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是23岁女生,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感觉“痛不欲生”,有没有什么缓解痛经的妙招?”
“我是50岁的厨师,我的双腿沉重麻木,走路像灌了铅似的,真的很辛苦,有没有什么缓解办法?”
“我的宝宝5个月,最近一直在拉肚子,化验有脓球菌和镜下红细胞,我应该怎么办才能让宝宝好转?”
现代生活中困扰人们健康问题的病痛总是反反复复,虽不严重,但也会惹人心烦,还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身体不适。不过,现在不用为这些病痛烦恼了,笔者将一一为你解答如何治疗这些恼人的病痛。
《名老中医治病小妙招》收录了100多种真实看诊病例,并对每个病例给出了分析和治病小妙招,让可能患有同样症状的你能够轻松选择适合的方法,祛除病痛。书中还将小妙招中出现的穴位给出了取穴定位图,让你能够迅速找到目标穴位,快速缓解病痛。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治病小妙招》将吴老师通过20多年的行医经验总结的治病小妙招集结,详细告诉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才能快速有效的祛除病痛。图文结合,操作性强,疗效可靠,一试便知。
本书中的100种病症全部来自吴老师真实的诊病案例,书中的每个案例吴老师都进行的详细的分析,并就具体情况每个病症都给了2~4个小妙招,让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条件和喜好进行选择。
本书就给出的穴位治疗小妙招中出现的穴位配了快速取穴定位图,放便读者取穴和选穴。
作者简介
吴中朝,名老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吴教授30年间一直辛勤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以疗效说话,亲自为超过10万名患者看诊,在长期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上,对家庭中医保健领域有独到建树,总结出大量简单有效的治病小妙招,被患者赞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曾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担任特邀嘉宾,出版的《吴中朝补气血养五脏》《吴中朝10分钟艾灸》《养好脾胃更长寿》《经络穴位传统疗法全书》等图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近十年来,在中医药抗衰老应用及临床研究、老年病、男科病、脑病、美容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60余篇,专著5部,并多次获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曾十多次应邀或由国家外派赴国外进行医疗和讲学,并长期担任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的临床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持多项教育项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在面对一位经验丰富的好大夫,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找到和自己的症状相吻合的案例,对照下面的小妙招,轻松就能缓解病痛。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查炜 ★真正经过吴中朝教授临床验证的治疗小妙招,切实可行,希望对众多有需求的病人有所帮助,治疗病痛,维护好健康。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医学博士后、孟河医派马氏流派学术传人/武建设 目录
感冒
头痛
头晕
上火
咳嗽
呕吐
疲乏
发热
打嗝
鼻塞
流鼻血
牙疼
皮肤瘙痒
眼干、眼涩
耳鸣
口腔溃疡
口臭
口渴、口干
偏头痛
手脚冰凉
畏寒怕冷
四肢乏力
腹胀
腰痛
腹泻
腹痛
痔疮
失眠
减肥不当
瘦腰
脸肿
瘦腿
控制食欲
增肥
双腿麻木沉重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冠心病
脑卒中
痛风
抗衰老
脚底板疼
小腿肿胀
水肿
脑梗死
黄褐斑
黑眼圈
湿热导致脸上起疖子
脸色暗黄无光
皮肤粗糙
咽喉肿痛
慢性咽炎
手抖病
哮喘
扁桃体炎
髋关节疼痛
面瘫
手汗症
晕厥
出汗严重
粘连性肠梗阻
胃炎
坐骨神经痛
落枕
颈椎病
肩周炎
骨质增生
失眠健忘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跟痛
风湿性疾病
干燥上火
脱发
抑郁症
睡眠呼吸暂停
荨麻疹
增加体重
便秘
湿疹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弱视
小儿腹泻
偏咀嚼
小腿拉伤
白发、上火、胃寒
女性多毛症
月经不调
痛经
阴道炎
乳腺发育不良
乳腺增生
产后风湿
产后肥胖
缺乳少乳
产后膝盖痛
白带异常
尿频
阴囊潮湿瘙痒
前列腺炎
早泄
附录 吴老师教你用救命穴
精彩书摘
感冒
病友提问
男,26 岁,身体偏瘦,吃饭正常,体温正常。
容易疲劳,身体发烫,特别怕冷,尤其怕风,天天感冒,一吹风就感冒,吃药就好,容易出汗,鼻子呼气发热,此 症 状 2 年 了,吃过很多中药,没效果,很影响正常生活。
请问这是什么病,应该吃什么药?
