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quan威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的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在纸张未发明前,笔墨记文多依附于简牍之上。竹简、木牍之长约一尺,『尺牍』一词即来源于此。纸张发明后,至东晋安帝元兴三年,桓玄下令废简牍而代之以黄纸。书写材料的更替没有影响『尺牍』名称的沿用。晋人尺牍,多为亲友间叙情言事、互通有无的信札墨迹。古人云『晋人尚韵』,而要体『晋韵』之妙,晋人尺牍书法是绕不开的。
尺牍是王献之法书中的重要部分。王献之常将楷、行、草融为一体,其书动静结合、节奏丰富。在用墨上大胆尝试枯笔的运用,使得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无穷、虚实相生,开创了行草书的新风尚。然而遗憾的是,王献之尺牍真迹只字无存,流传至今者皆是后世的临摹本与刻本,其中尤以唐代摹本为珍贵。传世的有《廿九日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等。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官至中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二王』书法一直是后世书家取法的典范。王献之自幼随父攻书,精研楷、隶、行、草,尤善小楷与行草。他继承『家法』又不为其父所囿,另辟蹊径、独创新体,终自成一家。不仅如此,据书史记载他还『劝父改体』,传为佳话。他用笔一变其父的『内擫﹄笔法而为『外拓﹄,使笔势更加开张舒展、灵活多变。尤其是在行草中将单字笔画间的连带扩展到字与字之间,一笔数字、一气呵成,潇洒飘逸、体势雄宏,行气贯通、连绵不绝,谓为『一笔书』。
作为一个常年研究书法史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关注这类资料性书籍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表现。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在关键位置对于墨迹的来源、抄写时间点、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之处,都有着非常详尽且注释清晰的说明。这种对待原作的尊重和严谨态度,是判断一本专业书法书籍价值高低的关键标准。我对比了好几本其他出版社的同类放大本,发现它们往往在信息密度上有所欠缺,或者为了美观而牺牲了文献价值。而这套书则平衡得极好,它既能满足初学者对“看清”的需求,也能让研究者对“考证”有所裨益。当我看到那些连一些细微的破损痕迹都被清晰地保留下来时,我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带着敬意的数字化重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责任感,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坦白讲,过去我购买的很多所谓的“名家放大本”,在实际使用中体验感都不太理想。要么是放大比例失衡,把字写得显得笨重;要么是色彩失真,看不出原帖的墨色深浅变化。但这一本在色彩还原上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是黑白分明,而是将那种“墨分五色”的微妙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个字的笔锋是饱满的浓墨,哪个地方又是迅疾的淡墨枯丝,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临摹者对“用笔”的理解。我特意拿我最喜欢的一帖来做对比,以前总觉得自己的笔触和原作的厚重感有差距,但对照这套书后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对“枯湿浓淡”的掌控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准确的参照物,让我能够从源头上修正自己的练习方向。它不是简单地把字变大了,而是把“气韵”和“质感”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出来,这才是放大本的终极意义所在。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套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精装的纸盒包装,每一册的封面都采用了一种特别处理的材质,触感温润,即便只是静静地放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这种用心从外到内地贯彻,让人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我习惯于将近期研习的字帖放在案头随时翻阅,而这套书厚实的重量和精美的造型,让它成为了我书房里一个非常亮眼的存在。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一旦学完就束之高阁,它的艺术感染力会驱使你不断地去翻看、去体会,即使不是临帖的时候,也忍不住拿出来欣赏一番。对于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它能极大地提升你的审美层次,并为你的艺术学习提供一个坚实而高标准的参考基石。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没话说,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古典韵味,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点我很欣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放大到极致,那些墨痕的细节,甚至连纸张本身的纹理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要知道,很多放大本为了追求清晰度,反而把笔触的生动性给牺牲掉了,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那种“神韵”与“细节”的平衡。特别是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枯笔,在放大后展现出的力度和速度感,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人运笔时的心境。我甚至花了好长时间,只是对着某几笔反复端详,那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对于一个长期困扰于如何观察和理解古代碑帖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视觉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字帖,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精神世界的窗口,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入的这套书,一开始还有些怀疑,毕竟市场上同类产品太多,很容易踩雷。但拿到手后,那份惊喜感是实实在在的。首先是装订方式,它采用了某种特殊的工艺,使得整本书可以完全平铺在桌面上,这对于临摹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以前用其他字帖时,书页总是会不自觉地合拢,影响运笔的连贯性,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解放了双手,让我可以更专注于笔下的每一个起承转合。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整体版式和篇章布局的处理。在选择展示哪些墨迹时,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仅是挑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更穿插了一些相对少见但对理解特定风格转变至关重要的片段。这种精心的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形成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认知框架,而不是零散地去学习孤立的字迹。它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某个时期书风的演变脉络,收获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京东正版图书,送货很快,活动时候入手挺划算的
评分好书
评分多快好省!!!多快好省!!!多快好省!!!
评分这个装订版本我很喜欢,不错
评分恺之“迁想妙得”一语,为中国绘画理论上最初有力之发示。足开谢赫六法之先河。其想不迁,其得决不妙。
评分东西非常好,希望京东多打折,送货态度好,东西好,很满意,以后还来京东购物。
评分书有点被折了
评分好
评分价廉物美,京东的这次活动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