方式、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源出我国。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两千多个花色品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每到新茗飘香的时节,那美如碧玉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清香,千姿百态茶形,使人赏心悦目,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充满诗情画意,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茶饮不离茶具,饮茶之道,注重茶具艺术,名茶配名具,相得益彰。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品质优良,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多雅名诨号,饶有意趣。
  “壶中美玉液,佳品妙真香。”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人与物、人与天地、人与大自然的形神结合的达到人、物、情、景的通灵与交融。这种通灵与交融是要以文化素养和灵感培养为基础的。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气冉冉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抛之身外,并进入道家所说的“忘我境界”。
  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自古至今,名人与茶结缘,谈茶咏茗,诗词美文,佳作流传;凡夫俗人,煮茶品茗,趣事轶闻,代代相传。“一杯则曰品,二杯则曰解渴,三杯是驴饮。”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国茶区之广、茶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茶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久负盛名。本书介绍了茶之史、茶之类、茶之具、茶之饮、茶之道和茶之趣六个方面的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在每页书眉上还设计了不同的紫砂壶茶具图,增加了本书的欣赏性。


烟雨江南:一卷关于吴越风物的诗意画轴 引言 《烟雨江南》并非一本探讨茶道或品饮哲学的书籍,它是一部以吴越之地为背景,深入描绘其独特地理风貌、历史变迁、人文风俗以及艺术传承的深度文化画卷。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片被烟雨笼罩、浸润着吴侬软语的土地,感受其温婉而坚韧的生命力。 第一辑:水墨勾勒的地理底色——烟雨与水乡的生命脉络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地域符号。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地理环境的构建,但绝非枯燥的地图解说,而是结合了文学描绘与地理学观察。 一、 烟雨:气候的诗意化身 江南的“烟雨”,是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也是地域气质的源头。本章详细探讨了梅雨季节的成因、持续时间和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我们追溯了历代文人墨客如何捕捉并固定了“烟雨”这一意象——从唐诗的朦胧飘渺到宋词的缠绵悱恻。书中收录了大量早期测绘记录,对比古今气候数据的变化,分析烟雨如何塑造了江南特有的湿润、内敛的建筑风格与生活节奏。重点剖析了“润物细无声”的哲学如何在应对潮湿环境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得到体现。 二、 水网:大地的血脉 江南之地,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俗。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大运河的支脉、纵横的河流、密布的溇港系统,以及那些宁静的湖泊如太湖、西湖。 我们不只关注水体本身,更关注水与人的互动。深入探究了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从大禹治水到明清时期的圩田开垦,水是生存的命脉,也是农耕文明的驱动力。通过实地考察,呈现了水上集市的繁荣景象,以及船家生活(如乌篷船的形制、船上人家的日常饮食与生育习俗),这些都是水网文化最鲜活的体现。 三、 地貌的张力:平原与山脉的交界 江南并非全然平坦。本书详细考察了徽州、浙南山区(如括苍山、雁荡山)与苏锡常平原的地理过渡带。在山区,我们看到了与平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梯田的开辟、古道的险峻、以及因交通不便而保留下来的独特方言和宗族结构。这种地貌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吴地文化内部的张力与互补。 第二辑:历史的褶皱与人文的沉淀——吴越故地的千年回响 吴越之地,历经春秋争霸、三国鼎立、六朝南渡,以及后世的繁荣与衰落。本辑侧重于历史的纵深感。 一、 权力中心的更迭与文脉的播迁 从春秋时期吴国的霸业到六朝金陵的繁华,再到宋代临安的偏安,本书梳理了权力中心在江南地区的数次转移。特别关注了“衣冠南渡”对江南文化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北方士族带来的先进制度与江南本土文化的融合,如何催生了宋明理学的某些面向。书中通过对史料中关键人物(如范蠡、王安石、朱熹)在江南的足迹进行考据,勾勒出历史的脉络。 二、 宗族、里社与乡绅的权力结构 在古代的江南,家族的力量远大于个体。本章深入分析了明清时期江南士绅阶层的形成、财富的积累方式(多为土地兼并与盐铁贸易),以及他们通过建立义庄、修筑桥梁、主持地方教育来构建的“地方自治”体系。通过对特定宗族祠堂的田野调查,展示了祖先崇拜、家训家规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软权力”。 三、 园林:哲思与技艺的物化 江南园林是地域文化集大成的体现。本书避开对个别园林(如拙政园)的常规介绍,而是从造园的哲学基础入手。探讨了道家“天人合一”与儒家“中正平和”思想如何在咫尺之地实现空间上的对话。重点解析了叠石、理水、花木配置中的文化密码,比如假山如何模仿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美学,以及回廊和漏窗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出“步移景异”的动态体验。 第三辑:吴侬软语的艺术与手艺——浸润生活的匠心 江南的精致,不光在于宫廷的奢华,更在于民间手艺的精妙。这一部分是对吴越物质文化遗产的细致描摹。 一、 丝绸之路的内陆回响:锦缎与刺绣 本书详细介绍了宋锦、宋绣、缂丝等高端纺织工艺的诞生背景。它不是简单的制作教程,而是探讨了在缺乏北方强悍畜牧业支持下,江南如何依靠精耕细作的蚕桑业,创造出超越实用性的艺术品。书中配有对古代织工生活片段的想象性还原,展现了在光线昏暗的作坊里,织工们如何通过口口相传的技艺,将龙凤图样、山水花鸟精细地“织”入布帛。 二、 木刻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苏州和杭州曾是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我们探究了《姑苏繁华图》等木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并追溯了版画技术如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普及。书中展示了雕版制作的繁琐流程,以及对刀法、墨色的极致追求,这与茶道中的“精微”精神异曲同工,但载体不同。 三、 昆曲的哀婉与留白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其发源与繁盛与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密不可分。本书分析了昆曲中“身段”与“水袖”的运用,强调其“一叹三回眸”的含蓄之美,这与江南人内敛的性格是完美契合的。通过对早期剧本的文本分析,展示了其对情感的细腻处理,而非直白宣泄。 结语 《烟雨江南》试图捕捉的是一种“气韵”——一种由水、历史、士人与匠人共同酿造出的,既温润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气场。它是一次对中国最富饶、最富庶之地的深度回望,揭示了在这片烟雨朦胧的土地下,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刚好读完了一本名为《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的书,其中关于“茶器与茶的搭配”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为泡茶用什么杯子都可以,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茶器,不仅能提升泡茶的仪式感,更能对茶叶的风味产生微妙的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材质的茶具,比如紫砂壶、瓷器、玻璃杯、盖碗等等,并逐一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作者解释了紫砂壶为什么能“养壶”,以及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如何与特定种类的茶叶(如普洱、红茶)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和醇厚度。