这种症状一般多为脾气亏虚,风邪乘袭。这是一种体质,多偏于虚证。
平时应加强锻炼,若饮食不香、怕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或采用中成药玉屏风散,或者将黄芪、白术、防风以 2:1:1 的比例研磨成粉。每次取 5 克用开水冲服,每天两到三次。
另外,艾灸也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取以下穴位艾灸,如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气海穴、百会穴、大椎穴等,若有痰热加灸丰隆穴、风门穴。
1.足三里穴:使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 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 1 次。
2.脾俞穴、胃俞穴:使用艾条温和灸脾俞穴、胃俞穴各 5~10 分钟,每周 3 次。
3.气海穴:使用艾条温和灸气海穴 5~10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 1 次。
4.百会穴:使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 5~10 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1 次。
5.大椎穴:使用艾条温和灸大椎穴 5~10 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 1 次。
6.丰隆穴:使用艾条温和灸丰隆穴 5~10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 1 次。
7.风门穴:使用艾条温和灸风门穴 5~10 分钟,直至皮肤表面微微发烫为度,每天 1 次。
(注:艾灸应直接对准皮肤,此图仅为示意图)
感冒
病友提问
经常头痛,并且还上火,嘴里会出现口腔溃疡,手脚四肢感觉冰凉,肚子部位也比较凉。
虽然症状叙述偏简单,但能明显看出,此病症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目前,主要是肝经郁热,循经上炎,脾气不足,下元渐亏。这种问题既是平时多种症状的累积,也是身体渐衰的表现。既要清肝热,理气机,又要健脾胃,扶正气。可艾灸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内庭穴、少府穴;或者可在头部刮痧,如使用角刮法刮拭风池穴和在头部痛点循经刮痧。
1.风池穴:在风池穴使用角刮法刮拭 2~3 分钟。
2.脾俞穴、胃俞穴:在脾俞穴、胃俞穴使用艾条各温和灸 5~10 分钟,隔天 1 次,每周 3 次。
3.足三里穴:在足三里穴使用艾条温和灸 5~10 分钟,隔天1 次,每周3 次。
4.内庭穴:在内庭穴使用艾条温和灸 5~10 分钟,隔天 1 次,每周3 次。
5.少府穴:在少府穴使用艾条温和灸 5~10 分钟,隔天1 次,每周 3 次。
食疗方:黄芪、桔梗、陈皮各 15 克,用纱布包好,白术、茯苓各 15 克,加适量粳米共同熬煮成粥,食用时取出纱布包,每天早、晚各食用 1 小碗。若舌红少苔,可加适量百合、银耳同煮。
……
前言/序言
《妙手回春:传承古方,解锁健康密码》 一、 编者寄语:医者仁心,古韵流长 在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中,老中医们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无数人走向健康之道。他们将毕生所学,融汇于临床实践,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胸怀,呵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凝聚了多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华的宝典,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那些经过岁月沉淀、无数次临床验证的“小妙招”,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我们深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健康困扰,却往往因为工作繁忙、信息碎片化,难以找到真正有效且贴近生活的方法。本书的诞生,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将那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朴实无华却疗效显著的养生保健秘诀,以及针对常见病痛的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您通往健康的大道。 本书的内容,严选自那些在中医界享有盛誉、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们,他们或德高望重,或妙手回春,每一位都拥有独特而精深的医术。我们深入挖掘他们的临床心得,将那些他们常用于日常诊疗、指导患者康复的“压箱底”绝活,悉心整理,去芜存菁,力求做到真实、可靠、实用。 我们相信,中医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理论体系,更在于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那些“小妙招”,往往就蕴藏在我们身边,藏于日常的饮食起居、情志调养之中。它们不需要昂贵的药材,也不需要复杂的器械,更多的是一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生活智慧。 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饱含智慧的“小妙招”。它们可能是一些简单的食疗方,几味家常食材就能调理身体;可能是一些穴位按摩手法,无需医者,自己就能缓解疼痛;可能是一些生活起居的调整,就能改善睡眠,提升免疫力;甚至是一些针对特定病症,简单几步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经验之谈。 我们拒绝空洞的理论堆砌,力求每一则妙招都言之有物,操作简便,并且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中医,爱上中医,并将中医的健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健康的“家庭医生”。 医者仁心,古韵流长。愿本书能成为您守护健康、拥抱生命美好时光的贴心伴侣。 二、 健康解码:古方智慧,触手可及 步入本书,您将开启一段探索中国古老智慧、解码健康密码的奇妙旅程。我们并非要为您提供一套高深莫测的医学理论,而是致力于将那些经过无数名老中医实践检验、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小妙招”一一呈现。这些妙招,如同散落在民间、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宝石,它们简单、实用,却能有效地帮助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健康难题。 本书的内容,聚焦于现代人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力求提供最贴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内容划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精心挑选了能够切实帮助读者的内容。 (一) 养生之道:顺应天时,固本培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最基础的养生之道。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的养生理念,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您将了解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如何通过情志调节保持内心平静,以及如何通过适度的运动来增强体质。 四季养生精髓: 例如,春季如何“发陈”,调养肝脏;夏季如何“滋长”,清热解暑;秋季如何“收敛”,润肺益气;冬季如何“藏精”,温补肾阳。这些都将以具体、易操作的建议呈现。 饮食调养智慧: 不仅仅是介绍哪些食物“补”或“泻”,更重要的是讲解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特点进行科学搭配。例如,如何利用常见的食材制作出具有食疗功效的粥品、汤羹,或者简单的小点心,来辅助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情志疏导法: 探讨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简单易学的调节方法,如通过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来舒展筋骨,平缓心绪;或者分享一些能够安神助眠的睡前放松技巧。 起居作息规律: 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以及如何根据中医理论调整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从而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 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贴近生活,效如桴鼓 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针对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这些方法往往不需要复杂的药物和专业的医疗设备,而是通过对身体的局部刺激、简单的食材应用,或者生活方式的微调,来达到缓解病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消化系统调理: 针对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常见消化道不适,提供如按摩足三里穴、食用姜糖水、喝陈皮粥等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且针对性强。 呼吸系统保健: 针对咳嗽、鼻塞、咽喉不适等问题,介绍如川贝炖梨、蜂蜜柠檬水、蒸汽吸入等食疗或简易疗法,帮助缓解症状,疏通呼吸道。 头痛眩晕疏解: 提供如按摩太阳穴、风池穴,或者利用热敷、冷敷等物理方法来缓解头痛。 关节酸痛舒缓: 介绍如艾叶泡脚、姜汁热敷、局部按摩等方法,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失眠多梦调养: 除了情志调节,还将介绍如睡前饮用莲子百合汤,或者按摩涌泉穴等,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皮肤小毛病处理: 针对一些常见的皮肤瘙痒、轻微红肿等,提供如芦荟汁外敷、薄荷叶水洗涤等天然方法。 (三) 强身健体:日常实践,积少成多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治病”,更重视“强身”。书中将穿插介绍一些能够增强身体机能、提升免疫力的日常实践方法。 经络穴位按摩: 精选几个关键的养生穴位,如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详细讲解其位置、按摩手法和功效,鼓励读者将其融入日常保健。 五禽戏、八段锦等简易功法: 并非要您成为气功大师,而是介绍其中一些易于学习、能够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的简单动作,让您在家就能进行锻炼。 中药材的居家运用: 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常见中药材,如枸杞、红枣、黄芪、党参等,以及如何将它们简单地用于炖汤、泡茶,来达到日常的滋补和调养。 三、 匠心独运:名老中医的智慧结晶 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作者团队的独特之处。我们聚集了一批在中医界享有盛誉、临床经验极其丰富的老中医。他们或潜心钻研古籍,或躬耕于临床一线数十载,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实践经验。 德高望重,医术精湛: 这些名老中医,他们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他们对待患者,耐心细致,辨证精准,用药如神。他们所传授的“小妙招”,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疗效确切的。 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并非仅仅复述古籍中的内容,而是侧重于收集和整理名老中医们在现代社会中,针对当代人健康特点所发展出的独特经验和疗法。这些“小妙招”,既传承了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鉴于许多读者可能对中医理论不够熟悉,本书在内容呈现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原理,用最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概念。所有的“小妙招”,都围绕着“简、便、廉、验”的原则,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注重辨证施治: 尽管是“小妙招”,本书依然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在介绍每一个方法时,都会提及适用的症状、体质,以及一些禁忌,帮助读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严谨的审核与筛选: 每一则“小妙招”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和筛选,确保其科学性和安全性。我们力求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真正有益且可靠的内容,避免误导。 四、 目标读者:寻觅健康真谛的您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 关注健康,追求自然疗法的读者: 您可能对药物治疗有所顾虑,希望寻找更温和、更自然的养生保健方式。 面临常见健康困扰,但症状尚不严重的人群: 例如,经常感到疲劳、消化不良、睡眠不佳、关节不适等,希望通过日常调整来改善。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但缺乏入门途径的读者: 您希望了解中医的智慧,并将之应用于生活,但不知从何开始。 希望学习家庭保健技巧,为家人提供初步健康照顾的人: 本书的实用性,也能帮助您更好地照顾自己的亲人。 有一定中医基础,希望拓展临床思路和实践经验的中医爱好者或初学者。 五、 结语:点亮健康之路,拥抱品质生活 “名老中医治病小妙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祝福,一份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源自名老中医的智慧结晶,能够点亮您通往健康之路上的每一盏灯,让您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宁静与安适。 拥有本书,您将不再被小病痛困扰,不再为健康忧虑。您将学会如何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去调养身体,去预防疾病,去拥抱一个充满活力与品质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跟随名老中医的脚步,开启这段非凡的健康之旅,让中华医学的智慧,滋养我们的生命,点亮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