对于瓷器,她则提到了其温润的质感和对茶汤原味的呈现,尤其适合冲泡清雅的绿茶或白茶。而玻璃茶具,则以其晶莹剔透的特点,让我们能够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美姿,非常适合冲泡花草茶或是观赏性强的茶叶。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茶席布置的建议,如何通过茶席的整体风格来烘托品茶的心境。她强调,茶具的选择应该与茶叶的种类、品饮的场合以及个人的喜好相契合,才能达到“器为茶辅,茶为器荣”的境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美学的茶世界,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具,如何通过茶具来更好地体验茶叶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名为《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古典,但内容却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完全颠覆了我对茶的刻板印象。书的开篇,作者没有立刻进入复杂的泡茶技巧,而是先从“为什么人们爱喝茶”这个哲学层面上展开讨论。她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诗歌,将茶与文人雅士的清谈、禅宗的静思、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 书中对“茶的地域性”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好茶只产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但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地方都在出产令人惊叹的茶叶,比如印度的大吉岭,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甚至非洲的某些地区也有特色茶叶。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不同产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人如何利用这些自然优势制作出独具风味的茶叶。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这些茶叶的小故事,比如锡兰茶如何从咖啡种植转向茶叶种植,以及大吉岭红茶那独特的“麝香葡萄”风味是如何形成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对茶叶的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品尝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茶的冲动。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茶的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但总感觉门槛很高,那些复杂的茶具、深奥的茶道,似乎是专门为内行准备的。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关于茶的书,虽然书名里有“悠悠茶香”这几个字,但内容却远不止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茶的世界的大门。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的起源”那部分。读起来不像枯燥的历史课本,而是像在听一个充满故事的传说。从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到茶树如何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再到它如何一步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过程都被描绘得生动有趣。我这才了解到,原来小小的茶叶,竟然承载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叶的分类,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每一种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它们的外形和颜色。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分类,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茶的独特风味、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茶叶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不再是“都是茶叶”的简单概念,而是能分辨出它们各自的“身份证”。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叫《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的书,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关于“茶的健康益处”的章节,彻底刷新了我对喝茶的认知。我一直知道喝茶对身体好,但从来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具体好在哪里。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茶叶中各种活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作者以一种非常科学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茶叶如何帮助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保护心血管健康,甚至对某些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她还特别强调了不同种类茶叶在这些健康益处上的侧重点。例如,绿茶的儿茶素含量高,对清除自由基效果显著;而红茶则含有更多发酵产生的物质,对肠胃有温和的调养作用。书中还引用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数据和结论,让我对这些健康功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道听途说,而是有理有据。这让我觉得,今后在选择茶叶时,除了考虑口感和喜好,还可以更多地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为自己和家人选择最适合的茶饮。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名字叫《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与季节”的论述所吸引,这让我对一年四季品饮不同茶叶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并将其与茶叶的生长、采摘以及最适宜品饮的季节巧妙地联系起来。 她写道,春季万物复苏,新芽初生,正是品尝清雅的绿茶和嫩芽茶的时节,那份鲜爽甘醇,如同品味初春的生机。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一杯冰镇的乌龙茶或是清凉的白茶,能起到很好的解暑作用。秋季,则适合品饮香气浓郁的红茶,温暖的茶汤能够驱散秋寒,带来一丝丝暖意。而到了寒冷的冬季,一杯温厚醇正的普洱或是黑茶,则能暖身暖心,滋养肠胃。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不同季节茶饮搭配的建议,比如夏天可以尝试用绿茶制作冷泡茶,或者用红茶搭配水果制作创意饮品。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觉得喝茶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着丰富的选择和无穷的乐趣,让我对未来的每一次品茶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个书不错的,爸爸喜欢看

评分

一般

评分

一般

评分

书名起的好 内容一般 京东评价 多多赚豆 评价只看第一句

评分

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就是因为他送货快呀,不用等待呀,为了凑几个字我也是醉了呀,不过东西好还是真的呀!!!!!!!!

评分

还是不错的 推荐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悠悠茶香:识茶 泡茶 品茶

评分

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